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作者:赵鼎;吕翠霞

    对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后世医家见解不一.“痰饮”有广义、狭义之争,“和之”又有“和胃气”“无实际含义”、“通和、通利下焦”之不同,只有“温药”的理解较为一致.笔者从“痰饮”的含义、形成、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论证张仲景之意. “痰饮”当是“广义痰饮”. “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本虚责之肺、脾、肾三脏之阳气亏虚,标实责之水饮之邪内停,气化不行.治疗上应运用温热药物,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选用温肺、温脾、温肾的方药温补阳气以治本;同时选择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的方药温化饮邪以治标,标本兼顾.选用温热药物时要注意尽量选取药性温和之品,不可温补、温化太过.

  • 《伤寒杂病论》对肺系喘咳的辨治法则初探

    作者:王晓红

    从肺系喘咳的基本因素、辨治大法(首辨虚实、善辨表里、宣降并举)以及仲景汤方在肺系喘咳中的应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久治难效,可从肝论治;痰饮久伏,可着眼于瘀)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临床指导肺系喘咳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组合解析

    作者:张灿岬;张增敏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三百余首有名方组合方式的研究,提出经方的组合法则有君臣佐使、双向及多向调节、分合加减、药量变易及对药等组合法则.于君臣佐使组合,列举成无己对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方解;于双向及多向调节组合,列举了荣卫两和、表里双解、寒热并用、升降并行、补泻兼施、气血双补、散敛并行、多向调节组合8种形式;于分合加减组合列举了分解组合、合并组合、加味组合、减味组合、加减组合、随证加减6种形式;于药量变易组合,提出药味数未变,其中某药之用量有变及药味数有变,其中某药之用量亦有变者两种形式;于对药组合,列举了6种对药.以上研究皆结合具体的方例剖析其内涵本质,阐明经方的组合法则,体现了方剂学理论,并对方剂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原则,对方剂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湿病源流

    作者:李连成;刘秉昭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现代.为此,做一简要地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研究,有着重要的承启和促进作用.

  • 经方中病反应探讨

    作者:路琼琼;潘霏;韩军;曾百惠;李耘州;钟相根

    中病反应是指患者服药后产生的主观或客观的有利于疾病向愈的反应,是药后起效的重要指征.文章首先明确了经方中病反应的内容,经方中病反应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记载情况,其次对经方中病反应进行分类梳理,根据经方药后反应的不同类型归纳为:汗愈、小便利愈、下愈、吐愈以及其他取效反应,分别探讨各类中病反应的特点及意义,总结经方中病反应的规律,以期更全面的研究经方,提高经方临床应用.

  •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金匮要略》

    作者:杨文喆;张再良;鲍健欣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的病证和方药大部分在《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中都有反映,且叙述《干金》较《金匮》更为详尽.《金匮》像一本教科书,要言不烦,示人以规矩,而《千金》体现出当时临床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由《金匮》进入《千金》,可看到更加精彩的世界,由《千金》返回《金匮》,则更能把握住临床的证治规律,将《金匮》与《千金》两相对照,相得益彰.

  • 浅论《金匮要略》“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

    作者:赵鼎;吕翠霞

    张仲景首先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脾旺不受邪”的观点,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形成于《黄帝内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主肌肉、滋元气、充卫气,脾旺则肝气条达、心血充盈、肺气充沛、肾精充盛,五脏皆不易受邪.《金匮要略》中多处从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整体观角度论治内伤杂病,为“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运用到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脾旺不受邪”的学术思想如今已经成为现代中医防病、治病及养生的重要原则,定将继续在临床治疗中起指导作用.

  •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用量策略的文本挖掘研究

    作者:姬航宇;焦拥政;连凤梅;仇菲;常柏;傅延龄;仝小林

    通过标记、信息提取、文本聚类及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文中关于用量策略文本进行挖掘研究,初步总结出经方的6条用量策略,体现了经方用量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证实患者体质、年龄、疾病、证候、症状等均是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提示医生处方时应对其进行全面考虑.

  • 张仲景"和"思想面面观

    作者:毕伟博;崔红生

    "和"思想表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而传统的意象思维模式决定了该思想体系既有核心的基本观点,又有体现在不同方面的微妙意蕴,以及涉及不同层面的具体应用.文章从7个方面阐述,论证其与"道"相和、与天候相和的基本观点,以"和"为上的基本原则,梳理其和于病机、和于病势、和于方药的具体临床应用.

  • 精神障碍视角下《金匮要略》中的躯体症状障碍研究

    作者:王强;潘东梅;张二伟;郭添枫;韩隆胤;林昌松

    精神障碍具有全球普遍性和高发病率的特点,而传统医学缺少对精神类疾病的系统性认识.许多古籍中记载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混淆不清,成为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的障碍.为了拓展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思路,以《金匮要略》为研究对象,从精神障碍的视角研究其中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发现了《金匮要略》中隐藏的部分躯体症状障碍,其原因可能在于传统文化对国民情感的高度束缚影响了医患双方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行为,导致《金匮要略》中部分精神疾病隐藏在躯体疾病之下.

  •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三方治胸痹原意探析

    作者:许伟明;胡镜清;江丽杰

    《金匮要略》瓜蒌薤白三方一直被学界认为是治疗胸痹痰证的重要经方.但张仲景制瓜蒌薤白三方的原意可能不在于此:首先,从痰的历史发展源流来看,秦汉至晋并无后世独立意义的病理概念之“痰”.《金匮要略》成书年代,多以“淡”代“痰”,“痰饮”当作“淡饮”, “淡”主要形容水流动状貌,更遑论明确提出“痰”这一概念;其次,瓜蒌薤白三方的主药瓜蒌、薤白并不符合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从章节顺序看,瓜蒌薤白三方只出现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与痰饮水密切相关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和《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并未见到应用瓜蒌、薤白治疗痰饮.通过分析《金匮要略》胸痹的病因病机,张仲景应用瓜蒌薤白三方原意,并非专为胸痹之痰治而设,而重在通阳宣痹.后代把瓜蒌薤白三方作为治疗胸痹痰证的重要方剂,可理解为是对“痰”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对瓜蒌等药物药味药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的结果.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剂先煎麻黄规律探讨

    作者:陈楚为

    《金匮要略》由初刊行至今所存,大多版本已告亡佚,现存版本分大、小字本两个系统.今就麻黄先煎情况对吴迁钞本(小字本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吴迁钞本与《伤寒论》,有关麻黄先煎的时间选用概念基本一致,即先煎麻黄可增该方发散力,而先煎时间越长则其方剂的发散力越强,且各方剂先煎麻黄与否及其先煎时间长短,与其病机及治法有密切关联,而比较通行的邓珍刊本(大字本系统)中所载却无此规律.

  • 《金匮要略》肺系病证辨治思路及特点探析

    作者:吴洁

    对<金匮要略>肺系病证的辨治思路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证候表现以肺气壅滞属实者为多;治疗时注重区分标本缓急,在病证发作期以祛邪治标为先要;方药随证情而立,善用小青龙汤化裁进退;用药以辛温为主,喜择麻黄、石膏等药组方.

  • 《金匮要略》肝着辨析

    作者:庞德湘

    肝着记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的解释.笔者研习历代医家对肝着不同的论述,结合篇目与原文,加以发挥.认为肝着病位在胸胁,病因为风寒之邪,病机是邪阻肝经气血,使气血瘀滞不能畅行而致.

  • 《金匮要略》论治痛

    作者:宋红普;汪泳涛

    "疼痛"在<金匮要略>中的描述非常具有特色,文章介绍了<金匮要略>中对疼痛的描述,通过归纳<金匮要略>中"疼痛"的治疗方法和常用药物,揭示了仲景对杂病疼痛的论治规律.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疼痛 治法
  • 阴阳毒病证治源流探讨

    作者:曲丽芳

    阴阳毒病始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原文谓:"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本条叙证简略,后世对其证治方药的理解多有歧议.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讨.

  • 《金匮要略》二阴相关论

    作者:陈国权

    《金匮要略》认为,要想保持人体的健康,就得保证元真的通畅.故有"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宏论.显而易见,若元真不通畅,即可能患病,故把"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作为杂病形成的第二大原因、途径,并强调"勿令九窍闭塞".本文所谓二阴即九窍之前阴和后阴.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急欲大便或小便而又迟迟找不到厕所时,则每每尿意或矢气频频;当经行不畅时,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代谢或曰生理现象告诉我们,前后二阴密切相关.

  • 《金匮要略》辨证论治中定量思想探析

    作者:刘玉良

    通过对《金匮要略》原文辨证论治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说明其中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均体现了细致入微的定量思维,如张仲景对正邪量值、症状、脉象、证候、病情、治法、方药和煎服调护等均予以量化思辨与描述.这些定量思想的总结对深化研读《金匮要略》、完善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和提高临证辨治水平均大有裨益.

  •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作者:杨文喆;张再良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后,与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直接相关.《脉经》中1/3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文字,所以我们一般把《脉经》当作《伤寒杂病论》现存的一种版本.《脉经》中所收载伤寒和杂病的内容,符合对张仲景著作的“撰次”.其内容包括“可与不可”“杂病”“妇人病”,此与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序所言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结构接近一致,即《脉经》可能展示了张仲景原书的结构与框架.

  • 张仲景辨治慢性咳嗽诸法初探

    作者:刘嘉;王雷;王振兴;龙迪;徐一冰;王飞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六腑咳”理论,奠定了后世医家辨治咳嗽的框架体系.《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首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属于中医学“久咳”“顽咳”的范畴.张仲景对咳嗽的辨治遵《黄帝内经》而又不泥于《黄帝内经》,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咳嗽论述精辟,理法方药齐全.笔者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之典型条文,总结张仲景慢性咳嗽的辨证、治法及方药,为临床提供参考.

1732 条记录 8/87 页 « 12...567891011...86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