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下极外侧入路应用解剖学探讨及手术体会

    作者:姬云翔;王业忠;赵冬;朱立仓;代林志;田卫东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 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 喉返神经喉外分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琴;胡国勤;徐胜春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区域喉返神经(RLN)的解剖特点和方法.方法 运用大体解剖的方法,对48例成人标本甲状腺手术区域的RLN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 48例96侧成人标本中,29% RLN主干穿过环咽肌肌束至致密结缔组织膜下缘,71% RLN主干走行在环咽肌深面.69% RLN在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5.2±5.5)mm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多于环状软骨侧方下缘距离甲状软骨下角尖端(5.9±1.8) mm处穿过结缔组织膜,后支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4.8±2.1)mm;31% RLN未见分支.结缔组织膜下缘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分支的关系为:66% (63/96) RLN位于ITA前方,27%(32/96)位于ITA后方.结论 大多数RLN具有喉外分支,在以甲状软骨下角作为标志寻找RLN时,要同时找寻RLN及喉外分支的入喉点.ITA与RLN的关系复杂多变,ITA不作为RLN定位的首选.

  • 中耳显微解剖标志与面神经定位

    作者:蔡志毅;李志海;陶宝鸿;金巧智;储洪娟;叶华富

    目的 观察中耳手术中面神经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30具(60侧颞骨)中国人成年湿性头颅标本经乳突入路对颞骨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观察面神经并根据其周围的固定解剖标志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前缘和后缘至假想定位线的距离分别为(-0.11±0.36)mm和(-0.14 ±0.38)mm,鼓室段面神经下缘与假想定位线的距离为(0.31±0.12) mm,砧骨短脚末端至外半规管下缘的距离为(1.73±0.24) mm,外半规管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65±0.25) mm,砧骨短脚末端至面神经锥段上缘的距离为(2.20±0.41)mm,镫骨头上缘至面神经水平段下缘的距离为(2.24±0.23) mm等.结论 外半规管、砧骨短突、鼓环、二腹肌嵴、前庭窗、匙突、卵圆窗、锥隆起和鼓索神经等是中耳显微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并与面神经关系极其密切和恒定.

  • 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

    作者:阮彩莲;杨延庆;薛涛;谢圆媛

    目的 探讨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特点.方法 分别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标本3例和灌注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例为研究对象,标本均经耳前颞叶底入路,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能清楚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颞叶底硬脑膜外探查结果显示,岩骨表面为弓状隆起,前内侧为鼓索支,抬起颞叶底面,能够清楚地看到中颅窝底和小脑幕.分离蛛网膜后,暴露蝶鞍旁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Labbé静脉.在脑干外侧面,动眼神经、基底动脉以及滑车神经等均能清晰显示.结论 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显微解剖.

  •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黄勤;付万新;朱蔚林;王伟金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 乳腺癌IGF2基因的印迹状态

    作者:周晓燕;施宗高;朱伟萍;张太明;李小妹;金爱萍;施达仁

    基因印迹(genomic imprintin)在胚胎发育、生长中起重要作用[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印迹基因异常是某些恶性肿瘤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这种基因突变的调控异常可能是癌变机制中的重要环节[2].IGF2(insulin-like grow factor Ⅱ)为父源等位基因表达的印迹基因,在除肝、脉络膜丛和软脑脊膜外的绝大多数正常组织中均表现为父源等位基因表达,而母源等位基因静止或表达极弱[3].有报道,IGF2的印迹异常与儿童肿瘤如Wilms瘤和某些成人肿瘤,如肾透明细胞肉瘤、卵巢癌等密切相关.IGF2基因表现为双等位基因表达,称为印迹消失(loss of imprinting,LOI),亦称印迹松弛(relaxation of imprinting,LOR).它可使表达量成倍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因此被认为是生长因子调控异常的新机制.IGF2与乳腺癌的关系亦有报道[4,5],但结果不一,我们采用显微解剖精确取材,根据IGF2第9外显子的Apa I 位点多态性特点,作聚合酶链反应(PCR)-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逆转录(RT)-PCR-RFLP分析,旨在进一步观察乳腺癌中IGF2的印迹状态,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

  • 声像图渗入显微解剖学的表现

    作者:赵玉华;陈宁宁;姚炜;言莱菁;李晶;江泉

    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以彩色血流动力为纽带,提高超声图像与肉眼解剖的一致性;发掘声像图微细结构向显微解剖学渗透的表现.方法:60例正常、炎性及肿瘤病变,高性能彩超仪频率3.5~13MHz联合使用,声像图与大体及显微解剖对照.结果:小脏器、血管声像图大幅度改善;正常、炎性及肿瘤病变的腮腺、乳腺、肛管等声像图的微细、复杂结构与血管表现,介入了显微解剖学范畴.结论: 血流动力是声像图与存活机体显微解剖关联的共振点,抓住微细结构、血流动力显示与识别的新动向,超声诊断将近入新的平台.

  • 上颌窦后外侧壁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艾尔肯·司马义;李海磊

    目的:对上颌窦外侧壁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3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完全模拟经上颌窦入路解剖,对上颌窦外侧壁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与结论:上颌窦后侧壁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是颅前、中窝与鼻腔、窦肿瘤互相蔓延的通道.

  • 人三叉神经穿颅底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乔明亮;刁玉领;梁亮;张梦楠;张铭;高艳

    目的::揭示人三叉神经穿颅段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射解剖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形态学及影像学依据。方法:26具完整成人尸头(10具女性,16具男性,年龄45-81岁,平均63.8岁),分别行显微解剖(8具)、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2具)和薄层塑化(16具),观察到的结果与临床无三叉神经疾患人群骨窗位CT图像(32例)、B-FFE序列MRI图像(3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发现:1.三叉神经眼支与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眼上静脉被硬脑膜及蛛网膜包绕共同穿越眶上裂,在此形成一个生理性狭窄。 CT及MRI结合应用,可以满足该部位的诊断需求。2.圆孔是一个内侧壁中部带有骨嵴的弯曲管道,其突出的骨嵴造成管腔的狭窄,容易压迫到三叉神经上颌支。 CT在该部位的应用较MRI有优势。3.三叉神经下颌支穿出卵圆孔处,有大量的静脉丛伴行,容易造成血管性压迫,MRI在该部位的应用较CT有优势。结论:三叉神经的3个分支在穿颅底段时,都存在机械性的压迫可能,这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生的原因之一。 CT和MRI在上述三处部位的联合应用,可以满足临床上诊断的需求。

  • 额颞颧入路中面神经额颞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志钢;袁贤瑞;赵杰

    目的 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 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 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 枕下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恒柱;兰青;王晓东

    目的 研究远外侧锁孔入路下所涉及的枕下部静脉系统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8具(16侧)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尸体头颅标本,在模拟远外侧锁孔入路的开颅过程中,观察枕下部各静脉的走行及汇入情况.结果 枕静脉与枕动脉伴行,枕静脉的汇合方式:二支型占62.5%(10/16),三支型占25%(4/16),单干型占12.5%(2/16).髁后导静脉收集椎动脉周围静脉丛的血液,髁后导静脉壁薄,管腔直径3.6~6.2 mm,平均4.7 mm.丰富的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包绕椎动脉V3段,静脉丛的组成形式不一,13侧为多个细小静脉互相吻合成"静脉湖"围绕椎动脉周围(13/16),3侧呈"分支状"或"网格状"(3/16).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下所涉及的枕下部静脉系统较为复杂,熟练掌握其解剖及正确处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 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

    作者:马文斌;苏长保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快、技术含量高的即是IGS,IGS 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术器械位置同步显示于术前或术中的影像学图像上,用以指引手术医师处理病灶[1];基于此,IGS所应用的技术有神经导航系统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宫剑;于春江;关树森;王凤梅;陈菲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 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 向鞍上、鞍旁扩展的经蝶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尹剑;苏长保;王任直;石祥恩;隋鸿锦;孟文建;刘杰;钱海

    目的 为扩大经蝶窦手术提供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蝶骨平台骨窗腹面观以及蝶窦后方斜坡周围的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20具干颅骨漂白标本(40侧)用于观察入路相关的骨性解剖结构;15具成人头颅灌注标本(30侧)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研究垂体周边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相应的距离或手术相关角度.同时,利用血管铸型技术,对鞍周静脉窦及动脉分支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后组筛窦形成蝶旁、蝶上筛房,对扩大经蝶窦入路术中视野显露有直接影响.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间距为(15.7±3.2) mm,鞍结节处颈内动脉间距为(13.9±3.8) mm,鞍结节后缘与筛板后缘之间的距离平均为(23.3±3.2) mm,视神经管与矢状面夹角为36.3°±1.6°.提示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相关的骨窗为" (△)"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向鞍旁、鞍前、蝶骨平台扩展适合沿中线生长的的中、小型病灶.向鞍旁海绵窦扩展时,垂体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增加施行扩大经蝶手术的风险.术中易损伤的是颈内动脉和外展神经.

  • 鼻唇沟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马岩;马晓凯;王滨;王志军;李昊;张厚感;陶然;杨柠泽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对鼻唇沟做出准确描述和定义,为解剖学和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颌面外科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行福尔马林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 (1)鼻唇沟是面中部多脂肪区与无脂肪区的分界.(2)鼻唇沟起于鼻肌横部在鼻翼上缘皮肤的止点,终止于口角降肌在口角外下方皮肤的止点.(3)从解剖学角度可将鼻唇沟分为上、中、下3段,上段(Ⅰ):为鼻肌横部区,长(20.38±0.74)mm;中段(Ⅱ):为上唇提肌区,长(17.13±0.57)mm;下段(Ⅲ):为蜗轴区,长(20.81±0.70)mm.(4)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表层肌腱膜系统(SMAS)与组成鼻唇沟的7块表情肌同属同一层次.结论 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不分年龄.永恒存在.不同于面部老化形成的鼻唇沟皱褶和面部老化或表情变化形成的鼻唇沟脊.

  • 口下颌沟的解剖学研究与老化分析

    作者:杨柠泽;刘阳子;王志军;李月;苏晓玮;张杰;石恒

    目的 通过对口下颌沟区域的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探讨面下部口下颌沟老化特征的形成机制.方法 ①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标本8具,男5具,女3具,用亚甲蓝溶液对每具尸头的一侧面部进行面颊部脂肪室和口下颌脂肪室的注射,2个蓝色脂肪室间未被着色的区域即为口下颌沟区域.②在同具尸头的另一侧面部,结合肉眼观察,选取对称标记的口下颌沟区域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各个解剖结构的层次、位置、特征及其毗邻关系,并做文字和图像记录.③切取对称标记的口下颌沟区域,将其脱水、石蜡包埋后行10 μm薄层横断面连续软组织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口下颌沟位于降口角肌表面,从口角延伸至下颌缘.其上界由降口角肌插入皮肤的假性韧带——口下颌沟韧带构成,下界由下颌韧带构成.口下颌沟的内、外侧脂肪室分别为口下颌脂肪室和面颊部脂肪室,且外侧脂肪室中的脂肪组织较内侧脂肪室疏松、体积更大、颜色更鲜亮.组织学上的观察结果与大体解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 根据口下颌沟的解剖学特点,推测口下颌沟畸形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口下颌沟韧带和下颌韧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松弛变薄,口下颌沟内、外侧脂肪室中的脂肪组织在结构和形态上存在差异等均可致使口下颌沟外侧软组织下垂.

  • 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保哲;张新中;张扬;王明盛;周祥;周文科;周国胜;黄立勇;李祥生

    目的 探讨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征和经脉络裂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个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在4-10倍显微镜下进行侧脑室区域显微解剖,观察并描述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分别打开脉络膜裂体部、房部、颞部,观察达到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环池的路径解剖.结果 脉络丛位于侧脑室底部内侧.脉络膜裂是位于丘脑和穹窿之间呈C形的潜在的生理裂隙,呈白色半透明的薄膜样结构.经脉络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经脉络膜裂房部可抵达松果体区、经脉络膜裂颞部可显露环池.结论 经脉络膜裂入路循自然裂隙到达手术部位,具有对脑组织损伤轻、路径直接等特点.掌握脉络膜裂的显微解剖学知识是应用经脉络膜裂入路的基础.

  • 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庆华;孙涛;田继辉;宋家仁;张莉

    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方法应用15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临床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在4~25倍手术显微镜下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主要包括三叉神经和相关的小脑上动脉、岩静脉及中脑、中脑小脑沟、小脑上脚、小脑幕面.小脑上动脉的行程一般比较恒定,向尾侧凸起的46.88%的尾袢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结论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且周围毗邻脑干、小脑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的结构,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成功率并且尽可能保存神经功能的完整.

  • 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金保哲;张新中;周文科;周国胜

    目的 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 模拟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对15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与本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 在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的沟槽内有一标志中线的细小动脉;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之前5 cm和7 cm的两点(P5/P7)为参照,得到的相关测量值的均数如下:(1)P5/P7至扣带沟的距离分别为29.26mm、30.43mm;(2)胼胝体下缘和穹隆间的距离分别为7.53mm、9.88mm;(3)胼胝体的高度分别为7.18mm、7.78mm;(4)前连合和室间孔的距离为5.04mm.结论 经胼胝体入路应限定在P5-室间孔和P7-室间孔两连线之间的范围内;胼胝体中部两侧纵纹之间沟槽内的小动脉可作为切开胼胝体的标记;熟悉上述数据资料有助于术中保护运动区、胼胝体膝、穹隆连合、前连合.

  • 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应用CTV定位Labbé静脉

    作者:施炜;徐启武;陈建;姜保东;崔大明;车晓明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 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 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 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481 条记录 2/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