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徐雪松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士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 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

    作者:刘悦;苏美銮;刘雅玲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群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拮抗肌针刺法。在治疗前、治疗28 d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拮抗肌群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膝关节屈曲角度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共同收缩和力矩的影响

    作者:张琦;李佳齐;徐燕文;张卓;周凯丽

    目的 测试股四头肌进行大等长收缩时,不同膝关节屈曲角度对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收缩时肌电活动和力矩产生的影响.方法 10名健康成人在3个不同膝关节角度(分别为30°、60°、90°)下进行膝伸展的大等长收缩,利用Cybex等速测试系统测试下肢股四头肌产生的力矩,并应用表面肌电仪测试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结果 在膝关节屈曲60°时,股四头肌的力矩值比其他角度明显增大(P<0.01),但股四头肌在3个屈曲角度时的神经肌电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腘绳肌的神经肌电活动在膝关节屈曲90°时大.结论 在特定膝关节角度进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大等长收缩训练可帮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 按摩治疗脑瘫痉挛及拮抗肌群的手法

    作者:任世光

    小儿脑瘫的有效运动康复关键有二,一是按发育规律适时引出正确的主动运动;二是尽早、有效阻抑肌张力、姿势及反射异常.正确、适量的按摩及牵拉矫正[1] 就是针对后者的主要方法.有学者分析256例成年脑瘫,发现均有肌张力升高及肌力下降,虽然两个因素都使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但两者无相关性,因此提出治疗应独立处理[2] .引导主动运动的训练主要是提高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促进正常的运动功能;按摩牵拉主要是阻抑肌张力及姿势异常,亦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反射异常,为运动功能训练奠定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临床观察发现,脑瘫运动功能康复应以主动运动或半主动运动为主,按摩比例过大或过小,或按摩原则、手法不正确均可降低疗效.通过多年实践,笔者体会到,对不同类型的脑瘫,尤其是痉挛型脑瘫的痉挛肌群及拮抗肌群,应采用不同的按摩原则和手法,以穴位为主,并参考肌肉解剖、运动生理和脑瘫病理特点,适宜按摩量一般为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

  • 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是瘫痪肌--脑性瘫痪部分机理探讨

    作者:任世光;王淑哲

    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采用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按摩,或用肌兴奋仪刺激,则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建立的效果更好[1],而且早期应用效果尤佳.我们分析,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支配拮抗肌群的脑组织的损伤比支配痉挛肌群的脑组织相对为重,拮抗肌是主要瘫痪肌,而痉挛为失衡释放,正如左侧面神经瘫痪时,右侧面神经失衡收缩,口角向右上歪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在动态运动负荷下对协同收缩率的影响

    作者:谭炎全;蔡奇芳;林奕;戴慧寒

    目的 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 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 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 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丙祥;马新;叶玉香;李华伟;张建奎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本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总体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儿GMFM总百分比、缓解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P<0.05),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两种推拿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但抑强扶弱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疗效更为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 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佩芳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方法:将108例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透刺康复组与传统针刺组.治疗组在取穴上选用拮抗肌群腧穴芒针透刺,同时配合现代康复手段抗痉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法.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可行的.

  • 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肌肉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丹;励建安

    肌肉痉挛是一种速度依赖性的肌张力增高,是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motoneuron syndrome,UMN)的常见表现.临床上,痉挛可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肌肉过度活跃导致拮抗肌联合运动,肌痉挛导致肌肉和肌腱挛缩等,终可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生存质量下降.UMN患者肢体畸形的起源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失衡,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A)可改善肌肉痉挛,因而纠正肌肉失衡.本文综述BTX-A在肢体肌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 火针针刺拮抗肌治疗脑血管病肌痉挛疗效分析

    作者:王桂芳

    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肌痉挛是卒中患者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的前提,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拮抗肌上腧穴为主针刺法,痉挛肌上火针针刺法,采用修改的 Ashworth 分级法、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法,对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 60例全麻苏醒期新斯的明和阿托品用于拮抗肌松的时效观察

    作者:王悦之;刘凤春

    目前临床上应用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拮抗肌松往往是两药同时应用,剂量为新斯的明0.05 mg/kg与阿托品0.02~0.03 mg/kg配伍[1,2].阿托品起效快,静脉注射后5~10 min发挥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约30~60 min.因此,产生了(HR)先快后慢的变化[2].本研究观察阿托品延时给药的作用.

  • 重视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唐北沙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类以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持续收缩而引起的重复扭曲运动和(或)面部、颈部、躯干、肢体的姿势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疾病.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当收缩时间短时,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可表现很快,类似肌阵挛;当运动具有节律时,可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此外亦可在不同的活动或姿势时发生不同的改变,并可以是刻板性运动.

  • 改良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孟令勇;靳桓琦;李陆

    常规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术式,主要有患眼上斜肌加强术(麻痹肌), 患眼下斜肌减弱术(直接拮抗肌),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配偶肌),而较少采用患眼上直肌后徙术[1],其理由为上直肌减弱会增强眼球外旋,加重眼性斜颈.近年来有些学者 [2]认为手术矫正第1眼位的垂直偏斜并联合患眼下斜肌减弱术,斜颈即可以得到改善 . 但笔者经临床观察,对多数眼性斜颈程度较重者矫正尚不满意.为此,笔者将上直肌后徙术改良为上直肌后徙联合向颞侧移位半个肌幅到1个肌幅宽度,以增强其内旋转作用,达到矫正斜颈的目的.

  • 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乐军;陆爱云;牛文鑫;龚铭新;李旭鸿

    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的活动控制是实现肢体协同运动的基本生理学过程.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主动肌与拮抗肌协同收缩的交互抑制与共收缩方式、“共驱动”与“异驱动”理论及交互激活与共激活的中枢控制关系模型,阐述了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联系和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与外周的变化特点及相关联系,并对国内外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诱发拮抗肌活动变化特征及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结合有关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中枢与外周变化特点及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的神经生理学研究结果,对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拮抗肌活动变化的潜在机制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 肌肉力量的FUNCTIONAL RATIO:释义与应用

    作者:曹峰锐;陈维毅

    人体在做某一动作时,需要由多块肌肉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动作是否能够准确、协调地完成,不仅取决于原动肌的力量大小及神经对肌肉精确的调控能力,而且也与拮抗肌的力量和协调伸展能力有关.在完成某一具体动作过程中,原动肌往往进行向心收缩产生力量加速肢体运动,而拮抗肌则进行离心收缩来缓冲原动肌收缩产生的力量以及肢体带来的惯性,避免关节因过分伸展而发生损伤[1].原动肌向心力量与拮抗肌离心力量发展不均衡容易导致运动中的动作变形和肌肉损伤[2].

  • 肌疲劳对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作者:王国祥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1)跖屈运动引起比目鱼肌疲劳后,H/Mmax(大H波与大M波振幅比值)下降至运动前的63.07±16.57%(P< 0.01),且运动终止后较长时间仍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2)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Mmax下降至运动前的85.33±10.25%(P<0.01),而后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3)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波阈值与安静时比较明显升高.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受到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也受到类似影响.

  • 针刺拮抗肌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熊家轩;陈奕雄;吴思平

    目的 探讨针刺拮抗肌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针刺主动肌与针刺拮抗肌组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CSI、Fugl-meyer、ADL评分值,组前后及组间比较均P<0.05.结论针刺主动肌与针刺拮抗肌对中风后偏瘫均有一定疗效,但二者相比,针刺拮抗肌疗效更为显著.

  • 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蔡达良;白海荣;余丽芬

    目的 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1组41例和对照2组40例,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在针刺治疗基础上,三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三组患者治疗14、28天时M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FMA、BI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尤其是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结论 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效果良好,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略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所得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 产科臂丛神经损伤的防治(Ⅳ)

    作者:段涛;陈亮

    段涛教授:您在治疗产科臂丛神经损伤方面手术的成功率高于国内的同行,您有什么经验和体会?陈亮教授:对产瘫的手术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其被当作缩小了的成人臂丛神经损伤而采用成人的手术方式,因此疗效一直不理想.近20年来,随着显微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及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产瘫有其独特的损伤及转归规律,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们医院在顾玉东院士的带领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产瘫进行了全方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对创伤性神经瘤和后期主动肌拮抗肌同步收缩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的经验是:产瘫的臂丛创伤性神经瘤即使有传导性,其神经结构已遭严重破坏,应切除重建;若有早期手术指征而未行神经探查,则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患肢会出现明显的主动、拮抗肌同步收缩,从而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因此,对产瘫的手术原则为:对有早期神经探查指征患者(术后3个月无屈肘)作神经瘤切除、神经移植及移位术;对神经根撕脱患者行丛外神经移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关节内旋挛缩应尽早松解;患儿2岁后可进行功能重建手术.此外,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手术和非手术患儿的预后.我认为,只要遵从这些治疗原则,产瘫的预后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 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的肌电分析

    作者:张日辉;康志新

    目的:利用肌电指标分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效果.方法:用Mega公司的ME6000肌电图仪记录分析10名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臂肱二头肌(主动肌)与肱三头肌(拮抗肌)、前臂屈肌(主动肌)与伸肌(拮抗肌)和腰部肌群的运动诱发肌电,规定运动为手持2.5 kg的哑铃负荷进行直拳空击运动直至局部肌肉力竭.结果:直拳空击运动至局部肌肉力竭过程中,上肢拮抗肌的中位频率(MF)下降幅度和速度大于相对应的主动肌,且从肌群作功来看,主动肌作功百分比较拮抗肌大.其中9名普通运动员腰肌的肌电频率(MF)均值较1名指定样本世界冠军的下降缓慢,而且其作功百分比都较小.结论:通过对普通女子拳击运动员上肢和腰部肌群肌电指标测试与世界冠军的比较分析,提示本研究中所测普通拳击运动员拮抗肌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不足,有待加强该部肌肉的力量训练.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