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萘芬联合他扎罗汀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作者:董水生;董艳霞;王立艳

    2010年4~10月,我们用1%布替萘芬乳膏和0 1%他扎罗汀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入选标准:104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18~55岁.对照组51例,男30例,女21例;皮损部位以胸背部、颈肩部为主,少数累及上臂及面部.形态特点: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散发不融合,有光泽,间杂有小脓疱及黑头粉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灼感,多数无自觉症状.皮损直接镜检阳性.

  • 头皮缺调理 健发尚不足

    作者:赵昀

    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常建民主任认为,其一是头部暴露,虽然有毛发遮挡,但相对来说还是有暴露部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损伤,包括空气污染、紫外线等的光损害,头部相对来说容易受到刺激,产生过敏或者慢性损伤等.其二,与头皮的结构有关系.头部有两个组织非常突出,一是毛囊多,二是皮脂腺非常多.皮脂腺丰富对人体非常有益,但同时如果油脂分泌过多就会产生头皮屑等问题.第三,头部相对来说常寄生的是马拉色菌,还有丙酸棒状痤疮杆菌,皮脂腺虽然在一定程度会抑制马拉色菌生长,但某种环境改变情况下就会引起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产生头屑.常主任说,以上都是头皮自身因素,而头皮问题与很多人对辛辣饮食的不节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北京秋冬这样比较干燥季节里不忌口导致油脂分泌过多、毛细血管扩张,皮炎等问题自然出现.此外,都市人群的普遍问题就是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油脂过多与精神因素是分不开的.

  • 脂溢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作者:王宁;李芳;于晓梅

    目的:研究脂溢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 b(IL-1 b)、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g( INF-g)的变化。方法:甄选脂溢性皮炎患者,按皮疹处马拉色菌优势菌种分组,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 b(IL-1 b)、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g(INF-g)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球型马拉色菌与合轴马拉色菌脂溢性皮炎患者检测血清细胞因子与正常人相比相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较正常人升高不明显。

  • 皮炎湿疹患者皮肤菌群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王华;唐立;杨国玲;韩世新

    目的 通过检测皮炎湿疹患者的皮肤菌群,并与正常皮肤寄生菌进行比较,探讨病原菌感染种类与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皮炎湿疹患者(皮损组)皮损部位和对应的非皮损(非皮损组)与健康对照组部位同时取材做细菌、真菌培养,培养结果进行常规菌种鉴定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90例皮炎湿疹患者皮损细菌总检出率为67.78%,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1.11%,马拉色菌检出率为47.78%,均明显高于非皮损部位及健康人正常皮肤,但三者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损中马拉色菌的检出率为71.43%,明显高于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皮损部位的检出率37.1%;急性渗出型皮损细菌总检出率81.63%,显著高于慢性斑块型皮损的总检出率的51.22%,而二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马拉色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继发感染患者皮损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37.78%,显著高于临床无感染的皮炎湿疹患者的检出率19.44%,而马拉色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损部位病原菌的感染或定植与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当皮损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马拉色菌感染增加时,炎症反应明显加重,且常表现为急性渗出型皮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感染的种类和数量,有效地改善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

  • 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建立常见马拉色菌的鉴定数据库

    作者:赵颖;陈驰宇;朱均昊;章强强

    目的 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建立常见马拉色菌的鉴定数据库,探讨该系统鉴定马拉色菌的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表型及PCR扩增、测序的方法鉴定菌种;选取糠秕、合轴和球形马拉色菌,接种于FF微孔板,记录其对95种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 3种马拉色菌中绝大部分菌株可以利用吐温80、糊精;所有马拉色菌菌株均不能利用β-环式糊精、D-半乳糖醛酸、癸二酸;3种马拉色菌对碳源的利用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同种马拉色菌对碳源的利用趋势基本相同;糠秕马拉色菌可以利用N-乙酰-D-葡萄糖胺、D-纤维二糖、i-赤藻糖醇、D-果糖等;而球形和合轴马拉色菌均可以利用D-阿拉伯糖、L-阿拉伯糖、D-核糖和D-木糖;其中合轴马拉色菌可以利用甘油/丙三醇.结论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采用一种特殊的表型鉴定方法,可以对该3种常见马拉色菌进行鉴定,初步推测该系统在马拉色菌不同菌种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 哺乳期女性皮肤马拉色菌菌种调查

    作者:王敏;周夕湲;蔡文玉;冉琴;熊琳;冉玉平;徐海涛

    目的 了解哺乳期女性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构成情况.方法 采用胶带法粘取哺乳期女性胸前皮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 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58.13%,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结论 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情况与既往文献对正常人的报道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马拉色菌 皮肤
  • 荧光染色、PAS染色和美蓝染色在马拉色菌毛囊炎诊断中的比较

    作者:钟白玉;徐艳;邓向芬;张静;高星;宋志强;翟志芳

    目的 比较真菌荧光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和美蓝染色在马拉色菌毛囊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皮肤科门诊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00例,每例患者均于皮损处取3份标本,同时行荧光染色、PAS染色和美蓝染色进行比较.结果 100例患者中,荧光染色阳性98例,PAS染色阳性91例,美蓝染色阳性93例,三者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荧光染色、PAS染色和美蓝染色在马拉色菌毛囊炎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美蓝染色法操作简单,对于初学者易于常握,且成本较低,适用于临床.

  • 脂溢性皮炎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祝行行;蒋文静;朱威

    脂溢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研究发现,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脂质、免疫反应、皮肤屏障功能及个体易感性密切相关.以上因素的认识及研究,有助于脂溢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

  • 皮肤康洗液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作者:梁炳朝;叶燕华;蔡川川

    我科从2004年5月-2005年9月应用皮肤康洗液(北京华洋奎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原液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4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9种中药对马拉色菌分离株的抑菌实验研究

    作者:郑晓晖;高进;郑义;许爱娥

    目的筛选有抑制马拉色菌分离株作用的中药.方法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丹皮、秦皮、射干、陈皮、大黄、姜黄、白鲜皮、地肤子、青蒿9种中药的MIC.结果丹皮MIC 0.225g/mL、秦皮MIC 0.35g/mL、射下MIC 0.35g/mL、陈皮MIC 0.5g/mL、大黄MIC 0.25g/mL、姜黄MIC 0.5g/mL、白鲜皮MIC 0.5 g/mL、地肤子MIC 0.5 g/mL、青蒿MIC0.225g/mL.结论丹皮、大黄、青蒿具有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

  • 四种中药抗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作者:张宇;万哲;张玉环;毛舒和;李若瑜

    目的观察苦参、白鲜皮、鱼腥草、马齿苋及其混合液对20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和参考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采用含橄榄油的液体培养基测定各中药体外抗马拉色菌的敏感性.结果混合液组和鱼腥草组的MIC值低于其它各组,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鱼腥草在体外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的作用,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单味药对马拉色菌无明显体外抑制作用,NCCLS-M27A方案可用于抗马拉色菌敏感性测定.

  • 皮脂、马拉色菌检测有助于头皮白屑风辨证分型

    作者:章晓鹰;徐平;张慧敏

    目的 建立有助于头皮白屑风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检测指标,并探讨头皮白屑风病因病机.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白屑风患者分为血热风燥型(26例)与肠胃湿热型(51例),1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马拉色菌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检测;皮脂含量采用油脂检测仪检测;红斑采用红斑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肠胃湿热组皮脂含量为50.55±19.00,高于血热风燥组(20.08±7.96)与正常组(19.40±1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胃湿热组球形、限制型马拉色菌感染率分别为68.63%、94.12%、高于血热风燥组(34.62%、61.54%)与正常组(33.33%、60.00%),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脂与马拉色菌检测可以作为头皮白屑风辨证分型的辅助检测指标.

  • 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抑菌实验研究

    作者:郑晓晖;许爱娥;魏晓东;夏修蛟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的小抑菌浓度.方法用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马拉色菌生长的影响.结果MIC值:五味子:1.25~5 mg/mL,黄精:5~10 mg/mL,牡丹皮:2.5~10mg/mL,黄连:2.5~10 mg/mL,大黄:2.5~5 mg/mL,姜半夏:0.625~5 mg/mL,木香:5~10 mg/mL,白鲜皮:1.25~5 mg/mL,徐长卿:5~10 mg/mL,土槿皮:5~10 mg/mL,肉桂:2.5~10 mg/mL,乌梅:1.25~5 mg/mL,公丁香:2.5~10 mg/mL,高良姜:1.25~5 mg/mL,射干:5~10 mg/mL.结论五味子、黄精、牡丹皮、黄连、大黄、姜半夏、木香、白鲜皮、徐长卿、土槿皮、肉桂、乌梅、公丁香、高良姜、射干有相当强的抑马拉色菌能力.

  • 马拉色菌与特异性皮炎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理论结合

    作者:王韵茹;章强强

    随着特应性皮炎患者日益增多及中西医结合疗效令人期待,对其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渐受重视.特应性皮炎乃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除了易感基因还要环境中有诱发因素才会发病.中医观点之禀赋不耐与西医的遗传因素相对应.环境因素中,马拉色菌所扮演的角色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突破,中医近的研究也有找到针对马拉色菌感染的中草药单体.治疗上结合口服抗组胺药加外用激素及中药外治或内服,疗效令人满意.展望未来,建议中医可追循西医脚步,在相关的免疫机理中寻找更有效中草药单体,以期能将中医治疗从辅助治疗晋升为主流方案.

  • 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黑素合成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崔凡;佘晓东;李筱芳;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

    目的 探讨引起花斑癣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导致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MTT法筛选不同比例的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色沉和色减区分离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在不同时间段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内皮素-1 (ET-1)、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 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细胞因子(SCF)的动态变化.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与马拉色菌在1∶10比例以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状况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P>0.05).当比例提高至1∶20以上时,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IL- 6、TNF-α、ET-1增加(P<0.01).未检测到b-FGF、NGF-β和SCF的产生(P>0.05).色沉区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ET-1显著高于色减区(P<0.01).结论 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黑素合成相关因子的能力不同.ET-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

    作者:苏宗义;陈晶

    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多由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引发,皮肤的损害为小面积或散在的毛囊损害,多发生在颈部、前胸、后背.本研究报道1 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分布广、面积大、损害程度严重、临床较为少见,以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 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作者:万春喜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胶囊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口服伊曲康胶囊200mg,每日2次,于午晚餐后即服,共14天,同时外用2%酮康唑洗剂,每日1次,共14天.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46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有34例痊愈,显效10例,总有效率95.6%.结论 伊曲康唑与角质层有高度亲和力,伊曲康唑联合酮康唑洗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起效快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1例皮肤垢着病的护理体会

    作者:林杰;张箫;孙艳;苏宗义;王玲;吕雪莲

    皮肤垢着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的皮肤病。研究显示,该病与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局部清洗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1]。本文报告一例皮肤垢着病的诊治经过,并将该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头皮屑突然增多怎么办

    作者:文武

    编辑同志:我今年30岁,原先头皮屑很少,近发现头皮屑明显增多,头皮还发痒.我是干性头发,天天都洗头,为何头皮屑会增多呢?河北保定:廖×廖读者:成年人的头皮屑增多、头皮痒,真菌感染较常见,这种真菌叫“马拉色菌”,可使用酮康唑洗剂治疗.如果头皮屑突然增多,但不痒,多与睡眠不好有关.

  • 制作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探索

    作者:李小红;黄凯;于建斌

    目的探索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用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小鼠,尾静脉注射马拉色菌悬液,对感染死亡及处死小鼠心、肺、肝、脾、肾标本进行HE染色、PAS染色进行观察.结果各实验小组小鼠一般状况变差,陆续死亡;各脏器均可见PAS阳性孢子、组织变性坏死、肉芽肿改变、真菌孢子栓子及坏死组织栓子等病理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经尾静脉注射菌悬液可成功制作马拉色菌系统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