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张振军

    目的 探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两组各为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术后随访三到十二个月,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是2.5%,平均眼压为(10.223±1.809) mmHg,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占比为90.8%;对照组患者对应的三项指标分别为22.8%、(8.034±6.968) mmHg和53.8%.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以及眼压控制三方面相比,前者有显著的优点,成功率和安全率高,并且并发症也少.

  • 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

    作者:杨梅

    目的:探讨低浓度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收治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例(55眼),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26眼)和观察组25例(29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加用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优良率、术后功能性滤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与术后180 d眼压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对眼压有效控制,术后患者的视力丧失充分改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 心理护理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影响

    作者:赵明芬

    原发性青光眼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数患者早期不重视或无自觉症状,直到晚期视功能严重受损或头痛不适才来就诊.该病病情变化多,病程长,所需治疗费用高,多数患者一旦发病则持续终生,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1].所在科室的护理人员一起通过加强对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鹿翠云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6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前者优于后者,P<0.05;两组患者眼压水平、住院时间对比,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视力水平对比,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可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31例

    作者:冯俊;王影;巢国俊;唐由之

    难治性青光眼是困扰临床医生的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其尚无明确的定义,主要为临床治疗十分困难的青光眼类型总称.其中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继发性青光眼、多次滤过手术失败的原发性青光眼、先天性或青少年性青光眼、外伤性青光眼及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等.

  • 114例原发性青光眼中医证型分析

    作者:杜红彦;王幼生;李景恒

    目的 分析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方法 统计114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20只眼)的病程、眼压、临床症状等,分析其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规律. 结果 (1)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肝经实证多,心肺气虚证少.(2)肝经实证的病程短,脾肾亏虚证病程长(P<0.01或P<0.05).(3)肝经实证的眼压和症候积分高(P<0.01或P<0.05). 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与肝经病证密切相关,其中医证型有从肝经实证经肝经虚证向脾肾亏虚证发展的趋势.

  • 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作者:杜明艳;刘福源

    青光眼是一种公认的重要的眼科心身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及青光眼性视野改变的一种复杂而又顽固的常见眼病,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型和先天性四种[1].原发性青光眼是眼心身疾病的主要研究对象,又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二类,低压性青光眼也属于它的范畴[2].根据DSM-Ⅲ的定义,可将原发性青光眼归为"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或"心理生理疾病"或"心身疾病".近年来,青光眼的发病率、致盲率在逐年增高,因此全面了解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国内外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人工泪液对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造成 眼表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晓飞;张秀芝

    目的:观察人工泪液对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造成眼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人工泪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泪膜破裂时间、SIt、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眼压、泪膜破裂时间、SIt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泪液对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造成眼表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随体位改变的波动探讨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水生;关智慧;谢桂芳

    目的 探究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随体位改变的波动,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43例共54眼原发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检测其初坐位(1次)、平卧位(3次)、终坐位(3次)眼压,以5 mmHg分界,将患者按眼压极差划分为高波动组和低波动组,对比两组术前HPA分期及术后AGIS评分.结果 ①患眼眼压均表现为卧位高、初坐位次之、终坐位低趋势,不同体位检测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体位各统计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极差高波动组HPA分期多为中晚期、术后AGIS评分更高,与低波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后,体位改变可导致眼压波动,且此波动有助于反映患者预后,对指导术后眼压控制具有一定意义.

  •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郑东兴;陈涛

    目的 观察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后的效果以及眼压控制情况.方法 对68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共114只患眼)进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其中57只患眼使用常规切除术方法治疗,其余患眼使用复合式方法切除小梁.比较术后患眼滤过泡、前房形成率以及眼压控制情况.结果 术后出院时以及随访时观察组患眼眼压波动小,均控制在21 mmHg之下,而对照组眼压术后较低,而随访时再次升高,观察组眼压控制程度较好;观察组仅3例形成Ⅰ级浅前房,其形成率5.3%(3/57)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8/57);观察组非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10.5%(6/57)低于对照组35.1%(20/5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小梁切除术优势突出,可有效控制原发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并预防滤过泡、前房形成.

  • 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8例

    作者:李冬梅

    青光眼为眼内压力增高所引起的严重眼病,属中医"绿风内障"、"瞳神散大"之范畴,多由七情所伤,肝胆风火升扰,或劳神过度,真阴暗耗,导致阴虚阳元、气血不和,终致神水淤滞,瞳孔散坏而酿成本病.我科自2002到2005年采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健康教育

    作者:陈傲岩;聂瑾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青光眼病人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58例原发性青光眼病人按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宣教。结果:对原发性青光眼住院患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掌握了解青光眼的预防,治疗及保健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促进了病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康复,降低了治愈率。结论:心理健康对提高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危险因素

    作者:李博爱;杨瑾

    原发性青光眼是常见的致自性眼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有遗传、性别、年龄、眼压、跨筛板压力差、近视、心理精神因素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有遗传、性别、年龄、高血压、眼压、眼灌注压、跨筛板压力差、甲状腺功能减退、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糖尿病、吸烟、身高等.因而,全面评价这些危险因素对于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短波长自动视野计对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作者:刘莛;贺翔鸽

    目的以标准自动视野计的异常检测结果和/或眼底改变为金标准,对短波长自动视野计(SWAP)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SWAP的临床诊断效能.设计基于文献检索的Meta分析研究.对象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Previews、HMIC、IPA、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教科书、杂志、会议论文等及其参考文献.方法检索上述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数据分析采用Meta Test version 0.6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S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6篇,5篇英文文献(7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共514例.SWAP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敏感性范围为0.39~0.94,特异性范围为0.83~1.00.纳入研究不存在异质性.按照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4(95%CI 0.49~0.78)、0.90(95%CI 0.85~0.93).SROC曲线下面积为92.48%.纳入文献稳定性好.结论纳入的文献具有较高质量,Meta分析显示,SWAP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效能较高,但还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作进一步分析.

  • 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良研究

    作者:霍昭;贺经;葛胜利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手术在原发性青光眼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65例原发性青光眼进行小梁切除术中只进行表面麻醉及结膜下麻醉,术中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 麻醉效果良好,无一例因疼痛恐惧而改用其他麻醉方法,麻醉成功率为100%.3眼发生浅前房,经局部加压包扎、散瞳、口服醋氮酰胺等对症治疗后,前房恢复正常.结论 改良的小梁切除手术提高了原发性青光眼手术有效率,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复合角巩膜瓣下透明角膜切除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作者:陈忠平;刘二华;陈恩亚

    目的 探讨复合角巩膜瓣下透明角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接受滤过性手术的原发性青光眼176例(243眼),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91例(123眼),采用复合角巩膜瓣下透明角膜切除术;对照组85例(12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1 d、3 d、1周、2周、1月、3月、6月、1 a、2 a的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1周内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眼压高于对照组(P<0.01),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前房积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滤过泡比率,术后1~3月,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手术半年后,两组相当.结论 复合角巩膜瓣下透明角膜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可以达到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样的远期降眼压效果及滤过作用.

  • 青光眼潜池活瓣式小梁切除术3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伟;王抗美;靳如华;管家忠;纳玉芬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因滤过道粘连、瘢痕形成而发生阻塞致房水排出障碍、术后浅前房、滤过过强或不足均可导致手术失败.为了提高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我们对32例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采用潜池活瓣觋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宋愈;管卫群;高勇

    目的评价抗青光眼手术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100例(200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其术前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阻力指数.结果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流速在术后1月明显增加,阻力指数明显减低.结论小梁切除术除了可以降低眼压,使临床症状好转外,还能改善青光眼患者视盘的血供.

  •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眼球解剖学指标分析

    作者:方圆;乔荣华;潘英姿;李梅;才瑜

    目的 比较眼球解剖学指标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屈光力(corneal curvature,CCV)在原发性青光眼及正常人之间有无差异.分析CCT、AL及CCV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84人行CCT、AL及CCV检查.其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 60例(6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 75例(7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 89例(89眼)及正常人60例(60眼).对四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TG,POAG,PACG及正常人组CCT分别为528.58±35.11μm,544.96±35.92μm,537.44±31.74μm,539.80±31.88μm;AL分别为24.24±1.41mm,24.30±1.61mm,22.47±0.99mm,23.73±1.38mm;CCV分别为44.82±1.75,44.96±1.78,45.04±1.62,44.75±1.46.NTG较POAG组CCT薄,P=0.005,其余各组之间CCT无差异(P>0.05).PACG组AL短于其他3组(P<0.05),POAG和NTG组AL较正常人略长(P<0.05).四组间C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1).各组内CCT与AL、CCV均不相关(P>0.05),AL均与CCV呈负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在解剖学指标中的CCT和AL上存在差异,CCV无差异,但CCV与AL存在相关性.上述差异除AL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之外,其他结果是否与青光眼发病存在关系尚不明确,尤其是薄角膜是否为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 颅咽管瘤误诊为先天性青光眼一例

    作者:张明亭

    患者男,7岁.因发现双眼视力低下5个月于2001年2月15日入院.患者自幼视物较近,家长以为"近视"未及时诊治.5个月前入学体检时发现双眼视力低下,当地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准备给予手术治疗,家属为明确诊断来我院检查.患者为足月顺产,第1胎,智力中等.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5,双眼未见屈光异常;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亮,直径约11mm;前房中央稍深,周边大于1/2CT;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应稍迟钝;眼底视盘淡红,边界清,C/D0.9,余未见异常;房角检查均为宽角;眼压(Shioiz眼压计)右跟5.5/4.5=18.86mmHg,左眼5.5/4.0=20.55mmHg;因视力低未行视野检查.颅CT示蝶鞍区占位病变,诊断为颅咽管瘤.经其它医院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确诊为颅咽管瘤.

265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