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FGI沙眼治疗仪临床使用观察

    作者:马雅丽

    目的:探讨沙眼治疗仪对沙眼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收治沙眼患者460例,使用FGI型沙眼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痊愈290例(63.04%),好转170例(36.96%),总有效率100%。结论:FGI型沙眼治疗仪治疗沙眼的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沙眼 滤泡 治疗仪
  •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周全;韩一丁;毛美玲;昌红;高颖;刘红刚

    目的 探讨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3岁和56岁.肿物大径分别为4.4 cm和4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片状排列,局部略呈车辐状、束状、旋涡状,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vimentin、CD21和CD23均(+),CK(-);例1 EMA(+),CD35(-),EB病毒(+);例2 CD35(+),EMA(-),EBV(-).例1放弃治疗,随访2个月,目前带瘤生存;例2接受了肿物扩大切除,术后25个月复发,拒绝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32个月.结论 鼻咽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非常罕见,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及EB病毒检测.

  •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周志韶;张智弘;虞梅宁;王震;王聪;张炜明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观察1例脾脏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大体和光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21、CD23、CD35、Clusterin、S-100、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1a、CD68、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CD30、CD31、CD34、CD3、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和病因机制.结果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韧,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见弥散分布的滤泡树突细胞,形似炎性假瘤.高倍镜下滤泡树突细胞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核卵圆形或杆状,染色质空泡样或点彩状,居中可见小的紫色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异型性,核膜皱褶,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瘤细胞波形蛋白强阳性;Clusterin、SMA、CD68均阳性;CD35局部弱阳性,S-100弱阳性;CD21、CD23、CDla,ALK、CD30、CD31、CD34均阴性.背景淋巴细胞CD3阳性,灶性区CD20阳性.原位杂交:梭形瘤细胞EBER阳性.结论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钟国平;孙文勇;甘梅富;袁马驰

    目的 探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所选用抗体为:CK(AE1/AE3)、S-100蛋白、CD1a、CD21、CD23、CD35、CD34、CD68、波形蛋白、结蛋白、HMB45、p53]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对5例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5例均获随访.结果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7岁.肿瘤均位于头颈部淋巴结.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呈片巢状、束状或旋涡状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淡嗜酸性;核卵圆形或胖梭形,趋向不规则成簇分布,散见多核巨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核仁小而清楚;核分裂象数目不等,有时显示明显的核异型.瘤细胞CD21、CD23、CD35阳性,少数瘤细胞CD68、S-100蛋白阳性,CD1a、CD34、HMB45、CK均阴性.电镜下瘤细胞有长而明显的绒毛状胞质突起及特征性的桥粒样连接,未见Birbeck颗粒.随访5~52个月(平均26个月),无复发或再复发及转移.结论 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不确定.正确诊断需要病理组织形态、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并应与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指突状树突状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梭形细胞癌等相鉴别.

  •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张正祥;程静;石群立;马捷;周晓军;周航波;马恒辉

    目的 探讨和分析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对8例FDCS进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FDCS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0岁.发生部位淋巴结4例,扁桃体、鼻咽部、肝、脾各1例.组织学:瘤组织呈席纹状、束状、弥漫性、旋涡状或结节状,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境界不清,胞质较丰富,均质嗜伊红或细颗粒状,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圆形,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点彩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等,肿瘤细胞间见有散在淋巴细胞混杂.间质内可见假血管腔及血管周围淋巴鞘现象.其中肝脏1例以大量小淋巴细胞弥漫分布为背景,梭形或卵圆形的瘤细胞散在分布其中,瘤细胞核染色质细腻,部分区域细胞有轻度异形,核不规则、空泡状,有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表达CD21、CD35、clusterin,部分表达CD68、上皮细胞膜抗原、S-100及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不同程度表达.EBER两例表达.结论 FDC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 滤泡树突细胞及Ki-67分布方式在小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时云飞;李向红

    目的 观察在不同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SBL)中滤泡树突细胞(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和FDC分布特征,结合Ki-67阳性指数高低和分布方式存在的差异,探讨其在SB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68例SBL,观察CD21及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FDC网架破坏情况、分布形式及Ki-67阳性指数及分布形式.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不同SBL类型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年龄28 ~ 85岁,平均55.2岁;男女比1.2∶1,发病部位为淋巴结内55例(80.9%),结外13例(19.1%).复习并依据2008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确诊病理诊断: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L,1级和2级)22例,边缘区淋巴瘤(MZL) 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 17例,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10例.在FL中CD21及CD23标记的FDC网架是以中心破坏为主,发生比例占90.9%(20/22).而在MZL中则以FDC网架周边结构破坏为主,为14/19;在CLL/SLL则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对于MCL,有7/17的病例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另有7/17的MCL出现了FDC的不规则网状增生.FDC网架按照破坏及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淋巴瘤分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显示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在4种不同SBL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CL、FL、SLL、MZL.Ki-67在FL病例可以看到滤泡中心散在表达且极向消失,MZL病例中可见残余生发中心外的肿瘤较为一致散在表达,而且两者均普遍低于残留非肿瘤性生发中心的阳性指数;在MCL中可见较为一致的分布,但个体间阳性指数差异较大(5%~90%);在CLL/SLL病例中肿瘤的“增殖中心”Ki-67呈灶状增高.结论 通过常规使用CD21和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并联合Ki-67显示细胞的增殖活性,观察两者分布形式,对于明确区分各种类型的SBL具有鉴别意义.

  • 腹腔内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涂小予;盛伟琪;陆洪芬;王坚

    目的 探讨腹腔内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4例腹腔内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和形态特点,采用CD21、CD23、CD35、波形蛋白、S-100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68、CD34、CD117、HLA-DR、CD1a、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EnVision法),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8~63岁(平均42岁),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和腹部肿块.影像学检查显示,1例患者同时含有2个病灶,分别位于胃黏膜下和肝左叶,另3例表现为腹腔内肿块,术后显示分别位于阑尾、空肠系膜和大网膜.2例在术前被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大体上,肿瘤呈结节状,平均直径为10.8 cm,3例肿瘤内可见明显的坏死灶.镜下4例非肝脏性肿瘤均由胖梭形、卵圆形至上皮样细胞组成,可见散在的多核瘤细胞.瘤细胞主要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条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呈片状分布.肿瘤内可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常围绕血管分布,并与瘤细胞形成双相细胞性形态.2例肿瘤显示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包括病理性).3例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1例肝脏肿瘤由大量的慢性炎性细胞和散在的异形大细胞组成,呈炎性假瘤样.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21、CD23和波形蛋白,部分表达CD35、S-100蛋白、CD68、HLA-DR和EMA,不表达CD34和CD117.2例EBER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发生于腹腔内的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非常少见,熟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与腹腔内其他类型梭形细胞肿瘤(特别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除经典型外,发生于肝脏者可呈炎性假瘤样形态,易被误诊.腹腔内非肝脏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七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吴友莉;吴峰;杨岚;孙晖;阎晓初;段光杰

    目的 探讨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强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至2016年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9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和5例炎性假瘤样FDCS,对其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炎性假瘤样FDC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复核19例先前诊断为肝脏/脾脏炎性假瘤的病例,发现其中2例为未被识别的炎性假瘤样FDCS(漏诊比例2/19).调整后的7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中,发生于肝脏3例,脾脏4例;男性3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7~64岁(平均53岁),肿瘤大径3.0~11.0 cm(平均6.5 cm).7例患者均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随访时间3~84个月,均无瘤生存.7例炎性假瘤样FDCS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EBER)阳性,并不同程度地表达CD21、CD23、CD35等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17例炎性假瘤则均显示EBER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基本为阴性.结论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形态与炎性假瘤非常相似,对其认识不足时很容易误诊或漏诊,EB病毒及滤泡树突状细胞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套细胞淋巴瘤3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

    作者:侯卫华;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49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肿瘤形态,采用MaxVisionTM-2染色法检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349例M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0,中位年龄61岁(范围25~83岁),其中51~70岁者243例(69.6%).有B症状者占22.4%(70/313).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Ⅲ~ Ⅳ期占76.1%(235/309).结外侵犯者占47.9%(148/309),其中多见的是胃肠,占31.8%(47/148).脾脏受累占15.4%(47/305).309例(85.5%)经典型和40例(11.5%)侵袭性变异型均由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yclin D1,98.6%(344/349)的病例弱阳性或阳性表达CD5.12例CD5阴性/弱阳性或cyclin D1部分细胞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结果均阳性.243例(69.6%)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26个月(3~108个月),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0%和3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脾脏受累、侵袭性变异型、非全网型(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的吻合程度≥90%和<90%将其分为全网型和非全网型)及Ki-67阳性指数>40%的患者预后差(P<0.05).剔除侵袭性变异型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影响M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MCL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MC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

  • 超声误诊甲状腺滤泡癌1例

    作者:贵玉;钱林学

    患者女,42岁,体检发现颈部肿物1周,无心悸、消瘦.彩超示甲状腺右叶1.0 cm×0.8 cm中、高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周边可见低回声晕(图1).CDFI:结节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图2).PWD:结节内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68.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实性结节,腺瘤可能性大.行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检查示右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后行右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央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①右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②双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③中央淋巴结未见转移.

  • 鼻咽部及口咽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

    作者:张艳琴;尹广明

    患者男,23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颈部及鼻咽部肿物,伴咽痛、咽部异物感,自服抗感染药后未见好转,1个月前出现鼻塞伴涕中带血,说话含糊不清,体质量明显下降.查体:右侧软腭及腭舌弓明显膨出,表面糜烂;颈部见4.0 cm×3.0 cm肿物,活动度尚可,无压痛.CT:鼻咽腔及口咽腔内团状软组织肿块,CT值约42 HU,向下延伸至腭扁桃体,向前挤压软腭使口腔变形.双侧颈动脉鞘周围及胸锁乳突肌内侧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

  •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杨帆;陈贤翔;吴火林;郭美金;陈媛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 患者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8例(21%),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39.5%),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39.5%),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结合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其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8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5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5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依据病灶有无包膜情况,病理诊断Ⅰ型为非包膜内型FVPTC(8/38,21%),Ⅱ、Ⅲ型为包膜内型FVPTC(30/38,79%),以上两者的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等超声特征的显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淋巴结累及等超声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PTC 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的不同与其病理亚型密切相关。

  • 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张蕾;吴美娟;蒋荣泉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方法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观察并记录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及颈部淋巴结受累情况,同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0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6例(20%,6/30),具备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4例(47%,14/30),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境界较清晰,内部呈等回声或低回声,较少见微小钙化;(3)Ⅲ型10例(33%,10/30),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呈均匀中等回声。30例FVPTC患者的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6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4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0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包膜内型(Ⅱ、Ⅲ型)和非包膜内型(Ⅰ型)FVPTC患者形态、边界、有无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而包膜内型和非包膜内型FVPTC患者有无淋巴结累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FVPTC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与不同的病理亚型有关。

  • 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范小红;韩宝惠;董强刚;沙慧芳;包国良;廖美琳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85例NSCLC患者(NSCLC组)及14名正常人(正常人组)外周血DC含量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VEGF165浓度.体外条件下由正常人(血站献血者)外周血CD+14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DC.实验分2组,对照组于培养第1天和第4天分别加入rhGM-CSF 1 000 U/ml及rhIL-4 80 ng/ml;VEGF165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培养第1天及第4天加入rhVEGF165 50 ng/ml,以验证其对DC分化和生存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凋亡率.结果 NSCLC组患者血浆VEGF165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 0.05),而外周血DC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NSCLC组患者血浆VEGF165浓度与外周血DC含量呈负相关(P< 0.05),两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其血浆VEGF165浓度与肿瘤的TNM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P< 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其外周血DC含量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有密切关系(P< 0.05).体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VEGF165 实验组细胞中CD+14细胞比例增高,DC表面CD40、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降低,DC凋亡细胞比例增高.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DC含量与VEGF浓度可反映NSCLC的恶性程度,NSCLC可通过过量分泌VEGF来抑制DC的分化及成熟,从而逃脱机体的免疫监管.

  • 肝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江均良;何净明;黄泽坚;刘开睿;张磊

    目的 探讨肝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例肝FDCS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年龄34岁,因体检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10 d入院.无肝炎、肝硬化病史.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明显叩击痛.实验室检查:ALT 162 U/L、AST 74 U/L、GGT 148 U/L,AFP、CEA、CA19-9、癌抗原(CA)125、CA72-4正常.超声、CT、MRI检查示:肝左外叶占位性病变.入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结果 患者入院3d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切面灰黄色.术后病理学检查示梭形细胞和卵圆细胞弥漫性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示:Vimentin(+)、CD21(+)、CD35 (+)、CD23 (+)、EBER(+),病理学诊断高分化肝FDCS.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截止投稿日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肝FDCS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阑尾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

    作者:沈丹平;倪醒之;吴志勇;殷晓璐

    目的 探讨阑尾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诊断要点和临床治疗.方法 对1例阑尾FDCS术后8个月腹腔内复发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两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一致.免疫组化:CD21、CD35、S-100、Vimentin、CD68和FN呈阳性反应;CD117、CD34、SMA、Actin、NSE和CK呈阴性反应.病理学诊断:阑尾FDCS,腹腔内复发.结论 FDC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大多发生于淋巴结,少数可见于淋巴结外.手术切除是治疗FDCS的主要方法.

  • 肠系膜淋巴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鑫;陆海军;安永恒;丁晓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腹部肿块切除术后复发,于2009-09-16入我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发现右下腹一约4 cm×5 cm大小的肿物,渐增大.遂于2008-11入我院就诊于外科,行腹部CT示,右中下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参考CT值20和50 HU,大断面约60 mm×50 mm.

  • 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刘文胜;张国芬;徐震纲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佳治疗方案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1%和66.7%,就诊时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为16.0%,3、5、10年累积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4%、29.6%和35.9%.术后行131Ⅰ治疗16例,治疗效果满意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临床分期和脉管瘤栓均与患者的远处转移情况有关(均P<0.05);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p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和肿瘤切除程度均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有无脉管瘤栓、肿瘤切除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甲状腺滤泡状癌常呈弥漫性生长,伴有脉管瘤栓,预后相对不良.手术彻底切除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对于年龄≥45岁患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联合131Ⅰ治疗等.

  • 喉癌颈淋巴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研究

    作者:张杰武;徐晋;赵雪松;贾深汕

    目的通过对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增生性滤泡反应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浸润密度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喉癌患者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重新制备47例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喉癌患者的157枚颈淋巴结石蜡切片,用抗S-100、CD45RO和CD2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 peroxidase,ABC)法显示DC和增生性滤泡的分布并检测其密度.根据增生性滤泡反应的特点进行分型研究.结果增生型滤泡反应的程度与类型和DC浸润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淋巴结中滤泡计数和DC浸润密度明显多于生存期少于5年者(P<0.001).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淋巴结中的滤泡计数和DC浸润密度较有转移组亦有明显增加(P<0.001).具有T细胞增生型滤泡反应的患者比T细胞非增生型患者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P<0.01)和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P<0.05).结论颈淋巴结中增生性滤泡反应和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潜能.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密度和增生性滤泡反应的程度及分型反映了该患者的抗肿瘤免疫状态,可以共同作为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

  • 青光眼滤过术后影响滤过泡形成原因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云东;徐深;杨立东;张歆;贾洪强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影响滤过泡形成的因素.方法 对2006年以来在我院行滤过手术并坚持随访1年以上的139名患者172眼的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 a,Ⅰ型滤泡共61眼,占35.5%,Ⅱ型滤泡共89眼,占51.7%,Ⅲ型滤泡共15眼,占8.7%,Ⅳ型滤泡7眼,占4.1%.术后1 a,眼压8~16 mmHg者123眼,占71.5%,16~21 mmHg者36眼,占20.9%,大于21 mmHg者13眼,占7.6%;10眼大于正常值者中10眼通过按摩加药物的方法可以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另外3眼通过2次手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值以内.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形成主要与抗代谢药物的使用、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处理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青光眼滤过术 滤泡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