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SS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t-PA/PAI-1异常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作者:卢远航;常明向;唐俊;邹俊清

    目的探讨PSS注射液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17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以格列喹酮(糖适平)30mg·次-1,po,tid;治疗组106例,在此治疗的基础上,PSS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静滴,每日1次,连续观察14 d.结果治疗组血浆的t-PA/PAI-1的活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TG,TCH,APOB100,LDL-C,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出率和肾功能都有显著性的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对照组只有高切全血黏度和三酰甘油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结论PSS注射液可通过调节t-PA/PAI-1的活性、降低血脂、血黏度,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适用于防治糖尿病的早期肾损害.

  • 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储新娟;陈阳;侯双兴

    目的:探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43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自理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明显高于A组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A组,BI指数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30%(4/43)、6.98%(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软脉宁对高脂血清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东;刘皿;姜良铎;李敬林

    以兔高脂血清培养内皮细胞(EC)造成离体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应用相差显微镜、电镜、脂蛋白(a)[L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测定,观察软脉宁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EC形态、结构和纤溶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软脉宁可使由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的EC细胞收缩及生物膜系统损伤的程度减轻,并使LP(a)浓度显著降低、t-PA活性显著增高、PAI活性显著降低,且LP(a)与PAI呈正相关.提示:软脉宁通过减轻EC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降低LP(a)浓度,维护了纤溶功能的平衡,抑制血栓的生成,从而阻止了AS的形成和发展.

  • 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运韬;马志中;张晓丽;韩素义;王长观;徐航修;杨炳健;黄丽杰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观察疗效.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tPA,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疏通血管,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视网膜肿瘤介入治疗以及视网膜细胞移植等操作精度较高的手术.

  •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雷小明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有降解脑血管基膜,促进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迁移的作用,这与脑卒中后急性期脑损伤有关.而在脑卒中恢复期,MMPs在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和神经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在脑缺血和炎性因子作用下可以上调MMPs表达,不仅加重脑损伤,同时也是采用t-PA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主要机制.现就MMPs和t-PA在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与此相关的药物研究予以综述.

  • 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作者:刘志聪;王斌;华锋;崔恩海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l(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李田田;孙伟伟;赵瑞华

    目的 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大鼠肠系膜间,术后1、3、5、7、14、21、28 d分别随机抽取8只大鼠开腹观察病灶生长情况,采用美国生殖学会粘连分级(AFS)分级、Haber粘连评分两种方法同时对盆腔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同时采取各组病灶及周围粘连腹膜组织行HE染色;术后5、7、14、21、28 d组分别采取病灶周围粘连组织,对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两种粘连评分方法均显示造模后5 d已形成典型的盆腔粘连;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相比,造模5 d后各模型组大鼠盆腔粘连腹膜组织中tPA含量极度降低(P<0.01),造模28 d后tPA含量有上升趋势,但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1).结论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子宫内膜移植于肠系膜间建立EMs盆腔粘连模型,造模术后5 d即为成熟模型,tPA与EMs盆腔粘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延长溶栓时间窗在缺血性脑卒中tPA治疗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作者:陶依然;刘婷婷;孙芳玲;艾厚喜;郭德玉;王文

    脑卒中(stroke)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为止,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溶栓药物.然而tPA的时间窗只有4.5 h,很少一部分人会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并且当 tPA 的治疗时间窗超过 4.5 h,会显著增加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发生率,从而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在临床上通常使用联合用药的治疗策略来延长tPA的治疗时间窗,从而减少溶栓带来的不利影响. 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后严重的并发症,极大地限制了tPA的临床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在动物试验中与tPA联合使用能扩大tPA的治疗时间窗并且不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的药物,旨在为提高tPA的整体疗效提供研究基础.

  • 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Ca2+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达的调节△

    作者:连小华;杨恬;曾益军

    目的探讨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中Ca2+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定性、定量检测低Ca2+(0.05 mmol/L)及高Ca2+(1.5mmol/L)浓度对tPA、tPA mRNA的表达及表皮KC分化的影响.结果与未经Ca2+处理的对照相比,低Ca2+浓度下培养的表皮KC中,tPA mRNA及tPA量均增加(P<0.05),KC分化标记物K10抗原表达为弱阳性,KC胞体较小,细胞形态趋于圆形;而高Ca2+浓度下的培养表皮KC中,tPA mRNA及tPA量显著增加(P<0.001),K10抗原呈强阳性表达,KC胞体增大,形态为典型的多角形.结论 Ca2+浓度的增高促进了tPA mRNA及tPA的表达,并与KC分化有关.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人胚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宋川;杨恬;杨进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参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分化调控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及原位杂交(ISH)技术定性、定量检测早、中、晚期人胚胎表皮KC中tPA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1)tPA在人胚胎期表皮KC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出生后期,胚胎期的表达高峰在胚胎中期,胚胎晚期其蛋白水平开始降低,而tPA mRNA表达则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2)tPA在人胚胎期主要存在于分化程度高的表皮浅层KC内.(3)tPA聚集于KC胞膜下方.结论 tPA参与表皮KC分化的调控.

  • 米非司酮抗早孕时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mRNA及蛋白表达研究

    作者:黄丽丽;石一复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后蜕膜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PA、PAI)变化,探讨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机理。方法 45例早孕受试者随机平均分成3组:正常蜕膜组、米非司酮组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3组蜕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米非司酮米索组和米非司酮组tPA活性分别为46.91±20.74IU/mg protein和64.25±35.81IU/mg protein,低于正常蜕膜组(P<0.05); tPA mRNA水平以米非司酮米索组高(1.43±0.39,P<0.05),而另2组之间无差异(P>0.05);PAI-1 mRNA和蛋白水平3组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经转录后途径降低人早孕子宫蜕膜tPA活性,可影响蜕膜剥落、血管再生、内膜复修而致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

  • 短时rt-PA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缺血疗效分析

    作者:张杨;张望德;李谈;原标;宋盛晗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短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的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总剂量20 mg(A组)和10 mg(B组)的rt-PA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根据再次造影结果对病变明显部位进行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对疗效、并发症及术后30 d、6个月和12个月患肢保全情况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使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病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rt-PA剂量对溶栓效果无影响(P>0.05),PTA和支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0 d、6个月和12个月的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且rt-PA剂量对溶栓效果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作者:王毅;黄从新;江洪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成分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明确纤溶功能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因单支血管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仅有单支血管行择期PTCA 的28例患者,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55.8±9.5)岁,于手术后平均(6.4±2.4)个月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随访.分别测定患者PTCA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冠脉造影随访前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结果:再狭窄组术后1周、3个月的tPA活性分别为(1.86±0 .58)kU/L、(1.91±0.44)kU/L,较术前(2.83±0.72)kU/L明显降低(P均<0.05 );再狭窄组术后1周、3个月的PAI1活性分别为(12.37±2.33)kAU/L、(12 .36±2.29)kAU/L,较术前(9.13±2.14)kAU/L显著升高(P均<0.005),而且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分别为(8.35±2.10)kAU/L、(8.39±2.74)kAU/L, P均<0.05];术前、术后Fg无明显差异.结论:PTCA术后1周~3个月纤溶功能受损影响血管损伤的修复,与再狭窄密切相关,连续监测纤溶成分可能有助于预测再狭窄发生.

  • 纤溶活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

    作者:张悦;苏胜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控因子.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肥胖等多种因素可引起血浆t-PA水平降低、PAI-1水平升高.纤溶活性的降低参与了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提高纤溶活性的综合治疗将对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一定作用.

  • MMC联合t-PA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增殖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红伟;张健;沈洋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联合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抗增殖作用。方法将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78例(93眼)分为2组。对照组仅予以浸有0.2g/LMMC棉片置于巩膜下5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毕前房注射t-PA0.1mL(200mg/L),术后1,3d球结膜下再次注射t-PA0.3mL。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28d和6个月测定2组患者眼压;分别在术后3,7,14,28d和6个月取局部病理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记录5个高倍视野下阳性细胞数,HE染色观察滤过道开放情况,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滤出道新生胶原生成情况,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2组患者术后3,7,14,28d和6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且实验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患者术后3,7,14,28d及6个月滤过道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且实验组术后各时点滤过道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14、28d滤过道开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7,14,28d及6个月滤过道处的胶原较对照组少而疏松,功能性滤过泡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联合应用MMC和t-PA具有较强的抗增殖能力,可用于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

  • 蝎毒纤溶活性肽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溶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巧云;吕欣然

    目的研究蝎毒纤溶活性肽(SVFAP)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SVFAP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10 min及4 h后,分别收集培养液,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培养液中t-PA和PAI-1的活性.结果 SVFAP在用药后10 min及4 h各浓度大多使t-PA活性增强,PAI-1活性降低, t-PA/PAI-1比值升高.结论 SVFAP的纤溶作用与抑制内皮细胞分泌PAI-1和促进t-PA释放有关.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荟萃分析

    作者:许泽武;刘珍珍;陈阵;高岩;朱杨;张兆辉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 检索近10年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PA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RCT文献共283例ACI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均为中等,其中治疗组(使用rt-PA)122例,对照组(常规溶栓治疗)16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存活率、脑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 =2.55,95% CI(1.33,4.87);RR =2.20,95% CI( 1.24,3.90)];在继发血管闭塞、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R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1,95%CI(0.51,1.62)].结论 相比应用尿激酶等传统溶栓方案,rt-PA可显著提升ACI患者的治愈率,且不增加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治疗效果显著.

  • ANXA2及t-PA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高栩;王亚轩;李景东;常学良;韩振伟;滕志海;黎玮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5例ccRCC癌组织标本及3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ANXA2和t-PA在ccRCC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NXA2和t-PA阳性表达区域主要分布于胞膜和胞浆;ANXA2和t-PA在ccR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均<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524,P=0.002),且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RT-PCR结果显示:ANXA2及t-PA在ccRCC癌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均<0.05).结论 ANXA2和t-PA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可能在ccRCC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一定的协同作用.

  •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李耀宗;纪坤

    目的 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r-PA)治疗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的疗效.方法 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通立(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注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静脉注射.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d、7d、28d采用NIHSS和BI评分方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2组治疗后1d、7d和28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4.2%)出血,对照组出现4例(16.7%)出血,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使用尿激酶或r-PA溶栓疗效确切,但r-PA对患者的NIHSS和BI评分改善均优于尿激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显著提升ACI 患者的治愈率.

  • 玻璃体腔注射t-PA和SF6治疗外伤性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一民;马景学;柴艳霞;孙瑞雪;靳胜利

    目的 研究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六氟化硫(sulfur hexafluoride,SF6)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外伤性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外伤性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患者50例50眼,随机分为2组,A组,t-PA和SF6治疗组;B组,空白对照组.t-PA和SF6注射量分别为25~50 μg(0.1 mL)和0.5 mL SF6.结果 治疗后1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出血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2组出血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见并发症.结论 t-PA联合SF6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174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