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性服刑人员人际信任自尊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作者:王小新;李悦;宗利娟;杨红莉;吴艺方;程文娟;陈超俊

    目的 探讨女性服刑人员的人际信任、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为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某女子监狱的292名女性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女性服刑人员自尊量表评分与人际信任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UCLA孤独感量表评分与人际信任量表、自尊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女性服刑人员的自尊是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中介变量,且有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女性服刑人员的自尊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孤独感,其人际信任和自尊水平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作者:伍明辉;宋凤宁

    目的 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 广西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在专业上差异显著(F=6.207,P<0.05),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差异显著(F=2.792,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分高于成人常模(P<0.01,L分低于成人常模(P<0.01);男生的E、N、P分高于成人常模(P<0.01),L分低于成人常模(P<0.01).多元方差分析,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 结论 广西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贫困学生,高校要客观地看待这一群体的某些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作者:徐本华;庞彦翔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otter,J.H的人际信任量表和William w.K Zung的自评抑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河南省某高校不同年级的2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7份.对有效问卷数据以均值为标准分为高、低分两组,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203,低人际信任者的抑郁程度与高人际信任者的抑郁程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抑郁者的人际信任水平与重度抑郁者的人际信任水平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各年级之间人际信任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男女大学生、文科与理工科、城市与乡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人际信任与抑郁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抑郁之间显著相关;各年级之间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大学生,文科与理工科,城市与乡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论新时期基层官兵人际信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作者:姜国瑞;战春霞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1-2].部队是一个需要高信任的特殊群体,基层官兵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承担者,他们信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军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势必对基层官兵的人际信任造成冲击.同时,未来战场上新型武器装备的大量列装和官兵分工的不断细化需要基层官兵的人际信任与之相适应.因此充分认识当前基层官兵人际信任的内涵,培养基层官兵较高的人际信任以适应当前形势和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是当前部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 医学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人格的关系

    作者:邹兵;谢杏利

    目的 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对某医学院253名医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并抽取225名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医学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P分、N分均高于非医学类大学生;高、低自我效能感的医学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和P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医学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与N分、人际信任呈显著的正相关,与E分呈显著的负相关.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因变量作多元逐步回归,N分、人际信任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人际信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促进医学专业大学生保持适度的自我敬能感.

  •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用于护士人际关系改善研究

    作者:黄燕华;姜艳辉;王惠芬;洪露;肖逸群;马旗

    目的 探讨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改善护士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 招募8名护士为团体咨询成员,由2名领导者带领进行非结构式团体咨询,每周1次.使用信任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进行团体咨询前测、团体咨询12周结束后及间隔3个月测评.结果 干预12周后信任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人际关系综合诊断及交往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成员13个自评条目总分60.00±0.76,团体成员认为团体咨询有利于分享其他成员的经验和感受、反思自己及学会表达,希望团体活动能增加次数和延长时间等.结论 非结构式团体咨询对改善护士的人际信任有即时效果,有利于团体成员正性心理的形成.

  • 本科护生自我价值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朱宇;王维利;栾贝贝;王婷;张晶晶

    目的 了解在校护理本科生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高校护理学院420名本科生,采用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理本科生总体自我价值感条目均分3.85±0.58,一般自我价值感条目均分3.68±0.53,特殊自我价值感条目均分3.59±0.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人际信任、成绩、健康状况和年级是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调整R2=0.194);社会支持、成绩、人际信任和学生干部是一般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调整R2=0.282);社会支持、成绩、人际信任、健康状况、年龄、留守经历和学生干部是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调整R2 =0.328).结论 护理本科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偏低,应引起社会及教育者的重视,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自我价值感.

  • 本科实习护生对临床教师信任度的调查分析

    作者:屠庆;周如女;彭幼清;宋黎翼;蒋黎黎;张梅英;徐筠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的信任度及实习期间对临床教师的信任度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信任度临床带教相关影响因素问卷,对在上海市7所医院实习的114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生的ITS得分为37~93(63.8±10.1)分;16.7%护生表示信任教师,59.6%比较信任,19.3%说不清,1.8%较不信任,2.6%不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影响护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均P<0.01).结论 大多数护生对教师比较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均为影响护生对其信任度的因素.临床教师需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增强与护生的有效沟通,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 护生和医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群;徐莎莎;曹宝花;张银玲;尼春萍;商静

    他人的信任程度低于医学生.建议护理教育工作者加强引导教育,把热爱护理专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鼓励护生积极涉入健康的社交场所,从而达到宣泄苦恼,增强人际信任的目的 .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作者:冯现刚;王青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TTS)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中文版,从某大学随机抽取350名大学生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信任的调查.结果:不同家庭亲密度类型出身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6.00,P<0.01):男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t=-2.07,P<0.05)、理想家庭亲密度(t=-4.07,P<0.001)、实际家庭适应性(t=-2.87,P<0.01)、理想家庭适应性(t=-2.77,P<0.01)显著性低于女生;实际家庭亲密度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性弱正相关(r=0.11,P<0.05);实际家庭亲密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显著性正相关(r=0.71,P<0.01);家庭亲密度不满意度与实际家庭适应性呈负相关(r=-0.34,P<0.01),而与其家庭适应性不满意度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家庭亲密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

  • 青少年攻击性的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等多因素模型

    作者:张丽;钱胜;王文霞

    目的 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和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对2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评.结果 ①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青少年攻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②男生攻击性高于女生,农村学生攻击性高于城市学生,高中学生攻击性高于初中学生.③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结论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等多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得到模型的佐证.

  • 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

    作者:叶宝娟;杨雪;雷希;郑清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动机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对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②人际信任是网络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③亲社会动机是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④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还通过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

  •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作者:葛缨;李玉杰;曹成刚

    本研究以1005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其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并考查社会支持在其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①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②社会支持在神经质、精神质对人际信任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在有效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条件下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度良好,接受模型假设.

  • 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

    作者:刘广增;胡天强;张大均

    目的:探讨中学生入际关系的特点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951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生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男生(F=8.71,P<0.01),高中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初中(F=5.53,P<0.05);②自尊和人际信任均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30~0.45,P<0.001);③人际信任在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1.结论:中学生自尊、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人际信任在自尊和人际关系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

  • 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

    作者:孙晓玲;吴明证

    目的:了解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和社会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信任问卷和交往焦虑问卷测量了411名大学生.结果:自尊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47,P=0.003),与拒绝敏感性(r=-0.238,P<0.001)和社会焦虑(r=-0.170,P<0.001)呈负相关;人际信任与拒绝敏感性(r=-0.206,P<0.001)和社会焦虑呈负相关(r=-0.224,P<0.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会焦虑呈正相关(r=0.223,P<0.001).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当拒绝敏感性进人回归方程时,自尊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效应从0.147降为0.104,自尊对社会焦虑的预测效应从-0.170降为-0.124.结论:自尊以拒绝敏感性为部分中介影响着人际信任和社会焦虑.

  • 诱发道德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作者:郑信军;何佳娉

    目的:探究不同效价的诱发道德情绪对人际信任感的即时影响.方法:以14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视频短片为材料,实验性诱发其正性、负性道德情绪,检测诱发结果对于被试倾向性与情境性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①正性和负性道德情绪存在诱发后效的显著差异;②诱发正性道德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情境性人际信任,而诱发负性道德情绪则显著降低了被试的倾向性人际信任;③高移情被试在诱发道德情绪条件下表现出显著更高的情境性人际信任.结论:诱发道德情绪能一定程度改善个体的人际信任.

  • 中学校长与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保护性因素

    作者:朱浩亮;张建新

    目的:探讨中学校长与中学普通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中文修订版、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人际信任量表对240名中学校长和350名普通教师进行施测.结果:①中学校长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低于中学普通教师(P1<0.00,),而其自我和谐、人际信任得分显著高于中学普通教师(P2<0.001,P3<0.001).②身份变量(校长、普通教师)能显著的预测职业倦怠得分(P<0.001),自我和谐对职业倦怠也有显著预测作用(P1<0.001,P2<0.001,P3<0.05),但人际信任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不显著.③路径分析:对于中学校长群体,人际信任能显著的直接预测职业倦怠(P<0.001),自我不和谐因素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对于中学普通教师群体.人际信任对职业倦怠的直接预测不显著,自我不和谐因素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校长的职业倦怠显著低于中学普通教师,自我和谐与人际信任作为保护性因素分别在两群体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

  • 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情绪线索的调节作用

    作者:徐同洁;胡平;郭秀梅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以及情绪线索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回忆范式操纵84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实验二采用想象范式操纵86名被试的被排斥或被接纳体验,并完成信任游戏测量其信任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发现,排斥组的信任水平要显著低于接纳组;实验二结果发现,在中性情绪线索下,排斥组的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接纳组;在积极情绪线索下,排斥组和接纳组在信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人际信任水平,而且情绪线索调节社会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 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医学生共情与人际信任的影响

    作者:杭荣华;程灶火;盛鑫;陈筠;娄婧璇

    目的:评估巴林特小组模式对医学生共情和人际信任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某医学院临床专业420名大三学生,每人填写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问卷各1份,在共情总分低于120分,同时人际信任水平总分低于75分者中招募30名志愿者,随机纳入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巴林特组开展以提高共情和人际信任能力为目标的巴林特小组模式干预,每周1次,共10次.研究过程中巴林特组脱落3人.对照组暂不进行任何干预.在10次巴林特小组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使用大学生共情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训练前,巴林特组和对照组共情能力总分和人际信任总分的基线值没有差异(P>0.05).10次干预后,巴林特组的评分结果与基线值比较,共情总分和人际信任总分均高于基线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评分结果与基线值比较,共情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10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后,巴林特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共情总分与人际信任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巴林特小组活动结束6个月后进行追踪评估,发现巴林特组的共情总分高于基线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人际信任总分与基线值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巴林特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巴林特组共情总分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人际信任总分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际信任水平,但其提高人际信任水平的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上网爱好程度、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靖;赵郁金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形成越来越紧的联系.随着网络普及和大众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个体与互联网(internet)构成的单元,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人全新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形态之一.在这个单元中,登陆互联网的个体与互联网本身时刻保持交流与互动.

125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