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焦虑或抑郁状态分析及其潜在机制探讨

    作者:冯强;李中中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状态,并对其潜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入选我院非典型冠心病患者232例.所有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慢血流组(n=92)和对照组(n=140).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焦虑症(HAMA评分≥14分)和抑郁症(HAMD评分≥20分)的患者比例以及血小板、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非典型冠心病是指排除由典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而又具有典型冠心病相关症状的冠心病.结果:慢血流组中焦虑症(42.39%vs 28.57%)及抑郁症(16.31%vs 4.29%)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血流组患者的血小板、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合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提示焦虑或抑郁状态与冠状动脉慢血流之间有一定关联,其机制可能与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血清五羟色胺功能及分泌水平异常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过度激活有关.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倩倩;崔建国;王树娟;徐文文;齐洁;马慧;黄丽;张清潭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至2010-09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530例患者中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患者根据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后血流计帧数筛选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血流缓慢者139例为试验组,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常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危险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S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及总胆汁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湘关分析显示,红细胞(r=0.191,P<0.01)、血红蛋白(r=0.184,P<0.01)、中性粒细胞(r=0.218,P<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0.151,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r=-0.138,P<0.01)、总胆汁酸(r=-0.172,P<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r=0.231,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r=-0.157,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r=0.121,P<0.01)与三支平均血流帧数显著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汁酸(偏回归系数=-0.102,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381,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489,P<0.01)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总胆汁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

  •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王静;李莉;李勇;冯建启;彭城;刁军;郝骥;武维恒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及其解剖结构的特点。
      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1于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示血管无明显病变(狭窄<40%)但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计帧法,造影剂通过至少1支冠状动脉的帧数>27帧的56例患者为慢血流组,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多项实验室指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红细胞体积(MCV)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
      结果:慢血流组的MCV [90.4(87.5,92.7) fL]、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12.5(12.3,13.2)%]显著低于对照组[92.3(90.1,94.3) fL、13.0(12.7,13.4)%,P<0.05];慢血流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37(332,347) g/L]、回旋支动脉的远端分支数[3(2,4)支]显著高于对照组[328(322,338) g/L、2(2,3)支,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CV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0.138,P=0.015)。两者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CV与冠状动脉血流帧数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09)。
      结论:红细胞变形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理生理过程。

  • 冠状动脉慢血流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徐朝(综述);王胜煌(审校)

    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无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性疾病存在末端冠状动脉血管延迟显影的现象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CSF)。其临床以反复胸痛为主要表现,心电图或负荷心电图常有心肌缺血征象。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但仍有反复心血管事件发生。目前CSF治疗仅以药物为主,尚无标准化治疗措施。本文以CSF的可能发病机制为依据,对治疗CSF的药物进展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慢血流研究新进展

    作者:剡冬冬

    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血管正常或有轻度狭窄,但远端血流减慢的现象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临床常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类似冠心病症状,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筛查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临床特点总结较少,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增多,CSF检出率也相应增加,本文就近期国内外CSF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综述.

  •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作者:姚丙南;仇萍;王玉芳;徐鹏;韩世琴;李建新;吉越英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慢血流( CSF )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44例CSF患者,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4例作为对照。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GLS)、左心室径向应变(GRS)、左心室圆周应变(GCS)及左心室面积应变(GAS)。结果两组GAS、GCS和G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SF组GLS显著减低(-15.9±1.6比-17.8±2.5,t=2.662,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采用GLS截点值为-16.0预测CSF的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1.5%,曲线下面积为0.733( P<0.001)。结论 CSF患者的左心室三维纵向收缩功能显著减低。

  • 嗜酸性粒细胞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作者:王军;陈浩;李世敬;井立省;潘黎明;刘晶晶;张安宁;胡新科;冯静;刘小华;邹爱春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494例患者资料,男性163例,女性331例.CA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SCF患者62例纳入病例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4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从住院数据库中获得.结果 SCF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05)×109/Lvs.(0.11±0.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5.376,95%CI:3.660~7.897,P<0.001)是SCF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567,95%CI:4.634~12.350,P<0.001)和空腹血糖(OR=1.266,95%CI:1.087~1.474,P=0.002)是SCF的危险因素.SCF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SCF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CI:0.843~0.916).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冠状动脉慢血流者血糖水平测定及临床研究

    作者:何疆春;杨晔;张宁坤;朱智明;裘毅钢;王兆君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诊断为CSF者20例,CAG显示无管腔狭窄及无慢血流的正常血流速度(CNF)者24例为对照组,使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并分别测定2组的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 h血糖(2 h-PG)、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CSF组与CNF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耐量异常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HbA1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有关,其水平降低有助于预防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生.

  • 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琪;张健;吕晓燕;石宇杰;李俊峡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他汀组(n=24)和联合用药组(n=26),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联合用药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及尼可地尔5 mg,3次/d;疗程为6个月。6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及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浓度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联合用药组各支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他汀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TC、TG、LDL、hs-CRP及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他汀组治疗后相比,TC、TG、LDL-C差别无显著性,而hs-CRP及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及尼可地尔合应用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进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效果优于单用瑞舒伐他汀。

  • 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联合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价值

    作者:石宇杰;牛丽丽;李俊峡;张健;陆向东;韩威

    目的:探讨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摄影(CTA)联合检查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以心绞痛就诊,同时接受冠状动脉CTA及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检查,并于1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237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78例,年龄38~69(52.4±11.3)岁。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CSF诊断“金标准”,与冠状动脉CTA和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联合检查比较,评价联合检查对CSF的诊断价值。结果联合检查诊断CSF,其灵敏度为65.6%,特异度为97.1%,漏诊率为34.4%,误诊率为2.9%,总符合率为92.8%。其阳性似然比为22.62,阴性似然比为0.35;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4.8%。采用Kappa检验对两种诊断方法一致性进行检验,Kappa值为0.67,P<0.001,一致性较好。结论对于CSF患者,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CSF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无创检查手段。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慢血流之间关系的探究

    作者:谭利国;张涛;简斌;王娟;余丹丽

    目的 探索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自2015年4月~2016年12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CSF患者46例,归入CSF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正常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提取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检测其血细胞分类并计数,同时计算其PLR数值.结果 CSF患者PLR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1.44±22.97vs.123.88±21.8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93±0.93)fLvs.(10.58±0.74)f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升高(OR=1.036,95%CI:1.015~1.058,P<0.001)为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LR及MPV在CSF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功能紊乱和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为CSF发病的重要机制,且PLR升高为CSF的独立危险因素.

  • 川芎嗪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黎明;畅辉;杨志偲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7年1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盐酸曲美他嗪片等治疗.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疗程为7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增加注射川芎嗪.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情况,包括心律失常、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结果 试验组显效25例(83.3%),有效4例(13.3%),无效1例(3.3%);对照组显效19例(63.3%),有效6例(20.0%),无效5例(16.7%).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 vs.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MD均升高,试验组升高更明显,[(7.44± 1.55)% vs. (10.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6和TNF-α均降低,而试验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 vs. 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李慧;李超民;彭利静;刘薇;叶明霞;拓步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防治与诊断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终纳入24篇文献,累计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例1385例,对照病例15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显著增加慢血流1.87倍的发病风险(OR=1.87,95%CI:1.56~2.24,P<0.00001);高血压显著增加慢血流1.24倍的发病风险(OR=1.24,95%CI:1.03~1.48,P=0.02);此外,CSF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MD=0.12,95%CI:0.04~0.19,P=0.003)、高密度脂蛋白(HDL)(MD=-0.06,95%CI:-0.09~-0.02, P=0.002)、尿酸(MD=34.46,95%CI:18.99~49.93,P<0.0001)、内皮素1(ET-1)(MD=1.18,95%CI:0.97~1.38,P<0.0001)、体质指数(BMI)(MD=1.24,95%CI:0.62~1.86,P<0.0001)、三酰甘油(TG)(MD=0.14,95%CI:0.04~0.23,P=0.00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MD=0.83,95%CI:0.45~1.21,P<0.0001)、同型半胱氨酸(Hcy)(MD=4.27,95%CI:3.06~5.48,P<0.00001)、血红蛋白水平(MD=0.38,95%CI:0.09~0.67,P=0.01)以及白细胞水平(MD=0.34,95%CI:0.18~0.5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发生率(OR=1.24,95%CI:0.97~1.58,P=0.09)和血小板水平(MD=3.26,95%CI:-3.97~10.48,P=0.38)无明显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吸烟、高血压、高体质指数,高尿酸、TG、LDL、ET-1、hs-CRP、Hcy、血红蛋白以及高白细胞水平可能为CSF现象的危险因素,高HDL水平可能为保护因素。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谭利国;张涛;王家宁;简斌;王娟;车军;余丹丽

    目的 系统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6年11月30日.按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终纳入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评价.结果 纳入6篇文献,共有851例研究对象,其中CSF组426例,对照组425例.Meta分析结果 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白细胞(WBC)水平在CSF组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59,95%CI:0.35~0.83,P<0.001,I2=0%);CSF组中性粒细胞(Neu)水平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65,95%CI:0.28~1.01,P<0.001,I2=64%);CSF组患者中其淋巴细胞(Lym)数值低于对照组,其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MD=-0.21,95%CI:-0.4097~-0.0023,P=0.05,I2=71%);NLR水平在CSF组水平更高(MD=0.57,95%CI:0.41~0.73,P<0.001,I2=47%),结果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BC、Neu、Lym及NLR水平在CSF组中较高,提示炎症反应为CSF的重要作用机制.

  •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任杰峰;李楠;赵韶盼;王海军;司全金;刘昱圻

    目的 筛查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出院后再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分子标志物.方法 通过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单纯CSFP患者共54例,出院后随访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10例(不良事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44例(无不良事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指标.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及预测CSFP预后的实验室指标纳入Cox 回归分析模型;将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ROC曲线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s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不良事件组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TA增高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93,95%CI为1.036~1.374,P<0.05).采用Kaplan-Meiers生存率分析,高PTA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TA患者(P<0.05),血浆PTA预测患者出院后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相关性好(曲线下面积0.717,P=0.033).结论 PTA可作为预测CSF患者的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检测指标.

  • 益气活血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少飞;王会;张云青;马刚;张智萃

    目的 探究益气活血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效果,并加以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在对照组当中的31例使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而在观察组30例当中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益气活血复方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一系列临床指标以及心电图状态.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的超敏C反应蛋白、平台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以及冠状动脉血流情况都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BCFV、脂联素、HCF、CFR等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在主要的指标当中,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平台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冠状动脉血流帧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的一些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BCFV、脂联素、HCFV、CFR、心电图的变动程度、临床病症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复合联合西药相比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且安全性高,较稳定.

  •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

    作者:张照阳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 尼可地尔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查贸孔;刘艳秋

    目的 通过观察在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联合使用尼可地尔和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方法 入选本院行冠脉造影发现的CSF患者60例,随机分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或ARB类、B受体阻滞药等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尼可地尔5mg,3次/d,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监测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死亡),结果 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以儆效尤有(P<0.05),实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联合使用尼可地尔和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减少MACE事件发生.

  • 羟苯磺酸钙在冠脉慢血流中的应用

    作者:张伟河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在冠脉慢血流中的应用。方法:选择40例有胸闷胸痛的表现,心电图有ST段变化,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类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上述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500mg,1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主要临床症状、心电图。结果:⑴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胸闷胸痛)较治疗前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⑵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冠脉慢血流患者应用硝酸甘油效果差)的量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心电图ST-T段变化不大,改善40%,治疗组心电图ST-T段改善的总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可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防止缺血发生。

  • 心可舒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观察

    作者:李远;柳岩;张利宣;张洁芳;肖文良;魏玲格;张静;王治乾

    目的:观察心可舒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 2014年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被诊断为CSF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扩冠、调脂、抗血小板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可舒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G-MPI)检查评估受损心肌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Hcy及脂联素水平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s-CRP和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损心肌改善率为7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4%(P<0.05).结论:心可舒能够显著降低CSF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CSF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12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