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三叉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铁辉;许华;蔺友志;张毅;李明;韩凤平

    目的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神经内镜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28具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在15具尸头上采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围毗邻关系.结果①以星点-乳突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作2.0 cm直径的骨窗,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②采用不同角度内镜,可扩展对桥小脑角立体结构的暴露,直接对血管与神经接触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利于查明手术显微镜难以观察的部位.结论利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对脑神经、脑干、小脑的牵拉,能够更好地显露桥小脑角结构,准确确定责任血管.

  • 海绵窦显微解剖及颅眶颧入路研究

    作者:张欣健;王社军

    目的为海绵窦的颅眶颧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颅湿标本15例,血管内灌注乳胶染料后进行至海绵窦的相关手术入路操作,手术显微镜下观测海绵窦的解剖结构,每侧测量了12个海绵窦各壁上解剖三角的有关数据,将颅眶颧入路与其他手术入路进行比较.结果通过Hakuba三角和Parkinson三角几乎能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结论经海绵窦三角直接手术,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海绵窦内,充分认识有关解剖三角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颅眶颧入路能充分暴露海绵窦侧壁各解剖三角,有利于进行海绵窦复杂病变的手术.

  • 海绵窦-眶尖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王永谦;陈锦乐;丁美修

    目的 提供海绵窦-眶尖区手术的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20例(40侧)成人干性头颅标本眶尖区骨性结构.在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暴露眶尖区及海绵窦,观察并测量其内容及毗邻关系.结果 ①30侧(75%)标本可见中床突,8侧(20%)标本前、中床突尖端在海绵窦上壁前部形成颈动脉床突孔.②总腱环附着于视神经管上、内和下壁,以及眶上裂外缘中点骨突,包绕视神经孔颅口和穿行眶上裂的结构,并将眶上裂分隔为三部分.③眼上静脉于上直肌和外直肌起点间经总腱环外面穿眶上裂外侧区注入海绵窦前下间隙,且与总腱环粘连紧密.磨除前床突,横行切开上、下硬膜环,则可显露床突间隙、海绵窦前下间隙、颈动脉穴和颈内动脉床突段.结论 海绵窦-眶尖区内容物相对集中、关系复杂,熟知此区骨硬膜结构及血管神经关系有利于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区的病变.

  • 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暴露范围的量化比较研究

    作者:冯东侠;高恒;周新民;徐卫东

    目的量化对照研究不同类型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对岩斜区的暴露范围,为临床手术的入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7例(14侧)尸头进行迷路后、经迷路和经耳蜗入路的手术模拟操作,运用神经导航技术对各入路的岩斜区暴露范围进行量化比较.同时对各入路可能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观察.结果经迷路后入路能保留面听神经功能,但对岩斜区的显露范围较小,明显小于经迷路入路和经耳蜗入路.后两者的显露范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可能引起面神经功能损害和听力丧失.结论经岩骨入路可获得良好的岩斜区显露,但手术创伤大,应谨慎选择.经迷路入路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但直接损害听力,只适用于术前听力已经丧失的病人.经耳蜗入路手术创伤太大,一般没有必要.对于手术前存在听力的病人,迷路后入路是佳选择.

  • 额颞-颞下窝入路翼腭窝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王秉玉;郭智霖

    目的为经外侧入路处理翼腭窝及中颅底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例干性头颅标本的翼腭窝骨性标志,并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额颞-颞下窝入路显微解剖,观察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翼肌段位于神经成分前方,其末端外径平均为(2.46±0.58)mm,眶下裂孔至圆孔和翼管外口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3.34±3.03)mm、(17.33±4.05)mm;翼管长(14.65±1.76)mm,走行与垂体窝外侧颈动脉沟平行,翼管中点距颈动脉沟(12.72±1.38)mm.结论行经外侧翼腭窝入路时,以眶下裂孔作为辨认翼腭窝深部结构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解剖观察内听道蛛网膜及术中观察其与听神经瘤的关系

    作者:蔺友志;刘恩重;李俊石

    目的探讨内听道蛛网膜解剖结构;术中观察听神经瘤与蛛网膜之间的关系.方法解剖观察尸头后术中观察蛛网膜与肿瘤及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内听道蛛网膜是桥小脑角池蛛网膜的延续,并达到内听道底部.肿瘤和神经之间没有蛛网膜间隔.结论听神经瘤是蛛网膜内位肿瘤,锐性和明视下切除肿瘤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保护.

  •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行第四脑室手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宋睿;刘健;李强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到达第四脑室的解剖研究,及在不切开下蚓部的情况下如何分离此裂隙以获得佳的手术视野.方法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颈内动脉系统彩色乳胶灌注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分离小脑延髓裂,观察第四脑室顶部、底部及外侧隐窝等,切开脉络膜等暴露第四脑室各区域.结果小脑延髓裂充分暴露后,可以不切开下蚓部,即可获得第四脑室各壁的良好术野.开放小脑延髓裂可依据第四脑室壁的位置及需要暴露的程度分为3种方式:广泛型(导水管型)、外侧壁型及外侧隐窝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以及脑干,且术野充分,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因广泛型可以大程度显露第四脑室底部及各区域,因此可以作为该入路的标准方式.

  • 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王延金

    目的为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提供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参数.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切口(左侧)行两侧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外侧壁的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而颈内动脉隆起缺失的出现率高达50%,此时,依照翼管-破裂孔-颈内动脉破裂孔段途径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为一安全策略.内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以充分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掌握蝶窦外侧壁显微解剖和从内侧面显露、移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助于扩大经蝶手术和前方颅下手术对病变累及海绵窦的处理.

  • 鞍区蛛网膜下池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森;王如密

    鞍区蛛网膜下池是鞍区手术的重要路径,对其清楚的辨认和正确利用有助于有效开展鞍区显微手术操作;掌握其显微解剖知识是成功实施手术的必要条件.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已经初步形成,本研究就有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 斜坡显微解剖和颞肌瓣重建斜坡硬膜初探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莫大鹏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斜坡显微解剖参数,并探讨斜坡硬膜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左侧)切口行斜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并初步探讨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的可行性.结果上斜坡蝶窦大小变化较大,侧壁重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中下斜坡构成梯形相对安全区,颈内动脉和颈静脉孔内结构位于此区侧方;自寰枕关节内侧向外可显露椎动脉硬膜外段.颞肌瓣转移可有助于斜坡硬膜重建.结论熟悉斜坡显微解剖有助于前方经斜坡入路的实施;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前方经斜坡入路处理硬膜内病变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新措施.

  • 环池前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目的探讨环池前部的显微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颅的环池前部.结果环池前部主要居于小脑幕上方,常与小脑桥脑池隔有蛛网膜.其内侧壁为中脑及桥脑上部的外侧面,外侧壁为钩和海马旁回的内侧面,顶壁为视束下面的软膜反折.颞叶均有纵行压迹同小脑幕切迹相对应,多数压迹与钩无关.环池前部主要含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静脉及大脑后动脉P2段,纤维小梁不多,多为散在的短纤维.结论钩仅小部分位于前切迹空间,跨幕切迹向内侧伸展的脑组织以海马旁回前部为主,小脑幕切迹下疝的前疝若改称海马旁回疝将更为合适.颞叶与动眼神经的间距变异较大,所以,有些人容易出现瞳孔改变,有些人则不容易发生.切除海马前部和钩时,应沿脉络丛的下面作软膜下分离,否则容易损伤视束、基底静脉及脉络膜前动脉.

  •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广延;冯燕;于春江;耿素民;江涛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朱卫;崔尧元;徐启武

    目的对手术中涉及的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研究.方法 20例脑标本,应用显微镜对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大脑内静脉通常由丘纹静脉、透明膈静脉和脉络膜上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汇合形成,存在解剖变异.双侧大脑内静脉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但非所有如此.根据大脑内静脉与松果体的方位,可将大脑内静脉分为4型.静脉角与室间孔的距离变异较大.丘纹静脉可分为正常型和异常型6种.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与大脑内静脉密切联系.结论大脑内静脉的主要属支之间有解剖的互补性.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可作为解剖标志.侧脑室手术中应注意双侧大脑内静脉不平行的可能,保护好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以及伴行的动脉.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关系和变异,对选择扩大Monro孔的手术方法具有决定性意义.

  • 听神经瘤听力保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江涛;王忠诚;于春江;贾旺;宫剑;陈菲;王风梅

    目的为经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保护听力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桥脑小脑角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复杂,各重要神经、血管之间组织层次分明.结论研究桥脑小脑角区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听神经瘤的切除,保护重要结构,是听神经瘤手术保留听力的解剖学基础.

  • 尺神经干中手内肌功能束组走行分布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绍光;顾立强;邵岩

    目的观察尺神经内手内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的走行分布,为临床选择性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12具上肢标本,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尺神经及其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它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测量神经干及手内肌神经束组的直径,计算其面积和手内肌束组的分布范围.结果尺神经干的形态和直径随平面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束组纤维在远端分化集中、定位明确,在近端混合弥散.手内肌神经束组是尺神经中大的功能束组,在前臂和上臂 3/8段以远,纤维相对集中(分布范围占神经的 40%~ 60%),有明确的定位.结论在前臂和上臂 3/8段以远,采用束组缝合法选择性修复手内肌功能束组,将减少神经纤维的散失,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 腋神经中三角肌功能束组在四边孔平面分布的显微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作者:李绍光;顾立强

    目的观察研究腋神经中支配三角肌的功能束(组)于四边孔平面在神经干中的分布规律及组织学特征.方法根据自然分束逆行显微解剖分离12具(24侧)福尔马林灌注固定成人尸体标本(左右各半)的腋神经,于四边孔平面观察记录三角肌功能束组在神经干中的分布情况并测量其直径;另取新鲜冷冻尸体上肢标本6具(左右各半),对腋神经束组于四边孔平面断面取材,组织横断面切片,分别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Karnovsky-Roots法)及Loyez髓鞘染色,观察断面纤维束性质及行纤维计数.结果腋神经在四边孔平面可分为两大束组,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前支组成的束组走行于神经干外侧,截面积为(2.449±1.327)mm2,占神经干面积的55.4%±9.3%;纤维束性质表现为运动纤维;纤维计数为(2112±631)根,占神经纤维总数的45.6%±1.1%.结论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进行神经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时,将移位神经选择性与腋神经外侧束组吻接,会减少纤维散失,提高功能恢复率.

  • 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亚斌;李会晓;夏利锋;裴少琨;王增涛

    目的 探讨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及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20例成人上肢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观测桡动脉在腕部发出的皮动脉(腕横纹穿支)的数目、管径、高度及分布范围.对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24例手指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实施了桡动脉腕横纹穿支为蒂的腕部掌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结果 20例标本均存在腕部桡动脉或桡动脉掌浅支发出腕横纹穿支.皮瓣感觉由正中神经掌皮支、桡神经浅支、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分支支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3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随访3~9个月,平均约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术后6个月皮瓣区域两点辨别觉为6~ 10mm,平均8.8 mm.皮瓣的供区无瘢痕挛缩,腕关节屈、伸活动无受限. 结论 桡动脉腕横纹穿支起始、走行及分布较为恒定,且有皮神经分布,可成为修复手指创面较好的皮瓣之一.

  • 内镜辅助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秦军;雷霆;舒凯;陈劲草;李龄

    目的 研究内镜辅助经鼻蝶入路至斜坡区的显微解剖和显露范围,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测量40例颅骨干标本的骨性结构,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用内镜和显微镜观察斜坡区显露范围,并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前鼻棘至蝶窦口、鞍底、鞍结节中心、鞍背中点、枕骨大孔前端的距离分别为(55.62±4.23)mm、(71.50±6.21)mm、(79.02±4.97)mm、(81.04±8.02)mm、(91.08±5.20)mm;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起、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离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5.78±1.94)mm、(5.44±2.02)mm、(25.07±2.77)mm、(16.98±1.99)mm;斜坡的长、高分别为(32.43±5.46)mm、(35.01±4.12)mm;上、中、下部的厚度分别为(17.23±3.12)mm、(9.96±3.10)mm、(6.35±2.95)mm.在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适当去除相应结构增加显露鞍后-斜坡区的解剖结构.结论 内镜辅助经蝶入路可以通过良好的视角显露鞍后-斜坡等显微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后-斜坡等颅底中央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 示踪法进行臂丛神经显微解剖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建礼;路来金;薛晶;杨景全;刘彬;刘志刚;张海英

    目的 研究大鼠臂丛神经主要分支在神经干中的分布规律. 方法 用1,1'-双十八烷-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1,1'-diod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fate,DiI)作臂丛神经远端主要分支的逆行神经示踪,观察其纤维在近端神经干不同平面内的分布范围. 结果 Dil在神经干内的扩散速度:2 d 组为:(8.819±0.32)mm/d、4d组为:(8.482±0.262)mm/d、6d组为:(8.062±0.108)mm/d.对于低安全平面,桡神经中肱三头肌支位置高,正中神经分支中桡侧屈腕肌、旋前圆肌支与主干融合的位置高,而尺神经的分支低安全平面均较低. 结论 DiI对神经束标记具有轴突特异性,可以用于活体神经束路的研究.DiI在活体臂丛神经中顺行、逆行扩散速度相同.正中神经、尺神经作为部分动力神经源移位于肌皮神经,在入肌点平面切取均是安全的.

  • 示指桡侧固有动脉阶梯推进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吴泽勇;王绥江;黄海华;张培华;史玉仓;陈秀凤;邓婷婷;蔡雪彦

    目的 通过对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及其背侧支的解剖观察,总结背侧支血管的起源相对位置、走行规律,探讨示指桡侧固有动脉阶梯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对6只手标本经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及其背侧支血管的显微解剖,以及1只血管铸型手标本,观察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及其背侧支的起源位置、数量及走行特点.在解剖的基础上,临床应用示指桡侧固有动脉阶梯推进皮瓣修复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10例,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的成活情况及修复指功能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 6只手标本中,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在近节有2条(4只手)或3条背侧支血管(2只手),中节有2条背侧支血管(6只手);1只血管铸型标本显示示指桡侧固有动脉在近、中节分别有3条、2条背侧支血管.临床应用10例,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完全成活.术后10~14个月随访,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邻近肤色大致相同,示指屈、伸功能良好,虎口无畸形,皮瓣静止两点分辨觉为5.5~9.0 mm,平均7.2 mm.结论 示指桡侧固有动脉阶梯推进皮瓣可跨掌指关节,扩大皮瓣供区,血供可靠,修复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为示指指端缺损创面的临床修复提供了一种术式选择.

481 条记录 19/25 页 « 12...16171819202122...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