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患者不同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心脏泵血功能和对心肌影响的程度比较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欧阳小康;马玉健;谭洁;罗文琦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2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式围手术期心脏泵血功能和对心肌影响的程度. 方法 40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患者分另在offpump[(心脏不停跳组),20例]和on-pump[(心脏停跳组),20例]下行CABG.监测记录术前、术毕、术后第1天晨的心排指数(CI)和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第1、2、7天晨取静脉血标本,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 结果 术后CI较术前升高,其中心脏不停跳组术毕较心脏停跳组升高更明显[(3.92±0.43)L·min-·m-2比(3.81±0.52)L·min 1·m-2,t=2.036,P<0.05].术后SVRI较术前降低,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cTNT和CK-MB开始升高,至术后第7天晨恢复正常.其中心脏停跳组术毕CK-MB明显高于心脏不停跳组[(11.8±4.4) μg/L比(8.4±4.3)μg/L,t=2.214,P<0.05];术后第1天晨cTNT明显高于心脏不停跳组[(0.23±0.12) μg/L比(0.11±0.09)μg/L,t=2.189,P<0.05]. 结论 心脏不停跳CABG术式比停跳术式更能及时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泵血功能,提供更好的心肌保护.

  •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结果分析

    作者:沈锋;袁忠祥;刘健;虞敏

    目的 探讨≥80岁的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相对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CABG)的早期疗效. 方法 选择≥80岁进行CABG患者105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CABG组(60例)和OPCABG(45例),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OPCABG组术后30 d病死率低于CCABG组(5.0%和8.3%,P<0.05),与CCABG组相比较,OPCABG组ICU时间[(37.1±30.3)h和(60.6±58.2) h],呼吸机辅助时间[(10.8±9.7)h和(22.3±35.7) h],输血量[(845±151)ml和(1160±1052) ml],神经系统并发症(0.0%和3.3%),术后房颤发生率(31.1%和41.7%)均低于CCABG组(均P<0.05). 结论 OPCABG在≥80岁高龄患者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高龄患者如果可能的话,应尽量考虑采用OPCAB.

  • 钛板在老年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骨固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郭龙辉;张竞超;徐敬;王文义;吴立文;宋晓东

    目的 研究钛板在老年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骨固定中的作用.方法 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术中采用单纯钢丝固定胸骨,实验组60例,采用钛板联合钢丝固定胸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关胸时间、术后术口疼痛率、胸骨裂开率以及胸骨再固定术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术口疼痛率(11.7%,7/60)低于对照组(38.3%,23/60)(x2=11.378,P<0.05);实验组的术后胸骨裂开发生率(3.3%,2/60)低于对照组(13.3%,8/60)(x2=3.927,P<0.05);实验组胸骨再固定术的发生率(1.7%,1/60)低于对照组(11.7%,7/60)(x2=4.821,P<0.05).实验组的关胸时间(39±5)min比对照组(30±2)min延长(x2=13.386,P<0.05).结论 钛板联合钢丝固定胸骨增加了老年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关胸时间,但是比钢丝固定胸骨的稳定性增加,术口疼痛减轻,胸骨裂开率降低,从而降低了胸骨再固定的风险.

  • 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服用阿司匹林对早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安东;陈庆良;王联群;姜楠;王强;郭志刚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和获益.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老年(>65岁)单纯首次择期OPCAB术患者1 501例,平均年龄(71.1±4.2)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者直至手术前5d内369例(服药组),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d及以上1 132例(停药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预后的差异,引入倾向指数回归方法平衡选择偏倚.结果 通过倾向指数回归分析,服药组与停药组比较,住院期间全因病死率、术后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衰竭、血液透析、开胸止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服药组红细胞输血比例高于停药组[74.0%(273/369)比62.5% (707/1 132),校正OR=1.50,95%CI:1.13~2.00,P<0.01].结论 老年OPCAB患者术前5d内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红细胞输血的发生率,但不会增加2次手术止血的发生率,尚不能认为对术后早期病死率、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肾衰竭、血液透析等发生率有影响.

  • 8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近期疗效和围术期处理

    作者:刘健;施盛;王利民;袁忠祥

    目的 分析8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8例80岁以上行CABG的患者(81~89岁组),取同期1034例60~80岁患者为对照组,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统计>80岁组患者术后死亡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结果81~89岁组术后死亡8例(6.8%),对照组病死率3.1%(3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81~89岁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是对照组的3.45倍(OR=3.45,95% CI:2.86~4.23),术后需做透析的风险上升2.56倍(OR=3.56,95% CI:3.01~4.32),术后再次插管的风险上升2.87倍(OR=3.87,95%CI:3.45~4.87),切口延期愈合的风险也上升3.05倍(OR=4.05,95%CI:3.47~5.74),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风险上升2.76倍(OR=3.76,95% CI:3.43~5.01),监护时间延长的风险上升1.98倍(OR=2.98,95%CI:2.67~4.12),住院时间延长的风险也上升1.87倍(OR=2.87,95%CI:2.36~3.96). 结论 80岁以上患者CABG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需加强围术期管理.

  •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应用于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欧阳小康;马玉健;罗文琦;谭洁

    目的 探讨将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自体输血应用于老年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60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单纯CABG手术的65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研究组30例术中应用ANH自体输血技术,对照组30例未应用该技术.结果 全部病例完全再血管化,手术过程平稳,氧供需平衡,未提示组织缺氧,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例在心肌保护效果、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负氮平衡、术后引流量等方面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病例异体输红细胞悬液研究组(0.9±0.9)u低于对照组(2.5±1.2)u(t=2.704,P<0.01). 结论 遵循适当病例选取原则情况下,ANH自体输血应用于老年人CABG手术安全可行且临床效果满意.

  • 8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疗效

    作者:孙耀光;佟宏峰;欧阳小康;焦鹏;吴青峻;马超;田文鑫

    目的 探讨不停跳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OP-CAB)在80岁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CABG) 8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143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2.6±2.7)岁.按照手术方式分为OP-CAB组58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N-CAB)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 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桥血管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P-CAB组患者的术后24 h引流量、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和术后输血量分别为(325.6±85.3)ml、1.72%(1例)、15.52%(9例)、5.17%(3例)、1.72%(1例)、3.45%(2例),1.72%(1例)和(1.90±0.78)U,与ON-CAB组患者的(645.8±65.5) ml、3.53%(3例)、29.41%(25例)、8.24%(7例)、3.53%(3例)、7.05%(6例),4.71%(4例)和(4.58±0.56)U比较,均明显减少;且OP-CAB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84.5±45.4) min、(2.54±0.55)d、(8.45±0.56)d,较ON-CAB组患者(315.2±68.3)min、(4.32±0.60)d、(13.29±0.64)d,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OP-CAB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血管重建手术方法.

  • 两种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方式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佟宏峰;欧阳小康;孙耀光;马玉健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心脏不停跳与体外循环(CPB)心脏停跳两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Off-pump组和CPB组,每组15例.测定患者围术期尿中N-乙酰基-β-D-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浓度,同时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浓度,计算尿酶排出量和Cr清除率.结果两组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尿NAG和γ-GT排出量术中均升高,术后第1天清晨基本复原,Off-pump组尿NAG峰值排出量[(26±11)U/g Cr]显著低于CPB组[(52±48)U/gCr],P<0.05;而两组同时相尿γ-GT排出量分别为(45±31)U/g Cr和(52±47)U/g 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BUN和Cr术后均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清除率术中升高术后下降,CPB组波动明显大于Off-pump组,从术前(90±23)ml/min升至术中(139±46)ml/min,术后第1天降至(73±24)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水平发生可逆的亚临床肾损伤.off pump心脏不停跳术式对肾功能的影响小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术式,所以,前者更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 术前低剂量胺碘酮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

    作者:方颖;张兆光;顾承雄;于洋

    目的 前瞻性的评估术前低剂量胺碘酮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房颤)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200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研究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低剂量胺碘酮,术后两组均用常规药物.结果 研究组的房颤发生率(15%)、房颤时大心室率(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8.0±8.6)h均低于对照组的房颤发生率((41%),(χ2=16.766,P=0.000]、房颤时大心室率((150.0±25.6)次/min,t=0.478,P=0.017]以及房颤持续时间[(12.0±9.6)h,t=0.439,P=0.019].本实验结果 显示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低剂量胺碘酮能安全有效减少房颤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并能降低术后房颧大心室率,减轻临床症状.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缺血事件风险的研究

    作者:门剑龙;任静;张伯玮;马睿;王赞新

    目的 研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后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患者心血管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 方法 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38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男249例,女89例,平均(69.2±4.5)岁.采用IL 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 Ag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vWFAg的诊断性能.利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vWF Ag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评价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病情稳定组和恢复不良组中各时间点的vWF Ag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x2=129.53和101.48,均P<0.01),恢复不良组患者在OPCAB术后第14、30、60和90 d的vWF Ag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患者的同期水平(均P<0.05).ROC结果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临界值为251%时,其诊断患者在术后31~90 d内心血管缺血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76~~0.9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30天血浆vWF Ag水平受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主干病变、血肌酐、旁路移植血管数量、心肌梗死病史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均P<0.01).Cox分析显示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 Ag临界值可作为OPCAB患者术后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独立预后评价指标. 结论 OPCAB术后患者血浆vWF Ag水平变化能敏感反映多种风险因素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整体影响,可以作为评价术后90 d内病情发展趋势和预测患者远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 老年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作者:谷天祥;房勤;姜春力

    研究表明,70岁以上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应用传统CABG因体外循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1],70岁以上患者CABG仍是本领域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比较≥70岁与<70岁患者OPCAB的手术效果,总结如下.

  • 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权晓强;程兆云;赵健;王圣;孙俊杰;李建强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防治OPCAB术后心房颤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OPCAB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9例,依据术后心房颤动情况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对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8%.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性别、糖尿病史、心肌梗死病史、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病变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比较年龄大(t=9.960)、左心室射血分数≥40%(x2 =4.942)、左房内径≥40 mm(x2 =4.491)、高血压史(x2=12.357)、术后应用多巴胺(x2=8.511)及旁路移植支数≥3支者(x2=5.385)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史、术后应用多巴胺、左房内径和旁路移植支数为老年冠心病患者OPCAB术后导致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OR=3.080、2.435、2.465、3.593、1.921,均P<0.05).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OPCAB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其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术前可通过这些危险因素评估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 经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志维;程邦昌;吴智勇;康敢军;涂仲凡;高尚志

    目的分析经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人冠心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3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70~82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左侧小切口开胸,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联合应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吻合、小切口、胸腔镜辅助等微创技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机械辅助呼吸平均(6.9±0.9)h.ICU滞留时间平均(2.5±0.5)d.全组均未输血.术后随访3~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联合应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吻合、小切口、胸腔镜辅助等多种微创技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于多支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80岁以上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分析

    作者:赵强;孙晓宁;王宜青;夏利民;杨成

    年龄是影响手术死亡率和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Benetti成功开展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避免或减少了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成为现代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代表术式,使得老年患者获益更大.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共对13例80岁以上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现报道如下.

  • 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李俊玉;毕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择176例年龄≥60岁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严重颈动脉狭窄组(≥70%)及无严重颈动脉狭窄组(<70%),分析2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无差别.结果 术前16例(9.1%)患者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其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严重颈动脉狭窄者(43.8%比18.8%,P=0.044).结论 严重颈动脉狭窄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经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两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多因素对比分析

    作者:赵康丽;虞敏;高洪峰;李钟茹;张文;刘迎龙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因其创伤小、费用少而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1996年完成第1例,至今技术已渐成熟.OPCABG术后效果是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尚未有系统的对比研究报道.对我院同期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发现OPCABG是否能减少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恢复时间.

  • 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评价

    作者:陈彧;万峰;江龙;刘彤

    目的分析与探讨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危险因素评价的特点.方法 1999年10月~2001年6月连续312例OPCAB手术, 死亡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不同形式的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急症手术、左心室射血分数、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机械通气时间依次是本组OPCAB手术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0.718、0.942、19.366、3.821、1.029.年龄、性别、二次手术、心肌梗死1周内等属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危险因素不构成OPCAB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手术较cCABG手术危险因素减少,体现出OPCAB手术良好的微创效果,但该结果尚有待于大规模多中心的综合评价验证.

  • 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作者:胡盛寿;高润霖;高培显;李立环;熊辉;徐波;杨跃进;袁晋青;郑哲

    目的 评价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共有1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再血管化.其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0.4±15.4)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开口或体部病变5例,远端或分叉病变11例.手术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室内进行.通过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同期对左主干病变和(或)其他非前降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进行一站式复合手术.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乳内动脉桥均通畅.共有25处非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23处病变置入支架(药物洗脱支架27枚,金属裸支架2枚),其余2处病变仅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再次再血管化等发生.平均随访7.9个月(1~15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再发心绞痛.5例患者术后1年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乳内动脉桥及支架均通畅.结论 一站式复合血管重建技术治疗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尤其是合并高危因素者安全可行.

  • 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磊;王春;谷天祥;卢春茂;王子文

    目的 观察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6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66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心原性休克,将患者分为无心原性休克组(51例)和心原性休克组(1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于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收集患者的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TM水平.结果 (1)无心原性休克组糖尿病比率高于心原性休克组[64.7% (33/51)比20.0% (3/15),P<0.01],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比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41.2% (21/51)比100%(15/15),P<0.01].(2)无心原性休克组术后血清肌酐、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分别为(88.5±36.7)μmol/L比(122.6 ± 71.1) μmol/L、1.3(0.2,2.7) μg/L比16.4(5.8,23.4) μg/L和(18.8±4.7) μg/L比(49.3±15.9) μg/L,P均<0.05].(3)无心原性休克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心原性休克组[11.5(9.0,18.0)h比20.0(8.5,82.5)h,P=0.0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0比100% (15/15),P<0.01].(4)无心原性休克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比率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分别为5.9%(3/51)比80.0%(12/15)和19.6%(10/51)比93.3% (14/15),P均<0.01].(5)无心原性休克组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的TM水平分别为3.30(2.68,7.44)、4.09(2.95,7.18)、4.35(2.68,8.22)、3.50(2.95,8.00)、3.41(2.60,5.97)、3.30(2.65,5.42)和3.94(2.82,5.60) μg/L,心原性休克组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的TM水平分别为2.44(1.97,2.67)、2.21(1.93,2.83)、2.64(2.29,2.67)、2.84(2.26,2.94)、3.35(2.43,4.05)、2.76(2.73,2.97)和3.81(2.96,5.96) μg/L.无心原性休克组和心原性休克组不同时间点之间的T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心原性休克组术后4和8h的TM水平均高于心原性休克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TM水平在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无心原性休克患者比较,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TM高峰出现迟,恢复慢.

  • 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血运重建的长期预后

    作者:杨帮国;玉献鹏;陈方;吕树铮;李全;何继强;苑飞

    目的: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6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CI组316例,CABG组347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梗)、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梗、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为增加组间可比性,本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匹配前后两组人群的风险比( HR)、95%CI及多因素校正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2(5.1,8.3)年。多因素校正前的结果显示,PCI组和CABG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 (44.5%比45.7%, P =0.036)、再次血运重建(33.7%比19.5%, P <0.001)、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20.4%比34.3%,P=0.032)和卒中(3.7%比23.5%, P<0.001)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13.0%比18.9%, P =0.12)和心梗(11.3%比6.1%,P=0.10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PCI组MACCE发生率仍明显高于CABG组(55.2%比41.9%,P=0.011),主要归因于PCI组较CABG组明显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HR=2.46,95%CI 1.662~3.642,P<0.001);两组间全因死亡(P=0.286)、心梗(P=0.165)和心原性死亡/心梗/卒中联合硬终点( P=0.30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PCI组(P=0.00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202对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配比成功。 PCI组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12.7%比3.8%,P=0.039),其余终点事件发生率与Cox多因素校正结果一致。结论 CABG和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似,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而CABG组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倾向性评分匹配样本分析显示,PCI组不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升高,且心梗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但仍未转化为病死率上的差异。提示PCI可以作为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血运重建一个合理的选择。

1415 条记录 9/71 页 « 12...6789101112...70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