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交腿应用

    作者:王晓辉;葛占洲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的临床体会.方法 自2003年1月以来,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侧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5例,患者年龄22-56岁,皮瓣面积4cm×7cm-9cm×14cm.结果 临床应用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年,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患者活动正常,无不适感.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交腿修复小腿和/或足踝部骨外露创面易于设计,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疗效良好.

  • 沉痛悼念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廖有谋同志

    作者:

    中华医学会原党组成员、杂志社社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廖有谋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2000年9月15日凌晨6时在京不幸逝世,享年69岁。 廖有谋同志1930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市。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1956年在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及办公厅资料室(政策研究室)工作。1975年调至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曾先后任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及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曾任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以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的编委。1993年退休后返聘担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长期担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顾问。1989年为中华医学会党组成员。199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实践和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讲学、培养年轻编辑,在科技编辑界享有较高声誉,为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中国科协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笔耕,20余年来共发表了《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等60多篇有见地的论文。他编辑和翻译了多部专著,其中《现代显微外科学》获国家图书提名奖,《现代骨科学》获中国科技图书奖。 廖有谋同志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热爱祖国,献身党的事业。他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兢兢业业,劳而不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严于律己。2000年7月被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廖有谋同志能乐观地对待人生,以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对待疾病,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他的不幸去世,使医学界和期刊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对他的逝世感到万分悲痛和深切哀悼。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廖有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为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而不懈努力。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部

  • 沉痛悼念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廖有谋同志

    作者:

    中华医学会原党委组成员、杂志社社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廖有谋同志,因患胃癌晚期医治无效,于2000年9月15日凌晨6时,在京逝世,享年69岁。 廖有谋同志1930年12月出生于江苏嘉定。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2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1956年在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及政策研究室工作。1975年在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工作,曾先后任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曾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曾任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及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编委。还长期担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顾问。 他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实践和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讲学、培养年轻编辑,在科技编辑界享有较高声誉,为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中国科协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笔耕,20余年来共发表了《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等60多篇有见地的论文。编辑和翻译了《现代显微外科学》等多部专著,其中《现代骨科学》获中国科技图书奖。 廖有谋同志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热爱祖国,献身党的事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克己奉公,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胸怀坦荡;他为人正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廖有谋同志的不幸去世,使医学期刊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名优秀党员。他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廖有谋同志生平

    作者:

    中华医学会原党组成员、杂志社社长、编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廖有谋(曾用名廖有模)同志,因患胃癌晚期医治无效,于2000年9月15日凌晨6时,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不幸逝世,享年69岁。 廖有谋同志1930年12月出生于江苏嘉定。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2月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住院医师。1956年4月因工作需要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工作,后又在卫生部办公厅资料室(政策研究室)工作。1975年1月调到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室任编辑、主任。1981年4月任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副主任,1986年3月任编辑出版部主任,1988年10月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1989年7月被增补为中华医学会党组成员。1991年被批准享受副司局级待遇。1992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1993年4月退休后返聘担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他长期担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出版顾问团顾问。并曾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手外科杂志、创伤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及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 廖有谋同志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热爱祖国,献身党的事业。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乐而不疲。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严于律己。2000年7月被卫生部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长期从事卫生政策研究和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实践和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讲学、培养年轻编辑,在编辑界享有较高声誉,为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笔耕,20余年来共发表了《如何撰写医学学术论文》、《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等60多篇有见地的论文。他编辑和翻译了多部专著,其中《现代显微外科学》获国家图书提名奖,《现代骨科学》获中国科技图书奖。曾被中国科协授予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乐观地对待人生,以唯物主义者的精神对待疾病,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廖有谋同志的不幸去世,使医学界和期刊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对他的逝世感到万分悲痛和深切哀悼。他的高尚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廖有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为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而不懈努力。 廖有谋同志,安息吧! (中华医学会)

  • 产科臂丛神经损伤的防治(Ⅳ)

    作者:段涛;陈亮

    段涛教授:您在治疗产科臂丛神经损伤方面手术的成功率高于国内的同行,您有什么经验和体会?陈亮教授:对产瘫的手术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其被当作缩小了的成人臂丛神经损伤而采用成人的手术方式,因此疗效一直不理想.近20年来,随着显微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及显微外科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产瘫有其独特的损伤及转归规律,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们医院在顾玉东院士的带领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产瘫进行了全方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对创伤性神经瘤和后期主动肌拮抗肌同步收缩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的经验是:产瘫的臂丛创伤性神经瘤即使有传导性,其神经结构已遭严重破坏,应切除重建;若有早期手术指征而未行神经探查,则在自然恢复过程中患肢会出现明显的主动、拮抗肌同步收缩,从而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因此,对产瘫的手术原则为:对有早期神经探查指征患者(术后3个月无屈肘)作神经瘤切除、神经移植及移位术;对神经根撕脱患者行丛外神经移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关节内旋挛缩应尽早松解;患儿2岁后可进行功能重建手术.此外,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手术和非手术患儿的预后.我认为,只要遵从这些治疗原则,产瘫的预后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 音乐放松训练联合艾灸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影响

    作者:詹欢乐;黄香妹;张宵宵;项少茜

    在显微外科中,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是影响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血管危象成为显微外科学一项重要的技术任务[1].国内在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中运用放血疗法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较多的局限[2].近年来笔者对断指再植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音乐放松训练联合艾灸疗法以降低术后血管危象,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张旗涛;韩福友;管声扬;蒋志涛;李昭铸

    目的 探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特点,提出临床病理分型和选择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5例脊膜脊髓膨出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病理特点归纳出4种类型:Ⅰ型:单纯神经束膨出、粘连型;Ⅱ型:神经束终止型;Ⅲ型:脂肪瘤型;Ⅳ型:脊髓栓系为主型.在显微镜下对Ⅰ、Ⅱ型分别进行单纯分离松解或部分无功能神经束支的切除,Ⅲ型应适当分离切除脂肪瘤组织,Ⅳ型在充分松解的基础上切断马尾肥大的终丝.结果 22例随访病人中Ⅰ、Ⅱ型的治疗有效率为89%(14/16),Ⅲ型为66%(4/6),Ⅳ型中合并脂肪瘤的4例病人术后大小便功能和双下肢运动功能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加重,无脂肪瘤者效果良好.总体满意率为71%.结论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有助于手术方法 选择,提高治疗效果.术前MRI检查和术中显微外科技术对保证症状改善有重要意义.

  • 显微外科概述

    作者:纪效民

    显微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已四十载,现已由在众多外科技术中的一种发展成立一门新的分支专科--显微外科学,被认可为外科学领域的三级学科之一.我国的显微外科较早并一直跻身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与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我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从1968年陈中伟教授等在国际上报导的第一例断臂再植成功及1966年杨东岳教授等首例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成功,都成为国际显微外科发展的里程碑.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科技迎来了春天,在国内广袤的土地上显微外科像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壮大,一时间形成了一股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外科各个领域.一门新学科的发展必然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偏取正的过程,必须要经过实践的积累,不断总结、整理和概括提升,使学科领域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理论,不断的走向成熟.

  • 经内镜诊治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景成

    有部分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一段时间内,渐出现胆囊切除后综合征(PCS),如胆管结石、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胆管狭窄等.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往内外科诊治颇为棘手,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诊治PCS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总结在2002年间经内镜诊治PCS 52例患者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 华东地区首届手外科学术年会纪要

    作者:徐文东

    2006年3月2-6日,春风拂面,阳光明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华东地区首届手外科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浙江温州风景秀丽的雪山饭店隆重举行.3月2日晚上8点,华东地区首届手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会议准时召开.会议通过了首届委员会委员名单,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高伟阳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芮永军、侯书健、范存义、劳杰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大会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强调了委员的责任.3月3日上午8点,来自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手外科同仁及全国的部分专家共230余人齐聚雪山饭店.开幕式由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高伟阳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建光教授致贺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温州医学院院长、温州市医学会会长瞿佳教授、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谷定英院长到会表示祝贺.其他到会的专家还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田光磊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裴国献教授、吉林大学路来金教授等.会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劳杰教授宣读了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 现代耳显微外科的基本概念

    作者:迟放鲁

    耳显微外科是建立在耳和颞骨的显微应用解剖、耳和颞骨的高分辨影像学诊断和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耳显微外科学重点研究是耳的显微应用解剖、手术入路和耳功能结构的重建.在国际上,耳显微外科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技术,耳鼻喉科医师都必须经过耳显微外科的基本训练.从总体状况看,我国耳显微外科还不够普及.传统的手术仍在大部分医院中使用.

  • 凝聚共识促推发展--“云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手外科学、显微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赵万秋;徐永清

    为有利于广泛深入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云南省数字医学、手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的发展,由云南省医学会主办、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承办的“云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手外科学、显微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8~29日在昆明召开。在云南省医学会的主持下,经过严谨的选举,分别产生了云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专委会、云南省医学会手外科学专委会、云南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专委会,陆声教授、李军教授、朱跃良教授均以全票当选为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杨民、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部长郑嵘亲自到场指导工作。会议特邀侯春林、劳杰、刘小林、张长青、张绍祥等国内著名数字医学、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专题报告,以推广数字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提高云南省数字医学、手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的临床诊治及科研水平,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会参会代表100余人,分别来自三个专委会的候选委员及全省相关专业人员,是历届会议以来参会学科多、人员类别涉及广的一次。会议以“理论交流,手术示教,病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和好评。

  • 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作者:朱国臣;韩卉;庞刚;朱有余

    目的为经额下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观测成人头颅标本30侧的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眼动脉起始处距视神经管颅口(mm)4.72±0.58;②前内侧三角的三边分别长(mm) 6.02±1.20、10.27±1.60和10.00±1.21;内侧三角三边分别长(mm)9.66±2.26、7.06±1.03、5.61±0.72;动眼神经三角三边分别长(mm)9.19±2.29、14.69±4.06、10.19±1.53.③动眼神经距颈内动脉近环(mm)2.55±0.23.结论选择床突间隙和内侧三角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

  • 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作者:朱国臣;韩卉;石献忠;朱友余

    目的为海绵窦(CS)外侧壁手术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CS外侧壁结构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①60% CS外侧壁的深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② Parkinson三角的内侧边长(13.28±3.77) mm,外侧边长(15.19±3.84) mm,底边长(5.52±1.06) mm;Mullan三角的内侧边长(15.09±4.12) mm,外侧边长(10.91±2.03 )mm,底边长(8.81±2.38) mm; 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分三型:直型、凸型和交叉型.结论①CS外侧壁深层不完整除与表腔形成有关外,可能与穿行神经间距亦有关;②选择CS外侧壁入路时Parkinson三角常用,在CS前半部可联合应用Mullan三角;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类型的不同可影响Parkinson三角的显露.

  • 中耳炎23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黄文坚;尤雅丽

    耳显微外科学已是一门系统、成熟的专科,应用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的治疗,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复中耳及外耳道的结构与功能,成为这些疾病外科治疗的佳选择[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我院行中耳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治疗的23例(2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病例,探讨中耳炎外科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开展可行性.

  • 显微外科新进展

    作者:周祥吉;范启申

    自六十年代初至今,显微外科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显微外科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显微外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结合2001年济南国际显微外科会议、东京第12届中日整形外科会议、全国显微外科研讨会、全国手外科研讨会、第二届全国肢体残疾康复学术会议、全国武警系统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第8届全军骨科学术会议的内容,将显微外科新进展综述如下:

  • 实践出真知

    作者:王澍寰

    由王成琪教授等主编的<实用显微外科学>于1992年出版,至今已历经15年.该书由于内容新颖、实用、齐全,既在丰富的理论阐述,又有大量的临床实用技术,所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 一蒂双叶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

    作者:幸超峰;周明武;杨瑞甫;李士民;宋力;王飞云;王瑞金

    目的 探讨一蒂双叶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05-2012-05依据胫后动脉各穿支分布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并切取以胫后动脉为蒂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肢体两邻近创面16例,将两分叶穿支皮瓣重新组合改形后修复不规则创面6例.其中游离移植12例,同侧带蒂转移8例,健侧桥式转移2例.结果 22例44叶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皮瓣外形满意,质地优良,供区植皮无溃疡或磨损.结论 对于肢体两邻近创面、洞穿性创面以及不规则形状的创面,采用胫后动脉分叶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具有设计灵活、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供血可靠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作者:李爱民;刘希光;李宁;夏咏本;罗强

    目的 介绍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改良入路,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熟练掌握入路的显微解剖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 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手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丁锡平;袁贤瑞;曹美鸿;奚健;黄军

    目的为颞下经岩骨入路手术处理斜坡及脑干腹侧病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模拟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侧(1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各主要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颞下硬脑膜外经前内侧的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的岩浅大神经沟及岩上窦所形成的三角区磨削岩骨尖.其周围结构的测量结果为:上半规管垂直于岩骨嵴,位于弓状隆起下方,耳蜗位于内听道前方、岩骨颈内动脉膝后方,内听道位于上半规管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中央.20侧中有2侧面神经膝裸露,耳蜗至膝状神经节的距离约为3.30 mm±0.79 mm,耳蜗距颈内动脉膝约2.48 mm±1.14 mm,内听道距岩斜缝约16.03 mm±1.94 mm,颈内动脉水平段距岩上窦约10.73 mm±2.00 mm.结论颞下经岩尖-小脑幕入路能增加岩斜坡及脑干腹侧的显露,但显露范围有限,且需一定程度的颞叶牵拉.同时可能因为不熟悉解剖而误伤耳蜗、颈内动脉及第Ⅶ脑神经、第Ⅷ脑神经,选择应用时应审慎考虑.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