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矫正眼镜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影响
目的:探究矫正眼镜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200例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不戴矫正眼镜;试验组采取常规方式检查,对12岁以下近视患者采取1%阿托品眼膏进行散瞳5 ~7d;对12岁以上的近视患者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散瞳后进行戴镜视力矫正.注意定期对两组近视患者进行视力检查,复查屈光度.结果:经过矫正,试验组屈光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正确的矫正眼镜能够使眼球与屈光要素有效匹配,提升视觉质量,还能够防止近视程度的加深.
-
26例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分析
斜视手术是一种貌似简单,实为复杂的眼科手术,手术设计不当,操作不慎,术后复诊或护理失误,都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现将1992~2001年间遇到的26例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病例作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 26例患者,12例男性,14例女性.6~10岁15例,11~20岁6例,21~43岁5例.术后残留内斜视8例,继发性内斜视8例,残留外斜视5例,继发性外斜视5例.术后均未戴矫正眼镜.
-
近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立体视觉是人类和动物在三维空间中后天获得的一种视功能,是双眼单视功能的高级形式,它作为从事各种精细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近视眼患病率明显增加,引起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由于近视眼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目前仍以配戴矫正眼镜为主,配戴眼镜矫正屈光对立体视功能有何影响?我们测定了90例近视眼患者配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并就近视眼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现报告如下.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属共同性内斜视,此类斜视患者一般均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并有不同程度的远视.配戴矫正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非调节成分引起的斜视需行手术治疗,我们通过配镜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5例,并进行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儿童弱视综合疗法分析
弱视是儿童视功能异常的常见眼病,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幼儿期.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为了解国内儿童弱视的发育情况,曾于1985年进行调查,估计约有一千万弱视患者,为数相当可观.弱视的治疗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高,成人后治愈基本无望.弱视患者不可能有完善的立体视觉,成人后对某些工作被迫放弃,对国家建设和个人的前途都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重视,积极防治弱视.
-
有关弱视的治疗
问:弱视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弱视治疗首先要经过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这是弱视治疗的基础,强调必须所有时间均配戴.此外,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①首选遮盖疗法,即将好眼遮盖后强迫使用弱视眼,双眼弱视可以交替遮盖.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肯定,适用范围广,如果再配合精细工作,如穿珠、描画、刻纸等,可加速视力提高;②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不适于完全遮盖或不能坚持遮盖的小儿,通过阿托品或镜片模糊好眼,强迫使用弱视眼;③视觉刺激疗法(采用CAM治疗仪):主要用于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④后像疗法:必须到医院由医护人员来进行;⑤多功能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近年来国内不少厂家研发出系列弱视治疗仪,将多种治疗功能整合在一台仪器上,在临床推广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及视功能改变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内斜视戴完全矫正眼镜观察3个月后,内斜程度虽有所改善,但注视远距离物体时,仍残留10△以上的内斜.多见于11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尤以中度远视为多、屈光参差、弱视等,而眼外肌解剖结构的异常、神经反射及遗传因素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
健康教育对近视患者配戴眼镜的影响
在眼科门诊实施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近视患者验光后配戴矫正眼镜的比率,为客观地评价对照组和实验组验光后配戴眼镜的比率,我们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采用随机对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消旋山莨菪碱联合矫正眼镜对学生近视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配戴矫正眼镜对学生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7月1~30日来眼科医院近视防控科就诊的89例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使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早晚各1次,每次1~2滴,连续使用1年,同时联合配戴矫正眼镜;对照组常规配戴矫正眼镜,局部和全身不使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在受试前均接受眼部全面健康检查,散瞳后进行医学验光等效球镜(-1.98±1.22)DS,1年后两组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及角膜曲率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年后全程使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43例(86眼)视力下降率为41.86%,对照组36例(72眼)为8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l.近视进展:治疗组(-0.43±0.45)D;对照组(-0.96±0.42)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增长:治疗组(0.11±0.21) mm,对照组(0.66±0.24)mm,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和角膜曲率两组1年前后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使用0.5%的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配戴矫正眼镜,使用安全、方便.有效减缓部分学生近视的进展.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二例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为反向性斜视的一临床亚型.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罕见,故对其发病机制尚处在探求摸索之中,临床治疗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而又普遍接受的基本标准或原则.我们对于临床发现的2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半年戴矫正眼镜治疗及融合训练等后,斜视改善不佳,给于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于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近视矫正眼镜对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影响
我科对青少年儿童轻度近视戴镜与不戴镜对视力的影响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随机选取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就诊我科门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共计200例(400眼),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240眼),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8~18岁,平均(13.7±1.7)岁.对照组80例(160眼),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8~18岁,平均(13.7±1.6)岁.屈光状态:球镜-0.50~-2.00 D,柱镜≤-1.00 D.
-
内斜视术后继发A型外斜视1例
患者,女,17岁。因“内斜视术后6年伴左眼外上斜5年”于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曾于2002年5月在外院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远视)、双眼弱视、内斜视”,戴眼镜矫正视力,行弱视治疗5年(具体度数不详);2007年2月因诊断“共同性内斜视、双眼屈光不正(近视)”,双眼矫正视力1.0,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10°~+15°,在外院全麻下行左眼内直肌后徙7 mm,术后2天查眼位正位(既往病历中无手术前、手术后斜视度数及检查的详细情况),1年后其家长发现患者左眼偏上、偏外侧斜,无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此次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3.75DS=1.0,左眼0.06矫正-4.25 DS~0.75 DCX175°=1.0,双眼睑裂大小对称,眼部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无眼球突出或凹陷,无复视;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1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下→正、左眼外上→正,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12°L/R6°,无双眼单视功能,AC/A=2.67,A-V现象:上转25°-20△ L/R5°,下转25°-42△L/R6°;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20△ L/R10△,左眼注视-22△ L/R12△;5 cm右眼注视-20△ L/R 8△,LEF -22△ L/△R 10△;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戴矫正眼镜):33 cm右眼注视-18△ L/R10△, LEF -20△ L/R10△;5 cm 右眼注视-20△ L/R 10△,左眼注视-20△L/R 12△;基础麻醉下行左眼内直肌探查+前徙术,术中见左眼内直肌附着于内侧角膜缘后13 mm处,在原附着点之后偏下方约3 mm,充分暴露内直肌做双套环缝线,缝线固定于角膜缘后5.5 mm原内直肌附着点处的巩膜表面,术后一周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正(微动)、左眼外上→正(微动),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稍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4°L/R3°,AC/A=2.67,A-V现象:上转25°-8△L/R3°,下转25°-16△ L/R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8△L/R7△,左眼注视-9△L/R8△;5 cm右眼注视-8△ L/R6△,左眼注视-9△L/R6△;随访半年,复查眼位:角膜映光法左眼<-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正(微动)、左眼外上→正(微动),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稍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3°L/R3°,AC/A=2.67,A-V现象:上转25°-8△L/R3°,下转25°-15△L/R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8△L/R6△,左眼注视-8△ L/R7△;5 cm右眼注视-8△ L/R 6△,左眼注视-8△ L/R6△。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屈光调节性内斜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加上非调节性因素所致,故称为混合型内斜.在以往的手术治疗中主要以戴矫正眼镜后残留的斜视度设计手术量,其手术治愈率低.我科眼肌组1992年至1996年手术治疗107例,以裸眼及戴矫正眼镜后其平均斜视度设计手术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18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分析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的常见类型.此类弱视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没有物像融合障碍,故不引起脑中枢功能抑制,经配戴屈光矫正眼镜+综合疗法,弱视治愈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因此配戴怎样一副矫正眼镜成为这类弱视治疗的关键.我科自1998年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182例,经散瞳检影以及TOPONKR-8100PA型电脑验光仪分析其屈光情况,现报告如下.
-
儿童斜视的佳手术时机
婴幼儿出生后或6个月以内发现的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应在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之前的1~2岁进行.6个月以后发生的内斜视,切不可马上手术,一定要先散瞳验光,如有远视,先戴足量矫正眼镜3~6个月.如果内斜完全矫正,则不必手术,继续戴镜即可治愈.如戴镜6个月以上,内斜仅是减轻,残存斜视应尽早手术.戴镜后斜视无变化者,更应早做手术.
-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一家系
患者男,18岁.因右眼前黑影,视力下降半个月就诊,以"右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收入院.患者双眼近视6年,矫正眼镜-5.50 D.入院后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49例治疗体会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为临床常见的共同性内斜视,据统计约占共同性内斜视的46%.患者一般均为中高度远视,常伴有散光及屈光参差,并有较大读数的内斜视.配戴全矫正眼镜后,内斜度可以减轻但仍不能正位,残余内斜需手术矫正.我们通过配境和手术两种方法矫正治疗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49例,并进行长期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
治弱视可选遮盖法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常见的眼病,我国发病率为2%~4%,是一种可治疗的视力缺陷疾病.用遮盖法治疗弱视目前仍被公认为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方法是:做一个眼罩,中间一层黑布,两面为软的白纱布或绸布,制成口罩状.若是单服弱视,眼罩戴在健眼前,然后戴矫正眼镜,白天遮盖,晚上取下,这种方法称之为常规遮盖.为了防止健眼视力下降,遮盖5~6天打开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