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春节文化杂谈
爆竹、春联、年画放爆竹.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除夕年三十晚上祭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
-
玉质冰心羚羊角
我的一位朋友大概三十年前就开始经营中药了,其家里除了满满的货架就是各色中药了,他有一对珍贵的羚羊角用红绳挂在墙上,从窗户上透过的微弱的阳光洒在那对羚羊角上,是那么的悠远而神秘.他说除了这是孩子用了几次的中药外,还是他的镇宅之宝,可以驱鬼辟邪.羚羊之灵北宋王安石所作《字说》里有云:“鹿则比类而环角外向以自防,羚则独栖悬角木上以远害,可谓灵也,故字从鹿从灵,省文,后人作羚.”又《医学入门》中有载:“羚,聆也,耳边听之有声.”
-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红枣的保健作用
红枣又叫大枣,既是人见人爱的美食干果,又是物美价廉的补益良药.根据《战国策》里的相关记载,在古代,红枣是与米面一样重要的"木本粮食".如今,当粮食品种丰富之后,红枣作为滋补品与药品的作用突显,正如民谚所云:"天天吃红枣,一生不显老."每当秋季,枣树枝头熟透的枣子便像极了一颗颗红色的玉石.王安石《赋枣》曾有诗赞之"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的赞美,黄庭坚也不甘其后,留下"日颗曝干红玉软"的诗句.
-
野花啼鸟亦欣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吟颂元日的名诗.元日是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而我们又刚刚迈进了新的2002年,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新桃换旧符"了.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日月,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和希冀.藉此,祝愿读者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更希望大家经常能有喜笑颜开的好心情.
-
吃吉利·吉利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百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大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吃."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赚)."首先是吃,并且吃个吉利.
-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王安石的《元日》诗.元日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除",就是过去."曈曈"是人们心目中的光明灿烂状.数千年来,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过年,就是祈盼来年五谷丰登,万事遂顺.
-
读书便是却老方
诗人陆游在《读书》小诗中写道:"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读书便是却老方,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伟人对此都有精辟见解:齐孟尝君的母亲说过:"读书是福."汉刘向曾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北宋欧阳修感叹:"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王安石也说:"开篇喜有得,一读寥沉疴."南宋陆游认为:"病经书卷作良医."明代钱琦说:"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郑成功有副对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代李渔则言:"平生无他癖,惟好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
-
《梦溪笔谈》谈沈括
《梦溪笔谈》第九卷,记载了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则轶事:王安石患喘病,药用上党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正东自河东还,赠给王安石数两,王安石竟不接受.有人劝王安石说:“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王安石说:“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终还是不受.
-
公正清廉颂苏颂
苏颂与改革家王安石同登进士及第后,一生从政50载,从地方官到中央官吏,为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重臣,73岁荣膺宰相.他为官清正、慎重稳健、举贤任能.欧阳修称苏颂:“才可适时,识能远虑,圭璋粹美,为异邦之珍,文学纯深,当为朝廷之用”.
-
春风不是总和煦
古人云:春主风,且"风性善行而数变",与寒合并为风寒,与湿合并为风湿,与热合并为风热.人体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由寒冷转为温热的变化,就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宋朝王安石有这么一首诗,维妙维肖地描写了春天气候的特点:"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
古代文学中的中医文化
“医儒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大都略通岐黄之道;而悬壶济世的老郎中,也会附庸风雅子曰诗云一把。在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济世救民成为读书人的两大抱负。至此便出现了“儒医”之名。朱肱、许叔微、李时珍等都曾习举子业,而王安石、苏轼、沈括等一大批文坛巨匠,医学功底也十分了不得。因此,书生气很重的古代良医们,常常将中医学的很多知识,用一种非常浪漫写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构思之奇特,用词之精巧,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下面以隐名、谜语、对联、诗歌、戏剧、小说为例,来看看文学艺术中的中医现象。
-
《梦溪笔谈》与中医药学
《梦溪笔谈》系宋.沈括所撰.沈括,字存中,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绍圣二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
-
春风 春捂 春困 春防
古人云:"春主风".的确,春天是多风的季节,尽管有些风的声波频率很低,凭人的耳朵难以察觉,但是,人的身体却可以感受到."风性善行而数变",忽大忽小,忽急忽缓,忽冷忽热.中医认为,风极少单独存在,与寒合并称为"风寒",与湿合并称为"风湿",与热合并称为"风热",这些都容易侵袭人体,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体如果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春风的变化,特别是由寒冷转为温热之时,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古代诗人王安石有这么一首诗,维妙维肖地描写了春天气候的特点:"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
名人与中医(8)
中医救治刘海若2002年5月,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采访时,因火车出轨而严重受伤,送进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第一天,院方即发出病危通知,并诊断刘已经"脑死亡".随后,刘的家人将刘转往北京宣武医院治疗.住院以后的两周,出现了败血症、高热不退.
-
走出"藏象"概念的误区--论"藏"与"象"的辩证关系
1"藏"与"象"的关系反映了"器"与"道"的辨证关系"器"与"道"这对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器"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根本问题.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张载、王夫之等一再强调"器"是第一性的、本源的,而道只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具体点说,"器"是体,"道"为用,"道"在"器"中,故学"器"应该学"道";"器"在先,"道"在后,"道""器"无相离,故变"器"必然变"道".
-
百岁老人创造的世界纪录
不服老"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王安石说:"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本文中的三位老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名言.
-
北宋医家陈景初事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天仙藤》附方中引自《妇人良方》收载的一首治妊娠水肿方--天仙藤散,所引原文并说明"此乃淮南名医陈景初秘方也,得于李伯时家".陈景初《中医人物词典》等辞书未见著录,事迹不详.他是一位怎样的古代医家呢?收集到有关他的零星资料,从中可以获悉其点滴踪迹.
-
王安石的医学情怀
江西东部抚河(又称吁江)流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三家,其中王安石、曾巩两人出自抚州地域.此地还出过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杰出人物.江西古代十大名医,有七家出自抚河.从宋至民国,有传略可考的医家多达250余人,医学著作达100余种,形成"盱江医学".然而,在抚河流域,历史上负盛名的文化人杰应为北宋文人兼宰相王安石.
-
姜——辛辣驱寒毒,芳香理肠胃
姜,在中幽占书上写作"疆",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它是"御湿之菜",王安石则说它能"疆御百邪",意思是说,姜好像是防范敌人(邪气、湿气、百邪)侵犯的边疆一样.因此,古时都把姜写成"疆".
-
酒色财气"四道墙"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文友,两人常在一起饮酒品茗,吟诗作对.一天,苏东坡公余有暇,又来到相国寺二人闲聊.在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偶然抬头看见墙壁上新挂起一幅佛印题写的"四道墙"养生诗条幅:"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只要你能跳出去,不活百岁也寿长."觉得颇有情趣,略加思索,便提笔和诗一首:"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为高.不义之财切勿取,有气不生气自消."佛印见后连声称妙,也将其悬挂起来.以后某日,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一起到寺内游赏,看见佛印与苏东坡的题诗有所感触,二人相约和诗.先是王安石题诗日:"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愤,国有朝气方生机."接着神宗皇帝也题诗日:"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