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动脉穿刺处淤青率

    作者:宋晴;谭海波

    目的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动脉穿刺处淤青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开展以"降低动脉穿刺处淤青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动脉穿刺处淤青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患者动脉穿刺处淤青率进行比较.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病区内动脉穿刺处淤青率降低(P<0.05),每位圈员在品管圈活动中自信心、凝聚力、品管手法等各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动脉穿刺处淤青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圈员的各项能力.

  • 足背动脉穿刺法在危重患者采血中的应用

    作者:豆桂军

    目的 探索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动脉穿刺采血方法.方法 对ICU收治的246例危重患者采取桡动脉(对照组)、足背动脉(观察组)穿刺采血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不良反应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不良反应率低,比桡动脉采血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有踝部约束带时亦不影响采集,方便护士操作,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值得在ICU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

  • 循证护理在预防动脉穿刺出血和血肿中的应用

    作者:吴传芳;傅秀霞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和减少动脉穿刺术后出血和血肿发生中的疗效.方法 对300例通过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结果 观察组病人动脉穿刺术出血和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血液透析直接动脉穿刺术的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 负压穿刺法用于血液透析桡动脉穿刺的效果观察

    作者:蒲跃荣

    目的:探讨负压穿刺法对桡动脉穿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直接桡动脉穿刺400次,采用负压穿刺法;对照组30例,直接桡动脉穿刺380次,采用常规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压穿刺法优于常规穿刺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痛苦。

  • 两种采血针采集血液标本效果分析

    作者:方文花;方秀云;黄惠琼

    目的:探讨在血液净化治疗中两种一次性采血针采集血液标本的效果.方法:选择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25例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试验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依次采集凝血四项、血气分析、血常规、电解质标本,对照组则采用一次性两用采血针先采集凝血四项、血常规、电解质后分离采血针刺塞端后接动脉血气分析采血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采血用时、血液外渗、局部皮肤牵拉疼痛等的差异.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用时、血液外渗、皮肤牵拉疼痛等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一次性采血针采集血液标本较一次性两用采血针用时短,且可减少血液外渗,降低患者局部皮肤牵拉疼痛.

  •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经颈动脉采血可行性探讨

    作者:王晓媛;秦燕;黄英;李红俊

    目的 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经颈动脉采血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8月住院的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13例,抽取其中29例次评估同一患者采血前桡动脉、股动脉和颈动脉搏动情况,对比其中经桡动脉、股动脉成功采血各30例次和29例次经颈动脉成功采血记录穿刺前评估时间、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颈动脉较四肢动脉搏动明显;经颈动脉采血评估时间短、1次穿刺成功率高、采血时间短、不良反应小.结论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病情危重、血管条件差,可经颈动脉采血,有利于提高采血成功率.

  • 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留置Y型导管的护理

    作者:林赛勤

    我院自开辟留置股静脉Y型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透)通路以来,成功地为尿毒症病人留管透析,既避免了动静脉造瘘前由于动脉穿刺困难带给病人的痛苦,又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引起血管严重疤痕.股静脉留置Y型管是保证血透通路的一种好方法.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脉穿刺致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

    作者:周建平;黄怡;胡瑜

    对10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透析用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或内瘘血流量不足,而采用直接外周动脉穿刺引起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肱动脉和桡动脉固定点反复穿刺;医护人员穿刺技术欠熟练;患者自身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毒素蓄积等原因.护理重点在于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早发现动脉瘤形成,严密观察、及时加压包扎、使用止痛消炎膏等措施,以避免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破裂大出血、肢体缺血或压迫神经等严重后果,使透析得以顺利进行.

  • 改良动脉穿刺法在急诊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温利平;杨筱敏;叶美素;葛红;陈冬蔚

    目的 观察改良动脉穿刺法行急诊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 130例急诊患者行血液透析180例次,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行动脉穿刺.观察组:使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充管路后,管路动脉端与内瘘针连接,打开补液管夹子,使用内瘘针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开泵;对照组:在夹闭内瘘针夹的情况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再连接管路动脉端,然后开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量明显增加,血肿发牛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动脉穿刺法有利于提高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成功率,增加血流景及减少血肿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改良止血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点止血效果的观察

    作者:莫世秀;钟海英;宋晓宇;冯佩兰

    目的 观察改良动脉垂直压迫包扎法在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实施包扎540例次,实验组采用手指垂直按压结合胶布包扎,对照组采用弹性绷带直接包扎,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假性动脉瘤和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 应用改良动脉垂直压迫包扎法能有效减少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包扎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婴幼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关丽梅;张佩瑜;冯玉梅

    目的:观察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4个部位采血在婴幼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部位将352例婴幼儿分为桡动脉采血组92例、肱动脉采血组94例、股动脉采血组73例、足背动脉采血组53例。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点血肿及误入静脉发生率均较其他3组低(P<0.05);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01)。结论桡动脉是婴幼儿动脉穿刺的首选部位。

  • 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的通路

    作者:姜振华;贾江武;刘建林;任玉卿;张保庆;张旭东;史官茂;赵虹;杨俊丽;张美斌

    我们以针后探测气泡动脉穿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用于维持性透析患者,并与同期以内瘘透析的患者进行心脏形态及功能等比较.

  • 填塞加压法治疗动脉穿刺形成的假性动脉瘤19例次

    作者:王绿萍;梅晓蓉;徐玉兰;刘毅;郑尘非

    假性动脉瘤(PA)是动脉外伤、感染、血管炎,以及血管外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由于动脉壁完整性遭到破坏,伴血液外渗,瘤体可进行性增大,甚至破裂,导致大出血,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 指冰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作者:段云;陈斌

    血液透析中无论是内瘘穿刺、临时性动静脉穿刺都可能造成皮下疼痛、渗血,甚至血管痉挛、静脉压升高.我们采用自制的指冰袋既可减轻疼痛,防止出血、消肿,又可解除血管痉挛,降低静脉压.指冰袋一般温度可达-2至-4℃,以体积小,使用方便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临时性动脉穿刺,减轻疼痛,防渗血,效果尤为显著.

  • 三个部位动脉穿刺采集新生儿血气标本的探讨

    作者:张荣兰

    目的 探讨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对本科在2006年1月~2007年10月需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535例新生儿随机分别从颞浅动脉、桡动脉、胫后动脉三种途径采集,对采集一次性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三个部位一次成功率依次为桡动脉94.62%、颞浅动脉85.38%、胫后动脉72.47%.结论 桡动脉是新生儿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易掌握、易于新生儿保暖、便于观察局部有无继续出血的穿刺部位.

  • 外周动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弊端

    作者:黄春霞;林秋华;鲍群梅;程惠;张伟英;李智婷

    血管通路又称血液通路即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再返回体内的通道.它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需条件,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国内外大都主张采用内瘘或中心静脉插管,外周动脉(如挠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由于并发症太多不主张使用.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因种种原因,外周动脉穿刺在基层医院应用很普遍.作者总结我院98例患者行外周动脉穿刺作为透析通路,现就其治疗疗效及并发症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脉穿刺
  • 一种简化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

    作者:张方亮;许向东;王艳婷;李宏松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已被广泛运用[1-2],和经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相比使患者在冠脉造影术中遭受的痛苦大幅减少, 也大大简化了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处理, 使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 同时也减少了穿刺处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3-4].

  • 影响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覃花桃

    目的 探讨影响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有临床指征需行有创动脉压监测需建立动脉通路而置管的ICU危重症患者,比较患者年龄、性别、肥胖、心衰及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对穿刺成功率影响的差异.结果 男性、中青年、非肥胖、非心衰及工作时间≥5 a护士穿刺成功率分别高于女性、老年、肥胖、心衰和工作时间<5 a护士(P<0.05或P<0.01).结论 患者年龄、性别、肥胖、心衰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是影响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谭萍;石毅琼;谢圆;李宏达;刘雪枫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2014-02~2015-04该院行动脉穿刺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方法穿刺,观察组在穿刺前1h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比两组穿刺疼痛程度、血流量充足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疼痛程度较常规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充足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29%、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2.94%、6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渗血、血肿及动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与常规组的20.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减轻动脉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安全可靠性,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直接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 17 例的护理

    作者:吴桂琼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建立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环节,血液透析时,病人的血管通路一般选择静脉内瘘,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1].我科于2007年始对因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济原因,或于院外行静脉内瘘术失败后谢绝再行手术而又需行血透治疗的患者,采取动脉直接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达216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93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