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
肺功能指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非呼吸功能和呼吸功能,前者指肺的生化代谢功能,也是呼吸生理的生化基础;后者是临床肺功能检测的内容,分为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和肺循环功能.其中,肺通气功能检测包括肺容积、肺通气量、小气道功能、吸入气体分布和呼吸动力学(呼吸阻力、顺应性和呼吸肌功能)检测;肺换气功能检测包括肺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值检测.
-
21d -6°头低位卧床对肺气体分布和小气道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21 d -6°头低位卧床(HD BR)对气体分布和小气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Vmax 22LV肺功能仪,对16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ΔN2、CV、CV/VC%、LCI)进行了测试. 结果ΔN2 在恢复期平卧位与卧床前平卧位及卧床早期比较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CV仅在卧床第1天(HDBR 20 min左右)测量值与卧床前平卧位比有显著增加,CV/VC%的变化与之一致;LCI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21 d -6°头低位卧床对气体分布有影响.CV仅在头低位卧床开始阶段一过性的增加,21 d -6°头低位卧床使气体分布不均有增加趋势.
-
21天头低位卧床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21 d-6°头低位卧床(HDT-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采用Vmax 22LV肺功能仪和6200肺功能仪,对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肺弥散功能的指标[弥散容量(DLco)、弥散常数(Kco)、肺泡容量(VA)]以及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指标和肺血容量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与卧床前平卧位相比,在卧床开始时,DLco、Kco均增加,从卧床的第3天起至恢复期第1天,DLco、Kco显著减少,恢复期第3天尚未恢复至卧床前水平;头低位卧床期间VA显著减少.Kco在卧床中的变化趋势与DLco一致,但变化率高于DLco,主要是由于头低位卧床期间VA、肺血容量的显著减少以及肺内吸入气的分布不均有关,同时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论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下降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肺泡容量下降,以及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潜在性的肺间质水肿导致膜弥散下降有关,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的医学监督应考虑肺弥散功能的变化.
-
肺功能检查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肺功能包括:肺的非呼吸功能和呼吸功能,前者指肺的生化代谢功能,后者是临床肺功能.检测的内容分为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和肺循环功能.肺通气功能包括:肺容积、肺通气量、小气道功能、吸入气体分布和呼吸动力学(呼吸阻力、顺应性和呼吸肌功能)检测;换气功能包括:肺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值检测.
-
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模式和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内气体分布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NAVA)模式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8例符合标准的 ARDS 机械通气患者,男11例,女7例,采用单盲随机自对照的研究方法,同一患者以随机先后顺序应用 NAVA和 PSV 模式分别通气30 min,在通气0、30 min 时观察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呼吸参数、人机同步性以及电阻抗断层摄影监测的肺气体分布均进行持续监测分析。结果与 PSV 比较,两种模式下 HR、MAP、PIP 及 PEE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VA 模式改善 ARDS 患者氧合指数(P <0.05),减少人机不同步事件的发生(P <0.05),增加重力依赖区 ROI 3、4区通气,减少非重力依赖区ROI 1、2区通气(P <0.05)。结论与 PSV 比较,NAVA 可以改善 ARDS 患者气体交换和人机同步性,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
-
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七氟烷是一种血气分配系数较低的吸入麻醉药,苏醒迅速平稳,临床应用广泛.但吸入麻醉药可能改变肺内血流分布,导致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和肺内分流量增加.且老年患者肺部术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肺部总顺应性降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1].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内功能余气量,可纠正不同区域气体分布不均的情况,改善肺通气/血流比值.本研究探讨PEEP在老年患者七氟烷吸入麻醉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
血气分析在婴幼儿肺炎治疗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对收治的婴幼儿肺炎及时进行血气分析测定,现探讨其在治疗中的作用.判断是否并发呼吸衰竭:婴幼儿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多预后较差,故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临床观察证实,婴幼儿肺炎血气改变与病变范围大小、有无突变及病毒性肺炎是否继发细菌感染等有关.机理为:①肺泡炎症首先使换气面积减少;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③因呼吸膜在肺部炎症时增厚,使气体弥散距离加宽,气体弥散功能障碍-换气障碍,从而使血氧浓度降低,PaO2<80mmHg(10kPa)即为低氧血症,是换气障碍的标志.肺炎进一步发展时,气管、支气管内有粘稠分泌物淤聚或部分肺不张导致肺泡气体分布不均,通气血流比率失调,严重气道阻塞而有肺泡通气不足或死腔通气量增大,在换气障碍的同时伴有严重通气障碍,此时,PaCO2>50mmHg(6.67kPa),表明存在高碳酸血症.治疗除控制肺部炎症外,重点是雾化吸入,通畅气道,改善通气功能,低浓度持续给氧.
-
腹腔镜术后趋肤效应致迟发性消化道穿孔一例
患儿:男,80 d.因发热2d伴腹泻入内科.入院前8 d曾于我院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第2 d开始饮食,无呕吐、发热等症状,第6 d出院.出院当天发热,因有明确呼吸道感染接触史、症状和体征,考虑合并肺炎,家长亦要求当地治疗,遂出院.出院后持续发热,后出现发吭、腹胀,2 d后再次入院.入院查体:T:38.5 ℃,P:130次/min, R:42次/min,神清、颈软、反应差,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干湿啰音,腹稍胀,软,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存在,但较弱,1~2次/min.X线片示:肺部散在斑片影,肠管气体分布不均,结合病史考虑肺炎、肠功能紊乱,收入内科.次日病情加重,腹胀明显,复查X线片示:膈下有游离气体,急转外科手术.术中见幽门黏膜有一0.2 cm×0.2 cm的穿孔,予修补.术后消炎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术后诊断: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后迟发性幽门穿孔;泛发性腹膜炎;肺炎.
-
肺扩张治疗研究进展
肺扩张治疗是用来预防和治疗肺不张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调动患者的主动吸气潜能或使用治疗用具所提供被动吸气动力来提高吸气驱动压力,从而增加吸入潮气量,改善肺内气体分布,终达到预防或治疗的目的.
-
内呼吸法甲烷改变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内气体分布状况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内呼吸法测定弥散功能时呼出气甲烷改变值(ΔCH4)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状况的可能性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内气体分布状况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1例正常人及866例COPD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弥散功能测定应用内呼吸法.结果内呼吸法呼出气甲烷浓度曲线的肺泡平段与133氙吸入后呼出气133氙浓度及一口气氮浓度法测定ΔN2相似,说明ΔCH4可提供通气分布均匀性的信息.在各肺功能参数中,ΔCH4与残气容积/肺总量相关性好,显示ΔCH4与肺气肿程度密切相关.结论①ΔCH4可作为反映COPD患者气体分布状况的一项指标,重复性好,优于一口气氮浓度法,适宜临床应用;②ΔCH4的变化表明随肺气肿程度加重,气体分布不均加剧.
-
不同变异率 noisy PSV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变异率变异性压力支持通气(noisy PS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状态及肺内气体分布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收治的17例行机械通气 ARDS 患者行单盲随机自对照研究。患者采用 noisy PSV 通气模式,设置15%、30%、45%3种变异率,同一患者以抽签随机决定应用这3种变异率的先后顺序,每种模式分别通气10 min。记录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正压(PEEP)、气道峰压(PIP)、潮气量(TV)的变化,电阻抗断层摄影 EIT 持续监测肺气体分布情况。结果3种变异率 noisy PSV 模式相比较,ARDS 患者 PaO2/Fi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31,0.037,P >0.05)。noisy PSV 30%模式通气后,患者的 PaO2/FiO2(328.66±98.84)高于 noisy PSV 15%(305.34±100.65,P <0.05);noisy PSV 45%与30%相比,患者 PaO2/Fi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种变异率 noisy PSV 模式通气后,患者 RR、PEEP、PIP、TV 等呼吸力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应用3种模式通气后,患者1~4肺内分区(ROI 1~4)气体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noisy PSV 30%与15%相比,增加了 ROI 3的气体分布[(38.8±10.5)% vs (36.5±9.0)%,P <0.05]。结论机械通气 noisy PSV 模式设置变异率为30%与15%、45%相比,能够改善 ARDS 患者氧合状态和肺内气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