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VEGF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肝癌切除标本中VEGF、VEGFR的表达,分析VEGF、VEGFR与肝癌临床发病特征、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本组76例1年后复发29例、2年后复发16例,累计1、2年平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1.85%±5.57%、40.97%±5.63%; 76例肝癌手术标本中VEGF阳性表达61例,阳性率80.3%,VEGFR阳性表达67例,阳性率88.2%,并且统计发现VEGF、VEGFR的阳性表达和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包膜、术前是否肝 内转移都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与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而VEGF及VEGFR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体积大小、有无包膜、术前是否转移更是密切相关;VEGF、VEGFR的表达二者之间也相互关联.结论 VEGF、VEGFR过度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密切相关,联合分析二者的表达对肝癌手术治疗的预后判断有更大指导价值.
关键词: 肝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预后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神经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1989年Ferrara等[1]从培养的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中纯化出来并首先命名的,对血管生长有强诱导作用,是目前所知唯一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生长因子,具有高度的血管渗透性,又名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它是迄今发现的强的血管渗透因子,比组胺作用强5万倍[2].研究证实,VEGF在神经系统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VEGF/VEGFR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系统肿瘤中的表达、调控和相应抗VEGF/VEGFR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神经系统肿瘤 -
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新研究进展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脉络膜血管病理性增生表现,易伴发出血及渗出,是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并且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内源性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剂、氧化还原和炎症反应相关因子抑制剂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关此病的中药治疗也取得相应成就.本文就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新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氧化还原 炎症 -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中以VEGF/VEGFR为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
角膜是眼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透明性、无血管性.透明角膜对维持眼视光功能十分重要.角膜的无血管状态是以低水平的血管生成因子和高水平的抗血管生成因子为基础.在病理情况下,角膜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促新生血管生成主要的生长因子之一.近年来,VEGF和其受体的靶向抑制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在部分新生血管性眼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CNV中得以证实.本文就CNV的抗VEGF及其受体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药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眼新生血管及增生性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是直接的血管内皮细胞促分裂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而发挥各项功能.在视网膜细胞、色素上皮细胞、表皮细胞、Müller细胞内均有VEGFR表达.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直接造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对VEGFR结构、功能、与新生血管的关系,VEGFR表达增高所导致的病理变化,VEGFR高表达的调节因素,如何抑制VEGFR阻断VEGF/VEGFR信号传导途径抑制VEGF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新生血管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非黑色素性皮肤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1和受体2的表达
目的: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 (B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1(Flt-1)、受体2(KDR)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皮肤SCC、18例BCC组织中VEGF、Flt-1和KDR的表达.取10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对照.结果:皮肤SCC、B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9.05±9.93)、(119.40±9.37)及(85.25±12.98),Flt-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0.48±12.02)、(116.90±13.45)及(82.19±9.15),KDR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6.60±6.67)、(120.95±6.33)和(85.43±9.33),3组间VEGF、Flt-1和KD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83.418、78.137和169.125,P均<0.001).皮肤SCC组织中VEGF与Flt-1(r=0.773,P<0.001)、VEGF与KDR(r=0.676,P<0.001)、Flt-1 与 KDR (r=0.718,P<0.00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VEGF及其受体的过表达可能与非黑色素性皮肤癌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通阳化浊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VEGF、VEGFR和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阳化浊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通阳宽胸颗粒组、辛伐他汀组、通阳宽胸颗粒+辛伐他汀组、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8周后,检测斑块面积和VEGF、VEGFR及bFGF的表达.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斑块面积、VEGF、VEGFR和bFGF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所有药物治疗组的斑块面积、VEGF、VEGFR和bFG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通阳宽胸颗粒+辛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③VEGF、VEGFR和bFGF表达与斑块面积正相关.结论:通阳化浊法可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VEGF、VEGFR和bFGF的表达、缩小斑块的面积,尤其是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时,效果更显著.
-
VEGFR、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表达及其在GIS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75例GIST患者、9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临床标本,提取组织总蛋白,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VEGFR和PDGFR-α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GIST及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GIST组织中VEG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DGFR-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危险度级别的GIST中VEGFR和PDGFR-α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和0.05;随着危险度等级的升高,PDGFR-α和VEGFR表达水平均升高,且二者的表达量正相关(P<0.01).结论 VEGFR及PDGFR-α的表达上调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GIST的危险级别有关,可以作为预测GIST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胃肠道间质瘤 表达 危险度分级 -
雷利度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VEGF、bFGF 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化疗+安慰剂组(对照组)、雷利度胺加化疗组(实验组)。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采用 DA(3+7)方案,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9%和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 VEGF 与 bFGF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实验组治疗后血浆 VEGF 与 bFGF 下降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0)。结论雷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及抗新血管生成作用,联合化疗可提高缓解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可能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 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而抑制血管新生,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雷利度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诺帝滴眼液抑制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索0.1%诺帝滴眼液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RNV)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分空白溶液组、0.1%诺帝滴眼液组、0.1%地塞米松滴眼液组.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VEGF、flk-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治疗组及地塞米松组VEGF蛋白表达少于空白溶液组(P<0.05).7 d、14 d VEGF mRNA抑制率分别为:治疗组58.60%,74.60%;地塞米松组76.88%,80.95%.flk-1 mRNA抑制率:治疗组66.27%,69.63%;地塞米松组72.16%,74.81%.结论 0.1%诺帝滴眼液明显降低角膜VEGF和其受体flk-1 mRNA蛋白表达,通过下调VEGF受体量,间接减少VEGF受体后信号转导及效应蛋白合成,抑制了CRNV的发生.
关键词: 诺帝 角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的研究
自1997年Asahara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首次分离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 [1]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PCs是具有迁移、增殖、粘附和分化成内皮细胞功能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血管的形成,也参与成人新生血管的发生.目前把表达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的细胞定义为EPCs(CD34+KDR+)[2].有报道称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外周血中存在EPCs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1].深入研究EPCs在糖尿病,尤其在伴发血管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认识EPCs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发生机制及使其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本文旨在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f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述,阐明VEGF对缺血性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缺血性脑血管病 -
包裹阿霉素的VEGF-脂质体体外靶向杀伤人胃癌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利用包裹阿霉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质体于体外观察其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细胞毒实验(MTT)方法,检测VEGF-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48h细胞毒试验连有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优于无VEGF的阿霉素脂质体(P<0.05),而对非靶细胞(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杀伤作用两者相近.0.5 h预处理试验表明:缩短药物与细胞接触时间后,VEGF-阿霉素脂质体仍保持较强的杀伤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论:VEGF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作用较无VEGF组和非靶细胞组强,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物质.
-
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VEGFR1 和R2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不同类型细胞表达VEGFR1和VEGFR2的情况,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VEGFR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方法检测27例初治AL患者骨髓淋巴细胞、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和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淋巴细胞、粒细胞VEGFR1、VEGFR2、VEGFR1/VEGFR2的表达.结果:VEGFR1在初治AL组与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之间或粒细胞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治AL组,VEGFR1在淋巴细胞的表达高于在粒细胞或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P<0.05),但在粒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对照组,VEGFR1在淋巴细胞的表达高于在粒细胞的表达(P<0.05).VEGFR2、VEGFR1/VEGFR2在初治AL组和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之间、粒细胞之间、淋巴细胞与粒细胞之间、淋巴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以及粒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EGFR1、VEGFR2、VEGFR1/VEGFR2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与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白血病细胞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自身就有VEGFR1的表达,淋巴细胞的存在可能会对白血病细胞VEGFR1表达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不同类型细胞可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结果.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流式细胞术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以及与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4例成人AL患者VEGF、VEGFR-1、VEGFR-2、md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VEGF基因在AL组中表达的平均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组广泛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ALL)组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AL组VEGFR-1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R-2表达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VEGF表达水平在临床耐药组高于临床敏感组(P<0.05),是影响缓解率和生存期的危险因素.VEGF与mdr-1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VEGF及VEGFR-1基因在成人AL患者中有异常表达,是影响成人AL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因素之一.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及VEGFR-2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VEGFR-2)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的关系,以及血管新生在A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与39例AL初发患者未治时血清VEGF及VEGFR-2的含量,及25例获得完全缓解后的AL患者血清VEGF及VEGFR-2的水平;同时留取39例AL初发患者骨髓液涂片,进行瑞特染色后检测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水平.结果:血清VEGF、VEGFR-2在AL初发组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未缓解组,P<0.0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之间血清VEGF、VEGFR2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完全缓解的AL患者,其缓解前、后的血清VEGF、VEGFR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缓解后较缓解前血清VEGF、VEGFR2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血清VEGF、VEGFR2的含量与患者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提示AL患者有血管新生的存在,且血清VEGF及VEGFR-2水平与病情的特征以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预后 -
丙戊酸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细胞增殖及其VEGF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RT-PCR检测KM3细胞VEGFR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KM3细胞VEGFR、ac-H4蛋白的表达.结果:VPA可明显抑制KM3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不同浓度VPA处理48 h可以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VPA(0.5、1.0、2.0、4.0 mmol/L)诱导总凋亡率分别为(11.77±4.64)%、(22.13±1.20)%、(23.95±2.57)%和(42.72±4.61)%;RT-PCR结果显示,KM3细胞仅表达VEGFR-1(fh-1),且VPA能在mRNA水平抑制VEGFR-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VPA(4 mmol/L)作用48 h后,KM3细胞中ac-H4吸光度值明显增加而VEGFR-1的吸光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VPA通过增加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下调骨髓瘤细胞表面VEGFR的表达,对KM3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丙戊酸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大黄素对结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及对结肠癌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VEGFR)阻断作用及对结肠癌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软琼脂集落实验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酪氨酸激酶活性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黄素对VEGFR的抑制作用.[结果]大黄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引起细胞凋亡,凋亡率由对照组(0 μmol/L)的(8.1±2.7)%上升至大黄素40 μmol/L时的(27.8±10.9)%(P<0.01),呈浓度依赖性.大黄素抑制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VEGFR-1相对活性由对照组的100%降至大黄素40μmol/L时的22.4%(P<0.01),VEGFR-2降至58.5%(P<0.01),VEGFR-3降至31.6%(P<0.01),大黄素作用后,VEGFR酪氨酸磷酸化状态蛋白量减少.[结论]大黄素能够通过抑制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而抑制结肠癌生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关键词: 结肠癌 大黄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及其受体3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胃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一般按照淋巴引流的顺序,由局部淋巴结到远处淋巴结播散转移,但也可见部分病例表现为"跳跃式"转移,传统认为淋巴转移是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方式形成的,但近研究发现,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常有淋巴管的增生和扩张,表明淋巴管生成在肿瘤淋巴转移过程中直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移 -
依维莫司在转移性肾细胞癌靶向药物序贯治疗中的应用
肾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以透明细胞癌为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的活化导致肿瘤血管生成增加,在肾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已有多种针对VEGF和mTOR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RCC)患者,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和帕唑帕尼,抗VEGF抗体贝伐单抗,以及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其中,VEGFR-TKI被推荐用于大多数mRCC患者的一线治疗,对于VEGFR-TKI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国际上主要的肾癌临床诊治指南均推荐应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治疗.研究发现,mRCC患者序贯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靶向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维持较长的临床获益时间.本文主要讨论抗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在mRCC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