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黄传涌;康德勇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中,发生于胃部22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腹膜后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 97.2%(35/36)、CD34,91.7%(33/36)、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8.9%(14/36),S-100 0(0/36),波形蛋白(Vim)100%(36/36).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或转移.结论仅凭HE形态,GIST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很难区分,需用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而确诊.

  • 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C-KIT表达增加

    作者:丁瑞峰;王爱鱼;王宏杰;郭元虎;赵鹏程

    目的 检测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 C-KIT表达,探讨ICC在内脏高敏感中的作用.方法 取出生后8~21 d的Wistar大鼠,实验组每天直肠注射0.6%的冰醋酸0.3 ~0.5 mL,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8周龄时行直肠扩张评估内脏敏感性,记录腹部回缩反射(AWR)为3分时的注水量.取降结肠组织,行C-KIT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AWR为3分时的注水量明显减少(P <0.05);C-KIT阳性细胞数在实验组大鼠结肠中(23.37±1.88)较对照组(15.33±1.57)明显增加(P<0.05);C-KIT蛋白表达在实验组(134.5±47.5)较对照组(40.6±30.5)明显增强(P<0.01).结论 ICC增多可能是内脏高敏感的发病机制之一.

  •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侯英勇;孙孟红;魏永昆;谭云山;陆孝禹;王坚;朱雄增;郑爱华

    目的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用CD117、CD34为主的一组抗体对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等病例进行研究,获得9例EGIST,其中5例检测了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序列.结果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8~72岁,平均61.7岁,其中肠系膜4例,网膜2例,腹膜后2例,1例位于脾门,肿瘤直径5~23 cm,平均12.9 cm.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型1例,混合型1例.此组抗体表达分别为CD117(8/9)、CD34(5/9)、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3/9)、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4/9)、结蛋白(0/9)、S-100蛋白(1/9)、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1/9).2例有c-kit基因11号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交界性2例,分别存活8年和11年,恶性7例,1例无瘤生存4年,1例1年后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3年及4年两次复发,2例失访,2例随访中.结论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及腹膜后亦可发生符合GIST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原发性间质瘤,生物学行为以交界性及恶性多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5/50 HPF及细胞明显异型性对判断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需与相同部位的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等鉴别.

  • 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李祖云;浣孝强;梁秀就;李志尚;谭爱周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研究19例网膜和肠系膜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许旺瘤的间叶性肿瘤.结果共诊断14例EGIST,其中网膜6例,肠系膜8例.肿瘤大小3.5~29.0 cm(平均12.4 cm).梭形细胞为主型9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117(14/14)、CD34(8/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6/14).结蛋白、S-100蛋白均阴性.随访结果:6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7例肠系膜EGIST 3例死于肿瘤,1例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结论 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

  • 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陈丽荣;王海军;许晶虹;姚丽芳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和神经分化特征.方法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对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0例胃肠道间质瘤c-kit表达均阳性.其中7例超微结构存在神经分化,12例未见神经或肌细胞分化,仅有1例存在向平滑肌纤维分化.神经分化形态表现为瘤细胞胞质和胞质突起内可见散在或簇状分布的致密核心颗粒,并形成突触样结构.并可见神经元样突起、饮液空泡和团丝样纤维.神经分化伴有致密核心颗粒病例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组各有1例、1例和5例.神经分化组病例神经分化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D99、S-100和CD56 阳性表达分别有7例、7例、5例和4例,均高于未定分化组.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和所谓的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都存在相互重叠现象,神经分化超微结构观察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分析有助于确定胃肠道间质瘤的神经分化改变以及潜在的生物学行为.

  • 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史景丽;常晓燕;陈杰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形态学典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10例CD117阴性、形态学典型的GIST进行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同时所有病例均进行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蛋白、WT-1、DOG-1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结果 10例中8例完成c-kit及PDGFRA基因的检测,仅1例有c-kit基因第9号外显子突变,余未发现基因突变.10例CD117阴性的病例9例CD34阳性,2例SMA局灶阳性.结蛋白和S-100蛋白均阴性.DOG1弥漫阳性者5例,1例弥漫弱阳性,2例局灶阳性,2例阴性.4例WT-1弥漫阳性,2例局灶阳性,1例有散在肿瘤细胞阳性,3例阴性.结论 对胃肠道及胃肠道外形态学典型、但CD117阴性的GIST病例,联合应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诊断.DOG-1和WT-1可作为补充加入到CD117阴性GIST的诊断中.

  •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

    作者:侯英勇;朱雄增;王坚;谭云山;孙孟红;杜祥;施达仁;代表胃肠道间质瘤课题协作组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起源或分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和电镜的方法对GIST进行研究.结果 212例GIST CD117、CD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6.7%,77.3%,19.3%,15.6%,1.9%,其中S-100和PGP9.5的阳性反应分别为16.3%及12.3%.超微结构显示瘤细胞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中间丝,有的细胞切面可见溶酶体和脂滴,高尔基复合体在核周分布,质膜处偶尔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微饮泡、密斑样结构及不连续的基板.部分病例细胞有多量细长指状突起,突起内有胞内成分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延续,突起之间或突起与细胞膜有连接结构.细胞外间质内可见胶原原纤维或团丝样纤维.结论 GIST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特征与胃肠壁成熟卡哈尔间质细胞相似,提示GIST可能是起源于幼稚间充质细胞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的肿瘤,并具有一定的肌性特征.

  • 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李燕;郑杰;杜娟;衡万杰;吴秉铨

    目的探讨在中国较大样本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为进一步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165例GIST c-kit基因9、11、13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和18号外显子突变.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165例GIST病例中有155例(9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在CD117阳性的GIST中,c-kit基因总突变率为76.1%(118/155):分别为11号外显子67.1%(104/155)、9号外显子7.1%(11/155)、13号外显子1.3%(2/155)和17号外显子0.6%(1/155).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以核分裂象少的老年女性胃部病例多见.9号外显子突变代表一类发生在年轻男性体积较大的小肠病变.13号外显子发现一处新的突变点L641P.PDGFRA基因突变见于50%(5/10)CD117阴性病例,均为18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D842V点突变和一个框内843~846处IMHD缺失伴有S847T的新突变.PDGFRA基因突变多见于发生在后腹膜/网膜的具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病例.结论中国GIST病例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且在基因突变类型和肿瘤原发部位间有非随机的联系.除了发现几个新的突变形式外,国人的GIST似乎和西方国家有些不同的突变特点.靶向治疗需要基因突变分型的启示和指导.

  • 涎腺乳腺样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学平;倪皓;王璇;陈辉;时姗姗;余波;周晓军;饶秋

    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癌( 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97—2014年17例涎腺MASC(10例为会诊病例),另选取9例腺泡细胞癌及18例腺样囊性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100蛋白、SOX10、GATA3和CD117的表达情况,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结果患者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7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分叶状、囊性乳头状、微囊、腺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肿瘤组织管腔和微囊内充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分泌物,部分类似甲状腺滤泡;未观察到坏死、神经或血管侵犯。涎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均弥漫性强阳性(17/17),GATA3(3/17)和CD117(4/17)部分阳性。17例涎腺MASC中12例成功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其中10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综合考虑S-100蛋白、SOX10和CD117表达水平对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ETV6-NTRK3基因融合亦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参考。

  •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胃肠道间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作者:郑松;王孝举;贾静;潘月龙;陶德友;卢洪胜;黄科儿

    目的 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建立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鉴定和分析其病理学特征,为明确其耐药机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实验平台.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细胞GIST-R、GIST-PR1和GIST-PR2分别接种裸鼠观察成瘤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117、结蛋白和myogenin等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测移植瘤中c-kit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瘤的突变类型与接种前细胞系突变类型相一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IST-PR2耐药移植瘤CD117呈阳性表达,而GIST-R移植瘤CD117阴性表达.GIST-PR1耐药移植瘤呈混合细胞型,部分区域可见横纹肌肉瘤分化,横纹肌肉瘤分化区域CD117阴性表达,但是结蛋白和myogenin阳性表达.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多个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GIST裸鼠移植瘤模型,同时发现其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方面有着不同于耐药前GIST组织的一些特征.可以以此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平台,为进一步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 小细胞肺癌c-kit蛋白表达及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维持治疗探讨

    作者:展峰峰;韩福才

    c-kit 蛋白受体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RTK)家族中的一员,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结合后受体酪氨酸激酶功能区被激活,产生自身磷酸化,完成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对这些细胞的分化发育以及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小细胞肺癌(SCLC)存在 c-kit 蛋白受体的异常高表达,推测其突变与SCLC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综述了c-kit蛋白受体在SCLC研究中的进展。小细胞肺癌是高侵袭性疾病,其在所有肺癌的诊断中约占15%~20%,其特点是肿瘤倍增时间快、生长分数高、播散转移早,对一线化学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高度敏感,但是无论疾病程度如何,绝大多数患者终化疗后会发生疾病复发或化疗耐受,使SCLC化疗后维持治疗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新的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疗法。本文提供了一例舒尼替尼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病例,旨在为SCLC化疗后维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伊马替尼对照干扰素辅助治疗c-Kit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

    作者:毛丽丽;王轩;孔燕;代杰;白雪;迟志宏;崔传亮;盛锡楠;连斌

    目的 伊马替尼已经改变了c-Kit的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但在辅助治疗中尚无尝试.我们开展这项临床研究(NCT01782508),旨在比较伊马替尼和大剂量干扰素(HDI)在c-Kit突变的术后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存在c-Kit 9、11或13号外显子突变的高危黑色素瘤患者被纳入此项研究,并随机(1:2)分入伊马替尼组(400 mg/d)或HDI组(15×106U/m2 d1~d5/周×4周,之后9×106 U,每周3次×48周).主要终点指标为无复发生存期(RFS),次要终点指标为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DMFS)、总生存时间(OS)及耐受性.结果常见的c-Kit突变为c-KitL576P(13/48).截至2015年10月,HDI组中的中位RFS为29.8个月(95%CI 23.3~36.3个月),明显优于伊马替尼组(10.0个月;95%CI 0~20.0个月)(P=0.029).在c-KitL576P突变的患者中观察到类似的趋势(P=0.005)(伊马替尼组仅4.8个月,而HDI组达34.2个月).两组患者的预计OS相似(P=0.43).在HDI组中记录到更多的3~4度不良反应.结论在此项研究中,伊马替尼与HDI相比并未延长c-Kit突变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RFS.伊马替尼可能不适合被推荐单独用于c-Kit突变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

  • 用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c-kit 基因突变

    作者:姜国强;赵晓明;王航;李庆阁;鹿全意

    目的用改良的杂交探针结合溶解曲线新方法检测急性髓性白血病c-kit基因17号外显子上基因突变。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v5.00、Tm Utility v1.3等软件设计引物探针,两个阶段探针分别针对D816、N820和N822等突变热点。取患者DNA样品5μl进行PCR扩增及熔解曲线分析,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与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阳性质粒灵敏度试验的结果显示, N820 G的灵敏度为10%,其余突变灵敏度均能达到5%。12例CBF-AML标本中,5例检测为阳性,突变率为41.7%,测序结果与测序检测结果相符。结论新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可用于CBF-AML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 干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细胞中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宁;朱博慧;薛英姿;郭显智;姜玲

    目的 探讨干细胞生长因子(SCF)反义寡核苷酸对肝癌HepG2细胞中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以脂质体作为转染载体,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于HepG2细胞.实验分三组:(1)空白对照组;(2)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组;(3)转染SCF错义寡核苷酸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肝癌细胞中SCF、bF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转染前后肝癌细胞中c-kit与bFGF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后HepG2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转染错义寡核苷酸组相比,SCF反义寡核苷酸对HepG2细胞中c-kit、bFGF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转染SCF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增加HepG2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 SCF在肝癌细胞凋亡中有重要调节作用,SCF/c-kit有可能作为PI3K/Akt信号通路的上游对肝癌细胞bFGF的表达起重要调控作用.

  • CK19及C-kit蛋白在DEN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红星;蔡恒;时彦;李雅娜;王东

    目的:观察在大鼠诱发性肝癌中肝脏组织中细胞角质素19(CK19)及C-kit(CD117)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制备诱发性大鼠肝癌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K19及 C-kit 蛋白的表达。结果根据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将诱癌过程分为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胆管上皮、卵圆细胞、癌周组织中的细胞和少量癌细胞上均可见 CK19蛋白阳性表达;C-kit蛋白表达在卵圆细胞,并随着诱癌的进行出现向肝小叶内穿插的现象。结论 CK19及C-kit蛋白标记的卵圆细胞是大鼠DEN诱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细胞。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组织分化特性探讨

    作者:雷伟华;刘丽萍;刘自光;谭敏华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与病理组织学分化的特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GIST,胃和小肠分别为9例和8例,共占56.67%;食管1例;胃肠道外12例,占40.00%.年龄22~73岁,平均49.67岁,45岁以上23例,占76.67%.男14例,女16例.28例均有临床症状,腹部肿块9例(30.00%),腹痛8例(26.67%),黑便7例(23.33%);2例体检发现.肉眼观察:肿瘤直径2~9 cm,平均4.6 cm,其中直径<3 cm 18例(60.00%),≥3 cm 12例(40.00%).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19例(63.33%),上皮样细胞型7例(23.33%),混合细胞型4例(13.33%).免疫组化:30例Vimentin均阳性;22例表达CD117(73.33%),为胞浆/胞质强阳性,其中17例同时表达CD34(77.27%);7例表达S-100、SM;6例表达CK;5例表达Actin、HHF35.病理诊断良性4例,交界性6例,恶性20例.伴肌纤维分化9例,神经纤维分化4例,肌纤维和神经分化3例,肌纤维骨组织分化1例,伴黏液样变2例.结论 GIST病理特征以梭形细胞为主,与平滑肌性、神经性肿瘤易混淆,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有助于诊断,伴有其他成分分化时,S-100、Actin、SM、HHF35可灶性阳性,部分表达CK.CD117阴性或仅Vimentin表达不能排除本病,应结合免疫组化、综合临床分析以提高其确诊率.肿瘤伴有神经分化或仅表达Vimentin时,往往提示临床预后不良,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手段.

  •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基因突变和预后因素的研究

    作者:郑松;黄科儿;陶德友;潘月龙

    目的 探讨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EGIST中CD117、CD34和Ki-67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E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本组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44%,均为第11号外显子突变;PDGFR-α基因的突变率是13%,均为第18号外显子的突变(D842V点突变).CD117表达阳性率是100%,CD34表达阳性率为74%.Ki-67指数:<1%者占30%,1%~5%者占44%,>5%者占26%.生存分析显示,核分裂象数目(P=0.025)和Ki-67指数(P=0.032)与疾病相关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EGIST有着与GIST相似的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位点,并且c-kit基因突变频率也相近,但是PDGFR-α基因突变频率较GIST稍高.可以将EGIST作为GIST的一个特殊亚型.结合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对EGIST进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标准.

  • Cajal间质细胞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结肠中的分布研究

    作者:宣晓琪;魏明发;周学峰;冯杰雄;黎润光;张文;袁继炎

    目的 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分布状态,探讨HD和AH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确诊为HD和AHD的患者各20例,取巨结肠根治术吻合口远端的全层肠壁作为实验组,另取16例正常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CD117)标记ICCs,Image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CCs.结果 对照组中大量ICCs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和环纵肌层内,ICCs包绕神经丛周围,肌层间ICCs连续分布;HD组远端肠管中肌层间和各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甚至缺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D组远端肠管中神经丛大小不一,ICCs分布差异大,大多数神经丛区ICCs减少,环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与A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远端结肠中ICCs减少比AHD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D、AHD病变肠管中除了神经节细胞的异常外,同时存在ICCs异常;ICCs在HD和AHD的分布不同可能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有关;肠管中ICCs数量可能与临床症状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 c-kit在人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伟;陈孝平;项帅;张峰;张万广

    目的 探讨肝脏祖细胞标志物c-kit在人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肝硬化、40例肝细胞肝癌标本及3例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以及c-kit、CD45免疫组化染色,对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肝硬化组织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分型和评分,分析c-kit表达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正常肝脏中c-kit染色阴性.20/30例肝硬化中发现c-kit(+)细胞,位于门脉周围区域和纤维间隔内,个别阳性细胞整合到成熟胆管,肝硬化结节中没有发现c-kit(+)细胞.19/40例HCC组织中存在c-kit(+)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之间或肿瘤结节周围分散分布.HBsAg及Anti-HBc在c-kit(+)与c-kit(-)HCC之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x2=5.063,P<0.05;x2=6.667,P<0.05).c-kit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紧密相关(x2=10.384,P<0.05),分化程度越低,c-kit表达越高.结论 骨髓来源的肝脏祖细胞参与了部分肝硬化病变过程中的肝再生及HCC的形成和发展,c-kit表达情况对于判断HCC预后有一定意义.

  • 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的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作者:郑松;陈丽荣;罗月球;王海军;程水珍;朱永良;周燕

    目的 探讨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中的作用及与其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了119例GIST中CD117和PDGFR-α蛋白的表达情况.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0例GIST 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α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组119例GIST中CD-117的阳性表达率为87.4%,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为65.5%.50例GIST中c-kit基因突变率为42%.突变均位于11号外显子近膜区的5'端第556~560密码子之间,即所谓的突变"热点".50例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为20%,常见的突变为第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2例为第12号外显子突变.c-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阳性的GIST,与GIST生物学侵袭行为无明显关系;而PDGFR-α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的GIST,具高度侵袭危险性.未发现1例GIST有c-kit和PDGFR-α基因同时突变.结论 PDGFR-α作为一种GIST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对一些CD117表达阴性的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为GIST发病的两种分子机制,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是相互排斥,不共存的.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