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特点

    作者:王珧;刘莉;饶江;黄绍春;章洁;邵伟波

    目的 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 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 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周平秋;张惠佳;王跑球;胡继红;郭春光;李惠枝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痉挛型双瘫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方法 5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于小腿三头肌注射BTX-A,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sEMG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小腿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降低,测试足背屈角减小.结论 sEMG可以客观评价BTX-A注射后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张力的变化.

  • 肌内效贴对女性大学生膝关节肌力的影响

    作者:祁奇;陈文华;余波;王惠芳;宣青青;王予彬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对青年女性膝关节肌力的影响。方法20名健康女大学生,用等速测试仪,以60°/s角速度,测量无贴扎、肌内效贴扎、安慰贴扎3种状态下的膝关节屈伸向心性收缩及离心性收缩相对峰力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的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向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相对峰力矩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屈肌相对峰力矩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股内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外侧肌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明显低于未贴扎时、安慰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性收缩时,肌内效贴扎时伸肌、屈肌相对峰力矩均明显高于无贴扎、安慰贴扎时(P<0.01);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在肌内效贴扎时RMS标化值低于未贴扎时(P<0.01);股直肌RMS标化值3种状态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可以提高股四头肌向心性、离心性收缩肌力,增加腘绳肌离心性收缩肌力,提高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的肌纤维募集能力。

  • 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作者:许晶莉;李林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电刺激前后的肌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 对2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降低,而自主收缩测试的肌电积分升高.结论 经电刺激治疗可使患儿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客观评估方法.

  • 全国康复评定技术研讨班通知

    作者: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评定科暨首都医科大学康复评定教研室将于2016年7月25~29日于北京举办第9届全国康复评定技术研讨班。
      教学内容:系统介绍康复评定工作范畴以及如何在临床工作中规范开展康复评定;重点讲授各种实用评定技术,包括动/静态平衡、跌倒风险、步态、等速肌力、核心肌群、肌张力、表面肌电、感觉、疼痛、心肺功能的定量评定、吞咽障碍评定以及偏瘫、截瘫、脑瘫、肌骨系统损伤相关的量表评定等;报告书写以及相应康复训练计划制定;讲授相关基础理论和康复评定技术新近展。

  • 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特征

    作者:王惠娟;何任红;江志锦;石真润;杜东;范建中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在平衡仪上进行平衡测试时,竖脊肌、腹直肌肌电信号变化的特征,并观察其平衡功能.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脑卒中患者17例(试验组)和健康受试者13例(对照组)在平衡仪上坐位进行三种运动:睁眼/闭眼、平衡仪前后摆动10°、大范围前后屈伸躯干.利用表面肌电记录运动时双侧竖脊肌和腹直肌肌电信号的均方根(RMS),记录受试者睁眼/闭眼坐位时质心摆动长度、质心摆动面积、X轴压力中心和Y轴压力中心.结果 试验组在闭眼/睁眼坐位、大范围前后屈伸运动时,竖脊肌RMS健侧与患侧间有显著性差异(t>2.173,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睁眼/闭眼坐位下健侧竖脊肌和腹直肌RMS增加(t>2.175,P<0.05),质心摆动长度及面积均增加(t>2.760,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竖脊肌易出现两侧肌力不平衡,从而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时要加以重视.

  •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影响

    作者:张梅莹;毛世刚;于洋;王颖颖;陈伟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性足下垂的影响。方法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临床评价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关节活动度、大用力背伸iEMG(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和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触发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可增强脑卒中患者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纠正足下垂。

  •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作者:戴慧寒;王健;杨红春;李天骄;蔡奇芳;林金来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DE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姜迎萍;王波;周益凡;唐述婷;孙云丰

    目的:探讨不同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例,A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B组采用传统焦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C组采用于氏单患侧头针结合康复训练,D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在干预15d前后利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及表面肌电仪进行疗效评估.结果:FM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A组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优于D组(P< 0.01);4组患肢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均优于其他3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B组与C组均优于D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胫前肌及腓肠肌肌力,进而改善踝背屈功能,其疗效优于其他3组,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 不同振动条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作者:董煜琳;王惠芳;郑依粒;刘晓晨;胡浩宇;恭迪;张娟;宋歌;王雪强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振动训练对于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分析的方法,寻求佳的振动频率和运动方式.方法:采用MyoResearch XP Master Software Version 1.07.17表面分析系统测试21例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肉的肌肉电信号.所有受试者分别在振动频率为0Hz、5Hz、10Hz、15Hz下完成平板支撑、侧撑、V字支撑三个动作.结果:①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值:在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平板支撑和V字支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值:在四种频率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板支撑和侧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腹直肌的表面肌电值:在0Hz和5Hz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组动作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振动条件的刺激,对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影响不同.竖脊肌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佳的振动动作为侧撑;腹外斜肌佳的振动频率为15 Hz,佳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腹直肌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就不同频率而言,虽然腹直肌随着频率的增高,放电量逐渐增加,但是不会对肌肉产生显著性影响.

  • 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白硕;葛瑞东;崔婷捷;郭京伟;徐瑞泽;陈晔;李致衡;王培建;梁百川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疲劳的缓解效应,为电针治疗慢性腰痛寻找实验依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测试前通过视频资料熟悉测试过程,前后进行3组测试(分别间隔1周),每组测试含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第一组测试(空白对照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l周后,进行第二组测试(电针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委中穴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再1周后,进行第三组测试(电针假委中组):先进行腰背肌耐力测试,俯卧位电针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腰背肌耐力测试.间隔1周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进行剧烈活动,排除第二组、第三组测试时腰背肌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脱落样本),以避免前后两组测试间相互影响.测试由4人同步进行,分别操作测试床、关节活动度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三种干预方式下腰背肌耐力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二次测试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委中组与空白对照组、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白对照组与电针假委中组比较,第二次测试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缓解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疲劳.

  • 练功十八法之颈部六法对缓解伏案后颈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戴承颖;葛瑞东;于天源;郭京伟;白硕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研究颈部功法对颈肌疲劳的缓解效应,并分析其规律和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颈部运动、实验A组:趴桌休息、实验B组:做练功十八法中的颈部六法,每组各20例.三组伏案90min之后干预15min.观察双侧胸锁乳突肌(SMC)、头夹肌(MSC)的以下表面肌电(sEMG)指标: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及过零率(ZCR)的伏案前初始值、伏案前负重值、伏案中30min值、60min值、90min值、干预后终末值和后负重值.结果:①不同干预方法下三组间比较:右侧MSC的RMS干预后负重值较伏案前负重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侧SMC和两侧MSC在伏案前和伏案90min期间的自身前后比较:伏案30min和60min期间,左侧SMC的RMS、MPF、ZCR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伏案60min和90min期间,左侧SMC的RMS、ZCR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伏案一定时间后,不做颈部运动和趴桌休息均不能缓解颈肌疲劳,颈部功法可有效缓解颈肌疲劳;②伏案开始到60min时SMC为主动肌,60min以后MSC由拮抗肌转换为主动肌;③肌肉的负重测试是检测其耐力和疲劳性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 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琳;林坚;刘晓林;俞李羚;王丹丹

    目的:探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单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和等张肌力训练组(B组),分别于研究开始(T0)、6周后(T1)、12周后(T2)采集患者单足支撑相患肢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拮抗收缩指数,CCI),VAS,6MWT.对上述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经过6周的渐进抗阻训练,A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在随后的6周训练后,A组患者VAS、CCI持续降低(P<0.05),6MWT继续增加(P<0.05).经过6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6MWT、VAS、CCI均无明显变化;经过12周的等张肌力训练,B组患者VAS、CCI明显降低(P<0.05),6MWT明显增加(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但上述指标在T1与T2间无明显差异.经过12周的肌力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组CCI、VAS明显低于(P<0.05),6MWT明显大于(P<0.05)等张肌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TKA患者下肢肌肉协同收缩模式,缓解疼痛,提高功能活动能力.与等张抗阻训练相比,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在改善TKA术后下肢运动控制,缓解疼痛,提高活动能力方面更具优势.

  • 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颈痛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作者:李婷婷;王楚怀;张桂芳;王艳君;孙一津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慢性颈痛患者在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与传统姿势性训练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变化,间接反映颈深屈肌的功能,来客观的评价SET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4例入组慢性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SET组8例,对照组6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受试者在头颈屈试验(craniocervical flexion test,CCFT)下进行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测量,取均方根值,标准化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其他的评估方法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过程采用盲法.结果:两组数据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VAS 、NDI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发现试验前SET组与对照组之间CCFT的各阶段胸锁乳突肌标准化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治疗后在22mmHg时SET组RMS值为3.78±3.12,对照组为3.73±2.63;24mmHg时SET组RMS值为6.77±6.02,对照组为12.31±7.74;26mmHg时SET组RMS值为8.90±7.19,对照组为22.26±1 0.57;28mmHg时SET组RMS值为13.67±10.18,对照组为24.59±10.39;30mmHg时SET组RMS值为15.58±8.75,对照组为33.14±11.18,除22mmHg外,各阶段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ET对于慢性颈痛患者的治疗要明显优于姿势运动训练,SET可以使胸锁乳突肌在CCFT试验中的异常兴奋性减低,从而间接说明了颈深肌群被激活.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建;李硕;闫成龙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 早期脑卒中患者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刘世文;槐洪波;刘然;邹仁林;罗红梅

    目的:研究早期偏瘫患者竖脊肌、腹直肌在屈伸动作中肌电生理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发病2个月内的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10例,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8例,正常人组7例,采用DNI-200P型肌电仪,Ag-Agcl表面电极.收集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直肌在放松坐位、前倾坐位、后伸坐位的肌电信号.结果:前倾/静息时正常人竖脊肌活动曲线有明显的峰值,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无论是健侧或患侧,曲线较缓和,峰值不明显.后倾/静息时正常人组腹直肌曲线的波峰出现,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曲线平坦,峰值出现不明显.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竖脊肌与腹直肌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双侧竖脊肌前倾功能减退,双侧腹直肌后伸功能减退,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晓东;李瑞青;任彬彬;宋晓蕾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穴位埋线组(穴位埋线+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巴氯芬组(巴氯芬+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康复治疗组(康复治疗+常规用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nh痉挛评定量表(MAS)、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MAS、RMS及BI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明显;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在MAS、RM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BI评分上,穴位埋线较巴氯芬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巴氯芬和康复治疗均可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穴位埋线组和巴氯芬组较康复治疗组疗效好,穴位埋线可能疗效更佳.

  • 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杨晓颜;杜青;周璇;张树新;邓巍巍;陈楠;龚春丹

    目的:观察助力电刺激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核心稳定的疗效.方法:从201 1年11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1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0例接受包括助力电刺激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组后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和表面肌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评估,分析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B区(坐位)、D区(站立位)、E区(行走、跑和跳)及腹直肌、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88、B、D、E区)及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值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88、B、D、E区粗大运动评分、腹直肌RMS值、竖脊肌RM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助力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核心稳定性.

  • 不同体位下指压不同穴位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

    作者:葛瑞东;王思远;白硕;葛丽君;尹珏;王淩毅;张晓光;郭京伟

    目的:优化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方法:30例偏瘫患者,分别在仰卧伸膝0°位和屈膝90°位下指压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对比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①刺激前后比较:两种体位下,指压两个穴位,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刺激前(P<0.05),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②穴位间比较:两种体位下,均表现为指压足三里穴,胫前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临泣穴(P<0.05);指压足临泣穴,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停止刺激后的三个3s的iEMG均明显高于足三里穴(P<0.05).③体位间比较:仰卧屈膝90°位指压两个穴位,胫前肌刺激即刻、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腓骨长、短肌刺激即刻的iEMG明显高于伸膝0°位(P<0.05).结论:①指压刺激偏瘫侧足三里、足临泣穴均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②指压足三里穴对诱发胫前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临泣穴;指压足临泣穴对诱发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优于足三里穴.③仰卧屈膝90°位,指压刺激足三里、足临泣穴对诱发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的即刻效应明显优于伸膝0°位,延续效应无明显差异.

  • 指压穴位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表面肌电影响

    作者:葛瑞东;郭京伟;王思远;于天源

    目的:利用指压刺激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丘墟穴,观察对比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初步探讨指压穴位刺激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诱发肌肉收缩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指压偏瘫侧丘墟穴,对比静息状态,刺激前、刺激即刻3s、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的平均肌电值(AEMG)、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大等长收缩AEMG、iEMG刺激即刻明显高于刺激前,停止刺激后第一个3s、第二个3s、第三个3s的AEMG、iEMG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第三个3s的AEMG、iEMG仍略高于刺激前(JP<0.05).结论:指压刺激偏瘫侧丘墟穴可诱发偏瘫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收缩,提高上述肌肉的兴奋性,并且即刻效应和延续效应良好.指压穴位刺激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易化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早期.

186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