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普伐他丁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

    作者:秦春怡;卓会新

    目的:临床观察研究普伐他丁在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丁前后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普伐他丁有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普伐他丁有显著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普伐他丁
  • 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其组织抑制剂2分泌和活化的影响以及普伐他丁的作用

    作者:郑玮;杨向红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相互作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其组织抑制剂(TIMP-2)分泌及活化的影响以及普伐他丁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以不同比例混合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体外共同培养体系,培养24 h后取上清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活性及逆明胶酶谱法检测TIMP-2的活性.按1∶ 1比例混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普伐他丁(0、0.1、0.5、1.0 μmol/ml)作用24 h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定MMP-2和TIMP-2的活性.结果共同培养体系的细胞与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相比较,MMP-2酶原(proMMP-2)活性分别增高2.09、2.46和2.07倍(n=8,P<0.01),共同培养的细胞还能够分泌MMP-2的活性形式,其中以1∶ 1比例共同培养的细胞分泌的proMMP-2和活化MMP-2增加为显著.普伐他丁对proMMP-2及活化状态MMP-2的产生均有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效应,浓度在1.0 μmol/ml以上的普伐他丁可完全抑制活化MMP-2的分泌.逆明胶酶谱法检测结果显示,混合培养的细胞TIMP-2活性较两种细胞单独培养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但与细胞混合的比例无关.普伐他丁对TIMP-2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能够促进MMP-2的分泌和活化,并能抑制TIMP-2的分泌,而且普伐他丁对MMP-2的分泌和活化具有抑制作用.

  • 普伐他丁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潘晓明;黄佐;张家友;吴宗贵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与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以及再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实验表明,亲脂性他丁类药物可以抑制包括VSMCs在内的许多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是,有关亲水性他丁类药物对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报道颇不一致.本研究观察亲水性他丁类药物普伐他丁对VSMCs迁移、增殖、凋亡及p27kip1表达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意义

    作者:吴嘉慧;吴学思;韩智红;胡荣;马长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出院前)他汀类药物应用对长期服药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8~1999年从我院出院的AMI患者,根据出院前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与非他汀组,随访两组主要终点即全因死亡、因心绞痛再住院、非致死性再梗、血管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同时观察两组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60例,完成随访227例,其中在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组)107例,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非他汀组)120例,随访(52.5±16.1)月.(2)随访期间他汀组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降低(31.8%比50.8%;P=0.004).(3)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仅年龄和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主要终点显著相关(P均为0.038).(4)随访期间他汀组患者比非他汀组患者服药率明显提高(62%比19.4%;P<0.001).结论AMI早期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减少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提高长期服药率.

  • 胰岛素对人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分泌的影响

    作者:潘晓明;吴宗贵;黄佐;任雨笙;张家友;李洪涛;朱萍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人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分泌的影响以及普伐他汀对其的作用.方法将佛波酯加入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培养液中诱导其形成巨噬细胞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胰岛汉素、普伐他汀及甲羟戊酸继续培养48h,观察人巨噬细胞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结果胰岛素可诱导人巨噬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加入普伐他汀后可使胰岛素刺激的人巨噬细胞中及其培养上清液中TNF-α蛋白水平显著下降,普伐他汀的这种作用可被甲羟戊酸所抑制.结论普伐他汀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与其抑制胰岛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 普伐他汀对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损害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乔木;王文;张会东;吴爱丽;王佩合;孙瑞成;吴海英;刘力生

    目的了解普伐他汀对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的脑损害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整体动物实验:将22只7周龄SHRsp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mg@kg-1@d-1)治疗组和对照组,灌胃治疗8用,离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和颈动脉,分别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还检查了血压、血脂和血液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2)内皮细胞培养部分: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经0、1、2、5、15umol/L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作用72 h后,收取培养液.用Griess法测定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的浓度.结果(1)整体动物实验:治疗8周,治疗组血压、血脂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电镜下已观察到:对照组颈动脉内皮细胞出现肿胀和脱失现象;神经细胞出现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等病理改变.而治疗组颈动脉内膜和神经细胞形态病理改变不明显.治疗组CEC计数较对照组低22%[治疗组(19.11±5.06)个/mm3;对照组(24.50±4.90)个/mm3,P=0.026].(2)内皮细胞培养部分:经0,1、2、5、15umol/L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作用72h后,培养液中NO亚硝酸盐代谢产物浓度分别为6.99,6.88、7.85、10.57和8.05umol/L.结论普伐他汀能够预防SHRsp脑损害的发生.该作用可能与普伐他汀增加内皮细胞NO的合成有关.

  • 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范文娟;赵水平

    他汀类作为一种强效的调脂药,开创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纪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65岁以上)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心血管疾病是引发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们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老年人他汀类治疗的现状,并进一步展望他汀类治疗的前景.

  • 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范琰;陈亚红;刘梅林;黄樱硕;田清平;冯雪茹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和类型他汀类药物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根据服药情况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69例)、辛伐他汀组(110例)、普伐他汀组(137例)和氟伐他汀组(40例);又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患者分为中危(41例)、高危(232例)和极高危(183例).观察治疗8周后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4组治疗前后血清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TC、LDL-C变化率与普伐他汀组、氟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高危患者服用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达标率均在80%以上,极高危患者达标率为44.1%~55.7%.结论 多数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服用小剂量和(或)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血脂即可达标.且治疗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普伐他汀预防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机制与3-硝基酪氨酸的关系

    作者:周晓旭;高平进;朱鼎良;孙宝贵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预防载脂蛋白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机制与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的关系.方法 将8周龄小鼠36只分为3组,空白时照组、模型组、普伐他汀组.每组12只.通过病理检测主动脉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内3-N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果 普伐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对面积、3-N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模型组病变的相对面积、3-N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普伐他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减少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致3-NT减少来实现的.

  • 普伐他汀对子痫前期样小鼠模型中Rheb表达的影响

    作者:淮静;杨孜;易雁鸿;王广娇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Pra)干预的子痫前期(PE)样小鼠模型中脑Ras同源蛋白(Rheb)的表达变化,探讨Pra对子痫前期样小鼠模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是否通过Rheb调节.方法 将C57BL/6J孕鼠随机分组,于妊娠7~18 d每天注射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建立PE样模型,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Con);于妊娠第8天起再分别每天给予Pra(PE+Pra组、Con+Pra组)或生理盐水(PE+N组、Con+N组),每组8只.于妊娠18 d收集孕鼠的肝脏及胎盘组织;采用蛋白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Rh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孕鼠肝脏及胎盘组织中Rheb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1)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PE+N组(肝脏:0.706±0.123;胎盘:0.866±0.128)及Con+N组(肝脏:0.732±0.123;胎盘:0.909±0.097)孕鼠的肝脏和胎盘组织中Rheb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Pra组(肝脏:0.669±0.134;胎盘:0.940±0.221)与PE+N组孕鼠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PE+N组(肝脏:1.026±0.480;胎盘:1.102±0.361)与Con+N组(肝脏:1.058±0.389;胎盘:1.067±0.400)孕鼠的肝脏和胎盘组织中Rheb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E+Pra组(肝脏:0.735±0.356;胎盘:0.822±0.304)与PE+N组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免疫组化结果:Rheb蛋白在各组孕鼠肝脏和胎盘组织的表达部位无明显差异,PE+N组与Con+N组、PE+Pra组与PE+N组的Rhe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ra在PE样小鼠模型中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可能与Rhe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无关.

  • 普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热休克蛋白B7表达的影响

    作者:蒋友旭;张丽华;王小曼;李盼盼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B7(HSPB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普伐他汀对HSPB7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80只AMI大鼠随机分为AMI组和普伐他汀(P)组,每组40只,同时设假手术(SH)组大鼠40只,再将3组大鼠分为1、3、6和12 h组,每个时间组10只。SH组开胸后不结扎冠脉;AMI组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P组开胸后结扎冠状左前降支,同时给予普伐他汀0.5 mg/(kg·d)灌胃;其余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分别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左心室梗死区心肌组织,SH组取对应部位的心肌组织,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SPB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AMI组和P组大鼠各时点梗死区心肌组织HSPB7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SH组(P<0.01);梗死后1 h,梗死区心肌HSPB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在3 h时达到高峰,6 h组、12 h组HSPB7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仍高于SH组。且P组中各时间点HSPB7的表达高于AMI组。结论 HSPB7能够在AMI早期表达,普伐他汀可促进AMI后梗死区心肌组织HSPB7表达,可能是其在心梗早期起到保护心肌作用的机制之一。

  • 非诺贝特和普伐他汀合用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

    作者:黄松;周嘉;梁杏欢;罗佐杰;陈青云

    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L)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酶等释放入血,后从尿中排出.其临床特征是肌痛、肌紧张、肌肉注水感,尿色异常(黑红或可乐色),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增高,超过正常10倍以上,血、尿肌红蛋白阳性,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RL的病因很多[1],包括肌肉直接损伤,过量运动,药物因素,代谢性疾病等.我们遇到1例非诺贝特和普伐他汀合用引起RL的病例,经积极治疗,患者很快康复,报道如下.

  • 普伐他丁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陈齐;张野;宋永生

    目的 评价普伐他丁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体重46~63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5):对照组(C组)、普伐他丁10 mg组(P1组)、普伐他丁20 mg组(P2组)和普伐他丁40 mg组(P3组).C组和P1-3组于术前第7天开始每晚分别口服安慰剂1片、普伐他丁10 mg、普伐他丁20·mg、普伐他丁40 mg,连续7 d.于停体外循环~术毕(D1)、术毕~术后12 h(D2)、术后12~24 h(D3)和术后24~48 h(D4)各时段,记录多巴胺(≥5μg·kg-1·min-1)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于术前第7天晨、麻醉诱导前、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 h、术后24 h和48 h时,检测血浆cTnI和CK-MB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P1组和P2组各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各时点血浆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组D2-4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主动脉开放后2、24、48 h时血浆CK-MB和cTnI浓度降低(P<0.05).结论 口服普伐他丁加mg/d,连续7 d行预处理可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普拉固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0例临床观察

    作者:徐康

    普伐他丁(商品名:普拉固)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1].多项实验结果证明:普拉固有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脂的作用.能限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粥样斑块消退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高血脂症.

  • 药品行政保护品种介绍--心血管系统药物(三)(续二)

    作者:王巍

    普伐他丁钠通用名:普伐他丁钠(pravastatin sodium),商品名:美百乐镇(Mevalotin)片剂.化学名:[+]-(3R,5R)-3,5-二羟基-7{(1S,2S,6S,8S,8 α R)-6-羟基-2-甲基-8[(S)-2-甲基丁酰氧基]-1,2,6,7,8,8 α-六氢-1-萘基}庚酸钠.

  • 冠状动脉内注射国产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成功一例

    作者:杨伟;金惠根;刘宗军;汪蔚青;施佳;汪志华;沈峻;于宏梅;方平

    患者男,82岁.因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样不适4个月并加剧1.5 d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05 mV伴异常Q波,相关导联T波双向;心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CPK)220 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45 U/L,肌钙蛋白阳性.拟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恢复期).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0.2 g/次,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次,每日1次,普伐他丁10 mg/次,每晚1次;静脉滴注法安明5 000 U,每12小时1次,治疗后症状缓解.

  • 氟伐他丁对血管损伤后内皮素、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作用

    作者:林志鸿;吴可贵;李庚山;谢良地;许昌声

    目的探讨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血清中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水平的变化及氟伐他丁的作用. 方法 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右髂动脉球囊导管内膜剥脱术.6只予氟伐他丁8 mg·kg-1·d-1灌胃治疗,余6只作对照,术前、术后3 h及3天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TXA2和PGI2浓度. 结果兔髂动脉损伤后血清ET即明显增加,氟伐他丁治疗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ET水平的升高;血管急性损伤后,血清中TXA2浓度明显增加,PGI2水平则显著下降,氟伐他丁治疗在明显提高血清PGI2水平的同时,抑制了TXA2的升高. 结论氟伐他丁抑制血清ET和TXA2的升高、促进PGI2的生成,可能减轻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和内膜肥厚.

  • 普伐他丁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消退作用及血脂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李晓春;吴宗贵

    目的:研究普伐他丁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消退作用.用普伐他丁(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干预AS模型兔,对比研究主动脉、冠状动脉(冠脉)形态学变化,观察血脂、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方法:雄性新西兰兔24只,体表2.5~3 kg,高脂喂饲12周末随机处死8只作为AS组,另14只(死亡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7只(普通饲料+普伐他丁5 mg*kg-1/d),对照组7只(饲普通饲料),24周末处死,实验前及实验后12、24周末采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浆D-二聚体.测定主动脉斑块面积,光镜观察心脏切片,电镜观察主动脉根部切片.结果:实验24周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C、TG之间无显著性差异,D-二聚体43.3±19.6 μg/Lvs 68.0±23.1 μg/L(P<0.05);斑块面积百分比36.45%±12.54% vs 66.73±9.1%(P<0.01).治疗组光镜示:冠脉病变减轻;电镜示:平滑肌细胞(SMC)形态基本正常,线粒体轻度空泡变性,内质网轻度肿胀,分泌型SMC减少.结论:普伐他丁有降低血脂,改善凝血和纤溶紊乱,促进AS斑块消退作用.

  • 福辛普利、普伐他丁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熊世熙;乐嘉芬;於文丽;曹萍;雷红;周毅;黄文增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及普伐他丁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福辛普利治疗组(福辛普利组)、福辛普利加普伐他丁联合治疗组(联合组)及糖尿病未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只.用福辛普利[15 mg/(kg*d)]和普伐他丁[20 mg/(kg*d)]进行治疗,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正常组).观察糖尿病大鼠用福辛普利及普伐他丁治疗前后心肌细胞间质中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含量以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经5周治疗后,层粘连蛋白在正常组、联合组及福辛普利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呈阳性反应,而对照组呈强阳性反应;纤维连接蛋白在正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呈弱阳性反应,对照组呈强阳性反应,福辛普利组和联合组中呈阳性反应;正常组心肌组织中的胶原表达为弱阳性改变,对照组呈强阳性改变,福辛普利组和联合组呈阳性改变;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以糖尿病未治疗组较重,联合组改变轻;联合组治疗5周后血脂明显下降,福辛普利组及对照组5周后血脂无明显下降.结论:应用福辛普利、普伐他丁可延缓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和细胞间质的病理学进展.

  • 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勇安;刘启明;郑春华;祁述善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1],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