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面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穆景颂;倪朝民;夏清;缪芸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均接受1个月的Mckenzie疗法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集双侧竖脊肌在完成等长负荷测试时L4-5或L5-S1水平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改善率为(54.25±15.74)%.治疗前,患侧竖脊肌AEMG较健侧显著降低,MFs绝对值较健侧显著增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侧AEMG显著地增加(P<0.05),患侧MFs绝对值显著地降低(P<0.05),治疗后健、患侧AEMG和MFs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客观依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密度、阵列式的表面肌电技术对脑性瘫痪的侧弯反射检测研究

    作者:李志奇;钱玲玲;唐久来;陈香;薛妹;路之远;姜俊红;吴德

    目的:侧弯反射是脑性瘫痪儿童神经行为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临床医生的经验有关.缺乏科学,简单的监测手段.方法:本研究采用阵列式高密度的表面肌电技术,对24例侧弯反射阳性的脑性瘫痪儿童,30名侧弯反射阴性的正常儿童(经两名副主任以上医师独立鉴定)进行侧弯反射测定,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结果:阳性组24例脑性瘫痪儿童的侧弯反射的强度MMAV(侧弯反射阳性检测的量化指标)为(48.9±17.4) mV,阴性组MMAV为(3.1±1.2) mV,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1.750,P<0.01).结论:采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测试侧弯反射,不仅可以定性,而且可以定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屈肌异常共激活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程迎;高晓平;李嫣然;陈和木;王冬;张旭

    目的:通过采集偏瘫上肢屈肌在执行屈肘、屈腕大等长随意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上肢屈肌共激活模式,并探索其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例仅发生1次单一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偏瘫患者纳入卒中组;同时募集18例年龄、性别与卒中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分别完成等长屈肘、屈腕运动,期间同时记录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提取相关肌电参数,比较卒中组健侧、卒中组偏瘫侧、对照组在屈肘、屈腕大等长收缩过程中,肱二头肌与桡侧腕屈肌的共激活程度,并分析其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卒中组偏瘫侧上肢屈肌的共激活程度大于健侧( P<0.05)。比较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屈腕共激活程度健侧大于对照组(P<0.05),屈肘共激活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瘫上肢屈肌的共激活程度与上肢Fugl-Meyer评分、协调性评分呈负相关性,与上肢痉挛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脑卒中后偏瘫侧及健侧上肢屈肌均存在异常的共激活现象,且共激活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脊髓调节通路异常可能为共激活的原因。

  •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肱二三头肌大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洪永锋;干峥;缪永娟;阚秀丽;冀磊磊;汤艳;吴建贤

    目的 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①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 下背痛表面肌电的应用研究

    作者:穆景颂;倪朝民

    下背痛的发生与腰背肌疲劳和收缩能力下降关系密切.因此,腰背肌功能评价对下背痛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早期临床和康复医学对腰背肌的评价多因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受到了限制,表面肌电因其特异性、可靠性、灵敏性、无创性、实时性和多靶点测量的优点引起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及与盆底肌表面肌电的关系

    作者:刘倩;吴冬梅;张敏

    目的 研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证素和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62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探究其证素分布特点,分析证素与盆底肌表面肌电的相关性. 结果 ①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胞宫、心神、肝,其中肾的频数明显高于胞宫、心神、肝(P<0.01).常见病性证素为气不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寒,气不固、气虚的频数高于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和寒(P<0.05);阴虚的频数高于血虚、气滞、寒(P<0.05).②肾、气虚、气不固的证素积分与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呈负相关. 结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胞宫、心神、肝;病性以虚为主,基本病理特点为气不固,发病关键为肾气不固.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的下降为盆底功能障碍肾气虚、肾气不固证的一个重要表现,为其电生理基础.

  • 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肌表面肌电和MCU影响研究

    作者:王心城;陈水金;宋红梅

    目的 分析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以及对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和疼痛主观感受的影响. 方法 对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治以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颈部肌群肌电信号和肌力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MCU颈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MCU肌力增长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IEMG、MPF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 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增加和提高痛闽方面有效.

  • 基于表面肌电评价术前康复治疗对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姜迎萍;孙云丰;周益凡

    目的:探讨术前康复治疗对单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步行功能恢复所需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准备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术前康复组(A组,20例)与术后康复组(B组,20例).A组术前7天开始股四头肌肌力强化训练与下肢有氧训练,术后2组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站立步行训练、空气波压力治疗、股四头肌低频电刺激.术后第3天与第7天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评估患者股四头肌均方根植(RMS),比较患者手术开始至恢复正常步行功能(达到Holden步行功能V级)所需治疗天数.结果:2组股直肌及股内侧肌表面RMS比较,术后第3天A组高于B组,肌肉收缩能力增强;术后第7天,2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股外侧肌表面RMS比较,术后第3天及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达到Holden步行功能V级所需平均治疗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肌肉抑制现象,有效缩短术后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 SEMG对针刺联合口腔感觉运动疗法治疗脑瘫流涎症疗效的评价

    作者:孙湖;王利江;李淑秋;侯梅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技术评价针刺联合口腔运动疗法治疗脑瘫流涎症的疗效.方法:纳入32例患者,均采用针刺联合口腔感觉运动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的SEMG分析,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动作的RM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口腔感觉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脑瘫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流涎症状.

  • 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恢复的影响

    作者:傅建明;李亮;陶林花;施明;姚云海;顾旭东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表面肌电信号变化,探讨其对缓解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时测定两组患者健患侧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同时进行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患侧腓肠肌RMS、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分比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两组患者比较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 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

    作者:王蒙;姚海霞

    当前运动员上肢表面肌疲劳特征分析方法直接采用肌电图时间序列信号作为分析依据,忽略了时域与频域相关参量的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低、分析能耗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方法.对运动员上肢肌肌电信号进行采集记录,采用Mega Win软件将采集的肌电信号传输至计算机.根据计算机计算分析得出一维肌电图时间序列信号,据此对时域分析中的积分肌电、均方根振幅和频域中的平均功率频率、中心频率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作为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依据,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到时域和频域所包含的参量间关系以及参量与运动员上肢肌疲劳间关系,同时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间差异性,完成运动员上肢肌疲劳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上肢肌大肌力不同负荷下手腕屈肌和伸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的平均功率频率和中心频率随时间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所有上肢肌未出现负荷减少的状况.本文方法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分析能耗低.

  •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中腓骨肌功能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汪嘉鸿;封旭华;华英汇

    评价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中腓骨肌的功能变化.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双侧踝关节在行走过程中模拟内翻动作时接受表面肌电测试,以患侧踝关节作为不稳定组,以同一患者的对侧无症状踝关节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并比较两组踝关节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标化平均波幅和激发时间的差异.在模拟内翻动作中,不稳定组的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标化平均波幅减小(1.8±0.9;1.9±0.7),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激发时间延迟(73.45±13.92 ms;71.57±11.24 ms),与正常对照组(3.5±2.1;3.8±1.5;59.12±9.15 ms;63.79±10.21 ms)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中存在模拟内翻动作时腓骨肌的标化平均波幅下降,激发延迟,这可能导致踝关节习惯性不稳定,并使踝关节更容易扭伤.

  • 女性盆底表面肌电与性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淑琴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与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问卷调查所评估的女性性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患者提供指导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经详细问卷调查和临床相关检查后确诊为FSD的233例患者,并选取性生活满意度高、性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的148例女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标准的Glazer盆底sEMG评估方案及设备,测定研究对象的阴道括约肌sEMG值,评估女性性生活质量与盆底表面肌电位值的相关性.结果:(1)前基线阶段,FSD患者的静息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快速收缩阶段,FSD患者的大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持续收缩及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持续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耐久收缩阶段,FSD患者的收缩波幅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2)前基线阶段静息状态肌肉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持续收缩变异系数、耐受收缩sEMG平均值与性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P<0.05);快速收缩sEMG大值、持续收缩盆底sEMG平均值及耐受收缩变异系数与性生活质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盆底sEMG值与女性性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简便、客观地反映盆底肌群的功能.

  • 投掷手榴弹动作的表面肌电特点分析

    作者:周阳;郭延龄;常祺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分析投弹运动过程中参与肌群的特点.方法 将电极贴于腹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竖脊肌、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曲肌、腕伸肌、胸大肌肌腹处,得出各个肌肉主要发力区间时间和RMS值.结果 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图结合录像分析,得出各个肌群的发力大小与发力区间.结论 各个肌群随着投弹动作的发生协调发力,每个肌肉都有其特定的时相和大小,这为建立标准投弹模型提供了参考.

  • 手指点穴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静;赵敏;张铭;刘承梅;许梦雅

    目的:观察中医手指点穴结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未给予抗痉挛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在第1次手指点穴结束后采用表面肌电的平均积分肌电值(iEM G )测试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观察有效时间并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运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手指点穴后治疗组肱二头肌iEM G 9.85±4.58,桡侧腕屈肌iEM G 9.89±5.38,均低于治疗前(14.43±6.41、13.95±6.02)(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指点穴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有效时间较好,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效果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陈艳琴;陈建军;艾炳蔚

    从针灸、康复医学、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四个方面论述了踝关节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缓解肌痉挛;总结近年来各种治疗踝关节功能障碍方法.力图探索针灸治疗对表面肌电图这一客观指标的影响,逐步揭示针灸抗痉挛的机制.建立统一的纳入标准和评定标准,使各种疗法更具可比性.

  • 不同强度针刺对脑卒中后痉挛肌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安亮;李伟;程凯;林强;周奕戈;李雪萍

    目的:研究不同刺激量针刺对偏瘫屈肘痉挛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低频捻转针刺组和高频捻转针刺组,每组28例。两组均所取穴位相同,患侧上肢臂臑、臑会针刺时斜刺进针1.5~2 cm,以针至肱三头肌肌腹为度,得气后进行捻转手法操作。低频捻转手法针刺捻转频率每分钟50~60转、捻转幅度360°~720°;高频捻转手法针刺捻转频率每分钟180~240转、捻转幅度90°~180°,两组均操作2 min,留针20 min,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不进行手法操作。针刺前、针刺2周(5次/周)后分别测定痉挛肌肱二头肌肌腹处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患者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在 RMS 值及 Barthel 指数评分方面经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 >0.05),采用配对资料t 检验,针刺治疗2周后两组 RMS 值与 Barthel 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改善明显(P <0.05),治疗后高频捻转针刺组 RMS 值与低频捻转针刺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 <0.05)。结论:高频率、小幅度捻转针刺能更好地降低痉挛肌肌张力。

  • 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对中枢性协调障碍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尤登攀;王冬;周洪良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在我院就诊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按摩、运动疗法、感觉统合等神经发育促进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前、治疗2月后进行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评定和表面肌电测定.结果 两组经2月治疗后,AIMS得分较治疗前升高,而表面肌电的测定结果较治疗前降低,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刺激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一次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王亮;宋鸿权;杜红根

    目的:观察一次正骨推拿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的表面肌电图的影响,为进一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患者分为一次正骨推拿组、普通推拿组,每组35例,分别进行治疗,采用丹麦产Keypoint台式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双侧腰部竖脊肌肌电图的中位频率(MF),终分析得出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一次正骨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7%,普通推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患侧腰部竖脊肌MFs较健侧显著增大,治疗后腰部竖脊肌MFs的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竖脊肌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椎旁肌表面肌电图特点

    作者:张军;乔杰;刘强;张慧

    目的:研究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椎旁肌表面肌电图特点,分析手法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与腰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45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ANLBP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ANLBP组采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前后测量ANLBP组痛侧椎旁肌在腰椎屈伸动作中平均肌电值(AEMG)和腰部症状评分VAS、DFTF(弯腰时手指离地距离);对照组测量椎旁肌表面肌电指标.比较ANLBP组与对照组表面肌电指标,ANLBP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指标与症状评分,分析ANLBP表面肌电信号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前ANLBP组与对照组的AEMG比较:屈曲时、维持屈曲时ANLBP组均高于对照组;伸直时ANLBP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时ANLB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NLB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EMG比较:屈曲时、维持屈曲时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伸直时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NLBP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VAS、DFTF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表面肌电指标与症状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维持屈曲时AEMG与VAS、DFTF成正相关.结论:急性下腰痛时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可出现特异性改变,理筋手法治疗有助于腰部症状的缓解和表面肌电信号的恢复,维持屈曲阶段AEMG与症状评分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186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