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陈宝俊;王东进;贾朝相;曹彬;魏静义;王淦

    目的:总结47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连续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47例,手术原则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其中心脏瓣膜置换40例,二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成形1例.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19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2.17%.随访40例,随访率86.95%,随访时间3~108个月,无1例心内膜炎复发.结论: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远期效果满意,把握手术指征,适时手术对治愈本病至关重要.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东;许春雷;吴强;刘岳;来永强

    目的:回顾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研究1995年至2004年6月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式及转归,其中行主动脉瓣置换21例,二尖瓣置换18例,双瓣置换1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置换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合并主动脉瓣成型1例,室间隔修补合并三尖瓣成形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3.6%).其余54例手术成功,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治疗效果差,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有外科手术指征时,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病理和病原菌的变化

    作者:李棠;周春菊

    分析近19年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62例的临床表现和病原菌资料,并将前10年(80年代)和后9年(90年代)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90年代的IE有如下变化 1. 基础心脏病仍以先天性心脏病居首位;2. 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简称草绿链)升至第1位,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降至第2位,条件致病菌明显增多;3. 重症病人栓塞发生率高,顽固性心衰、脑栓塞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4. 超声心动图(UCG)观察心内膜受损的征象可作为IE主要诊断依据[1].并介绍了3例病理改变.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与超声心动图诊断变迁

    作者:阙绪光;陆堃;庞家传;林红;吴妙玲;陈冬

    分析我院1987~1997年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IE)177例,并与1976~1986年确诊为IE患者142例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近10年来1.IE的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瓣膜病比较过去明显减少,而原发性二尖瓣脱垂病例明显增多; 2.超声心动图发现感染性赘生物的检出率比过去明显提高;3.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使得IE的预后有了明显改观.

  • 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转铁蛋白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晓玲;俸家富

    我们测定了一组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转铁蛋白的浓度,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受试者: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病人178例(男129例,女49例),平均年龄51±17岁。其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9例,高血压68例,高血压伴肾小动脉硬化12例,心肌梗塞3例,心内膜炎1例。非糖尿病健康对照组91例(男63例,女28例),来自1997年兵役体检、本科室工作人员及退休职工,年龄42±20岁。2.样本采集:取受试者随机留的尿液样品,于测定前放一18℃~一20℃冰冻保存。测定时取出放置至室温。3.测定项目及方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ASCA,美国)上测定各尿样品中的白蛋白(A1b)(免疫比浊法)、转铁蛋白(TRF)(免疫比浊法)和肌酐(Cr)(Jaffe's速率法)浓度。4.数据处理:因尿中转铁蛋白浓度和白蛋白浓度含量极少,故转铁蛋白浓度以转铁蛋白(μg/L)/尿Cr(mmol/L)表示:即TRF/Cr=μg/mmol;A1b浓度以A1b(mg/L)/尿Cr(mmol/L)表示:即A1b/Cr=mg/mmol。测定结果用x±s、中位数和范围表示(表1)。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U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性。

  • 心脏超声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价值的再评价

    作者:王龙;朱天刚;田轶伦;李原;李学斌;李鼎;段江波;郭飞;昃峰;苑翠珍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检验心脏超声检查对CIED患者IE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例患者因心脏超声未发现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菌血症,但经PET-CT检查后终诊断为IE.2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经PET-CT检查后发现心腔内电极导线及瓣膜均未见赘生物,其中1例伴随血培养阳性,终诊断为菌血症,另1例无感染征象者终诊断为非感染患者.4例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术后因心脏超声可见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PET-CT检查发现心腔内无感染征象,终确定为“非感染性纤维残留组织”.根据终诊断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心脏超声对心腔内赘生物的判定存在误差,尤其对于接受电极导线拔除术后的疑似IE患者,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 长期发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35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青变;郑亚安;刘桂花;郭静萱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3年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结果:①35例患者中33例为自体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33例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中,基础心脏病占78.8%(26/33),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53.8%(14/26)、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占26.9%(7/26)、风湿性心脏病占19.2%(5/26).②35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35/35),寒颤40.0%(14/35),贫血65.7%(23/35).脾大54.3%(19/35),脏器栓塞17.1%(6/35).③血培养阳性率为65.7%(23/35),其中13例为链球菌属.④35例患者中28例(80.0%)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治愈,6例(17.1%)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有1例(2.9%)真菌感染患者死亡.⑤3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无基础心脏病患者7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28例.7例无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6例,28例有基础心脏病患者中有明确感染途径的占7例,两者感染途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尤其对于无基础心脏病、但有明确感染途径而长期发热者应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有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作者:金岩;朱鲜阳;张玉威

    目的:分析75例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资料,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75例住院患者中各类先天性心脏病IE的并发率、临床特点、心内膜受累、血培养和治疗情况.结果:①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主动脉瓣受累的发生率高;②手术证实心内膜可有多个瓣膜及多种病变的损坏;③本组中尿检查改变、肝大和脾大的发生率及血培养阳性率下降,可能是抗生素广泛应用的结果;④75例患者中手术治疗45例,治愈44例,死亡1例,其余内科治愈13例,因动脉栓塞或心功能恶化而出院14例,死亡3例.结论:①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结合临床心功能的状况,早期手术根治,是减少IE发生的主要预防措施;②赘生物侵犯主动脉瓣的机率高于二尖瓣,多起病急,短期进展为顽固性心力衰竭,唯有尽早行瓣膜替换术.

  • 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300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星伟;刘亚欣;于欢;丁征;王莹;郑英丽;谭慧琼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单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0±15.7)岁.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高,106例(35.3%),其次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22.3%)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31例(10.3%),风湿性心脏病仅13例(4.3%).临床表现常见为心脏杂音280例(93.3%)和发热253例(84.3%).并发症常见的是心力衰竭226例(75.3%),其次为栓塞并发症50例(16.7%).血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为52.4%,其中链球菌仍然是常见的致病菌,90例(76.3%),其次为葡萄球菌, 13例(11.0%).300例患者中有274例(91.3%)有阳性发现(赘生物、瓣膜穿孔、脓肿、人工瓣瓣周漏等),237例手术或病理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符合.住院病死率为3.0%.外科治疗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 (96.6%vs 48.6%,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心脏病因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有效、规律的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 第38例:临床表现水肿﹑蛋白尿

    作者:方理刚;刘永太

    患者男性,22岁,因“下肢、眼睑水肿3个月,泡沫尿2个月”于2010年7月1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开始出现双侧眼睑及双下肢的可凹性水肿,晨重暮轻。2个月前开始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无皮疹、光过敏、关节肿痛、口腔溃疡等。于我院门诊诊断肾病综合征,予泼尼松60 mg/d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随诊血压、未治疗,无不适。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血压159/103 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左下扩大,心率73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膝以下轻度可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88Χ109/L,中性分类64.2﹪,血红蛋白117 g/L,血小板74Χ109/L。血涂片正常。血沉14~19 mm/第1小时,D-二聚体107μg/L,24 h 尿蛋白10.16~13.95 g。谷丙转氨酶26 U/L,总胆红素5.6μmol /L,总蛋白42 g/L,白蛋白21 g/L,肌酐98μmol/L,尿素氮6.49 mmol/L,葡萄糖4.3 mmol/L,总胆固醇10.54 mmol/L,三酰甘油1.4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7.51 mmol/L,钾3.7 mmol/L,钠140 mmol/L,氯110 mmol/L,乳酸脱氢酶491 U/L。 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抗“链O”正常;癌抗原CA242、CA19-9、CA15-3、CA72-4、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总的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正常。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植入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赵玲;唐学文;覃佐岸;郭涛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8岁.2005年2月,患者因“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呼吸困难、咳痰、肝脾大、纳差、双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药物抗心力衰竭效果不佳”从外院转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波190 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反复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示:左心房内径59 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8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20%;床旁心电监测示: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 大面积烧伤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脓毒性肺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天水;綦颖;王艳;王艳勋;刘法永;戴丽;夏国光

    目的 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脓毒性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患者男,37岁,因“皮肤烧伤49 d,发热30 d,伴咳嗽、咳痰咯血18 d”于2015年9月7日入院,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复习.以“burn”和“Infective Endocarditis"为英文检索词,“烧伤”和“心内膜炎”为中文检索词,分别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5月,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6篇,阅读后保留与烧伤和心内膜炎相关文献14篇,其中论著4篇,个案报道10篇;中文文献66篇,阅读后去除重复、会议论文汇编等,保留与烧伤和心内膜炎相关文献12篇,其中论著1篇,个案报道11篇.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培养多次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超声心动图发现三尖瓣赘生物,胸部CT发现双肺楔形多发斑片渗出,确诊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脓毒性肺栓塞.共检索到26篇相关文献134例烧伤合并心内膜炎患者,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97例,合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1例.共120例患者死亡,12例存活,2例预后不详,总病死率89.6% (120/134).结论 烧伤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高,当出现双肺多发斑片渗出时应考虑脓毒性肺栓塞的可能.药物联合及延长抗感染疗程可增加治疗成功率和降低复发风险.

  • 感染性主动脉瘤诊断治疗进展

    作者:吴凡;肖广辉

    感染性主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疾病,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节段,多见于老年人.早由Osler[1]于1885年应用“Mycotic aneurysm”一词来描述1例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溃疡性心内膜炎,终蔓延到主动脉壁引起多发性动脉瘤.目前,这个疾病名称特指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主动脉壁引起糜烂性动脉炎,进而发展形成感染性的动脉瘤.尽管“Mycotic”一词现在特指真菌感染,但是病原微生物不仅限于真菌,还包括可以引起此病的其他各种微生物.

  • 布氏菌性心内膜炎六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罗玲;周宝桐;王焕玲;窦洪涛;李太生

    目的 分析布氏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布氏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信息.结果 211例血培养生长布氏菌的患者中,6例诊断为布氏菌性心内膜炎,发生率为2.8%.此6例患者中5例为男性,年龄25~ 55岁,均有牛、羊等动物接触史.所有患者均发热,3例伴关节疼痛;4例患者累及主动脉瓣,其中2例患者入院时出现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伴有心功能不全.6例患者布氏菌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菌药物长程治疗.接受瓣膜置换术患者4例,其中3例患者均存活,恢复良好,1例患者失访.6例患者中4例在继续随访,2例失访.结论 布氏菌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主动脉瓣,易引起心功能不全.早期有效的抗菌治疗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是有限的治疗措施.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析

    作者:李坑;张富恩;王爱萍;朱光发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03例临床确诊IE患者,男211例,女92例,年龄(43±16)岁.IE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85.5%)和心脏杂音(62.4%).基础心脏疾病所占比例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33.3%),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3.5%)次之.303例患者中274例(90.4%)发现赘生物.链球菌属(44.2%)是IE的主要致病菌,葡萄球菌(28.9%)位居第二,革兰阴性菌(7.7%)分布呈多样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100.0%)和利奈唑胺(97.7%)保持良好的敏感性.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IE的主要基础心脏疾病.链球菌属依然是IE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保持良好的敏感性.

  • 感染性心内膜炎7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焕玲;盛瑞媛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88年1月~2000年5月间确诊的70例IE临床特点.结果 (1)8例(11.4%)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62例(88.6%)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57例(91.9%)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22例,38.6%)常见,其次为特发性二尖瓣脱垂(18例,31.6%)和风湿性心脏病(12例,21.1%).(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贫血(40例,57.1%)和栓塞(33例,47.1%).(3)60%(42例)病例细菌培养阳性,23例致病菌为链球菌.(4)39/51例IE经过单纯抗感染治疗痊愈,17/19例经过抗感染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愈.死亡14例,其中包括5例PVE和2例起搏器植入术后IE;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死亡原因(9/14).结论 IE常见的基础心脏病前3位是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尖瓣脱垂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者应想到心内膜炎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PVE、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IE以及并发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预后不良.

  • 尸检首诊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贾瑶;方芳;王华

    目的 总结临床漏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分析临床漏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1-2016年北京医院临床漏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尸检病理特点,对比分析临床漏诊病例(15例)与临床诊断病例(29例)之间临床表现的异同.结果 临床漏诊病例尸检发现左心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更为常见(14/15,93.3%),动脉系统栓塞常见(10/15,66.7%),多合并肺炎(9/15,60.0%)、恶性肿瘤(7/15,46.7%)或肾盂肾炎(6/15,40.0%).与临床诊断病例相比,临床漏诊病例年龄更大[(64.0±21.2)岁比(50.8±18.3)岁,t=-2.15,P=0.037]、合并恶性肿瘤、深静脉置管比例更高[7/15(46.7%)比1/29(3.4%)和5/15(33.3%)比0/29(0)],出现发热及新发的心脏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变化的比例较低[11/15(73.7%)比28/29(96.9%),0/15(0)比15/29(51.7%)]、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的比例较低[5/15(33.3%)比27/29(93.1%),4/15(26.7%)比27/29 (93.1%)],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的阳性率均较低[0/15(0)比27/29 (93.1%),1/15(6.7%)比15/29(55.6%)].结论 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出现栓塞、发热等事件时,即使缺乏心脏杂音等症状体征,亦应充分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规范的进行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检查是避免漏诊的关键.

  • Q热心内膜炎四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周宝桐;王焕玲;范洪伟;刘晓清;李太生

    目的 加深对Q热心内膜炎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3年诊治的4例Q热心内膜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长期发热,体检有心脏杂音,2例有呼吸道症状,1例有非特异性皮疹.一般检查如血常规、ESR、C反应蛋白、肝功能、肺部影像学检查等无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心内膜炎,多次血培养阴性.4例均经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确诊,并经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等规范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心内膜炎是慢性Q热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伴发肺炎和肝脏损害,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血培养阴性,临床容易误诊漏诊.对长期发热,尤其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应考虑到本病.血清抗体检测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早期充分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 早期手术对左心感染性心内膜炎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辉;张抒扬;田庄;郭立琳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左心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2-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左心自体瓣膜IE患者共239例.采用倾向评分对早期手术组及传统治疗组进行匹配.结果 70例(29.3%)行早期手术,169例(70.7%)接受传统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年.早期手术组IE相关病死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10.0%比23.1%,P=0.02).对58对倾向评分匹配队列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手术组未发生IE相关死亡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P=0.027).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手术是降低IE相关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HR0.286,95% CI0.092 ~0.893,P=0.031),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HR4.044,95% CI1.318 ~ 12.407,P=0.015)和未控制的感染(HR 52.064,95% CI 10.996 ~247.194,P<0.001)是IE相关死亡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早期手术与传统治疗相比,可显著改善左心自体瓣膜IE患者的长期预后.心功能不全和未控制的感染则是增加IE死亡的危险因素.

  • 2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谢红梅;胡必杰;周春妹;周晴;高晓东

    目的 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病原谱特征、耐药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确诊和临床诊断的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统计病原体构成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218例IE,其中确诊91例,临床诊断127例;男148例,女70例,年龄(46.0±14.6)岁.209例(95.9%)为自体瓣膜IE,9例(4.1%)为人工瓣膜IE.95例(43.6%)伴有心脏基础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2例(33.0%),风湿性心脏病23例(10.6%).171例(78.4%)患者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84例(38.5%)检出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占63.1%,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1%)和粪肠球菌(4.8%).药敏结果显示,受试的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7/11,对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180例(82.6%)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共死亡7例,住院病死率3.2%.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E死亡危险因素为医疗相关感染、人工瓣膜、中重度贫血(Hb <90 g/L)和胸闷或胸痛,而保护因素为手术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医疗相关感染(OR=17.03,95% CI 1.76~164.75,P=0.014)和中重度贫血(Hb <90 g/L)(OR=13.47,95%CI2.46~73.60,P=0.003)是引起IE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OR =0.17,95% CI0.03~0.97,P=0.047)是IE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IE的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但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低.医疗相关感染和中重度贫血是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重度IE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710 条记录 5/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