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面积烧伤继发肺动脉栓塞死亡医疗纠纷1例
1案例
1.1案情摘要
张某,男,17岁,某年7月15日因交通事故致全身多处特重型烧伤(三度52%、深二度13%)被送往某市医院治疗。同年11月5日张某死亡。张某家属认为医方存在医疗过错且与张某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遂诉至法院。 -
我国古代法医学检验制度对当代法医学鉴定的启示
我国古代关于法医学尸体检验的记载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1],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的尸体检验仅限于尸表检查,从事检验的人员一般是官吏而不是大夫,但这并不影响古代司法体制对于尸体检验的重视。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写道“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可以概括出尸体检验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古人在尸体检验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典的方法,很多沿用至今。同时,尸体检验文书也很有特色,北宋以后,历代都有明文规定的验尸格式,宋代有验状和验尸格目,元代有检尸法式和初复检尸体式,清代的尸格和尸图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民国初期颁布的《刑事诉讼律》和《解剖规则》是现代法医学诞生的标志,之后发展出很多分支,法医病理学作为经典分支,其尸体解剖比尸表检查更加准确与科学,但由于其受限于当代医学的发展,一直难有明显的突破。本文重新梳理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尸体检验制度,以期对当代法医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
第23届国际法医学学术会议述评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法医学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沟通,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司鉴所”)于2015年1月18日组团参加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为期三天的第23届国际法医学大会。以下就本次国际法医学大会的会议概述、会议内容、基本情况以及与会者的总结与体会进行汇报。
-
美国《法医学尸体解剖执行标准》介绍
由美国法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xaminers,NAME)标准委员会起草的<法医学尸体解剖执行标准>(Forensic Autopsy Performance Standards)于2005年颁布,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规定法医学尸体解剖应该完成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医死亡调查的职责及其案件类型、需要法医尸检的案件类型及参加法医尸检的人员、个体识别、尸表检验的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各类损伤,性侵犯)、尸体解剖、辅助检验和支持性服务的内容,以及尸检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同时强调,鼓励法医尸体解剖时不限于本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
-
欧盟成员国法医学尸体解剖规则介绍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入WTO以后的形势要求,国际间对司法鉴定实验室和鉴定技术能力及工作规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法医分技术委员会近期对法医病理学专业已颁布的标准进行了评估,并对现有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又于今年9月成立了法庭科学分委员会,跟踪、介绍并比较、调研法庭科学领域内检查或检测标准是上述两个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目前法医学鉴定领域内的行业标准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公认型的鉴定标准尚不够完善,这样必然导致对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对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产生分歧和动摇,对公正司法产生直接的影响.
-
《法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1 《法医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法医学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医学学术刊物(季刊)。2 本刊征求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毒物化学等学科未发表过的论著、技术交流、案例分析或报道、综述、讲座、书刊评论、学术争鸣、史话、人物介绍、名词解释等有关各类稿件。
-
放射影像学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临床诊断技术也在临床法医学活体损伤鉴定中广泛应用,为科学、准确的鉴定提供了精确可靠的检查手段.尽管放射学几乎自其发展初始就成为法医学的检查手段的一部分,然而这些技术在法医病理尸体检验中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1],把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用于尸体检验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鲜有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可喜的是,在法医学实践中,将放射影像学诊断技术作为法医病理学的检验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尸体个人识别、组织器官的损伤、死亡原因等鉴定中发挥重要作用[1],其在尸体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本文就这十年来国外医学的相关报道以及研究进展对常用的放射影像技术介绍如下.
-
法医昆虫学标准化应用及我国主要嗜尸性昆虫应用数据
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的百年难题,又是命案侦破的关键指标.法医昆虫学为死亡时间推断另辟蹊径,尤其是对高度腐败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优越性已经被大量案例证实.法医昆虫学技术目前日趋成熟,本文将对法医昆虫学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机制进行阐述,强调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并列出适合我国基层法医应用的数据.
-
命案发生时间推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命案的法医学鉴定工作任务中,除了确定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重要的当属案件发生时间的推断.在暴力性死亡案件中,受害人通常经历受伤、伤后存活、死亡、死后经历时间、尸体被发现等不同时间段.大多案件的实际情况是:人体遭受致命伤后一般存活时间很短即进入死后阶段.因此,相比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损伤后存活时间,确定死后经历的时间即死亡时间推断更具有法医学实践意义.法医学所说的死亡时间通常是指机体死后所经历时间过程或称死后间隔时间,即检验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 死亡时间推断是指推断死后间隔的时间区间,而非某一个具体的"点". 因为除了有目击者的死亡(如发生在医院内)可以明确死亡时间"点"外,大多数情况下法医学工作者仅凭尸体的改变尚无法回答这个"点",只能把判断死亡时间的"间隔范围"尽量缩小.
-
运用"1+X"模式推断命案发生时间1例
1 案例1.1 简要案情某年11月24日22:00,金某儿子报警称,其父亲金某(78岁)失踪,其母亲徐某(68岁)死于自己家中. 派出所民警出警后发现,当日06:30接到一起自缢案件的警情,死者当时身份待查,经调查正是失踪的金某.
-
大鼠死后肠道菌群演替规律
目的 初步探索尸体肠道菌群的时序性变化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利用棉签擦拭颈椎脱臼处死大鼠肠道取样,通过提取肠道菌群DNA,选取16S rRNA V3区通用引物进行PCR,PCR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得到的图谱进行组间菌群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并对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切下的条带进行纯化、PCR、测序后获得各组厚壁菌门的主要菌群所占百分比.结果 处死后大鼠第1~30天的菌群多样性呈现减少趋势(P<0.05),组内相似性呈现下降趋势(P<0.05),第1天指纹图谱条带数、组内相似性系数(similarity coefficient,Cs)高于其他组(P<0.05),第5天与第25、30天组内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处死后第1、5天肠道菌群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为主,第10、15、20天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sis)为主,第25、30天以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为主.结论 肠道菌群随大鼠处死后时间的延续,其组成、结构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肠道菌群的演替与死亡时间相关.
-
大鼠死后肝、脾、肾电导率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
目的 测定24 h内不同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大鼠肝、脾、肾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研究不同器官EC与早期PMI的关系.方法 将45只SD大鼠采用颈椎脱臼的方法处死后保存于25℃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0、3、6、9、12、15、18、21、24 h取大鼠肝、脾、肾组织,用去离子水制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浸渍液,测定不同器官浸渍液的EC值,分别建立不同器官EC值与PMI的回归方程,分析大鼠死后不同器官组织EC值与早期PMI的关系.结果 大鼠死后24 h内,肝、脾组织EC值与PMI的关系用一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以肝组织好,脾组织次之,而肾组织的EC值在24 h内变化规律不显著.肝、脾EC与早期PMI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大鼠死后,肝、脾两种组织的EC值与PMI相关性较好,均可用于早期PMI推断.
-
死亡时间推断新研究与展望
死亡时间推断相关研究在法医学领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一直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存在许多缺陷,新方法的引入势在必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关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有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数据量也随之不断增长.本文首先总结了既往死亡时间推断的方法,后对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在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运用电度表运行变化推断案发时间2例
1 案例1.1 案例1某年1月17日,独居老人杨某(女)被发现死于家中. 根据现场勘验及尸体检验,死者因遭受外伤作用致脑损伤死亡,系他杀.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侦查人员调查得知,死者为老年女性,独居,平时生活较为规律,1月14日17:00在附近麻将室活动后返回家中,当晚和其女儿通电话约定次日见面.1月15日,其女儿无法和杨某取得联系,1月17日发现杨某死于家中. 而另外一组调查人员在调查走访中获知,1月15日有人在街上遇见杨某.
-
利用视频监控确定致死性损伤发生时间1例
1 案例1.1 简要案情某年6月6日00:00,张某遭他人殴打,第2天被发现死亡.1.2 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右枕部可见星芒状头皮挫裂创1处,累计长度为2.0 cm,深达皮下,创缘不整齐,创周伴头皮下血肿(图1A).
-
根据衣着、气象资料确定水中蜡化尸体死亡时间上限2例
1 案例1.1 案例11.1.1 简要案情某年2月25日,在某机井内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头下脚上位,上半身位于水中.1.1.2 尸体检验死者衣着整齐,衣物未发现明显腐烂. 上身由外到内依次着深色厚中山装、黑色丝绵夹克、黑色保暖内衣(内衬毛绒)、浅色长袖针织衫、短袖T恤;下身由外到内依次着深色冬裤、黑色丝棉棉裤、黑色厚针织裤、黑色保暖裤;脚穿迷彩训练鞋、深色冬袜. 蜡化尸体,尸体背部皮肤疑似尸斑. 尸长165.0 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较胖,尸体位于水中部分的头部、躯干及双上肢呈黄色,皂化,触之油腻感,尸蜡形成仅局限于皮下脂肪组织,深部肌肉组织未出现蜡化. 头部有多处钝器创口,余胸、腹部体表未见明显损伤.
-
不同功能基因mRNA推断损伤时间的指标同质性
目的 探索大鼠骨骼肌挫伤后PUM2、TAB2、Cx45、CHRNA1四个不同功能基因mRNA表达在个体间的同质性高低.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上述PUM2、TAB2、Cx45、CHRN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计算每个损伤组不同个体间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并比较CV极值、累积变异度、集中趋势(X CV)和离散趋势(CV CV).结果 PUM2、TAB2 mRNA在多个时间点出现较大CV,而Cx45、CHRNA1 mRNA的CV较小.累积变异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UM2 mRNA、CHRNA1 mRNA、TAB2 mRNA和Cx45 mRNA.PUM2 mRNA相对表达量的CV CV高于TAB2、Cx45、CHRN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TAB2、CHRNA1、Cx45 mRNA间相对表达量的CV 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与生物过程调控作用的PUM2、CHRNA1 mRNA相对表达量个体间同质性低,其次为TAB2 mRNA,参与细胞结构组成的Cx45、CHRNA1 mRNA相对表达量个体间同质性较高,在今后筛选用于损伤时间推断的mRNA指标时应注意其功能分类.
-
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结合推断死亡时间1例
1 案例1.1 简要案情某年8月26日06:30,在某县河内发现一具浮尸,黑色上衣,头部左侧和左肩浮出水面(图1).辖区派出所马上赶赴现场并对现场进行了封锁保护.1.2 现场勘验及尸表检验浮尸现场位于某河桥东约35 m,靠近河北岸. 尸体距离北岸4 m,头部左侧和左肩露出水面(图1),尸体北侧河岸附近杂草未发现倒伏痕迹.
-
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和卵圆孔未闭猝死1例
1 案例1.1 简要案情某女,45岁,某日被人发现神志不清20 min余送医就诊,经抢救无效于当日宣布死亡.1.2 尸体检验尸表检查:女性尸体,长期冰冻1~2年改变,尸长156 em,略胖,衣着完整,发育良好.除医源性损伤外,未检见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征象,心血及胃内容物中未检出常见毒(药)物成分.
-
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猝死法医学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下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探讨其死亡的一般情况及法医病理学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2001-2016年6例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基本信息(性别与年龄)、临床表现、病史、解剖所见和组织病理学所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死亡原因. 结果 6例案例多具有明确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死亡诱因;甲状腺病理学检验符合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表现;心脏质量均增加,心腔扩张,心肌肥大,灶状坏死;死后心包液的生物化学检测可作为甲亢性心脏病猝死的辅助手段.结论 对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进行诊断时应参考临床病史、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死后毒(药)物检验等结果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死后甲状腺和心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