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三代溶栓剂的作用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作者:周红;黄培堂

    有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类溶栓剂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当前有关第三代溶栓剂t-PA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卫文;王亮;杨钱红;赵君;陈林;陆丽霞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SP)的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之内的119例AIS住院患者(AIS组)作为研究对象,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其入院时血清NSP含量,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脑卒中3个月后的预后评判标准,将mRS≥2分者为预后不良(45例),mRS<2分为预后良好(74例)。同时选择104例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AIS组NS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00);预后良好患者其入院时梗死灶体积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明显小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且预后良好患者入院时NSP水平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对预后有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指标经Logistic回归分析,NSP水平与预后有明显关系(OR=0.4979,95%CI:0.2698~0.9188,P<0.05)。结论 AIS患者的NSP表达可能与其预后有关。

  • 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雪莲;董强;王亮;任惠民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体外不同条件培养的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探讨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SP)是否可以减轻tPA对神经元的损伤.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建立缺氧复氧(H/R)模型.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使用不同的试剂干预方法.采用例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测定神经元存活率、LDH释放实验测定细胞毒性和Tunel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tPA对正常神经元具有毒性损伤作用.经tPA干预的H/R组与单纯H/R组相比,前者神经元损伤加重(P<0.05).NSP+tPA联合干预的H/R组细胞损伤均轻于tPA干预的H/R组(P<0.05).结论:NSP可减轻tPA对神经元的毒性损伤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部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伊恋;张克玲;张忠玲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溶栓作用已被人们所熟知.近年研究发现tPA不仅是一种溶栓药,tPA的作用还具有:①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突触调节、突触重塑(包括长程增强效应);②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水肿形成、出血性转化,也能促进血管重构、血管发生、神经发生和轴突再生;③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本文重点讨论tP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所发挥的多元化作用.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进展

    作者:赵永飞;蒋雨平;肖保国

    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致残.阿替普酶是唯一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但是有很多局限性.近年来,为了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一些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了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发展过程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病理生理功能进行回顾,并对阿替普酶和其他几种主要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一综述.

  •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TPA及其抑制物的变化

    作者:范定怀;陈少强;黄焱;张更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TPA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PAI)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缺血1 h再灌注1 h组、缺血1 h再灌注2 h组、缺血2 h再灌注1 h组和缺血2 h再灌注2 h组,每组各取10例测试视网膜组织TPA和PAI的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组织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PAI的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TPA/PAI的比值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引起视网膜组织TPA活性的升高,TPA和PAI动态平衡受破坏,是导致视网膜组织水肿和损伤的因素之一.

  • 西罗莫司局部缓释对成形术后血管壁PAI-1及t-PA表达的影响

    作者:鄂亚军;贺能树;范海伦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局部缓释对成形术后血管壁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Wistar雄性大鼠30只,分为实验组(20只)及对照组(10只).西罗莫司采取外膜给药,以pluronic F-127为药物释放载体,给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600 μg/100 μl及低浓度组300 μg/100 μl,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西罗莫司局部缓释对血管壁PAI-1及t-PA表达的影响.结果 损伤后15及30 d,西罗莫司高、低浓度实验组均促进新生内膜中PAI-1的表达(P < 0.05),对中膜PAI-1表达的影响除高浓度15 d组与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外,其余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损伤后15及30 d,西罗莫司实验组新生内膜t-P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 < 0.05),而中膜t-PA的表达高浓度 15 d及30 d组低于对照组(P < 0.05),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西罗莫司局部缓释在抑制新生内膜增殖的同时亦造成局部PAI-1的高表达及t-PA的较低表达,两者表达的失衡可能成为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 雷公藤红素联合tPA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研究

    作者:杨雪莲;孙鑑;赵泽飞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celastrol)联合tPA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并即刻干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干预组、tPA干预组和雷公藤红素联合tPA干预组,生理盐水和tPA剂量均为2 mg/kg,雷公藤红素的浓度为5 mg/kg,以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再灌注后24 h脑梗死体积,以及梗死灶炎症因子IL-1β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TUNEL法)以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反应(CDll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各组疗效.结果 与生理盐水干预组比较,tPA干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IL-1β含量、细胞凋亡率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tPA干预组比较,雷公藤红素联合tPA干预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与tPA联合应用时,雷公藤红素可以明显减轻tPA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且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性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 t-PA治疗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前膜疗效的分析

    作者:李军;刘红;刘志勇

    随着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技巧及设备的提高,其适应证越来越广.一些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白内障等往往因术后炎症反应较重而在瞳孔区的人工晶体前形成纤维蛋白性机化膜[1],从而影响视力,甚至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我院于1998年1月至1999年7月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进行前房注射治疗23例(25只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渗出膜,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大鼠小胶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上的作用

    作者:杨雪莲;董强;刘玲;王亮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是否可以改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对于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活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MG并鉴定.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并鉴定.首先,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MG在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状态下自身释放tPA的含量,细胞被分为正常组、PBS对照组和OGD3h复氧不同时间组(1、3、5、7、24 h).其次,研究NSP在MG缺氧/复氧时的作用,本部分实验分3组,分别为缺氧/复氧干预组、tPA干预组及tPA+NSP干预组.以上各组均设3个复孔,实验重复3次.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盖玻片上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间细胞增殖率,ELISA试剂盒测定IL-1β和NO含量.结果 MG在H/R时合成tPA,OGD3h复氧3 h时释放量多.H/R时MG激活,炎性因子IL-1β和NO的释放增多.tPA干预MG后,细胞活化并增殖、IL-1β和NO的释放增多.各NSP预处理组细胞活化、增殖和炎性因子的释放增多均没有tPA或H/R干预组明显.结论 MG在H/R时合成tPA.H/R早期即诱发了MG的活化.tPA可以进一步诱发MG的增殖和活化.H/R和tPA的干预均引起IL-1β和NO的释放.NSP可减轻H/R和tPA干预引起的MG活化和增殖,减少MG中IL-1β和NO的释放.

  • 大脑中动脉不同闭塞部位所致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妍;陈美华;白煜;何丹

    目的 比较不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部位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O所致脑梗死患者52例,并将MCA分为起始部闭塞(Ⅰ型)、主干远端闭塞(Ⅱ型)及分支闭塞(Ⅲ型),溶栓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4分或降至0分为早期症状改善.比较3组间的基线资料、溶栓前后NIHSS评分、出血转化发生率及7d死亡率,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过程中,不同闭塞部位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52例中Ⅰ型15例(28.8%),Ⅱ型12例(23.1%),Ⅲ型25例(48.1%).3组患者间心房颤动史、入院NIHSS评分及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疗效和安全性上看,早期症状改善Ⅰ型4例(26.7%),Ⅱ型9例(75.0%),Ⅲ型19例(76.0%),Ⅰ型疗效差且症状性颅内出血、7d病死率高.结论 不同MCAO部位所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不同,护士应密切监测Ⅰ型患者的血压、意识、瞳孔、肌力及皮肤黏膜特征等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兔实验性肺血栓栓塞肺动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江爱桂;卢慧宇;倪松石;孙华;姜生扬

    目的 通过研究兔实验性肺血栓栓塞(PTE)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肺动脉中表达的动态变化,了解急性肺栓塞后机体局部纤溶能力的变化.方法 将48只日本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栓塞组和对照组,栓塞组利用自体血栓经股静脉输入建立PTE模型,对照输入生理盐水.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及栓塞后即刻, 4、8和24 h栓塞部位肺动脉组织中t-P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PA在栓塞后8 h和24 h表达明显增强,而在栓塞后即刻和4 h未见明显表达;半定量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PA在栓塞后4h表达开始增高,栓塞后8 h表达进一步增强, 24 h达到高峰,与各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有意义(P<0.05), 与栓塞后即刻相比有显著性(P<0.05).结论 兔急性肺栓塞后, t-P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逐渐增高,表明了在肺动脉栓塞早期,机体的纤溶功能明显增强,这种内源性的纤溶能力的增强有利于血栓的溶解.

  • 慢性肾脏疾病血清和尿液纤溶活性物质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瑜;陈明;代碧珍;王开正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血清和尿液纤溶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28例肾病综合征(NS),36例非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和20例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尿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浓度,同时分析尿中t-PA和PAI-1的水平与血t-PA、PAI-1、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总量之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肾脏疾病出现血清t-PA、PAI-1升高,尿液t-PA、PAI-1降低,其中尿液t-PA、PAI-1的改变独立于血清,不受血肌酐和24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物质的异常,其中尿液纤溶活性物质的改变可反应肾脏内皮细胞损伤.

  • 锡类散凝胶对兔输液性静脉炎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作者:戴泓;沈解红;徐健;朱七妹;薛育政;刘宗良

    目的 探讨锡类散凝胶对兔实验性输液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炎组和锡类散治疗组,每组20只.静脉炎组在耳缘静脉注射甘露醇构建实验性输液性静脉炎动物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甘露醇,治疗组在造模前经锡类散预处理;在造模后相应的时间点检测兔血浆中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PAI-1(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和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含量,并作病理学检查及评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与静脉炎组相比较(P<0.05),能明显纠正因甘露醇而造成的高凝状态,有效降低血清t-PA水平及减轻输液静脉损害;而PAI-1含量在三组之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锡类散凝胶能有效改善甘露醇所致的输液性静脉炎损害,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血清t-PA升高而发挥治疗作用.

  • 动脉溶栓辅助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周瑜;王景周;张莉莉;方传勤;高长越;杨清武;李敬诚

    目的 观察动脉溶栓辅助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将24例动脉溶栓后遗留血管狭窄(>5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支架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评价两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残余狭窄率以及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 支架治疗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药物治疗组(54.5%对0%,χ2=6.382,P<0.001),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4.5%±5.2%对82.5%±10.5%,t=7.464,P<0.001),临床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100%对76.9%,χ2=14.263,P=0.038).结论 动脉溶栓辅助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且较为安全.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前的积极降压治疗

    作者:李宏建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仍然存在着争议,由于缺乏前瞻性资料,因此对血管内治疗的结果并非了如指掌.为了确定这种治疗的临床结果和风险,法国兰斯Maison Blanche医院神经放射科的Pierot等在加拿大和法国进行了第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试验(Analysis of Treatment by Endovascular approach of Non ruptured Aneurysms,ATENA).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短期临床结果

    作者:李宏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血压通常升高.当需要积极的措施,如持续输注盐酸尼卡地平来维持血压低于110/185 mm Hg时,指南建议不要用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治疗.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南

    作者:Edward C.Jauch;Jeffrey L.Saver;Harold P.Adams;Askiel Bruno;J.J.(Buddy)Connors;Bart M.Demaerschalk;Pooja Khatri;Paul W.McMullan;Adnan I.Qureshi

    背景和目的 作者提供了关于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评估和治疗方面的现有证据和处理推荐的一份概述.目标读者为涉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8 h内诊治的院前诊疗人员、医生、综合医疗保健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该指南将取代先前的2007年版指南及其2009年更新版.方法 著述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代表各个领域的医疗专家.在形成共识的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循美国心脏协会的利益冲突原则.委员会成员被分配给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内容,对卒中文献进行回顾,重点为前一版指南发表之后的文献,然后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强度分级方案起草推荐意见.结果 本指南的目的是减少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本指南支持卒中医疗体系的全局性概念以及从患者识别、急救医疗服务激活、转送和分诊到急诊室和卒中单元内初数小时诊治的卒中诊治细节.本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评估和一般治疗、缺血性卒中治疗、特殊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的一般生理学干预原则.结论 由于许多推荐意见基于有限的证据,还迫切需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做进一步的研究.

  • 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

    作者:Harold P.Adams;Gregory del Zoppo;Mark J. Alberts;Deepak L. Bhatt;Lawrence Brass;Anthony Furlan;Robert L. Grubb;Randall T.Higashida;Edward C. Jauch;Chelsea Kidwell;Patrick D. Lyden;Lewis B. Morgenstern;Adnan I. Qureshi;Robert H. Rosenwasser;Phillip A. Scott;Eelco F.M. Wijdicks;李焰生;熊昕丽;林岩;沈沸;俞羚;邹静;张静芳;孙亚蒙;周洁茹;蒋仙国;陈莺

    目的:本指南旨在对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评价和治疗各要素的现有证据做一回顾.目标读者是那些为发病后48 h内的卒中患者提供治疗的内科医生和其他急诊医疗保健人员.另外,也包括向医疗保健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信息.方法: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他们代表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专家小组以2003年后发表的报道为重点,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采用AHA卒中委员会的证据水平分级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并做出推荐.本声明经专家小组认可后,再由AHA科学顾问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和正式批准.本指南打算在3年内做全面更新.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处理仍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尚未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过验证的一些医疗诊治方面.本声明包括从急诊医疗服务人员开始接触患者到入院初期处理的推荐意见.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仍然是已得到证实的有效的卒中急诊治疗干预方法.包括动脉应用溶栓药和机械介入在内的一些方法显示出希望.因为许多推荐是在有限的证据基础上做出的,因此需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行更多的研究.

  •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科学依据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的声明

    作者:Bart M.Demaerschalk;Dawn O.Kleindorfer;Opeolu M.Adeoye;Andrew M.Demchuk;Jennifer E.Fugate;James C.Grotta;Alexander A.Khalessi;Elad I.Levy;Yuko Y.Palesch

    目的 通过批判性回顾和评估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各项资格标准(适应证/纳入标准和禁忌证/排除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在一般和特殊临床状况下与阿替普酶治疗相关的定性和定量风险,确定关于这些资格标准的未来研究重点,从而为拓展阿替普酶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以及改善卒中转归提供可能.方法 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其以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通过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AHA手稿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参考已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病残和死亡报告、临床和公共卫生指南、权威声明、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来总结现有的证据,指出现有知识的差距;如果合适,则根据AHA标准做出推荐.写作组全体成员均有机会进行评论并审核本声明的终版本.本声明经过AHA内部的广泛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层和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的审查,然后获得AHA科学顾问与协调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在回顾现有的文献后发现,支持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各项排除标准的证据等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排除标准已进行过广泛的科学研究,例如在老年卒中患者、严重卒中患者、伴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卒中患者以及CT扫描提示轻微早期缺血性改变的患者中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可明确获益.另一些排除标准(例如近期颅内手术史)可能仅基于常识和合理的判断,不太可能通过临床随机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其他大部分禁忌证或警告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然而,每项排除标准对阿替普酶应用的不同影响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证据,而且还取决于该排除标准在卒中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同一患者同时存在多项排除标准的可能性以及不同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差异性.

174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