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矢状窦窦腔内纤维索分布的解剖学特征

    作者:王娜;邓雪飞;陈丹;王世栋;韩卉

    目的:观察上矢状窦不同节段窦腔内纤维索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功能和意义.方法:成人头颅湿性标本,15例沿上矢状窦上壁长轴中线纵行剖开,5例沿垂直眦耳线的冠状面作连续断层切片.将上矢状窦分为有桥静脉注入的前段、缺乏桥静脉注入的前缺乏段、有桥静脉注入的后段和上矢状窦后部的后缺乏段,观察纤维索结构在上矢状窦各段窦腔内的分布情况及形态.结果:上矢状窦窦腔内纤维索总数目为277个,其中瓣膜状纤维索131个,覆盖53%逆行注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注入口,74%的瓣膜状纤维索分布在上矢状窦注入后段,22%分布在注入前段;小梁状纤维索85个,58%分布在上矢状窦注入后段,20%分布在注入前段;板层状纤维索61个,64%分布在上矢状窦注入后段,33%分布在后缺乏段接近窦汇处.断层解剖能准确区分3种纤维索结构.结论:上矢状窦窦腔内纤维索具有节段性分布的特征,可能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发生有关.

  • 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陶伟;邓雪飞;韩卉;朱友余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和铸型方法观察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的形态特点,为小脑幕下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别观测30例(60侧)静脉内灌注蓝色乳胶的成人头颅湿标本和观察12例胎儿和幼儿的脑静脉血管铸型.结果:横窦引流小脑桥静脉按其注入小脑幕处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窦汇组(28%)、小脑幕组(36%)和岩部组(36%)3组,3组桥静脉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桥静脉的直径分别为(1.6±0.7)mm, (1.9±0.7)mm, (1.9±0.7)mm.7%的病例缺乏窦汇组桥静脉,13%的病例缺乏小脑幕组桥静脉,每侧显微解剖标本至少存在一根岩部组桥静脉.结论:小脑幕下手术中,旁正中入路损伤桥静脉的机会小,术前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作者:付旭东;马林;王新军;寿纪新;宋来君

    目的: 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 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 筛动脉眶内段的显微解剖观察

    作者:杨有雄;廖建春;陆勤康;党瑞山;纪荣明;刘环海

    目的:为眶内筛动脉结扎及视神经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固定尸头标本,对筛动脉的起源、眶内走行、长度以及外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92.8±4.7)%筛前动脉发自眼动脉O3段、(7.2±4.7)%发自眼动脉管,穿过上斜肌与内直肌之肌间膜进入筛前孔;(44.8±9.1)%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O2段(24.1±7.8)%、O3段(20.7±7.4)%、上斜肌肌支(6.9±4.6)%和脑膜中动脉(3.5±3.4)%,跨过上斜肌上方入筛后孔;筛中动脉出现率为(36.7±8.8)%,起自O3段(54.5±9.1)%、眼动脉弯(27.3±8.1)%和O2段(18.2±7.0)%.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83±3.49)mm,外径为(0.80±0.24)mm;筛中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54±1.73)mm,外径为(0.42±0.13)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37±2.15)mm,外径为(0.46±0.18)mm.结论:筛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筛后动脉变异较筛前动脉多见.

    关键词: 筛动脉 显微解剖
  • 人海马区血管显微解剖

    作者:刘文瑞;方秀斌

    目的:探讨人海马血供的形态学特征,为海马区血管介入或外科手术的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固定的成人尸体海马区进行显微解剖,追踪动脉来源和分布,并测量各动脉的口径.结果:海马血供具有多源性.海马前区、海马头、海马体、海马尾、海马后区分别由多种来源动脉供应,但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83.85%)和脉络膜前动脉(16.15%).口径自0.31 mm到0.77 mm不等.结论:海马血供具有多源性.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和脉络膜前动脉.介入时要到达脉络膜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才能有效地改善海马血供.海马内侧有许多大血管和重要的脑结构,经颞叶切除海马才是安全可靠的入路.

  • 床突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

    作者:朱国臣;韩卉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干燥颅骨标本和头颅湿标本CS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前床突(ACP)基部宽度约9.27mm,厚度约4.89mm;Dolenc三角的三边长度分别约为6.02mm,10.27mm和10.00mm;23.3%的ACP气化,与后组鼻窦相通;颈内动脉(ICA)床突段长度约2.87mm;ICA近环外侧距动眼神经约2.55mm。结论:(1)磨除ACP须局限在Dolenc三角内;(2)ACP气化增加了相关手术的危险性;(3)在ICA近环与动眼神经之间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4)通过CS可显露ICA床突段。

  •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

    目的: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5个成人尸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垂体柄上粗下细,平均长度约为1cm,血管丰富,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内推视交叉利于垂体柄的显露.

  • 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池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后交通动脉池的构成及其结构特点.结果:后交通动脉池出现率为86.7%,其长、宽、高均约1cm,外侧壁为颞叶内侧面;顶壁几乎均为视束及视交叉下面;外上壁是脚池底壁,多呈网膜样;底壁主要是动眼神经和Liliequist膜的间/中脑膜;内下壁是liliequist膜的下丘膜.主要含有后交通动脉及其几乎所有分支.结论:后交通动脉池是由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达到脚间窝的必经之路,需沿后交通动脉下面切开lilie1uist膜的下丘膜.若见后交通动脉外上面有网膜样结构,不可轻易打开,因为其外上面几乎总有脉络膜前动脉行走.

  • 小儿与成人视神经管显微外科解剖学比较

    作者:胡福广;王忠;张庆俊

    目的:研究小儿视神经管解剖特点,为小儿颅底外科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35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成人组20例,小儿组15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顶、底、内、外侧壁等参数.结果:小儿颅口宽4.35±0.58mm,管顶长6.95±1.24 mm,管底长4.63±0.26 mm,内侧壁长6.52±1 08 mm,外侧壁长6.45±0.97 mm.眶口宽4.61±0.67 mm,高4.93±0.29 mm.小儿视神经管为实质型;成人视神经管依蝶窦、筛窦气化程度分为三型:倒U型;C型;D型.结论:小儿视神经颅内段较管腔内段相对较长;管壁厚,呈实质型,无狭部存在;至成人管顶伸长是管底的3倍;颅口硬膜返折部短且边缘圆钝.

  •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世亭;周良辅;郭欢欢;刘才栋

    在20个(男10,女10)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部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新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 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

    作者:石献忠;韩卉

    眶上裂为位于眶尖部和海绵窦前部之间的一个重要骨性裂隙,内侧与视神经管毗邻.眶上裂区范围小,结构多,是颅底穿行神经多、复杂的区域.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均经此入眶,损伤后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尽管有关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6],但作为两者交通的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7~8].Morard等[7]称眶上裂区为颅底显微解剖研究中的一块"无人大陆",并于1994年首先对眶上裂区显微解剖进行了报道.近年来,随着学科渗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师逐渐地涉足这一领域而施行眶上裂区的显微手术.因此,眶上裂区复杂的解剖关系,就成为神经外科及眼科医师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 眼外肌睫状前血管的解剖

    作者:林巧雅;谭德炎;楮仁远

    眼前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两组血管.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中,在离断眼直肌时同时损伤睫状前动脉,影响了眼前节的正常血供.若能在手术中保留睫状前动脉大部分血供,将有效减少术后眼前节血供锐减造成的组织损伤.既往在多条直肌的离断手术中曾采用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手术避免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但因操作难度高在单条直肌手术中未以采用[1].本研究通过对睫状前动脉的行程及分支、分布的显微解剖进行观测,旨在寻找一种保留睫状前动脉大部分血供的简便方法.

  • 神经嫁接术治疗脑外伤、脊髓伤后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干内显微解剖与嫁接位点的选择

    作者:张少成;李颉;杨军;马玉海;吴大江;黄飞;张传森

    目的::通过分析常用神经嫁接术之神经根、主要神经干的干内神经显微解剖,确定神经束或束组的解剖定位及走行规律,为选择嫁接神经切口位置、切开深度、范围提供解剖学依据,探讨依据该解剖学规律标定切口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8具,16侧,分离出主要神经,进行测量对照及术中验证,按照腕表表针刻度法进行标记,确认不同平面神经束或神经纤维分布位点。结果:主要神经根、干内神经束解剖位置具有规律性,如无明显变异,可根据各神经不同平面神经束、纤维分布定位,确定切开受体神经的位点。根据神经嫁接术中电刺激及术后效果评估反证显示,按该方法选择定位可达到70%~80%的准确率。结论:通过神经干内显微解剖,确定受体神经楔形切口嫁接位置是可行的。

  • 听神经瘤患者桥小脑角显微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剑新;周文科;张新中;梁宗浩;邓传宗

    目的:探讨患听神经瘤时的桥小脑角局部显微解剖,确定肿瘤和桥小脑角的结构相互关系,阐明肿瘤切除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显微手术治疗的48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肿瘤的血供来源、与颅神经及血管、重要结构等的解剖关系.结果:小脑前下动脉是听神经瘤主要供血来源(48例),少部分肿瘤由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参与供血(5例),1例由基底动脉发出分支参与供血;小脑大前静脉是肿瘤的引流静脉,主要经岩静脉回流至岩上窦;面神经位于肿瘤的腹侧36例(其中上部8例,中部22例,下部6例)、肿瘤上极3例、肿瘤下极5例、肿瘤背侧3例(其中上部2例,下部1例),位于瘤内1例;三叉神经和滑车神经均位于肿瘤的上极或前上方;IX、X、XI颅神经位于肿瘤的下极或下外侧.结论:患听神经瘤时桥小脑角神经血管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掌握这些神经血管位置的变化,对于保留神经血管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激光捕获显微解剖富集肝内期恶性疟原虫供mRNA分析

    作者:

  • 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术式与原则

    作者:顾玉东

    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上肢的严重伤残,预后极差.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显微外科、显微解剖及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测技术的进展,利用各种丛外与丛内神经移位,使这"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经过40年的发展,在具有众多可供移位神经的条件下如何掌握原则,选择术式,则又成了临床医生面临的困惑.根据本人不全面的认识与经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与做法,供同道们共同讨论与商榷,以利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臂丛损伤专业的发展.

  • 乙状窦前入路中骨性半规管的轮廓化

    作者:杨伯捷;徐启武;刘才栋

    目的:寻找乙状窦前人路中骨性半规管的轮廓化方法和内淋巴囊的识别标志.方法:10具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岩骨后部的显微解剖.结果:上半规管弓气房位于外半规管隆起上方,上半规管内侧,后半规管位于迷路下气房上方、前庭导水管外口外侧.内淋巴囊位于前庭导水管外口内侧.结论:从上半规管弓气房和迷路下气房入手进行骨性半规管轮廓化更为安全.

  •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作者:顾斌贤;薛绛宇;徐涛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内穿支的显微外科解剖,为神经外科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45具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解剖.结果:测量大脑前动脉A1、A2段、前交通动脉、Heubner返动脉的长度、管径以及它们发出的内穿支长度管径等数据,并记录它们的毗邻关系、供血范围和各种形态变异.结论:国人脑血管形态存在许多变异,结果与国外文献相比有很大出入,脑血管的显微解剖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 原发性海绵窦肿瘤的临床

    作者:史彦芳;张保中;张纪

    对原发性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CS)肿瘤依据肿瘤与CS腔隙的关系进行分类;介绍MRI在诊断上的应用;着重对CS原发性脑膜瘤的治疗进行了介绍.

  • 人耳蜗长度的CT及显微解剖测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佩娜;曾辉;葛润梅;陈锡辉;江广理;苏振忠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人耳蜗内腔形态重建和长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国人无耳疾颞骨标本(左6右4)被随机编号,分别经多层螺旋CT超薄扫描,仿真内镜三维重建及长度测量后行显微镜下耳蜗蜗管间断开窗,刻度微管蜗管长度直接测量,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仿真内镜可三维重建可反映耳蜗蜗管内腔形态的立体结构并允许直接进行多方位观察,利用定位图标可直接进行长度测量;显微解剖直接测量蜗管长度,客观准确.两组所测长度分别为(25.2±1.95)mm和(29.4±1.45)mm,前者比后者稍短,后者与姜泗长等结果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 05).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仿真内镜重建可获取反映较真实膜性蜗管形态结构的三维立体构图,直接的长度测量简单易行.蜗管间断开窗导管微丝引导下的直接长度测量方便、准确.

481 条记录 7/25 页 « 12...45678910...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