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大和次大等速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肌电特征分析

    作者:张肃;高峰

    背景:人体关节力量输出主要取决于关节周围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激活效果,而拮抗肌通过共激活形式参与肢体活动,从而协助维持关节稳定性。但是肌肉不同收缩模式下拮抗肌共激活的不同中枢策略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健康受试者膝关节伸肌在大和次大等速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与差别。方法:对16名在校学生使用Biodex等速训练仪诱发下肢右侧膝关节伸肌等速屈伸运动直至疲劳,同时使用表面肌电仪采集单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以及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百分比以及频域指标平均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在膝关节大等速屈伸运动中峰值力矩下降了40.3%(P <0.05),主动肌活动先增加后下降(P <0.05),而拮抗肌电活动保持不变。在次大等速运动中峰值力矩平均下降了40.0%(P <0.05),主动肌肌电活动逐渐增加(P<0.05),而拮抗肌电活动先增加随后又降低。在指定的交互收缩屈伸运动中作为拮抗肌的股内和股外侧肌的均方根振幅和平均频率没有显著变化(P >0.05)。结果提示,在不同强度的等速疲劳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和拮抗肌采取了不同神经支配策略。

  • 不同膝关节贴扎类型对足球运动员急停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宋法明

    背景:相较于其他护具,贴扎大的不同是可以依照每个人不同关节形状及需求进行不同的改变,可以说是更有效、更方便的量身订作的护具.目的:比较不同膝关节贴扎类型对足球运动员急停动作稳定性的影响,为运动员及一般健身者选择合适的贴扎方式以预防膝伤害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同步摄取12名男性足球运动员分别在膝关节传统贴扎、肌内效贴扎和无贴扎情况下的急停动作生物力学参数,再以SPSS 17.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水平分力峰值、压力中心前后位移量及平均水平负荷率上,传统和肌内效贴扎组显著小于无贴扎组;②膝关节角度变化量无贴扎组小,而爆发力峰值出现时刻膝角及爆发力出现时膝角变化量上,传统及肌内效贴扎组显著大于无贴扎组;③股直肌与腓肠肌的平均肌电振幅量是传统与肌内效贴扎显著小于无贴扎组;④结果说明,传统与肌内效于膝关节贴扎能显著提升急停动作下肢支撑功能及限制前十字韧带的向前移动量,这对于增加稳定性并保护膝关节免于伤害有益.

  • 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提高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时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

    作者:冯玲

    背景:女性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其原理是利用从患者身上测量的肌电信号,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疗技术来治疗女性尿失禁。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3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治疗时间4-8周,设置刺激参数60 Hz、20-60 mA,反馈12 s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并观察每天漏尿次数。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等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 <0.05)、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果证实,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可明显增加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疗效较好。

  • 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17例疗效分析

    作者:陈娟;朱兰;庞红霞;范国荣;史宏晖;郎景和

    目的 探讨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临床评估体系,以及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的17例患者,对比该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盆底肌肉压痛VAS评分以及盆底表面肌电测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24~65岁),病程时间2年(8个月至6年).治疗前后疼痛感觉的VAS评分分别为(7.9± 1.5)分和(3.6±1.6)分,治疗前后盆底肌筋膜压痛VAS评分分别为(8.2±1.7)分和(3.8±2.0)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配对样本t 检验提示治疗后静息电位值明显下降,前、后静息电位差值分别为(5.45,95%CI 3.04~7.86,P<0.01)和 (3.94,95%CI 1.43~6.46,P=0.004).结论 手法按摩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是治疗盆底肌筋膜痛的有效方法.

  • 南通市0~3岁铁蛋白缺乏儿童上肢表面肌电分析研究

    作者:倪钰飞;李强;王飞英;胡鹏

    目的 探讨0~3岁铁蛋白(SF)缺乏儿童上肢表面肌电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幼儿2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SF正常儿童120名为对照组,SF缺乏儿童120名为试验组.采用双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对240名幼儿的左右上肢13个基本动作主肌肉群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集,每个动作重复3次,分析两组儿童两侧上肢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和指伸肌等肌肉的平均肌电和积分肌电的不同特性.结果 对照组儿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左右肢上表面肌电的平均振幅均高于试验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三角肌中部的右上肢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左右肢上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均高于试验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缺乏儿童与SF正常儿童的上肢表面肌电存在明显差异.全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幼儿铁缺乏的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对SF缺乏儿童进行早期、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 等动屈伸运动诱发下肢膝关节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

    作者:张肃;郭峰;王念辉

    目的:了解健康成年人下肢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下肢股内侧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为 sEMG在动力性运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校男性大学生10人,使用艾力尔(Ariel)等动训练仪在60°s-1运动速度下诱发下肢股内外侧肌疲劳,同时使用 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2块肌肉的 sEMG,对其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iEMG)以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股内侧肌的时域指标 RMS和 iEMG显著上升(P<0.05),疲劳对 iEMG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 RMS;频域指标 MF和 MPF显著下降(P<0.05),疲劳对 MPF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 MF;肌肉疲劳过程中 iEMG 增加率显著高于 RMS (P<0.05), MPF 下降率显著大于 MF (P<0.05)。结论:时域指标 iEMG以及频域指标 MPF可以作为评价动力性肌肉疲劳的敏感指标。

  • 电针对胫骨前肌的即时效应研究

    作者:杨恩华;张红运;刘苑

    目的:探讨电针对胫骨前肌肌力的即时作用。方法:16名志愿者自身对照,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空白组不行任何处理先后测定肌电积分值及大肌力值。电针组先行测定肌电积分值和大肌力值,然后进行电针疗法,再测定肌电积分值和大肌力值。结果: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肌电积分值没有明显差异(P >0.05),电针组针刺前后及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大肌力值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次电针治疗对胫骨前肌肌力无明显改善作用,肌肉电生理也无明显改变。

  • 基于表面肌电评价的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恢复的研究

    作者:王东岩;冯丽媛;董旭;王玉良;朱莹

    目的:应用合谷刺电针动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刺法组)、治疗组(合谷刺电针动法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背伸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腕背伸主动肌MAx、IEMG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 痉挛型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下表面肌电特征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玉昌;庞伟;冯欢欢;李松;徐艳;贾清政

    目的:研究痉挛型瘫痪大鼠骨骼肌不同功能状态对其表面肌电特征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5日龄新生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组和正常饲养组.复制痉挛型瘫痪大鼠模型成功后饲养30天,根据肌肉三种功能状态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放松状态组、B向心性收缩状态组、C离心收缩状态组.每组包括痉挛型瘫痪大鼠10只,正常大鼠10只.检测工具采用BioTrace+Software进行表面肌电的测试和分析;检测肌肉为伸膝肌群;检测指标为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检测方式为电针刺激诱发不同收缩状态.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放松状态下痉挛大鼠RMS (2.76± 0.09)v,正常大鼠RMS (2.82± 0.07)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126>0.05;向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 (10.25±0.35)v,正常大鼠RMS(11.07±0.81)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12<0.05;离心性收缩状态痉挛大鼠RMS(3.32± 0.27)v,正常大鼠RMS(4.0±3.045)v,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01<0.05.结论:痉挛型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的募集异于正常骨骼肌,表面肌电对鉴别肌痉挛有效.

  • 软硬不同材料下咀嚼肌的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作者:沈慧;尉振刚;郭佳莹;张腾宇;赵文汝

    目的:探讨右侧咀嚼软硬不同材料时咀嚼肌的活动情况,描述咀嚼肌肌电时域和频域特征。方法选取11名符合实验标准的受试者,分别在正常咀嚼条件下右侧咀嚼软硬不同质地的2种材料,记录每组双侧颞肌前束、咬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肌电,研究其5种特征。结果在咀嚼软硬不同材料时,双侧颞肌前束和咬肌的全部肌电特征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二腹肌前腹除过零点率外均有显著差异;右侧咀嚼肌中位频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咀嚼硬物比咀嚼软物时颞肌前束、咬肌肌电活动更剧烈,参与咀嚼的肌肉更多;咀嚼硬物30次后右侧咀嚼肌有明显疲劳趋势。

  • 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

    作者:颜婷婷;李响;张洪蕊;范焕青;张稳;郭环;徐子莉

    目的 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起止点组和电针拮抗肌组,前者取肱二头肌起止点处阿是穴,后者取上臂拮抗肌穴位(如天井、清冷渊等),直刺进针后留针30 min,拔针后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表面肌电数据,分别于针刺前、针刺2星期、针刺4星期对痉挛的肱二头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 两组患者针刺后肱二头肌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RMS、IEMG值在针刺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4星期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结论 电针起止点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偏瘫患者静态肌张力;表面肌电在评价偏瘫患者治疗后痉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五禽戏对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学性能及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方磊;严隽陶;曹彦俊;张广渊

    目的 观察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五禽戏运动方案,对照组予康复体操运动方案.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SF-MPQ疼痛量表评分,腰腹肌群力学性能指标[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平均功率(AP)、总功(TW)、腰腹肌屈伸比(F/E)]及肌电信号指标(IEMG)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终完成试验者63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②组间治疗后比较,SF-MPQ总分及PRI、PPI分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不同角速度下的背伸肌与腹屈肌力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组间治疗后比较,30°/s时左侧腹外斜肌的IEM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30°/s时背部伸肌PT/BW水平与疼痛评分呈低度负相关.结论 五禽戏治疗中老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可显著减轻腰背疼痛.

  • 楼梯行走足底压力与表面肌电参数研究

    作者:张峻霞;蔡运红;窦树斐

    目的 探究上下楼梯时的足底压力和表面肌电参数,为动力式助行器足部结构设计、动力元件选型和安装位置分布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招募10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楼梯行走,利用运动捕捉系统、足底压力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采集足底压力的峰值压强、压力中心轨迹(COP轨迹)和各块下肢肌肉的肌电参数.结果 与平地行走相比,楼梯行走时站立相时间占整个步态周期的百分比增大;上楼时前足部分峰值压强增大,下楼时足趾区域的峰值压强减小;楼梯行走时,股直肌、股二头肌、内外侧腓肠肌对人体稳定性起主要作用.结论 在设计动力式助行器足部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选择动力式助行器动力元件的安装位置和型号时应考虑主要肌肉的作用.

  • 食指力量对指浅屈肌运动单元募集模式的影响

    作者:侯文生;安媛;杨丹丹;吴小鹰;郑小林;JIANG Ying-tao

    目的 检测不同食指力量水平下指浅屈肌运动单元的募集模式.方法 设计食指20%、40%、60%大随意收缩力量(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3个单指力量输出任务,采用8×1(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的指浅屈肌sEMG信号,利用快速独立分量分析算法提取sEMG信号中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potential,MUAP)信息,分析不同类型MUAP发放模式与力量的相关性.结果 在原始信号中成功提取4种MUPA,且随力量水平的增加,MUAP总数目呈现递增趋势;不同力量水平下,4种类型MUAP所占比重不同,且随力量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不同力量水平下,指浅屈肌改变运动单元募集模式以产生相应肌力.

  • 男子下蹲式抓举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作者:白雪岭;王洪生;张希安;季文婷;魏高峰;王成焘

    目的 研究不同抓举重量下男子抓举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利用8通道EMG测量系统、三维测力平衡系统和数码摄像机,对上海市举重队现役男子举重运动员在不同重量下抓举过程中的8块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的表面肌电、足底反力和抓举视频做同步采集.结果 不同抓举重量下举重运动员的足底反力变化曲线趋势一致,基于足底反力曲线中的特征点对抓举技术动作阶段可划分为7个阶段,预备阶段、伸膝提铃阶段、引膝提铃阶段、发力阶段、惯性上升阶段、下降定铃阶段和起立阶段.抓举过程中肌群活动的时间顺序为:背阔肌、竖脊肌、肌直肌、三角肌、肱=三头肌、胫骨前肌、肱二头肌和斜方肌.其中,斜方肌的积分肌电值大,背阔肌的积分肌电值小.随着抓举重量的增加,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值增加大.结论 为提高举重运动员抓举项目的 比赛成绩,运动员应该重视斜力.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的训练.

  • 不同频率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影响

    作者:林强;陈安亮;程凯;周奕戈;周俊;高明霞;袁冰;李雪萍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针刺痉挛肌附近穴位对脑卒中后肢体肌痉挛的影响,探索针刺肌痉挛的有效手法操作规律.方法 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频捻转针刺组和低频捻转针刺组两组,每组30例.以痉挛肌肱二头肌附近的天泉穴为施术穴位,根据组别分别采用高频捻转针刺手法和低频捻转针刺手法,操作2分钟,留针20min后取针.采用表面肌电测定痉挛肌肱二头肌肌腹处的均方根值(RMS),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针刺前两组患者的RMS值、改良Ashworth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前比较,两组患者针刺后RMS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均增加(P<0.05),而改良Ashworth分级无差异(P>0.05);与高频捻转针刺组比较,低频捻转针刺组治疗后RMS值降低(P<0.05),而改良Ashworth分级、Barthel指数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 低频率捻转手法针刺痉挛肌附近穴位能更好的降低痉挛肌张力.

  •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志清;丁勤能;许光旭;谢财忠;刘蓓蓓;刘燕;郑瑞春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技术在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3组患者分别增加普通针刺( common acu-puncture,CA)、穴位注射生理盐水( acupoint injection of saline solution,AISS)、穴位注射丹参酮ⅡA( acupoint injection of tanshinone ⅡA,AI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FMA)、临床痉挛指数( CSI)、改良Barthel指数( MBI)进行评估,并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记录膝屈曲、踝背伸大等长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 iEMG)和协同收缩率( CR)。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CSI、MB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均<0.05),AISS组和AIT组的FMA、CS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较CA组有显著提高( P<0.05),AISS组和AIT组之间FMA、CS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穴位注射技术相较于普通针刺对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有更好的疗效,其可能机制为注射药物对穴位或靶肌肉的长时间持续机械刺激作用以及存在可能的生物反馈效应。

  • 脑卒中偏瘫患者屈肘肌群表面肌电前驱研究

    作者:余滨宾;姜艳;刘玲玲;陆晓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表面肌电特征,为脑卒中上肢康复治疗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例,通过表面肌电采集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并对患侧和健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间的RMS值(平均值和大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MIVC运动中测得的RMS平均值和大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和健侧MIVC运动中肱二头肌的RMS值平均值和大值均明显高于肱桡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卒中可导致其患侧MIVC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肱二头肌在屈肘肌MIVC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 越野行走与普通行走对上下肢表面肌电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超

    目的:如今越野行走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快的大众健身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优秀的有氧代谢运动方式之一。通过研究越野行走与普通行走对上下肢表面肌电的对比分析,寻找一种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全民健身的锻炼方法。方法实验选取8名受试者分别进行越野行走和普通行走两种行走方式,并随身佩戴步行节拍器和表面肌电测试仪,采取相同的步行速度行走并采集表面肌电信号。两种行走距离为400米,在行走过程中,分别对受试者右侧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前肌、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内侧等8块肌肉进行表面肌电信号并采集,同时对每位实受试者所采取的两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比较和时域分析。结果经过两组肌电信号的比较分析,越野行走上肢表面肌电信号比普通行走上肢表面肌电信号明显增强(P<0.05),而越野行走下肢表面肌电信号与普行走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越野行走促进了人体上下肢的共同运动,而不只是单纯的下肢运动,为健身运动者提供更好的运动方式。

  • 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功能表面肌电图评价

    作者:朱海杰;龚立君;严浩硕;周斌燕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前屈过程中相关肌肉表面肌电特征.方法 选取16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偏瘫患者和16例对照组受试者,所有观察组患者均进行患侧肢体的表面肌电图测试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右侧肢体作为对照,采集相应表面肌电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9、4.64、3.97、2.94,P均<0.05).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平均(25.38±14.06)分,与患侧上肢动作完成过程中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值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0.31、0.28、0.48、0.43,P均>0.05).结论 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评估手段,表面肌电图是单一动作执行能力的有效评估工具.

186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