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毗邻关系、分支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30侧标本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实为出海绵窦后的一段,常以纤维结构与周围牵连,主干分为眼动脉段、后交通动脉段及脉络膜动脉段3段.后交通动脉大致发自中点水平,脉络膜前动脉大致发自后半的中点.眼动脉段均发出垂体上动脉,多数还发出眼动脉,少数发出前床突支.在视交叉池内,垂体柄前方所见的小动脉几乎均属于垂体上动脉的分支.结论:有些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术中推移有困难,需先松解其纤维连系.打开颈动脉池时应特别留意前床突支,防止损伤出血.供垂体柄的分支可以切断1~2支小支,而至视路的分支均宜妥善保留.

  •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目的: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干性颅骨标本,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 幕上、下乙状窦前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作者:尤永平;申长虹

    目的:为幕上、幕下乙状窦前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观察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迷路后、经迷路、经耳蜗入路骨质切除范围分别在后半规管后点、内耳道、耳蜗和乙状窦沟之间.后半规管弓峰、内耳门后缘到乙状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9.8±1.9) mm、(22.0±2.4)mm,耳蜗到岩嵴后点的距离为(28.6±3.0)mm,岩嵴到颈静脉窝顶的距离为(15.1±4.0)mm.结论:应用此入路能取得岩斜区病变手术治疗满意的结果.

  • 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术中面神经保护解剖学基础

    作者:黄广龙;漆松涛;张喜安;石瑾;潘军;邱晓瑜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安全切除、术中面神经保护技术及解剖学基础.方法 121例听神经瘤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外科基础上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配合超声吸引(CUSA)和激光刀切除肿瘤,术后采用House-Brackmann (HB)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肿瘤全切除100%(12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93.4%(113例),蜗神经解剖保留90.1%(109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回访121例,按House-Brackmann分级对面神经功能评估,Ⅰ-Ⅱ级71.9% (87例),Ⅲ-Ⅳ级25.6% (31例),Ⅴ-Ⅵ级3.3%(4例). 结论 掌握听神经瘤与蛛网膜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听神经瘤安全切除及面神经功能保护的关键.

  • 改良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掌指关节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作者:张祥翊;万圣祥;肖颖锋;李进淼;江长青;彭艳斌;周喆刚

    目的:为带血供改良跖趾关节全关节及半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总结该改良关节置换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测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第2跖趾关节的解剖结构及血供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测量.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改良全关节及半关节重建修复掌指关节14例,其中全关节8例,半关节6例.术后均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第2跖趾关节的血供丰富,血管、神经位置恒定.临床应用14例,其中12例于术后5个月~3年2个月得到随访,第2掌指关节均获得较良好的功能恢复,带关节囊半关节移植效果佳,全关节移植次之.结论:改良的第2跖趾关节游离移植重建第2掌指关节的不同术式,能有效地恢复第2掌指关节的功能.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改良的手术方案、神经关节支的修复及全面的关节结构功能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 耳廓掀翻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陈辉;施洪;甄泽年;陈贤明;郑和平;张发惠

    目的:报道耳外科新的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在38侧标本上对外耳血供进行解剖观察,设计了耳廓向下掀翻入路,应用于121例耳部疾患.结果:外耳血供来自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其外侧面为颞浅动脉上、中、下耳支及耳后动脉耳廓支的穿支供应,背面为耳后动脉上、中、下耳支供应.经耳廓掀翻中耳乳突手术入路,手术野大,暴露好,未发生耳廓缺血坏死或感觉障碍.结论:耳廓掀翻是现代耳外科理想的手术进路.

  • 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李锦荣;李浪;许亚军;张健荣;赵善明;卢尔海;赵双奇

    目的:报道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及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10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在远侧腕横纹上方5~6 cm处解剖出桡动脉,向其远端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皮瓣供区血管神经走行、分布及吻合情况,确定该皮瓣设计切取的"点、线、面",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7例.结果:10例标本及7例病人中,除l例标本外,余均有桡动脉掌浅支存在.其起点处的直径1.2~1.4 mm,长度1.5~2.5 cm,皮瓣面积约3 cm×5 cm.7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1)、大鱼际皮瓣血管蒂的长度、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可用于游离移植;(2)、皮瓣结构、血管口径与指部相当,是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 颞叶基底桥静脉解剖的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杨德林;顾士欣;孙兵;刘晓东;车晓明;徐启武;李文生;曲宝田

    目的 评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与实际解剖的差异及其在横跨颅中、后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具尸头标本和25例颅中、后窝肿瘤患者分别分成实际解剖组和虚拟解剖组.虚拟解剖组头颅MRA、CTA等在工作站融合后,虚拟环境下解剖颞叶基底桥静脉,而实际解剖组在显微镜下解剖,比较两组静脉数目、形态和Labbé静脉类型.结果 颞叶基底桥静脉有4型.实际解剖组:静脉湖型17.5%,烛台型40%,单根型20%,多根型22.5%;虚拟解剖组:静脉湖型16%,烛台型42%,单根型18%,多根型24%.实际解剖组静脉属支213根,87汇入点;而虚拟解剖组分别为167属支,81汇入点.颞叶基底桥静脉汇入点分布:实际解剖组横窦区域52.87%,小脑幕区域24.13%,岩上窦区域23.0%;虚拟解剖组横窦区域54.35%,小脑幕区域23.91%,岩上窦区域23.10%.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显示颞叶基底桥静脉的解剖特点,为颅中、后窝骑跨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提供合理依据.

  • 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晓红;李晓鹏;李培;付升旗;范锡印;牛杰

    目的 为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解剖观测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分支、穿支血管.(2)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大脑中动脉M1段的走行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的长度和外径分别为(13.14±3.62) mm、(3.41±0.38) mm,血管造影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0.65±5.61) mm、(2.30±0.35) mm,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M1段中央支的内侧群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的上壁和内侧壁,较细小;外侧群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动脉干的上壁和内侧壁,较粗、长.男、女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中动脉M1段长,直径粗. 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与血管造影对照观测对选择血管支架的类型和放置部位,避免血管支架阻塞中央支开口处,防止术后中央支供应区域缺血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海绵间窦的显微解剖与磁共振对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时君;邓雪飞;柏亚;宋文;刘斌;韩卉

    目的 通过对海绵间窦的显微解剖与磁共振对照研究,为蝶鞍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18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24例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造影(CE-MR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 ①以垂体为标志,CE-MRV可以观察到各海绵间窦的位置和形态,且与显微解剖比较大致相同;②以显微解剖作为参照标准,CE-MRV可以观察到37%的前海绵间窦、48%的下海绵间窦、30%的后海绵间窦、30%的鞍背窦和100%的基底窦.③根据前、下海绵间窦的出现与否,显微解剖和CE-MRV均可将海绵间窦分为仅前海绵间窦出现型、仅下海绵间窦出现型、前下海绵间窦同时出现型以及前下海绵间窦均未出现型.结论 术前CE-MRV可以观察到各海绵间窦的形态、判定其分型,有助于蝶鞍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大脑浅表吻合静脉64层CT血管成像研究及其意义

    作者:陈峰;邓雪飞;刘斌;韩卉

    目的 探讨正常人大脑外侧面浅表吻合静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90例受检者者行头部CTV检查,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三维血管影像.结果 ①CTV图像中大脑浅表静脉吻合分为6型,I~Ⅵ型分别占:34%(31例)、43%(39例)、9%(8例)、49%(44例)、33%(30例)及3%(3例);浅表静脉间的吻合个体差异较大,单侧大脑半球浅表静脉吻合显示类型以1~3种居多,3种以上较少见,8%(7例)双侧大脑半球未发现任何类型的浅表静脉吻合;②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浅静脉共349支,左侧182支,右侧167支,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olard静脉、Labbe静脉及参与构成静脉吻合的Sylvian静脉的数量分别为97支、112支、140支.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性显示大脑浅表吻合静脉的检查手段,可为临床相关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 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邓雪飞;陶伟;刘斌;陈方宏;夏春华;韩卉

    目的 通过幕下小脑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中桥静脉的保护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分别对20例(40侧)上矢状窦和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20例(40侧)CTV和20例(40侧)MRV图像进行观测. 结果 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和MRV分别观察到89%、40%和38%的桥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11%、17%和33%.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的形态分为直接或经脑膜静脉(小脑幕窦)间接注入两种,脑膜静脉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信号的不连续、缺失或者局部强度增加.桥静脉注入硬脑膜处主要分布在窦汇附近、小脑幕和岩上窦前部.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幕下小脑上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桥静脉的保护.

  • 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星;刘如恩

    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 REZ)的搏动性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针对此病因的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被认为是当前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 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俊;何晓光;张德芳;俞志成

    目的:明确喉上神经喉内支的分支及分布情况.方法:对25例(50侧)成人新鲜正常喉的喉上神经在10~20倍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和组织染色.结果:第1段(从发出至甲状舌骨膜)长(24.2 ±4.2) mm;第2段(位于甲状舌骨膜内)长(7.0±1.2) mm;第3段(出甲状舌骨膜至喉)长(13.4±1.6) mm.喉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后分为内上支、中间支、后下支3支,并反复分支达会厌软骨、杓会厌襞、杓状软骨粘膜、声带后2/3区、杓间区及环状软骨板后区粘膜.结论:喉内支第1段无分支且位置浅,可作为神经吻合的佳部位,并提出了喉内支在喉内分布较详细的分布模式.

  • 鼻腔外侧壁相关结构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万安云;刘海斌;万锋;朱秋蓓

    目的 研究鼻腔外侧壁重要解剖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鼻腔外侧壁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蝶腭动脉是供应鼻腔外侧壁的主要动脉,经过蝶腭孔时分为鼻后外侧动脉及鼻中隔后动脉两支.80%(24侧)鼻后外侧动脉从蝶腭动脉下方发出,20%(6侧)从蝶腭动脉上方发出,分出处位于筛骨嵴后方.鼻中隔后动脉有86.7%(26侧)在蝶窦前下壁分为上、下两支,13.3%(4侧)在进入鼻中隔后分为上、下2支.上颌窦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内,66.7%(20侧)开口位于半月裂孔中1/3段,30%(9侧)位于半月裂孔后1/3段,3.3%(1侧)开口于上鼻道,86.7%(26侧)上颌窦内口高于眶底水平.鼻囟门平均大小为(14.81±4.28)mm(前后径)×(9.71±1.43)mm(上下径).结论 蝶腭动脉及其分支和鼻囟门是鼻腔外侧壁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手术.

  • 翼腭神经节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纪振华;邓彬华;彭浒;彭渝;刘环海;万安云;刘海斌;万锋;朱秋蓓

    目的 研究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观察翼腭神经节及毗邻结构.结果 翼腭神经节为翼腭窝内副交感神经节,为翼管神经、上颌神经、腭神经三者交汇处,位于内上方为翼管神经,位于外下方为上颌神经,位于下方为腭神经,腭神经起始于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后壁的夹角处,腭神经起始处外径为(1.23±0.32)mm,向前内走行,并于腭降动脉的后内侧逐渐紧贴腭骨垂直板下降进入翼腭管.结论 翼腭神经节与腭神经及翼管神经相邻,先通过腭神经寻找到翼腭神经节,再通过翼腭神经节可定位翼管神经,因此可作为翼管神经切除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

  •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先祥;冯春国;李长元;杨永富;韩卉;万经海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 从裸眼到显微外科听神经瘤切除术的个人经验

    作者:刘绍明;李龄;熊志刚;曹天锡

    目的总结从裸眼直视手术过渡到显微外科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个人经验.方法将个人十余年收治的32例听神经瘤病人资料,分作前期的直视手术组(14例)和后期的显微外科组(1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病人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显微外科听神经瘤手术疗效大为提高.全切率为88.9%,87.5%面神经解剖保全,术后听力保存占33.3%.结论显微外科是保证听神经瘤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规范和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技术标准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 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与病理解剖

    作者:陈立华;刘运生;陈凌;刘志雄;杨治权;徐立新;彭泽峰;秦天森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解剖形态及与毗邻神经、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大型听神经瘤63例,对肿瘤的供血来源,与脑神经及血管、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均由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15例小脑上动脉参与肿瘤上极供血,22例小脑后下动脉参与肿瘤下极供血.主要经岩静脉回流至岩上窦,15例同时回流至天幕.面神经位于听神经瘤前方53例(前上方13例,正前方31例,前下方9例),肿瘤上极5例,肿瘤下极4例,肿瘤后方1例,无面神经穿过肿瘤者.结论正确认识听神经瘤病理显微解剖和与毗邻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对全切除肿瘤和脑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眉外侧锁孔入路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斌;李长元;万经海;冯春国;杨永富;韩卉

    目的进行内镜辅助下眉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在12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及3例新鲜成人尸头上行眉外侧皮肤切口,骨窗大小3.0 cm×2.5 cm,前面要紧贴颅前窝底,外侧达蝶骨嵴,模拟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采用该入路切除鞍区及颅前窝底肿瘤23例.结果翼点锁孔对额下颅前窝底、鞍区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盲区.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翼点锁孔入路具有经典翼点入路相似的显露效果,但手术创伤更小.

481 条记录 18/25 页 « 12...15161718192021...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