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共同性斜视手术后的复视

    作者:刘诚;袁红梅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发生复视的几率及若干相关因素.方法:统计分析共同性斜视病例83例,其中内斜61例,外斜22例,于矫正术后均随访半年.结果:年龄大、过矫、斜视度大、外斜术后均发生复视几率大,有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复视发生几率小.结论:成人大度数的斜视宜欠矫或分期手术,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复视
  • 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探讨

    作者:邱芳芳;叶梅;李惠玲;庄建福

    目的 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 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 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BOLD-fMRI表现

    作者:谢青;王小琴;鲁宏;王雄

    目的 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全脑BOLD-fMRI的表现.方法 选取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共同性斜视组)和立体视觉正常者10名(正常组),接受BLOD-fMRI.采用SPM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结果 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组可见右侧舌回和左侧枕中回激活,正常组可见双侧枕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激活强度低于正常组(P<0.05),主要位于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下回、双侧缘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额下回、左侧岛叶.结论 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患者脑区激活范围小于正常者,其立体视觉异常的中枢神经机制可能与顶叶、颞叶功能下降有关.

  • A型肉毒毒素在眼部的应用

    作者:苏寒;付晶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A)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用于治疗斜视以来,因其创伤小、毒副作用少,逐渐在眼睑痉挛、斜视、上睑退缩、睑内翻、泪液分泌过多、眼球震颤等多种眼科疾病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尝试和应用.目前BTA在共同性斜视中的应用是一研究热点,其中对儿童共同性斜视的治疗效果各有观点,至今仍未统一.在BTA对眼科疾病的治疗中,并发症并不常见,且大多是短暂的,其发生往往与注射部位、剂量及技巧有关.

  • 共同性斜视的AC/A比率

    作者:杜东成;周雄武;杜超;骆骏;杜晓岭

    目的 分析共同性斜视AC/A比率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计14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共同性内斜视73例,平均年龄10.48±7.85岁,平均斜视角度+40.90±20.70△.共同性外斜视72例,平均年龄12.96±8.29岁,平均斜视角度-39.78±15.90△.采用同视机法测定AC/A比率.按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行共同性斜视的分类,将各类斜视的AC/A比率同正常人作对比.结果 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为4.24±2.23△/D,共同性外斜视的AC/A比率为2.80±2.57△/D.二者差异十分显著(P<0.01).共同性内斜视除部分调节性和先天性同正常人的差异不明显(P>0.05)外,其它各类型同正常人的差异都有明显(P<0.05)和十分明显(P<0.01)的统计学意义.共同性外斜视除分开过强型高于正常人(P<0.01)外,其它各类型都明显(P<0.05)或十分明显(P<0.01)低于正常人.共同性内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36.99%;共同性外斜视AC/A比率异常值占43.06%.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的AC/A比率高于外斜视,内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高于或近于正常人,外斜视中多数类型的AC/A比率低于正常人.AC/A比率失常是共同性斜视发病的重要因素.AC/A比率在斜视的分类诊断及手术设计上有重要价值.

  • 共同性斜视手术后AC/A比率的变化

    作者:周雄武;杜东成;杜超;杜晓岭

    目的 分析共同性斜视术后AC/A比率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关的主要因素.方法 AC/A比率测量同术前一样采用同视机法.随访术后≥6周病例,内斜视19例:外斜视32例.将各类型的斜视均值同其术前相应的AC/A比率均值及正常人的均值对比,并行不同术式AC/A比率均值分析.结果 术后AC/A比率均值:内斜视3.16+1.15;外斜视2.32±1.03.内斜视主要类型的AC/A比率较术前下降(P<0.01),同正常人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视分开过强型较术前下降(P<0.01),集合不足型较术前上升(P=0.012),其它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视仅基本型低于正常人(P<0.05).共同性斜视的异常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或0.01.各术式对内斜视AC/A比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对外斜视的影响部分有差异(P<0.05或0.01).结论 手术可使共同性斜视异常的AC/A比率趋于正常.其影响与斜视的种类及类型有关,内斜视所受影响与术式无关,外斜视尚不能肯定其与术式的关系.

  • 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功能治愈情况的研究和手术时机探讨

    作者:许江涛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飞;刘双珍;吴小影;闵晓珊;李凤云

    目的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5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1月、3~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 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远期疗效

    作者:罗肇文;孙志河

    目的 观察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远期效果.方法 共同性斜视163例,其中内斜视66例,外斜视97例.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直肌加强术或直肌加强联合减弱术,加强术式包括直肌线状折叠术和经典的直肌缩短术,减弱术式均为直肌后退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直肌线状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看近(33cm)和看远(5m)时第一眼位水平斜视度.分别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1年的斜视度数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 内斜视组采用直肌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相比,术后1周、1月、1年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斜视组采用直肌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相比,术后1周、1月、1年的变化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斜视组术后1年时的斜视度和术后1周及1月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直肌线状折叠术与传统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有同等的效果.但操作更简便.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手术
  •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鹭沙

    目的 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 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I~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 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 数字式弧形视野计的设计及在共同性斜视患者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刘俐;黄瓅;陈峰;丁坤;李蓓;林小铭

    目的:了解瞳距对斜视角度测量的影响并评估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49例共同性斜视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共同性外斜视38例,共同性内斜视11例,分别使用传统弧形视野计、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患者远、近斜视角。对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种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和三棱镜+遮盖法的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测量近斜视角度时,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没有差异(=-1.050,>0.05)。测量远斜视角度时,对于瞳距未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组(<13岁的女性及<15岁的男性),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有差异(=-2.628,<0.05),对于瞳距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组(≥13岁的女性患者及≥15岁的男性患者),数字式弧形视野计和传统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0.038,>0.05)。两组患者的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与三棱镜+遮盖法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传统弧形视野计与三棱镜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0.001)。结论瞳距会影响弧形视野计测量远斜视角度的结果,对于瞳距未发育至成人水平的患者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测量结果更准确。数字式弧形视野计是个可取的测量斜视角度的仪器。

  • 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手术量探讨

    作者:王利华;刘丽萍;马鲁新;于秀敏;陈由源;龚鹏基

    在诸多影响共同性斜视手术成功率的因素中,眼轴长度可能是其中之一。为了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我们选择了适合做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手术的共同性外斜视74例,术前应用A/B型超声仪进行眼轴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不同程度地加大长眼轴外斜视患者的外直肌后徙手术量,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系1994年12月~1998年10月在我院眼科门诊或住院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部分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看远斜视角≥看近斜视角;(2)双眼矫正视力均≥0.5,无眼球震颤;(3)不伴有A-V征或垂直肌异常;(4)无斜视手术史。74例中,男46例,女28例。年龄6~42岁,平均18.3岁。其中间歇性外斜视26例,恒定性外斜视48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1例,基本型外斜视53例。术前看远斜视角为-25△~-80△,平均-54.61△±16.28△。

  • 40例斜视的显微手术的初步报告

    作者:麦光焕;颜建华;邓大明;林小铭;康瑛;胡洁;曾骏文

    Troutman于1963年发明了眼科可变焦距显微镜后,三十多年来显微技术不仅在眼科的白内障手术、玻璃体切割术等方面应用,而且在眼科的其它领域也得到应用,自Veronneau-Troutman于1972年开始在斜视手术中使用显微镜以来[1],相继有多篇关于斜视手术使用显微技术的报告发表[2~6]。我院自1993年开始在斜视手术中应用显微技术,现报告40例手术情况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系住院手术患者,男21例,女19例,共40例。患者年龄4~49岁,共同性斜视13例,麻痹性斜视8例,A-V综合征19例。各病例的手术并非全部手术肌肉均施行显微手术,有时因某些原因仅在斜肌手术使用显微镜。各条眼外肌手术情况见表1。

  • 水平肌肉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探讨

    作者:范贵云;吴彦超;韩惠芳;刘媛

    在共同性斜视中,原在位伴有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现象很常见,有人主张在矫正水平斜视时同时将内外直肌向上方或下方移位,从而使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都得到矫正[1]。但移位多少才能达到矫正垂直斜视的作用,国内报告较少,为探讨这一问题,现将我院5年来记录完整的84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对象及方法 1.一般资料及分组:本组病例是1992~1998年住院患者,男48例,女36例。术后随访时间短6个月,平均11个月。分为三组,术前有垂直斜视做垂直移位者为治疗组,其中移3mm者22例,移5~7mm者22例,共44例;术前有垂直斜视未移位者20例;术前无垂直斜位未移位者20例。2.检查及手术方法:检查方法:用同视机检查各诊断眼位的客观斜视角,以排除明显麻痹性因素,斜肌功能过强及DVD。术前术后均取原在位斜视角进行统计。

  • 55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分析

    作者:金丽英;马乐成;史虹

    在眼科临床上,麻痹性斜视虽比共同性斜视少见,但也是眼肌门诊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突然,病因复杂,大多数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为此,在诊治麻痹性斜视患者时,必须注意全身情况,积极寻找病因,以免延误病情.现将我科从1999~2001年诊治的55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发病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5例患者,男39例,女16例,年龄大75岁,小4岁.病人均来自于眼肌门诊.

  • 共同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作者:姜映滨;王抗美;窦晓燕;李林;周旌

    共同性斜视是常见的眼病之一,常常伴有垂直偏斜,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为探讨发生垂直偏斜的原因及斜视与AC/A的关系,现将我院1998年~2000年收治的71例共同性斜视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治疗方法与疗效

    作者:邹玲;吴健芳;刘春明;王戈平;吕名端

    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虽不如共同性斜视多见,但其中某些类型,也较常见,例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就是儿童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现对我院2000.8~2002.8收治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性斜视17例19眼,回顾分析其治疗方法及疗效.

  • 共同性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展(续)

    作者:慕明燕;刘永民;王亦山;刘永红

    三、斜视术后24小时的眼位漂移Bleik JH[14]报告术后24h内84%的病例有显著的眼位变化,测量的平均眼位外斜漂移为7.2△±4.3△,提出如果在术后早期阶段调整眼位,这个早期眼位漂移应该被考虑进去.Spierer A等[15]的研究认为术后8h与术后24h眼位无明显差异.

  • 共同性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慕明燕;刘永民;王亦山;刘永红;李晓林

    共同性斜视术后普遍存在外斜漂移,所以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过矫,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欠矫的手术设计被普遍采用.但斜视术后漂移还没有被很好的定量,所以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术中或术后早期应过矫或欠矫多少亦没有被定量.研究斜视术后的漂移可以指导斜视的手术设计及确定术中或术后早期过矫或欠矫目标量,以抵消漂移而获得远期稳定的眼位,进而提高斜视手术远期正位率.基于此,有必要将目前各类型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 重视斜视手术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作者:吴晓

    斜视是儿童多发眼病之一,患病率为1%~2%.近年来在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和各地眼科医师的努力下,斜视专业学术水平有了飞速发展.针对共同性斜视的病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了解剖学异常和特殊的神经肌肉结构(pulleys),建立了斜视的数字化模型用于评价眼外肌功能和设计手术等.在有关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改变的研究中,发现了双眼视觉损害的规律,并提出了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视主要发病机制的观点.这些研究进展使我们对斜视的疾病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工作方面,1987年和1996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分别制定和修订了弱视的定义、分类、疗效评价标准,斜视的分类标准及斜视疗效评价标准[1,2].作为相关疾病诊治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准,对指导临床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