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作者:万苗坚;赖唯;谢淑霞;苏向阳;陆春

    对 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患者做了可疑致病化妆品斑贴试验 . 结果表明,中轻年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 (96.3% ); 大部分是由一般化妆品引起,其次为祛斑增白类化妆品 . 14例做了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有6例阳性 .

  • 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华;郝飞

    药物不良反应十分常见,而皮肤是其重要的靶器官之一.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DR)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因诊断较为困难.现概述CADR的特殊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一、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痤疮样疹或脓疱型药疹:痤疮样疹可由碘剂、溴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异烟肼、雄激素、锂剂、放线菌素D和苯妥英引起[1].

  •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

    作者:叶小红;张沂平

    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中的一个靶点或几个靶点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1].在肺癌二线治疗中,靶向药物已达到与化疗药物相同的疗效.特罗凯和易瑞沙是口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二/三线治疗 .由于分子靶向药物对滤泡和滤泡间细胞表皮生长信号传导通路的干扰,易出现皮肤不良反应,表现皮疹、皮肤干燥及瘙痒、甲沟炎.2006年6月至2008年7月,本院化疗病区对88例NSCLC实施分子靶向治疗,现将皮肤不良反应护理报告如下.

  • 脐周划格定位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中的应用

    作者:倪静;杨振杰;易多志;熊颖丽

    目的 探讨脐周划格定位法在肿瘤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迈普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5例需长期(≥6个月)行胸腺肽α1皮下注射的肿瘤患者,通过自身对照法,12周为1个周期,前12周采用传统三角肌下缘30°~40°角皮下注射方法(对照组);后12周采用脐周划格定位法(观察组),按腹部皮下注射表格图中44个注射点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2种注射方法的不良反应(局部皮肤疼痛、红肿、硬结、瘀斑、脂肪萎缩等)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脐周划格定位法简便准确,操作者容易掌握,能满足肿瘤患者长期高频次皮下注射药物的需求,显著减轻局部皮肤疼痛、红肿、瘀斑、皮下硬结、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 抗癫(癎)药物皮肤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关系进展

    作者:甘水根

    癫(癎)(epilepsy)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是治疗癫(癎)主要的方法.经过系统、规范的长程治疗,大多数癫(癎)有可能经过药物治疗而痊愈,特别是新型AEDs上市以来,其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轻,AEDs治疗使广大癫(癎)患者易于接受.在AEDs中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苯妥英(phenytoin,PHT)等抗癫(癎)效果已得到肯定,但有可能出现皮疹、发热和内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常见的是皮肤型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cADRs),包括轻微的斑丘疹(maculopapular eruptions,MPE)、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SS)以及严重危及生命的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reactions,SCR),如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1],其病死率高达30%[2],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已有研究[3]提示cADRs与HLA基因有关.现将近年来两者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65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作者:王广进;张虹;亓兴亮;冯帆;李文娟;刘建新;庞静;田洪青

    目的:明确化妆品引起皮肤各种不良反应的特征和致敏物.方法:对65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可疑致病化妆品斑贴或光斑贴试验.结果:患者中女性占86.9%;21~45岁占76.7%.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597例(90.7%),其他依次为化妆品痤疮15例,化妆品毛发损害5例,化妆品色素异常7例,化妆品甲损害2例,化妆品光感性皮炎5例,另外化妆品激素依赖性皮炎27例.大部分(59.8%)是由护肤类引起,其次为护发美发类(23.3%)、芳香类(7.2%).308例患者做了可疑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有165例阳性,阳性率达53.6%.部分阳性者行标准过敏原斑贴试验,过敏原阳性比例依次为对苯二胺占18.5%、硫酸镍占14.8%、硫柳汞占13.0%、重铬酸钾占11.1%,芳香混合物、甲醛、卡巴混合物各占7.4%等.结论:化妆品不良反应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化妆品皮肤病;护肤类为主要致病化妆品;标准过敏原斑贴试验阳性者依次为对苯二胺、硫酸镍、硫柳汞、重铬酸钾、芳香混合物、甲醛、卡巴混合物等.

  • 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作者:魏大燕

    目的:观察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服用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皮肤不良反应类型及其治愈率.结果:患者服用中药后产生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荨麻疹样,高达52.5%.相比其他几种不良反应类型,引起荨麻疹样的患者占大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本院统计了患者所产生皮肤反应的治愈率,其中荨麻疹样皮疹和紫癜样皮疹治愈率较高,治愈患者占得比例相比于其他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为患者服用中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患有皮肤过敏,并向患者交代该中药服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发现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

  • 分子靶向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高亚娜;胡婷婷

    目的 探究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Ⅲ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Ⅲ级甲沟炎发生率为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方式和预防措施可降低分子靶向药物所致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消炎利胆片致药疹1例

    作者:乔小云;张征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9岁,因患胆结石多年,常常出现疼痛等症状,服用消炎利胆片,症状缓和后停药月余,近期又出现疼痛症状,在我院开得消炎利胆片(批号991117,广州军区龙华制药厂生产),首日服用3次,2片/次,无任何不适。次日早晨6时左右服用2片,近11时自觉皮肤瘙痒,并未在意,14时左右继续服药2片,约过1 h,全身瘙痒症状加重,继而全身皮肤呈现粟粒样红色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以躯体及四肢更为显著,即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药物过敏,停药。立即按常规服用扑尔敏片,肌注地塞米松针5 mg,症状减轻,至次日6时左右完全恢复正常。停药1 d后,再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又出现过敏症状。换服舒胆通未出现上述反应。2 讨论 消炎利胆片是由穿心莲、苦木、溪黄草等中药制成,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炎症,出现药疹等皮肤不良反应,临床未见过报道。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消炎利胆片后停药,近期服用此药结果出现过敏史,其发病机理,可以认为是消炎利胆片引起的继发免疫反应,患者第一次服用消炎利胆片,初次接触抗原,有致敏淋巴细胞产生,体内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先是IgM,后是IgG,然而抗体效价低,数量少,亲和力也低,是原发免疫应答,为致敏阶段,当时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约月余,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虽剂量不变,却很快产生大量的IgG为主的特异性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长,亲和力强,此为反应阶段,致敏细胞即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招引大小吞噬细胞前来围聚,血管通透性增加,于是出现局部红肿,药疹等过敏症状。消炎利胆片会引皮肤过敏反应不多见,更何况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所发生,较难引起重视。本例提示:过敏体质倾向患者,使用消炎利胆片时,应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 HLA-A*31∶01等位基因与拉莫三嗪所致皮肤不良反应关联性的Meta分析

    作者:梅冬;张晓燕;赵立波;王晓玲

    目的:近年来,多项研究探讨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31∶01等位基因与抗癫痫药拉莫三嗪(LTG)所致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cADRs)的关联性,但目前尚无确定的结论.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一项Meta分析来系统评价HLA-A* 31∶01等位基因与拉莫三嗪所致皮肤不良反应(LTG-cADRs)的关联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生物医学文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24日,纳入探讨了HLA-A*31∶01与LTG-cADRs相关性的研究,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病例对照研究,123例LTG-cADRs癫痫患者,137例拉莫三嗪耐受(LTG-Tolerant)癫痫患者,2 837例正常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与LTG-Tolerant组的比较中,HLA-A* 31∶01基因型与LTG所致的cADRs存在显著相关性(OR=2.87,95% CI:1.11~7.40,P=0.03).而在与正常人群组的比较中,HLA-A* 31∶01基因型与LTG所致的cADRs不存在显著相关性(OR=1.34,95% CI:0.34~5.28,P=0.67).结论:本研究证明,HLA-A* 31∶01基因型可能是LTG所致cADRs的遗传风险因素.

  • HLA-B*1502等位基因与中国南方汉族癫痫患者拉莫三嗪皮肤不良反应关联性的Meta分析

    作者:高阳;于爱平;蒋玉凤;于鲁海

    目的:系统评价HLA-B* 1502等位基因与中国南方汉族拉莫三嗪所致皮肤不良反应(LTG-cADRs)的关联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WanFang Data),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5月31日,并采用STATA 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107例LTG-cADRs癫痫患者,包括25例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患者,1例药物超敏反应(HSS)患者,81例斑丘疹(MPE)患者,213例拉莫三嗪耐受(LTG-Tolerant)癫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汉族癫痫患者中HLA-B* 1502等位基因与LTG-SJS/TEN存在显著相关性(OR=4.44,95% CI:1.66~11.87,P=0.003).而HLA-B* 1502等位基因与LTG-MPE不存在显著相关性(OR=0.85,95% CI:0.29~2.48,P=0.759).结论: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HLA-B* 1502等位基因与LTG-cADRs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儿童使用奥卡西平致皮肤不良反应数据分析方法的探索

    作者:彭静;汪洋;陈渝军;张华年;徐华

    目的:探索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中儿童使用奥卡西平致皮肤不良反应(ADR)数据分析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AERS数据库中儿童使用奥卡西平致皮肤ADR的数据进行提取、验证及统计分析.结果:从AERS数据库中共挖掘出279个可疑的ADR报告,其中皮肤ADR信号13个,涉及患儿4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皮肤ADR相对于其他ADR,在年龄(P=0.065)、性别(P=0.213)、人种(P=0.054)、给药剂量(P=0.225)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医疗机构是皮肤ADR报告的主要来源,医师上报数目多,并以快速上报为主(P<0.05),其结局造成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病例较多(52.5%).结论:奥卡西平皮肤ADR虽然少见,但是往往会造成儿童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加长,我们应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给药剂量的患者予以相同的重视,加强对奥卡西平皮肤ADR的监测.

  • 携带HLA-B*13:02基因引发卡马西平药物不良反应1例

    作者:韩翔宇;王菊莉;曹洪涛;陶英贤;周秀敏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部分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癫痫.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1例卡马西平过敏患者,现对其基因表达及临床表现进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于30多年前发现脑胶质瘤,未予手术治疗,给予内科药物治疗,于10年前出现抽搐,表现为右侧上肢不自主抖动,有时累及右侧下肢,逐渐出现右侧肢体屈曲,持续约1 min,后缓解.曾口服"苯巴比妥,德巴金"等药物,具体剂量不详,每年发作1~2次,近1年发作形式变化,发作时表现为双眼上翻,头颈后仰,牙关紧闭,右侧手有不自主运动后出现四肢僵硬,3~5 min缓解,缓解后体软无力,无口吐白沫,开始神志清,后出现意识丧失,近日发作频繁,每天5~6次,遂改服卡马西平(0.2 g/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单一药物治疗,从0.1g,每天两次口服进行逐渐加量,目标剂量0.2g,每天两次口服.还没加到目标剂量,刚刚服药后2d双足出现红斑,后出现水泡,破溃入院.入院后立即停用卡马西平给予抽疱液,硼酸溶液湿敷,抗过敏治疗.

  • 品管圈在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周围皮肤不良反应的应用

    作者:李智;张春凤;宾娟;周贻振;周雪梅;伍璐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周围皮肤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换药程序。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部深静脉导管周围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活动前的86.11%降至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周围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 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津莲;陈艳;张秀芹

    皮肤不良反应是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和用药安全.笔者通过查阅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近几年有关其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可能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的来说,芳香族抗癫痫药物致皮肤反应的可能病理机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与免疫分子、HLA-B*1502基因相关性方面,但具体过程仍不是十分清楚,在进一步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

  • 西格列汀上市后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分析

    作者:米婷婷

    目的:对西格列汀上市以来所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格列汀2010年1月~2014年6月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统计的ADR报告数据。结果:皮肤不良反应患者共计52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及65岁以上患者;用药时间在1~24个月者较多;用药剂量达50~100 mg/天时易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症状。结论:通过对西格列汀皮肤不良反应进行挖掘评价,进一步了解了西格列汀所引起的不良症状。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防范与处理

    作者:钟涛;庞慧;何平;段修伟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三伏天在人体特定穴位贴敷药物以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经络穴位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该疗法在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广泛开展,有关治疗经验也屡见报道.从近十余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多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疗效机理、临床观察等研究,鲜有如何防范与处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研究.实际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并不少见,有些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已成为影响患者不愿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一个突出因素.为此,笔者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防范、处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经验,以期为进一步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方案、减少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一定借鉴,从而进一步促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健康发展.

  • 两种不同手术体位在小儿短段型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敏;黄毓婵;马育璇;周芳;廖丹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体位在小儿短段型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经腹会阴行巨结肠根治术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手术次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悬吊式截石位。结果观察组手术野暴露优于对照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悬吊式截石位可充分暴露经腹会阴行巨结肠根治术的术野,降低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 抗癫痫药物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基因关联性研究

    作者:高玫梅;石奕武;于美娟;李雪莲;王鹏;刘晓蓉;黎冰梅;邓宇虹;常好会;廖卫平

    目的 研究抗癫痫药物引致的皮肤不良反应和人白细胞抗原HLA-B*1502基因的关联性.探讨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方法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癫痫门诊自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癫痫患者31例.其中应用卡马两平(CBZ)引致皮肤不良反应13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6例、轻度斑丘疹(MPE)7例],无皮肤不良反应15例,应用拉莫三嗪(LTG)引致MPE 3例.采用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以上患者和未服用过CBZ或LTG的30例正常对照者的HLA-B*1502基因分型. 结果 HLA-B*1502基因型阳性例数和基因频率分别为:CBZ引致SJS组6例(6/6,100%),CBZ引致MPE组4例(4/7,57%),LTG引致MPE组I例(1/3,33%),无皮肤不良反应组1例(1/15,7%),正常对照组3例(3/30,10%).CBZ引致SJS组、CBZ引致MPE组患者HLA-B*1502基因型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皮肤不良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BZ导致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基因型有关.

  • 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导致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与HLA基因的关系进展

    作者:石奕武

    卡马西平(CBZ)、苯妥英钠(PHT)、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和苯巴比妥(PB)是常见的芳香族抗癫痫药物(aromatic 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且能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与神经痛,而皮肤型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cADRs)是其常见的不艮反应之一[1].cADRs包括轻度的斑丘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a,MPE)、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SS)以及严重危及生命的皮肤反应(severe cutaneous reaction)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1].在服用AEDs的人群中芳香族AEDs所致MPE的总体发生率为2.8%,其中PHT、LTG、CBZ导致较高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9%、4.8%、3.7%[2].相比之下,这些药物导致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包括HSS、SJS、TEN)的发生率较低.

77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