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小时平均脉压,根据24小时的平均脉压水平分为两组,进行微量白蛋白尿及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间的平均脉压、微量白蛋白尿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具有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脉压与微量白蛋白尿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
-
顽固性高血压的多个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平均脉压(ABPP)、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肾小球滤过率(eGFR)、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探讨四者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从而提高临床的预防与诊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64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病例组)与223例血压易控制者(对照组)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完善相关生化及仪器检查后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比较两组间生化指标,并对ABPP、LVMI、eGFR及AASI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病程、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ABPP、LVMI、AASI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BPP(校正前OR=1.110,校正后OR=1.111,P<0.001)及LVMI(校正前OR=2.586,校正后OR=2.685,P<0.001)是顽固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G-FR(校正前OR=0.638,校正后OR=0.642,P<0.05)则是顽固性高血压的保护因素.AASI的Loslstic 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前OR=0.795,校正后OR=0.757,P>0.05).ROC曲线显示:ABPP、LVMI、AASI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BPP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强(AUC=0.775),其次是LVMI(AUC=0.742)、AASI(AUC=0.634).结论 ABPP、LVMI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危险预测因素,ABPP、LVMI值越高,预示着血压越难控制;eGFR是血压难以控制的保护因素,eGFR越低,则预示着血压越难控制.
-
老年人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脉压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中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1-3]).我们对2862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动态血压检测和实验室检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老年人24 h脉压的独立相关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大动脉硬化.我们旨在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脉压与GMP140的相关关系.
-
24小时平均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
探讨24 h平均脉压(24 hPP)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
-
24小时平均脉压和左室肥厚之间的关联
近年研究显示,脉压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得24小时平均收缩压(MSBP/24 h)、平均夜间收缩压(MSBPN)和24 h平均舒张压(MDBP/24 h)及计算出的脉压(PP)等7项指标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是否存在相关.
-
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与心脏、肾脏的关系
-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24h平均脉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健康者,46例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3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PH+IGT)患者的平均脉压(MP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PH+IGT组脉压明显增高,与PH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2)PH+ICT组中LVH及CVD事件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脉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H+IGT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PH患者,有助于危险性分层和指导治疗.
-
影响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因素研究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选择1999年10月~2002年12月本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4~81岁,平均(54.0948.96)岁,心率49~102次/min.均符合1999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指南>建议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并除外症状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高脉压组49例,年龄(56.5±8.87)岁;低脉压组31例,年龄(47.9±5.93)岁.脉压即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所计算的平均值,高脉压组为平均脉压>40 mmHg,低脉压组为平均脉压≤40 mmHg.两组均排除其他影响脉压的疾病(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等).
-
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已证实,动脉僵硬性增加、顺应性降低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脉压升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脉压与冠心病成正相关,在中老年人中其预测冠心病危险性方面优于收缩压或舒张压.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平均脉压(ABPP)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将486例EH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的结果按ABPP≥60 mmHg和ABPP<60 mmHg分为两组,将两组的多普勒加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中主动脉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EF、E/A,以及两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脉压增大,出现心电图异常病例增多,心肌肥厚、心脏扩大、主动脉内径增大病例增多,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增大,增加了对靶器官的损害,尤其是对心脏损害,进而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因此在EH治疗中积极控制脉压将能有效减轻心脏损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探讨24h平均脉压(P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再以PP≥60 mmHg、脉压<60 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24 h平均脉压有显著性差异(P<0.05),PP≥60 mmHg组左室肥厚发生率较PP<60 mmHg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的判断,都是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升高水平作为依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脉压升高是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24小时平均脉压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人们享受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人们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给人类的生命活动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效率,了解24小时平均脉压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对于帮助患者治疗心血管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心血管病患者的生病保证,还能为治疗心血管病提供一个稳步发展的良好平台。本研究主要对中老年人24小时平均脉压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能够有效降低24小时平均脉压对心血管损害的有效措施,旨在能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效地辅助治疗。
-
54例重度休克麻醉评估
1986年到1998年问我们处理重度休克麻醉病例共5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4例中外创伤出血性休克4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6例,年龄12~61岁.麻醉前SBP在10.64kPa以下,平均脉压1.33kPa以上者40例:脉压不清者4例,死亡4例.创伤出血性休克分类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