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腰椎不稳并腰痛患者60例(观察组)、单纯腰痛患者57例(对照组)、体检正常无腰痛病史者56例(健康组),三组性别、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测量三组治疗前腰椎椎矢状曲度以及活动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治疗后6个月比较观察组不同疗效患者ODI评分、矢状曲度以及腰椎活动度.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腰椎矢状曲度大于健康组和对照组,腰椎活动度小于健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腰椎活动度小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ODI评分、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均改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较佳者ODI评分和腰椎矢状曲度均小于疗效不佳者,腰椎活动度大于疗效不佳患者(P均<0.05).结论 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出现异常改变,此异常改变可作为评价腰椎不稳手术患者的预后指标.
关键词: 腰椎不稳定 腰椎矢状曲度 腰椎活动度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Coflex非融合固定术对腰椎不稳患者腰椎曲度与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Coflex非融合固定术对腰椎不稳患者腰椎曲度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慢性下腰痛患者51例(单纯下腰痛组)、腰椎不稳患者68例(腰椎不稳组)、查体健康者41例(健康对照组),均拍腰椎正侧位X片,对比三组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差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腰椎不稳组均分为融合术组、非融合术组,分别采用融合术及Coflex非融合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结果 腰椎不稳组矢状曲度高于其他两组,腰椎活动度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健康对照组、单纯下腰痛组矢状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下腰痛组腰椎活动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融合术组治疗优良率高于融合术组(P<0.05).术前非融合术组与融合术组ODI值、腰椎矢状曲度、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值、腰椎矢状曲度较术前降低(P均<0.05),腰椎活动度较术前升高(P<0.05),且非融合术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 Coflex非融合固定术可缓解腰椎不稳患者关节退变,改善腰椎矢状曲度与活动度,效果优于融合术.
-
腰椎管内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患者男,67岁.因腰痛1 a,双下肢疼痛、麻木5个月,加重伴行走困难1个月入院.查体:腰椎活动度尚可,下腰部棘突压痛阳性,无叩击痛,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感觉不同程度下降,双膝腱反射及踝反射减弱,Babinski征(-),大小便正常.MRI检查显示L5~S1间盘水平椎管内约3.0 cm×2.0 cm×1.5 cm的占位性病变,界限清楚.
-
逐瘀止痛方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
目的:观察逐瘀止痛方联合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取平卧位,20~25 kg牵引重量,依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至体质量的50% ~60%,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同时给予依托考昔片治疗,6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逐瘀止痛方(鸡血藤、泽泻、海风藤、苍术、川萆薢、滑石、车前子、土鳖虫、桑寄生、茯苓、络石藤、白术、秦艽、连翘、姜黄、杜仲)治疗,水煎,1 d1剂,早晚分服;同时采用正骨手法.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70.4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腰椎前屈、侧屈及后伸角度大于对照组(P<0.01),血浆 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逐瘀止痛方联合正骨手法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 β-EP水平,促进其腰椎活动度恢复,疗效确切.
-
“双固强通”针灸法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腰椎骨关节炎(LOA)属于腰椎退行性疾病,该病发生在腰椎小关节,又称为腰椎小关节炎、腰椎小关节综合症、腰椎小关节病[1],其病理特征是腰椎小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骨质再生、软骨的退行性变,是骨关节炎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为常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机率大大增高.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人群在X线片上有骨性关节炎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75%以上人群中,80%有骨性关节炎症状[2].
-
电针阿是穴配合傍针刺法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其发病多因腰部突然遭受间接暴力或超负荷等导致腰部筋膜、腰部韧带损伤或腰椎小关节错位[1].为了评价电针阿是穴配合傍针刺法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和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该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性,自2015年5月-2015年8月,笔者运用电针阿是穴配合傍针刺法治疗本病,并与口服莫比可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
中药熏蒸温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80~8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非手术治疗,其中理疗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中药熏蒸疗法是集热疗、药疗双重作用于一体的治法,常规熏蒸温度为50~70℃[2].临床观察发现,熏蒸温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对218例患者用不同温度行局部熏蒸,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积分肌电与腰椎活动度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腰部肌肉积分肌电与腰椎活动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于门诊选取5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患者,采用揉背、封腰、放通、斜搬手法治疗,采用NDIOPTOTRAK CERTUS三维运动测量系统和EMG表面肌电仪,检测治疗前后的腰部表面肌电与腰椎活动度的变化,探讨积分肌电与腰椎活动度的变化的相关联性.结果:前屈运动时腰椎4、5棘突左侧的竖棘肌,治疗前与治疗4用后的积分肌电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前屈活动范围增大.后伸运动时,腰椎4、5棘突左侧的竖棘肌在治疗前、治疗后积分肌电值明显上升,后伸角也相应增大,治疗4用后后伸角度增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屈运动时,腰椎4、5棘突左侧的竖棘肌的积分肌电在治疗后有明显的上升,左侧屈角度没有明显的变化;治疗4周后,左侧屈角度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屈积分肌电与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治疗后积分肌电的变化与腰椎活动度的增加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手法治疗腰突症的评价指标.
-
先天性背部皮肤窦道伴脊髓纵裂、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17岁,因发现背部皮肤窦道就诊,大、小便正常.查体:神清,智力正常,正常步态,腰椎活动度可,腰背部可见一约8cm×8cm突出肿物、质软、皮温不高、活动度可、无压痛部位,其上缘可及约直径4mm皮肤窦道、无分泌物,四肢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曲度尚可生理征可引出,病理征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及股神经牵拉试验(-);X检查:脊柱曲度变直;
-
成人脊髓纵裂并骨性分隔、先天性脊柱裂一例
患者,男,53岁.腰部不适7月余来诊.查体:脊住外观无畸形,腰骶部中线区皮肤浅凹,局部无色素沉着,腰椎活动度略受限,双下肢感觉及运动正常,二便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腰部CT发现腰骶椎序列欠光滑,椎体边缘骨赘形成,第4~5腰椎水平间盘可见膨出.并可见骶裂、脊髓纵裂并椎管内骨性分隔畸形,局部中线区皮肤可见凹陷(图1).
-
单节段和双节段ProDisc椎间盘置换的比较:至少随访5年的前瞻性研究
下腰痛是30至65岁人群中为常见的骨科疾患,退行性改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腰椎全椎间盘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手术可维持腰椎活动度,有利于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有报道指出,多节段TDR的临床效果可能不如单一节段,但缺乏相关的长期随访研究。本研究对ProDisc假体单节段和双节段手术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其临床或影像学效果的差异。
-
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根据CT、MRA等影像学手段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腰椎活动度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侧屈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及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等各项生存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利于患者预后.
-
颈腰椎病仅15%需手术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白领,经常会觉得脖子痛、肩痛、背痛、腰痛……以至于有些人以为自己患上了颈腰椎病,其实,80%的人一生中颈腰椎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但不一定是脊柱病,就算是脊柱病,也只有15%左右需要做手术.弯腰驼背写字、跷腿很伤脊柱脊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据介绍,常见的脊柱疾病是退行性疾病,好发于颈椎和腰椎,胸椎不常见,这与颈、腰椎活动度高有关.另外,人体的正常老化不一定会导致退行性疾病.
-
先天性腰椎小关节及椎弓发育不良1例报告
患者男,20岁,以腰部不适2年,加重伴右下肢放散痛2个月之主诉就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不适,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未引起重视.近2个月来腰部不适症状加重,且伴右下肢放散痛,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胸腰段脊柱生理屈度变直,以L3,4棘突右侧为重,L3,4棘突右旁压痛,伴向右下肢放散.腰椎活动度正常,但向前下弯后再直起时腰部无力.神经系统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X线片示:L3右侧下关节发育不良近似缺如,L4右侧上关节缺如伴椎弓发育不全,L3,4左侧突间关节间隙增宽(图1,3).CT片示:L3,4右侧附件发育不良伴椎间盘轻度向右侧膨出(图2).诊断:先天性L3,4右侧小关节发育不良.
-
超声诊断在脊椎结核上的应用(附一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汉族,以腰痛伴盗汗、乏力及双下肢无力,于1999年7月9日入院,病史约半年.查体:全身情况较差,慢性消耗性体质,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之,心肺(-),腹部未查出阳性体征,腰部专科情况,脊椎生理弯曲消失,L2椎体轻度后凸畸形,腰椎活动度为前屈70°、后伸10°、左侧屈10°、右侧屈15°,活动痛存在,L2椎旁压痛叩击痛(++),同时向双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方向痛,双下肢肌力均为Ⅴ级,无肌肉萎缩情况,双下肢各关节无红肿、活动自如,双膝腱反射与跟腱反射正常,双拇趾背伸力均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RT正常,尿RT正常,血沉68mm/1小时,BUN4.3mmol/L.肝功能:麝浊8u,HBsAg(+),余正常.X线光片:胸腰段正侧位示,L L2椎间隙狭窄,L1 L2前缘骨质呈虫食样破坏,边缘不整齐.
-
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吡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针刀闭合松解术及中药熏蒸等治疗,2个月后观察腰椎活动度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能明显改善腰椎活动度,减轻疼痛,不良反应小。
-
三仁汤加味治疗尿浊一则
1 病例陈某,男,49岁,于2011年12月23日初诊.小便白浊3天,尿时伴两侧少腹部灼热感,精神疲倦,胃纳欠佳,腰酸痛.平素夜尿多,每晚3~4次,小便清长.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嗜烟酒.查第4、5腰椎椎旁轻微压痛,腰椎活动度尚可,无肾区叩击痛,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微黄,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为尿浊,证属肾阳虚衰、湿热下注,治宜温补肾阳、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5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白通草10g,滑石30g,淡竹叶10g,茵陈15g,厚朴10g,法半夏10g,黄柏10g,车前子10g,甘草6g.
-
超声理疗仪对腰椎活动度及下肢放射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理疗仪对腰椎活动度以及下肢反射痛的影响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选取的84例腰椎活动度受限以及下肢反射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实施传统按摩干预,实验组42例实施超声理疗仪干预,观测两组患者干预两个疗程后,其疼痛(VAS)与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两组干预后VAS、症状与体征评分结果均低于干预前,实验组干预后VAS、症状与体征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理疗仪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腰椎活动的改善,同时促使下肢反射痛得到有效缓解,故值得推广.
-
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腰扭伤对炎性因子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腰扭伤对炎性因子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29例)与温针灸+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29例)TNF-α、IL-6、IL-10等血清炎性因子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及腰椎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温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急性腰扭伤,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腰椎活动度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