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4-2006年瑞金医院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文奎;韩立中;杨莉;倪语星

    目的 了解瑞金医院烧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和流行情况.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瑞金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大便等标本中分离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铜绿假单胞菌52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分析3年间该烧伤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对院内感染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瑞金医院烧伤病房近年来的3种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而3年间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77%(63/82)、85%(63/74)、75%(74/99).3年中MRSA的主要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模式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3种细菌行RAPD同源性分析均为同一型别.结论 笔者医院烧伤病房存在多种院内感染病原菌,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这些细菌流行的控制应成为院内感染防治的重点.

  • 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

    作者:陈玉林

    提起烧伤病房,众多人联想到的是创面、感染、消毒隔离…….诚然,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问题至今仍然是救治中的重要课题,重视消毒隔离依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如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需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病房内一切用具以及空气、地面均定时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显然是必要的,在感染(尤其是交叉感染)防治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病房留有家属陪伴是否合适.国内不少医院基本上取消了陪伴,甚至在小儿病房也只留有个别需要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陪伴;对取消陪伴的小儿,为确保安全,四肢均用约束带予以固定.不少医院均视取消陪伴为病区管理上的进步.作者对此问题多年来有所思考,并结合国内外参观所见,提出一点看法,与同道们共同商榷.设出谋献策.

  •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故障实例维修

    作者:彭任君;胡戈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器械的清洗方法由原来的手工清洗逐渐被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所取代[1]。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能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安全、高效、清洗量大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可保证器械清洗质量,减少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并在医院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

  • 呼和浩特地区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认知现状分析

    作者:杨美;杨树伟;王呼萍;王秀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其现状,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与参考.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呼和浩特地区5所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应用SAS 9.3及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04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医师、护士合格率较高,分别是81.8%、89.4%;护工合格率仅为5.0%.13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项知晓率>90%.结论:提高医院感染日常督查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知晓率,可降低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 透析器半自动手工复用与全自动复用的安全比较

    作者:汤锋;董万平;周巧巧;李凤娥;王革;杨丽南;张萍

    目的:确保透析器复用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半自动手工复用和全自动复用机复用的操作流程进行对比,对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步骤进行比较,分析半自动手工复用与全自动复用机各自复用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结果:全自动复用机复用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半自动手工复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用水量大。结论:复用机在设计上可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透析器复用时应预防交叉感染。

  • 洁净手术室自净前后微生物浓度对比实验

    作者:黄学仕;许玲玲

    针对洁净手术室在运行使用中,有的没有采用自净就接台的情况而进行微生物浓度自净前后对比测试,进一步阐述接台前必须进行自净的必要性,要有效避免和防止而交叉感染,强调参加实施手术的全体人员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定.

    关键词: 接台 自净 CFU 交叉感染
  • 口腔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作者:罗葳

    由于口腔科工作较为特殊,各项操作均在病人口腔中进行,极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文章主要阐述了在非传染病流行期和传染病流行期口腔科各岗位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主要措施及相关因素,以期达到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目的.

  • 2006-2013年神经科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调查

    作者:王志宏;李蕾;韩文兰;胡松;刘冬艳;姜云霞

    目的 了解医院神经科ICU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ABA)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神经科ICU 2006年1月-2013年12月下呼吸道ABA医院感染病人资料.ABA分离与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下呼吸道ABA医院感染菌株107株,占期间检出细菌比例为11.07%.其中多耐药菌株91株,占81.05%;泛耐药菌株8株,占7.48%.检出ABA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较高,为93.4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比阿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3.55%、63.55%和71.96%.ABA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由2006年的75.0%上升到2013年的87.5%.结论 神经科ICU下呼吸道医院感染ABA耐药严重,应加强对ABA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ABA耐药菌率的进一步升高.

  • 重症医学科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向阳;徐建;隋燕丽;卜婵媛;王春光;王晓斐;薛帅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2004年8月-2011年7月ICU 1 950例病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OR=3.364,95%CI 1.445~7.830)、昏迷或颅脑损伤(OR=4.026,95%CI 1.545~10.490)、腹部手术(OR=0.166,95%CI 0.068~0.403)、有胸腹引流管(OR=0.350,95%CI 0.150~0.818)、开放气道(OR=4.095,95%CI 1.638~10.740)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OR=3.143,95%CI 1.115~8.856)、机械通气(OR=3.195,95%CI 1.607~6.353)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 肿瘤病人心理状况与免疫功能及院内感染的关系

    作者:李辉;徐文;文莉;陈璇

    目的 了解肿瘤病人心理状况与免疫功能及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89例肿瘤病人进行前瞻性心理测试,按测试结果 将56例抑郁者和33例非抑郁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放射免疫指标及细胞免疫指标,并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放射免疫指标及CD4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19~6.78,P<0.05).两组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2,P<0.05).结论 肿瘤抑郁病人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因自身免疫功能降低而引发院内感染.

  • 院内感染常见细菌分布及其药敏试验分析

    作者:贾建军;刘蓬蓬

    目的 调查住院病人致病细菌菌群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住院病人体液、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共培养出12 400株常见致病细菌,对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12 400 株细菌中,阴性杆菌占86.43%,不动杆菌占8.28%,大肠埃希菌占23.31%.药敏试验显示,常见致病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对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前有明显增加.结论 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临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以降低细菌耐药性.

  • 头孢吡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

    作者:任立晟;刘蓬蓬;翟赞亮;黄伟丽

    目的 观察头孢吡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71例医院获得性肺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头孢吡肟36例,给予头孢吡肟2 g,静脉滴注,每天2次;头孢他啶组35例,给予头孢他啶2 g,静脉滴注,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14 d.结果 头孢吡肟组治愈率为69.4%,有效率为86.1%,细菌清除率为85.3%;头孢他啶组的治愈率为68.6%,有效率为82.9%,细菌清除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病人共分离出病原菌64株,药敏试验显示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为89.1%,明显高于头孢他啶(χ2=7.465,P<0.01).结论 头孢吡肟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头孢他啶,其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良好,使用安全.

  • 舒巴坦-头孢哌酮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翟赞亮;王娟;刘蓬蓬

    ①目的探讨舒巴坦-头孢哌酮对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效果.②方法将63例医院获得性肺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舒巴坦-头孢哌酮2 g静脉滴注,每8~12 h 1次;对照组31例,采用头孢噻肟2 g静脉滴注,每8~12 h 1次.两组疗程均为7~14 d.③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7.5%,细菌清除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9%,细菌清除率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52,0.184,P>0.05).两组病人共分离出病原菌56株,药敏试验显示对舒巴坦-头孢哌酮敏感率为89.3%,高于头孢噻肟的69.6%和头孢哌酮的66.1%,差异有显著性(χ2=5.83,5.42,P<0.05).④结论舒巴坦-头孢哌酮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良好,使用安全.

  • 口腔门诊HBsAg污染的检测与评估

    作者:王云芳;刘沂;孔玉敏;秦萍

    ①目的了解口腔科门诊器械、医生手HBsAg污染的情况,探讨合理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②方法随机取206份器械的样本做消毒前、后HBsAg检测结果比较.同时对64份医生手的样本做操作后、洗手后,108份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样本做使用前,72份医生手的样本做操作前HBsAg检测.③结果 206份器械样本消毒前HBsAg污染率为31.07%,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其污染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χ2=74.68,P<0.01).64份医生手的样本操作后HBsAg污染率为9.38%,洗手后为0,差异有显著意义(x2=48.05,P<0.01).108份不耐高温高压器械的样本使用前HBsAg污染率为1.85%;72份医生手的样本操作前HBsAg污染率为0. ④结论口腔科门诊器械使用后和医生的手操作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和正确洗手处理.

  •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云芳;任丽娟;秦萍

    ①目的了解与新生儿接触密切的产妇乳头和手的带菌情况.②方法随机抽取母婴同室哺乳期产妇46例,对其双侧乳头部位(25cm2)的皮肤和双手带菌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湿纸巾(含lg/L氯己定)擦拭消毒后、温水和肥皂清洗后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消毒、清洁前92份样本的合格率仅为3.26%.消毒后合格率为79.34%,清洁后合格率为97.82%.消毒,清洁后合格率与消毒、清洁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X2=109.86,164.62,P均<0.01);清洁后总合格率与消毒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5.53,P

  • 急性白血病并院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繁军;李广伦;赵洪国;时培瑞

    ①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病人(AL)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感染种类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AL并院内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易感因素等进行分析.③结果院内感染占同期住院病人的63.5%,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感染率高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口腔、肛旁多见;病原微生物以细菌常见,真菌、病毒次之;在易感因素中,粒细胞减少症及其持续时间、病人年龄、AL类型、住院时间长短及空气层流与感染有关.④结论 AL病人易发生院内感染,且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效地预防感染是降低AL病人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盆腔脓肿检出鼠伤寒沙门菌1例

    作者:张文洁;张永祥;崔晓琳;王咏梅;韩淑娟;侯桂英

    病人,女,30岁.因左侧盆腔腹膜后脓肿清除术后发热及左下肢疼痛2周余,于2016年4月1日收入我院.病人于2016年3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2h后出现发热,高39.5℃,于当地医院行盆腔CT检查,提示左侧盆腔肿物脓肿可能性大,遂行左侧盆腔腹膜后脓肿清除术.术中取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大肠埃希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病人仍左下肢疼痛及间断性发热,遂就诊我院.

  • 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作者:苏维奇;王斌;闫志勇;刘蓬蓬;李晓飞

    ①目的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耐药情况.②方法对59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并用分离培养法鉴定感染菌,使用E-test法进行耐药谱的检测.③结果在595例病人中,有18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6%,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占49.7%;共分离出病原菌18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5.4%;多数感染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④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 常用消毒剂对口腔器械HAV、HBsAg和HCV的灭活效果比较

    作者:张阿娜

    在口腔病诊治过程中,患者的唾液、龈沟液、创口血液、分泌物可经过各种医疗器械造成交叉感染,而由于有些器械不能耐高温消毒且使用周转过快,常选用化学消毒法.

  • 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

    作者:郭秀珍;高斌礼

    目的 探讨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质量控制效果.方法 针对危险因素,加强控制对策,落实措施,采取有效监测、反馈.结果 手术室医院感染,得以有效控制.结论 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的防范对于病人手术安全、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当前,手术室感染控制已成为手术室医护人员重要的任务之一.

2264 条记录 110/114 页 « 12...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