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入路的斜坡侧壁显微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王延金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斜坡侧壁重要结构的显微解剖参数和显露方法.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切口(左侧)行两侧斜坡侧壁结构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并初步探讨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的可行性.结果上斜坡侧壁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中斜坡侧壁重要结构有颈内动脉岩骨段、岩下窦和外展神经经过的Dorello管,循翼管向后方可安全确认颈内动脉岩骨段;下斜坡侧壁首要结构为椎动脉和后组颅神经.颞肌瓣转移可有助于斜坡硬膜重建.结论掌握斜坡侧壁的显微解剖和重要结构的显露方法,有助于经斜坡入路的侧方扩展.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斜坡 颅底 显微解剖
  • 经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王如密;张发惠;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目的探讨经终板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颅的终板、视上隐窝及相邻结构.结果终板自前连合伸至视交叉中部,大部分区域厚度在0.25 mm 左右,平均曲长为(14.1±2.7) mm,大宽度为5.0 mm.视上隐窝位于视交叉后半中线区的上面,平均长度为(5.8±1.3) mm,前缘高度0~0.4 mm,后缘高度0.6~2.4 mm.相邻第三脑室的平均宽度为(2.2±1.1) mm.前交通动脉位于终板正上方者不足1/4.结论经终板入路是打开终板后所获得的手术通路,大致呈梯形,后界是被后推的前交通动脉及两侧A1段;前界为视交叉后上缘;侧边为下丘脑组织及视束.中嵴或中央区高起是鉴别终板的重要标志,在视交叉前缘11 mm后方沿中线上切开终板常是安全的.

  • 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明广;徐启武;鲍伟民;王克强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JF)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方法显微镜下(×3)研究40例颅骨、30具成人头颈标本的JF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JF内口65.7%右侧大于左侧,外口70.0%右侧大于左侧.茎突、枕骨颈突分别位于JF的外侧和后方,鼓乳切迹位于茎乳孔的外侧.70.6%JF岩部通过IX、X、XI颅神经,29.4%的岩部仅穿过IX颅神经.93.0%岩下窦在IX、X颅神经之间汇入颈静脉球.面神经垂直段下部投影80.0%位于鼓乳裂.结论多数JF右侧大于左侧.岩部通过的神经与神经通道间硬膜宽度有关.茎突、枕骨颈突及头外侧直肌,可作为JF的定位标志.鼓乳裂、鼓乳切迹和二腹肌后腹为面神经的定位标志.

  • 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与第三脑室关系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成;郭之通;张弋;束汉生;王淮;严畅;马骥;陈伟强

    第三脑室周围有重要的脑功能区、回流静脉,故第三脑室肿瘤手术切除比较困难复杂,肿瘤全切除率低,且易出现并发症,是神经外科手术难题之一.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及病变的手术入路有多种[1],我们从1999年7月至2003年3月应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显微切除第三脑室内肿瘤及囊虫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2].

  • 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徐涛;薛绛宇;陈炯;比诺德;崔宇辉;高文伟;王韧;曹合利

    目的 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的变异特点,为血管和颅底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6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人脑完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测算,并作摄影.结果 46例(92侧)中,两侧后交通动脉(PCoA)管径不等超过60%,长度相差2 mm以上者约占50%;PCoA与大脑后动脉(PCA)的解剖关系中,约50%发育正常;基底动脉(BA)与两侧PCA组成的分叉角为45°~150°,平均105°,PCA交通前段内穿支出现率98%.结论 人脑Willis动脉环后循环中,约50%以上存在血管的管径、长度和解剖变异.

  • 三叉神经根血液供应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蒋吉英;齐安东;于树娜;张杰;王晓萃;张皓云;李洪先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根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三叉神经根动脉的来源及其配布方式.结果 ①43.5%三叉神经根动脉源于脑桥支,另外还可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AICA)、三叉小脑动脉、小脑上动脉(SCA)等;②这些滋养动脉间可发生吻合,构成头侧环和尾侧环;③50%的滋养动脉自神经根下面穿入,30.7%从其上面穿入.结论 ①脑桥支和AICA是三叉神经根动脉的主要来源;②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分支间的吻合在近入根区处较多,而在根干部较少;③三叉神经根动脉的穿支多自神经根的上面或下面穿入.

  • 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刘荣耀;许瑞雪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 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大脑前动脉A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汝觅禄;任海军;高俊玮;巩麦林;王健伟

    目的:通过解剖及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显微外科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解剖,观察ACA A1段及其穿通支的直径、走行和分布情况.结果:ACA A1段变异较多,双侧Al管径多不相等,且以左侧管径大于右侧多见;A1段的穿支大多由其上壁、内上壁发出向后走行,每一侧A1发出有2~15(平均8支)穿通动脉,分布于前穿质、基底节、视交叉、额叶和下丘脑等处.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均起源于同侧ACA,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 mm内多见,回返动脉沿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在一侧A1段发育不良时,可与同侧回返动脉相混.结论:应用ACA A1段及其穿通支的解剖学基本特征指导前脑底部相关手术,从而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荆俊杰;郑和平;张锡增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手术解剖. 方法: 模拟4个手术视角,在14例尸体标本上作28侧间隙的显微解剖. 结果: 该间隙大致呈V形,前岩床皱襞将其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间隙的内侧边为颈内动脉和前床突,外侧边通常为颞叶前下面,含有蛛网膜和纤维小梁等结构. 视角越偏侧方,底边常越短,内、外侧边却变化不大,间隙下方结构均随方位改变. 结论: 对于年轻人,该间隙常在0°至10°视角下宽大. 对于脑萎缩者,常在30°至45°时宽大. 要经该间隙达到鞍后区,至少应取45°视角,向侧方牵开颞叶.

  • 脑膜垂体干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成

    目的 了解脑膜垂体干的起始、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为鞍区肿瘤手术时保护该动脉及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颅灌注标本60例,显微镜下对脑膜垂体干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脑膜垂体干绝大部分起源于后曲段附近的管壁,出现率为100.0%,起始处直径为0.62~1.24(0.86±0.20)mm,发出3个分支,分别为垂体下动脉、脑膜背动脉和小脑幕动脉.2种分支类型:典型三分支型占70.0%,非典型三分支型占30.0%.结论 了解脑膜垂体干显微结构为鞍区手术时保护该动脉及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提供依据.

  • 指尖断指再植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乔为民;黎立;李靖扬;闫涛;王珑;周瑜博;王洪波

    手指末节离断是远节指间关节附近离断,有着发病率高、手术难度大、手指成活率高、术后恢复良好等特点,Yamano[1]将末节断指分为三区:(1)区指固有动脉弓以远离断;(2)区远节指间关节至动脉弓处离断;(3)区中节指骨远端至远节指间处离断.根据指尖显微解剖和指尖断裂损失程度,尤其在指尖再植中,有些病例可找到供吻合的静脉,少数找不到,故又将Yamano1区断指,即指尖离断伤分为6型[2].我科于 2003年5月~2008年12月期间共再植了指尖离断伤98例122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与颈椎间盘损伤

    作者:宗兆文;周跃;梅芳瑞

    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多伴随椎体的半脱位,常累及椎管或椎间孔,损伤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其治疗,一般采用早期闭合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但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小关节脱位合并颈椎间盘损伤的发生率很高,且有突出的椎间盘在复位过程中或复位后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的报道[1-4],从而提出MRI检查应优先于早期复位[1,2]。笔者对小关节脱位时,颈椎间盘损伤的地位综述如下。  一、 下颈椎与颈椎间盘的结构特点  颈椎间盘与腰椎间盘的结构不完全相同。Mercer等[5]通过对12具成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颈椎间盘纤维环的排列不同于腰椎间盘的“同心圆多层状”排列,而是呈“新月”形排列。其前方胶原纤维厚,向两侧逐渐变薄,直至钩状突,侧后方纤维基本缺如,后方仅有1层薄的、垂直方向的纤维。纤维环前方和后方分别得到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的加强,而后纵韧带较前纵韧带薄弱。颈椎间盘从结构上看,比腰椎间盘更易遭受屈曲暴力的损伤。而下颈椎活动度大,且因小关节与冠状面成角约45°等特点,使其易遭受暴力,特别是屈曲暴力而发生小关节脱位。

  • 岩静脉及其与三叉神经关系的应用解剖

    作者:田维东;王孝文;姜明旭;安月勇;辛玲;彭龙锋;纪宇明

    目的 通过解剖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观察岩静脉起始与终止部位、形态、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颅标本12例(24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上述神经、血管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测量岩静脉长度、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 在24例标本共发现岩静脉35支;其属支交汇处直径为(2.44±0.87)mm(1.15~4.10 mm),汇入岩上窦处直径(2.60±0.93)mm(1.20~4.50 mm);岩静脉主干长度为(5.05±3.53)mm(1.75~8.95 mm);共有7支主干及2条束支与神经根接触或压迫,除7条主干接触者外,其主干与三叉神经根近距离(7.09±4.48)mm (1.20~12.60 mm).结论 岩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可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解剖学基础之一.岩静脉呈游离悬空状,其主干多粗短,术中易因过度牵拉而破裂出血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岩静脉影响手术者应提前将其分离后电凝切断.

  • 第Ⅳ脑室底显微解剖与手术入路研究

    作者:哈文波;战华;钟震宇;陈会荣;刘恩重;付立旗;陶小林

    目的研究第四脑室底的显微解剖,为选择切开第四脑室底进入脑干的手术入路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例国人成人脑标本的第四脑室底进行显微测量,其中7例进行了切片染色,对部分脑干背侧的重要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束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1.第Ⅳ脑室底长(32.08±3.02)mm,宽(18.64±1.94)mm的菱形结构.2.获得了部分脑干背侧重要神经核团及神经纤维束的资料.结论通过对第Ⅳ脑室底显微解剖的观察,认为切开第Ⅳ脑室底可选择的手术入路有:中线切口,中部宽区横行切口和面丘上纵行切口.

  • 远外侧入路相关显微解剖

    作者:张恒柱;兰青;武永康

    因部位较深、暴露困难、解剖结构复杂等原因,下斜坡肿瘤、颅颈交界区病变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远外侧入路可从极侧方显露延髓和颅颈交界区腹侧面,增加了岩斜区显露且牵拉脑干轻微,被认为是较合适的入路之一.本文对远外侧入路相关显微解剖做一综述.

  • 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马草原;刘希光;李爱民;张洪伟;孙勇

    目的 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 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聪;宴永和;解春华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及对外科皮瓣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基础与临床应用上都得到广泛重视[1].自2003年5月~2005年10月,我们对20例成人上肢标本进行了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的显微解剖观测,并在此基础上以该皮瓣移植修复手背手指软组织缺损12例,效果满意.

  •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与颅神经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曾一;刘月

    目的 为颅内海绵窦区显微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海绵窦内颅神经位置、走行及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分为5段,第Ⅲ、Ⅳ、V1、Ⅵ颅神经在海绵窦内长度分别为(15.95±1.79)mm、(22.48±2.06)mm、(16.70±2.90)mm和(18.36±2.48)mm;滑车神经变异较大;Parkinson三角是经海绵窦外侧壁人路手术开颅常用的间隙.结论 熟悉海绵窦显微解剖对颅内海绵窦、鞍区等颅底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观察

    作者:董家军;伍益;陈忠平

    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入路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入路:体位呈侧卧位,头向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的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上静脉、Meckel腔.小脑上动脉的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又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的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上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的清晰显露.该入路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蝶窦外侧壁的显微解剖及其在扩大经蝶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翦;Sharatchandra Bidari;Albert Rhoton

    背景与目的:经蝶入路的手术范围已经从鞍区扩展到海绵窦、颅中窝等处.本研究对蝶窦气化延伸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的解剖进行观测,旨在为扩大经蝶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参考,避免术中重要结构的损伤.方法:结合尸头解剖与头颅CT,对蝶窦外侧壁的气化方向的变异及其与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关系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结果:当蝶窦气化向外侧方向扩展超过连接圆孔颅外端内侧缘与翼管前端开口内侧缘的VR线(Vidian-Rotundum line)时,该蝶窦被称为外侧型蝶窦.VR线外侧的蝶窦部分称为蝶窦外侧隐窝.外侧型蝶窦可分为蝶骨大翼型、翼突型和全外侧型.本研究在100例CT扫描中,外侧型蝶窦占46%.其中蝶骨大翼型占12%,翼突型占11%,全外侧型占71%.结论:外侧型蝶窦中的外侧隐窝可为经蝶窦和经上颌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和颅中窝病灶提供自然手术通道.

481 条记录 24/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