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作者:玉献鹏;吕树铮;何继强;高阅春;罗亚玮;宋现涛;苑飞;黄方炯;顾承雄

    目的 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长期预后.方法 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922例(465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45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原性死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CI,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7.1(5.3,8.2)年,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13.0% (41/465)比22.1%(72/457),P=0.027]、卒中[5.8% (11/465)比18.9% (46/457),P<0.001]、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19.9% (58/465)比30.4%(101/457),P=0.009]、再次血运重建[32.3%(110/465)比19.2%(58/457),P<0.001]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原性死亡[7.3% (26/465)比10.1% (43/457),P =0.059]、心肌梗死[13.9% (33/465)比6.7% (26/457),P=0.196]、MACCE [42.9%(145/465)比42.5%(142/457),P=0.122]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校正后PCI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P =0.009),主要归因于PCI组较CABG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0.001);两组间全因死亡(P=0.112)、心原性死亡(P=0.594)及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P =0.3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PCI组(P =0.001).结论 CABG和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似,PCI组再次血运重建明显升高,而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作者:崔勤涛;付庆林;韩培立;张杰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为前瞻性研究,对本院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间完成的10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男82例,女20例,年龄(65.7±7.1)岁,分别在术前7d和术后7d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问卷分成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组)和无POCD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1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102例患者中,49例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95% CI:1.10 ~ 1.46,P=0.002)、吸烟(OR=1.26,95% CI:1.18 ~ 1.32,P=0.001)、高血压(OR=1.66,95% CI:1.36 ~ 1.78,P =0.023)、糖尿病(OR=1.62,95% CI:1.02~2.84,P=0.032)、脑梗死(OR=3.32,95% CI:1.68~6.49,P<0.001)、二尖瓣反流(OR=1.48,95% CI:1.26~ 1.89,P<0.001)、侧壁钳夹闭时间(OR=4.84,95% CI:1.08 ~7.28,P<0.001)与OPCABG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结论 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二尖瓣反流、侧壁钳夹闭时间是OPCABG后POCD的危险因素.

  • 探析自体血液回输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康树坝;王亮

    在临床上,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是其主要术式,术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大出血情况,为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就需及时为患者补充血液.以往为患者输注异体库血虽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患者输血量极大,且输入前还需对血液进行匹配检测,一方面影响库存血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患者输血的及时性.近些年来,自体血液回输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倍受临床重视.

  • 远程缺血预处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倪莹莹

    目的:通过右上肢反复缺血/再灌注(I/R)做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观察RIPC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OPCAB患者将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组1)和右上肢I/R3次(组2)、I/R 6次(组3)。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清晨6点分别取静脉血检测CK、CK-MB、TnT值。结果各组患者围术期CK、CK-MB、Tn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不存在心肌保护作用。

  •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效果对比

    作者:王顺奎;张万程;程兆云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冠心病于我院实施冠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68例,按照手术的方法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均34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2.47±1.22)、ICU留观时间(24.75±6.77)、呼吸机辅助时间(7.34±2.34)、住院时间(12.33±2.41)均低于体外循环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优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效果,它可以减轻患者的手术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和ICU留观、呼吸机辅助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右美托咪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镇静效果的研究

    作者:丁付燕;宋先荣;程兆云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6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年龄36~ 68岁,平均(56±18)岁,ASA分级为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A组,n=48)和咪达唑仑组(B组,n=48).其中A组,右美托咪啶负荷量1 μg/kg在10 min静脉输注,之后以0.2~0.7 μg· kg-1·h-1持续静脉泵入;B组,以咪达唑仑0.05 mg/kg在10 min静脉输注,之后以0.02 ~0.10 mg·kg-1·h-1静脉泵入,维持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在3~4分,两组患者在达到脱机和气管拔管标准时停药.观察达到目标镇静范围的起效时间和用药前后、苏醒时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苏醒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ICU留住时间,不良事件病例数.结果 在目标镇静范围内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啶组为75.5%,咪达唑仑组为74.6%,P>0.05),右美托咪啶组较咪达唑仑组停药苏醒快[右美托咪啶组为(14.0 ±6.2)min,咪达唑仑组为(50.4±12.8)min,P<0.05)],谵妄发病率低(右美托咪啶组为15.3%,咪达唑仑组为34.6%,P<0.05)、机械通气时间短(P<0.05).两组ICU留住时间相似,右美托咪啶组患者相对咪达唑仑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动过缓,但需要治疗的比例无明显增加,咪达唑仑组更容易出现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结论 右美托咪啶用于心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镇静是安全有效的.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建中;李大连;程智广;崔永超;李莹莹;张永

    目的 分析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危险因子.方法 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AKI的标准,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29例(AKI组),男22例,女7例,平均年龄(68.74±10.27)岁;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232例(非AKI组),男179例,女53例,平均年龄(66.26±9.82)岁.总结术前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血肌酐及术后并发症等,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急性肾损伤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AKI发病率为11.11%(29/261),住院死亡1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肌酐含量、麻醉时间、围术期输血是导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论 AKI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应认真评估危险因素,加强肾功能保护才能降低AKI发生的风险.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预后分析

    作者:马中原;张玫;张总刚;唐和年;刘筠

    目的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预后进行分析,评估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情况,结合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结果.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4例.43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且无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6.0±1.8)%,术后早期为(50.0±2.7)%(P<0.05);术前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66.0±4.1) mm,术后早期为(53.0±2.8) mm (P<0.05).25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结论合理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够降低术后早期病死率,术后呼吸道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积极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能降低早期病死率及改善心功能.

  • 261例高龄OPCAB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冀成山;张义栋;杨睿;郝鸿泽;刘大勇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2008年9月对261例年龄70~83岁的患者行OPCAB术,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14.68±9.21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平均1.64±1.48天.共发生各类并发症33例,并发症发生率12.64% ;死亡率2.68%.结论:认真做好围术期处理,高龄≥70岁患者行OPCAB术能取得良好疗效.

  • 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

    作者:徐荣伟;叶志东;刘鹏;樊雪强;陈洁;田宇;王非;林凡;杨煜光;钱松屹;王凤林

    目的评价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34例并存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均实施了同期CEA联合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54~85岁,平均(7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冠状动脉和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6例,3支血管病变17例,2支血管病变11例。先行CEA再行CABG者33例,1例先行CABG再行CEA。Off-Pump CABG 26例,On-Pump 8例。 CEA全部为单侧,术中均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并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加宽颈动脉切口。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1例于术后1个月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右侧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随访6~84个月,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同期行CEA联合CABG处理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

    作者:常忠路;程黎杰;王秉林;杨修成;续宁;王超;史博伦;徐向明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36例行OPCAB的患者分为糖尿病(DM)组与非糖尿病(NDM)组,每组18例.术后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分别于术前阿司匹林停药前(T0),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后6h(T1)、第5天(T2)及第14天(T3)采集静脉血,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AA)及AR发生率.结果 DM组INHAA在T1、T2时点均比T0显著减低(P<0.01或P<0.05),NDM组INHAA在T1比T0显著减低(P<0.01),两组在T3时点比T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R发生率在T1、T2及T3时点均比T0显著增高(P<0.01).组间比较:在T1、T2时点DM组INHAA均显著低于NDM组(P<0.01或P<0.05),AR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DM组(P<0.05);在T3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术后早期DM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 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宋先荣;程兆云;刘富荣;丁付燕;李晓慧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 组)、右美托咪定组(D 组)和丙泊酚组(P 组)。麻醉诱导后 D 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 kg-1? h-1、C 组以相同速率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P 组静脉输注丙泊酚5 mg? kg-1? h-1至术毕。分别检测三组术中和术后48 h 内不同时点心肌肌钙蛋白 I(cTnI)浓度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变化以及心率、平均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输出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 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率。采用 Ramsay 镇静评分评价三组患者的镇静效果。结果三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 分级、术前射血分数和搭桥根数无统计学差异(P >0.05),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外科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镇静效果相同。与对照组相比,D 组、P 组 CO 在手术结束时及术后各时点都较手术前开始显著提高,但 D 组 CO升高更明显,与 P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D 组、P 组在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 和术后48 h 血中 cTnI 浓度、CK-MB 活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与 P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D 组、P 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 组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率低于 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并发症;右美托咪定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丙泊酚。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勇;王伟;袁武;陈剑;曹安强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28例患者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单纯左前降支血管病变9例,包括左前降支严重肌桥病变3例;两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8例;三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11例,合并有左主干狭窄50%以上2例。经左前胸小切口胸腔镜辅助心脏不停跳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及对角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术中游离乳内动脉失败1例中转正中切口,其余27例患者胸腔镜辅助下胸壁小切口顺利游离左乳内动脉,共搭桥29支,其中多支血管病变的18例非左前降支病变血管术后5~7 d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呼吸机辅助(4.5±2.2)h,2例术后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平均 ICU 时间(18.0±9.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3.0)d。住院期间无再次手术病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死亡1例。随访1~36个月,无严重心绞痛,无心肌梗死发生,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胸腔镜辅助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很好地游离乳内动脉,其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 64层螺旋 CT 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变化

    作者:李涛;杨立;崔晓明;孙宪昶;韩文娟;戴威娜;高建华;陈晓霞

    目的使用64层多排螺旋 CT(MD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左内乳动脉(LIMA)桥血管和大隐静脉(SV)桥血管通畅性的变化。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46例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术后 MDCT 系列随访观察。比较早期(平均间隔5.2个月)与晚期(平均间隔21.6个月)的术后表现。共评价了143个 LIMA 桥血管和184个 SV 桥血管。结果在早期的 MDCT 中,LIMA 和 SV 桥血管的通畅率分别是93.0%和92.9%。在晚期的 MDCT 中,LIMA 和 SV 的通畅率分别是90.0%和87.5%。与早期MDCT 相比,5例患者的5个 LIMA 桥血管(4支吻合到前降支,1支吻合到右冠)和8例患者的10支 SV 桥血管(4支吻合到对角支、3支吻合到右冠版图、1支吻合到钝缘支、2支序贯吻合到钝缘支和右冠版图)通畅性发生了恶化。对于 LIMA 桥来说,吻合到前降支和吻合到右冠通畅性的恶化没有区别(P =0.2)。对于 SV桥来说,吻合到不同的靶血管,桥血管通畅性的恶化有接近统计学意义的区别(P =0.05),特别是吻合到对角支和钝缘支(P =0.02)。结论在系列 MDCT 检查中,LIMA 和 SV 桥血管的通畅性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对于 SV 桥血管来说,吻合到对角支通畅性的恶化率高。

  • 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胸骨保护策略比较

    作者:王毓琳;李继军;赖颢;郑佳予;李军;徐德民;王春生

    目的总结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获取技术结合钛板钉胸骨固定技术对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胸骨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0岁以上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202例,按照获取乳内动脉技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骨骼化法)和对照组(传统带蒂法)。研究组:患者34例,男27例,女7例;9例患者以SternaLock钛板钉胸骨固定系统固定胸骨,其他25例采用钢丝环扎法固定胸骨。对照组:患者168例,男125例,女43例;全部采用钢丝环扎法固定胸骨。结果研究组无住院死亡,无胸骨愈合不良及相关并发症。对照组4例病死,10例胸骨愈合不良,其中1例并发纵隔感染而死亡。具有三项或以上胸骨愈合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胸骨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0(0/12)vs.29畅2%(7/24),P=0畅04]。结论应用“骨骼化法”获取乳内动脉结合钛板钉胸骨固定系统技术,可使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受益。

  • 室间隔缺损经胸小切口封堵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健;黄击修;林小彬;刘勇;唐先成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实施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3例,年龄2~57岁,平均8.99岁;体重10~85 kg ,平均24.5 kg;室间隔缺损直径1.6~10.8 mm;术后定期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随访。结果63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0例封堵成功,无房室传导阻滞、明显残余分流及封堵器影响瓣膜启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7个月未见异常。结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单支病变的早中期结果

    作者:吴扬;高长青;杨明;肖苍松;刘国鹏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特点和临床资料,并与正中开胸手术比较,评估全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疗效和早中期结果.方法 1999-2012年11月共完成207例单支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正中开胸组99例,平均(60.8±10.3)岁;全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小切口下冠状动脉搭桥108例,平均(59.5±9.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心绞痛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严重的前降支(LAD)病变和(或)对角支、回旋支病变,或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正中开胸组行直视下胸膜外乳内动脉游离并心脏跳动下前降支/对角支单支血管搭桥;小切口组于操作台(surgeon console)前、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机器人游离乳内动脉.然后,根据吻合部位选择胸部小切口人路进胸,在直视、心脏跳动下完成动脉桥与靶血管的徒手吻合.切口长度为6~10 cm.术中均以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桥血管血流.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至12年.结果 两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小切口组优于正中开胸组(P<0.01).两组桥平均血流量、病死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2%),小切口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CT检查及支架置人术中造影检查未发现桥血管吻合口狭窄.随访2个月至11年,半年桥血管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提示全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轻,疗效肯定,手术安全.在有经验的单位对单支血管搭桥可作为常规手术应用.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病变

    作者:陈浩;梅运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 CABG )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左主干和多支血管严重病变的重要外科手段,在美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接受CABG手术[1]。自体大隐静脉由于具有位置表浅,取材方便,有足够的长度可供使用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然而, CABG术后1年内有10%~15%的移植静脉发生闭塞,术后10年只有50%的静脉桥仍保持通畅[2-3]。研究表明,静脉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其导致心肌梗死、再手术和死亡的概率可高达对照组的13倍[4-5]。因此,静脉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疗效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 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降脂治疗效果

    作者:徐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全美国每年超过50万人接受该项治疗[1]。然而,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接近40%的患者在术后10年左右需接受再血管化治疗[2],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胆固醇升高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的危险因素[3]。研究证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规范降脂治疗( LDL<2.62 mmol/L )可以明显降低静脉桥病变的发生率,提高通畅率,改善预后[4]。目前,降脂治疗应用广泛和有效的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在胆固醇合成和低密度脂蛋白摄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达到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提高生存率、降低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再血管化的效果[5-6]。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和抗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近年来,心内科医师已经开始强调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8]。在手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近远期效果可能更加有赖于规范的药物治疗,其中降脂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处理策略

    作者:肖锋

    近十多年来,伴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迅猛增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年龄越来越大,病情越来越严重,血管病变越来越复杂,心功能越来越差。在有症状的患者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再血管化在缓解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药物治疗[1-2]。尽管 PCI 及药物治疗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替代 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三只血管病变及前降支严重狭窄的患者,CABG 比 PCI 及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的远期生存率及症状缓解率。对于多支复杂病变,CABG 比 PCI 具有更高的远期通畅率[3-6]。因此确立了 CABG 在治疗冠心病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手术的高死亡率和围术期的高风险,其手术效果能否超越内科药物治疗及 PCI,尚无明确定论。为了增强对重症患者的正确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1)冠心病患者伴重度左心功能不全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否能延长患者寿命?尤其,在不伴有明显心肌缺血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否行 CABG?(2)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是否需要行左心室成形术?(3)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伴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否需要行二尖瓣修复术(MVP)、二尖瓣置换术(MVR)?本文针对这些临床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1415 条记录 10/71 页 « 12...78910111213...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