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性别差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
目的 高血压是脑卒中危险因素中重要的可干预因素,寻找出性别差异对于卒中风险的影响,从而为制订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 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烟酒嗜好、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疾病既往史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危险因素以及Lg Hcy和各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2 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患者SBP、GLU、TC、HDL-C、非HDL-C、TG的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均较男性患者显著升高(P<0.05),但是女性患者Hcy血浆含量和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较男性患者明显降低(P<0.05).男女患者罹患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SBP/DBP、Lg Hcy的升高以及HDL-C的降低,但是在女性患者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还包括TG的升高(P<0.05).女性患者Lg Hcy和SBP、DBP、TG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P<0.05),但是男性患者仅Lg Hcy和DBP的交互作用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P<0.05).结论 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降低SBP/DBP水平,均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血浆Hcy含量的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Hcy又通过与不同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增加卒中患病风险,这些差异应该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予以重视.
-
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肌张力障碍(myodystonia)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对292例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发病年龄与先累及部位、是否发展到其他部位,及主要临床类型发病情况与性别的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较早发病者先容易累及肢体(51例,P<0.01);而成年起病的患者病变通常在头颈部(141例,P<0.01).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在女性好发;书写痉挛和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则男性多发.结论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各个类型的发病年龄、受累部位和男女患病率均有差异.
-
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震颤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分层、分段、整群、随机、等距的抽样原则,2000年在北京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山区调查了2835名55岁以上中老年人,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步法确诊患者.结果发现ET患者135例,55岁以上中老年人城市、近郊平原、山区的ET患病率(标化)分别为4.3%、2.9%、2.3%,北京市的患病率为3.3%.男性患病率(6.0%)高于女性(3.6%);随年龄增加,ET的患病率增加;ET与吸烟、饮酒、喝茶、职业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居住地、性别、年龄有相关性.结论北京市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ET的患病率为 3.3%(标化) ,ET患病率与年龄、地区及性别有关.
-
项目记忆和源记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项目记忆和源记忆的神经基础及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健康男女各8名,实验材料为504个高频双汉字词,项目记忆和源记忆实验任务,Block设计,GE 1.5T采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用SPM99分析,得到男女脑功能激活图(P<0.002,体素块>20).结果 在P<0.002,体素块>20时,女性项目记忆激活双前额叶背外侧BA6(激活数目左右侧分别为62和11个),源记忆较多激活左前额叶背外侧BA6/46(激活数目为59个);男性项目记忆激活右前额叶背外侧BA6/46(激活数目为64个),源记忆激活双前额叶背外侧BA6(左右侧分别为9和40个).结论 项目记忆更多激活右侧前额叶背外侧,而源记忆更多激活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女性较多地引起左前额叶背外侧激活;而男性较多地引起右前额叶背外侧激活.
-
不同性别垂体催乳素腺瘤患者临床差异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垂体催乳素(PRL)腺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差异及其与PRL水平、肿瘤大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PRL腺瘤患者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收集患者术前的PRL水平、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术前的PRL水平、肿瘤大小与ERα和ERβ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术前男、女患者PRL值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 574(224 ~4 305)、270(129 ~1 000) ng/ml,肿瘤体积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3.496(0.150~13.13)、0.832(0.100 ~ 16.20)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男性患者肿瘤标本中ERα和ERβ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Rα-mRNA、ERβ-mRNA的表达水平与术前PRL水平均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8753、0.2601,均P<0.01),与肿瘤大小同样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98,0.3740,均P<0.01).结论 垂体PRL腺瘤患者的PRL水平和肿瘤体积具有性别差异,引起差异的机制可能与ERα和ERβ通过多种途径参与PRL腺瘤的增殖有关.
-
传统社会中医男科医学不成气候的性别因素与中医理论认知的改变
传统社会,中医男科往往依附于妇科或其他科别.其原因在于传统社会的男科被内科所取代,且社会认为男人不会生病的错觉,难以刺激男科专业化;男外女内的认知,也使求子、胎教被列于妇科来处理,男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情形,改变了中医阴阳平衡、普世关怀、对身体的谦抑思想等观念.
-
男性中老年保健的几个问题
1 男性、老龄化与健康我们在探讨老龄化与健康的问题时,不可能抛开性别的因素.以往人们在谈到健康的问题时,经常把性别因素当成女性因素的同义词.虽然女性遭受疾病和伤残的可能性比男性更大,但是男性的平均寿命却低于女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
-
变应性鼻炎与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上变应性鼻炎 (allergicrhinitis,AR)及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 (noninfectious,nonallergic rhinitis,NINA)在年龄、性别分布、起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性等方面的特性及差异情况.方法 对2003年10月N2005年10月首次确诊为AR及NINA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作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R高发年龄段在10~19岁,而NlNA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AR发病性别比例,在10~19岁前男性高于女性,2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NINA发病患者数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61.6%AR起病年龄在20岁以前,男性起病年龄多早于女性;66.5%的NINA在20岁以后出现症状,起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本地区AR发病高峰季节为7~11月,NINA无明显季节差异.结论 AR与NINA在年龄分布、性别、起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
磁共振成像测量健康中老年人嗅球体积的特点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测量健康中老年人嗅球体积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侧别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嗅觉障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95例健康中老年受试者,分为50~69岁组和≥70岁2组.所有受试者接受颅脑及嗅球MRI检查,比较嗅球体积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 ①50~69岁组的左侧嗅球体积、嗅球总体积和全脑体积(x-±s,以下同)分别为(39.9±8.7)mm~3、(81.7±16.8)mm~3、(1281.9±140.2)cm~3,大于≥70岁组的(34.5±10.4)mm~3、(72.1±19.3)mm~3、(1165.8±165.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49、2.449、3.516,P值均<0.05),而右侧嗅球体积及嗅球/脑体积比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04、0.616,P值均>0.05).②男性受试者的左侧嗅球体积、右侧嗅球体积、嗅球总体积、全脑体积以及嗅球/脑体积比大于女性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61、3.630、4.399、3.800、2.400,P值均<0.05).③女性受试者、50~69岁受试者、≥70岁受试者左侧嗅球体积小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32、2.117、3.516,P值均<0.05),男性受试者左右侧嗅球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49,P=0.110).所有受试者的左侧嗅球/脑体积比均小于右侧嗅球/脑体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P=0.002).结论 ①嗅球及颅脑MRI检查可用于嗅球体积研究;②嗅球体积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但嗅球/脑体积比无变化;③男性嗅球体积大于女性嗅球体积;④左侧嗅球体积小于右侧嗅球体积.
-
儿童及青年脑干言语编码能力的性别差异
目的 探讨儿童与青年脑干言语编码能力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纯音听阈、声导抗、耳声发射和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测试结果均正常的56名青年人(男29名,女27名,年龄20~34岁)和经过年龄匹配的24名学龄期儿童(男、女各12名,年龄6~12岁)进行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测试.speech-ABR测试采用插入式耳机,右耳给声,刺激声为/da/音.结果 ①女青年speech-ABR瞬态成分(V波、A波和O波)及周期成分(D波、E波和F波)的潜伏期均显著短于男青年(P值均<0.05);除0波反应幅值(绝对值,下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女青年其余各波(V波、A波、D波、E波及F波)反应幅值均高于男青年(P值均<0.05);女青年V/A复合波的斜率(绝对值,下同)也大于男青年[(-0.43 ±0.13)μV/ms vs(-0.25±0.08)μV/ms,P<0.01].②男、女童speech-ABR的瞬态成分(V波、A波及O波)及周期成分(D波、E波及F波)的潜伏期及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童V/A复合波的斜率大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6 ±0.12)μV/ms vs(-0.35±0.15)μV/ms,P<0.05].③男青年与男童相比,除E波外(P>0.05),男青年speech-ABR的瞬态成分(V波、A波及O波)及周期成分(D波及F波)的潜伏期均较男童有明显延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青年的A波、D波及F波与男童相比,幅值降低(P值均<0.05),而V波、O波和E波的幅值并无明显降低(P值均>0.05);此外,男童的V/A复合波的斜度明显大于男青年(P<0.05).④女童与女青年speech-ABR的潜伏期及波幅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者V/A复合波的斜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青年听觉脑干对言语编码的同步性及锁相能力优于男青年,而在学龄期儿童中却未显示出这种性别差异.女青年与女童的脑干言语编码能力无明显差异,而男青年的脑干言语编码能力弱于男童,提示经历青春期后,雄激素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弱化男性脑干对言语信号的编码能力.
-
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特点
目的了解女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SAHS)患者不同于男性的症状及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比较男女SAHS患者之间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女性患者的症状、多导睡眠监测记录.结果女性患者平均(±s,以下同)年龄(51.1±11.2)岁大于男性(43.9±10.1)岁,平均体块指数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女性患者发生重度打鼾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患者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38.7±32.5)次/h较男性(51.6±27.5)次/h为低,其中平均呼吸暂停指数(23.2±27.1)次/h较男性(41.8±27.4)次/h低,平均低通气指数(15.6±15.0)次/h较男性(10.3±10.8)次/h高.男女患者非快速动眼期氧减指数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女性SAHS患者年龄大于男性,病情较男性为轻,与肥胖无明显相关,非快速动眼期发生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较男性更少.
-
500 Hz掩蔽级差在普通话人群中的初探
目的 检测普通话人群中掩蔽级差(masking level difference,MLD)的参考值,探讨年龄、性别以及语言背景等因素与MLD值之间的关联性,为MLD应用于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平均听阈< 20 dBHL、无耳科疾病、母语为普通话的73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0 ~40岁,男37名,女36名.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A组,10 ~ 20岁,男15名,女10名;B组,21 ~ 30岁,男13名,女14名;C组,31 ~40岁,男9名,女12名.通过美国GSI-61双通道听力计播放MLD测试光盘(AUDITEC),测试各组受试者的MLD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不同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下的MLD值进行分析,并与以英语为语言背景的同类研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普通话受试者MLD的均值为(11.1 ±3.4)dB,95%正常参考值范围为4.4~17.8 dB.性别因素对MLD值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因素对MLD值有影响,表现为MLD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英语为母语者其MLD值明显高于本组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LD用于评估听中枢处理能力时应考虑到语言背景和年龄因素的影响,需要建立不同语言背景和年龄的正常值以及用于临床的标准.
-
2000-2009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研究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2000 2009年甲状腺癌发病与死亡的状况.方法 2000-2009年甲状腺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6个肿瘤登记地区,并经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审核、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的粗率、标化率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0 2009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合计发病率为6.93/10万,男性发病远低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发病比值为1:3.43.发病率从2000年的3.62/10万,上升到2009年的11.42/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16.32%(95%可信区间为12.90% ~ 19.85%).2000 2009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合计死亡率为0.27/10万,男性与女性死亡比值为1:1.12.20002009年甲状腺癌死亡率无显著变化,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2.14%(95%可信区间为-7.10% ~12.30%).发病率从15岁开始上升明显,在55岁~组达到高峰.死亡率在O~54岁处于较低水平,从55岁开始死亡率明显上升,在85岁~组达到高峰.结论 应重视青少年、中青年人群的甲状腺癌危险因素防控工作.
-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乡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的患病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吉林省长春市农村人口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对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乡两个自然村的40岁及以上人群共1139人进行青光眼调查.现场检查项目包括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周边前房深度、眼压及眼底检查.对可疑青光眼患者进一步详细检查眼压、前房角镜、眼底及视野.结果 实际检查人数为1139人,受检率为74.5%;确诊为PACG者29例,青光眼患病率为2.5%,随年龄增加其患病率增高.其中男性青光眼患病率为1.5%,女性为3.5%;女性青光眼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周边前房深度检查发现女性人群浅前房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且随年龄的增加浅前房的比例明显增大.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中,PACG的患病率高于无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结论 长春市双阳区PACG的患病率较高,其患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及周边前房深度等因素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75-778)
-
机械性眼外伤临床特征及眼外伤评分应用
目的 总结机械性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眼外伤评分(OTS)在患者终视力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62例(168只眼)机械性眼外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眼别、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眼外伤分类、伤眼初视力和随诊的终视力(佳矫正视力)等.对所有眼外伤患者进行视功能测定、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的检查,还包括超声活体显微镜等辅助检查,并应用眼外伤评分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外伤类型在就诊时间,住院天数等组间比较,采用原始数据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初视力与终视力以及终视力与OT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秩相关分析;年龄、致伤原因、外伤类型及初视力与终视力等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两性别发病年龄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机械性眼外伤168只眼中开放性眼外伤106只眼,闭合性眼外伤62只眼.男性患者140例(85.71%),女性患者22例(14.29%).开放性眼外伤和闭合性眼外伤患者的就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外伤后5h及1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7,P=0.011).机械性眼外伤高发人群为青年(≤44岁)100只眼(59.52%),其次为中年(45~59岁)46只眼(27.38%),老年(60岁及以上)22只眼(13.10%).导致眼外伤的原因以工作生产为主,共70例(41.47%),且77%(54/70)为开放性眼外伤.闭合性眼外伤的初视力及终视力均好于开放性眼外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7.847,P=0.000;x2 =44.428,P=0.000).所有外伤眼终视力与初视力呈正相关(r=0.858,P=0.000).通过OTS计算后,患者的终视力与总评分(r=0.870,P=0.000)及OTS(r=0.869,P =0.000)均存在正相关.结论 本组机械性眼外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以开放性眼外伤为主,其就诊时间早于闭合性眼外伤,高发人群为青年,致伤原因以工作生产为主,闭合性眼外伤的初视力及终视力均好于开放性眼外伤.OTS分值可为眼外伤患者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
-
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3~ 6(4.1±0.95)岁健康儿童126名,其中男性58名,女性68名.采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黄斑的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1和3 mm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不同测量点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26名受检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31.56±62.03) μm,黄斑中心凹下及颞侧1 mm的脉络膜厚,鼻侧脉络膜厚度较颞侧及黄斑上、下方薄,9个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53,P<0.001).男性与女性SF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2).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FCT和眼轴长度、年龄具有相关性,眼轴每增长1 mm则SFCT减少31.94 μm(95%可信区间为24.40~39.48 μm,r=0.22,P<0.001,);年龄每增长1岁则SFCT增加11.46μm(95%可信区间为3.97~18.96 μm,r2=0.22,P=0.003).性别对SFCT无影响(P=0.94).结论 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关系,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性别对儿童早期脉络膜发育无影响.
-
温州市社区老年眼病筛查报告:眼压分布
目的 探讨温州市社区50岁及以上筛查人群眼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在温州市区对31170名5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进行社区眼病筛查,包括生活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和眼底照相,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研究排除仅有单眼眼压数值者、眼压值低于6 mmHg(1 mmHg=0.133 kPa)且视力小于0.3者,排除有角膜疾患、内眼手术史、虹膜激光周边切除术后以及青光眼等患者.按照眼别、年龄、性别及视杯视盘直径比(C/D)进行分组分析.对双眼眼压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眼压均值与年龄及垂直C/D进行回归方程计算,对各年龄组男女眼压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年龄组左右眼眼压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纳入研究者20875人(男性6902人,女性13973人),其中健康人群为18750人,可疑青光眼2125人,年龄为(67.3±8.7)岁.健康人群双眼眼压为(13.5±3.0)mmHg[右眼眼压为(13.4±3.2)mmHg,左眼眼压为(13.6±3.3)mmHg].左眼、右眼眼压>21 mmHg的比例分别为2.04%(381只眼)和1.52%(284只眼),任意一眼眼压>21 mmHg的比例为2.92%(545人).可疑青光眼人群眼压高于健康人群(t=13.427,P<0.001),可疑青光眼人群左眼、右眼眼压>21 mmHg的比例分别为6.78%(144只眼)和6.16%(131只眼),任意一眼眼压>21 mmHg的比例为9.65%(205人).健康人群女性眼压[(12.8±3.2)mmHg]显著高于男性[(13.7±3.2)mmHg](t=-16.878,P<0.001).健康人群眼压(Y)与年龄(X1)、C/D(X2)的回归方程为^Y=15.962-0.043X1+0.837X2(F=107.751,P<0.001).结论 温州市区50岁及以上健康人群的眼压值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C/D增加呈上升趋势,女性眼压高于的男性,约3%的健康人群眼压大于21 mmHg.
-
恶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间确诊住院的101例(118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和出院后2~6个月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眼轴、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治疗前后和随访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等数据.结果 101例(118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69例,男女患者比例1.0:2.2;平均发病年龄(49.67±13.69)岁,低于同期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62.34±11.139)岁.61例(60只眼)恶性青光眼的眼轴长度为(21.80±1.55)mm,低于PACG患者的眼轴长度(22.05 ±0.97)mm和正常值(23.00 ±0.89) mm.恶性青光眼主要发生于PACG抗青光眼术后,55.4%的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病.93%的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腔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和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术式,后者视力提高和眼压下降明显,前房加深显著.前房成形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年龄为(43.7±4.8)岁,明显低于治疗成功的患者(53.7±12.6)岁(P<0.05).结论 恶性青光眼几乎均为继发性,主要发生于PACG术后,低龄患者易发,女性患者多见.阿托品是首选的治疗药物.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优于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年轻恶性青光眼患者应考虑选择晶状体摘除加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而不是玻璃体抽吸前房成形术.
-
基于江苏省阜宁县社区人群的白内障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探讨江苏省阜宁县社区5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白内障的相关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江苏省阜宁县眼病研究数据库中l 488例白内障确诊患者作为病例组,1 821例双眼无视力损伤人群为对照组,两组人群的调查时间均为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人群特征、生活行为习惯、既往病史、既往阳光照射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发生风险升高,以50 ~< 60岁为参考组、60~<70岁、70 ~< 80岁、≥80岁发生白内障的优势比(OR)分别是6.88(P <0.01)、87.66(P<0.0l)、416.19(P<0.01);女性风险高于男性(OR=1.24,P=0.003);与文盲组相比,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白内障的发生风险逐渐减少(OR=0.44、0.42、0.09,P值均<0.01);农民、既往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人群白内障发生率均高于非农民、不吸烟、非高血压以及非糖尿病人群(OR=3.13,P<0.01;OR=1.23,P=0.003;OR=1.44,P<0.01;OR=1.92,P<0.01);与既往每日阳光照射时间<3h相比,阳光照射时间3~<4h、4~<6h、≥6h组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增加(OR=2.09、2.89、6.52,P值均<0.01);未发现婚姻状况、饮酒等因素与白内障患病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内障的危险因素为高龄[与50~ <60岁相比,60~ <70岁、70~< 80岁、≥80岁受检人群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增加(OR=6.83、132.39、868.68,P值均<0.01)]、女性(OR =2.29,P<0.01)、既往阳光照射时间长[与<3h组相比,3~<4h、4~<6h、≥6 h组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增加(OR =2.88、5.99、13.28,P值均<0.01)]、既往吸烟(OR=1.87,P=0.019)及患有糖尿病(OR=l.31,P=0.029),而受教育程度高为保护因素[与文盲组相比,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受检人群发生白内障的风险减小(OR =0.64、0.41、0.31,P值均<0.01)].结论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及既往阳光照射时间长是江苏省阜宁县社区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是其保护因素.
-
正常眼后极部脉络膜厚度与性别的关系研究
目的 观察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值与性别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10例(620只眼)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152例,女性158例.按照年龄段分组:20 ~29岁组,30 ~39岁组,40 ~49岁组,50 ~59岁组,60 ~69岁组,≥70岁组.采用海德堡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仪的加强深度成像扫描模式,测量受检者脉络膜厚度.以通过黄斑中心凹8.8 mm扫描线,在0°和90°方位扫描眼底后极部,分别测量中心凹下及距离中心凹1、3 mm的上方(S1mm和S3mm)、下方(I1mm和I3mm)、鼻侧(N1mm和N3mm)、颞侧(T1mm和T3mm)共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观察和分析不同方位的脉络膜厚度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性别间各方位和各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结果 310例(620只眼)受检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274.81±97.98) μm.其中男性为(294.02±101.47) μm,女性为(256.28±90.87) μm;男性脉络膜厚度较女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3,P<0.05).黄斑区8个方位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5.050,t'=4.597,t'=5.225,t'=5.363,t'=5.608,t=4.239,t'=4.108,t=5.589;P<0.05).除≥70岁组外,其他5个年龄段的脉络膜厚度男性均高于女性(t=2.343,t'=2.163,t=3.239,=2.181,t'=2.982;P <0.05).结论 各年龄段正常人中,男性脉络膜厚度高于女性.性别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