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糖耐量状态下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赵永才;李新胜;张金成;钱红霞

    目的 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二者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糖耐量减低者50例(IGT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5例(T2DM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生化指标及sVCAM-1、sICAM-1水平,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NGT组、IGT组、T2DM组受试者血sVCAM-1、sICAM-1水平及颈动脉IMT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显示,颈动脉IMT与血清sVCAM-1、sICAM-1成正相关,sICAM-1和sVCAM-1与体质指数、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代谢异常早期即有炎症反应发生,并导致了血管内皮损伤,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整个进程.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升高与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永才;李新胜;张金成;钱红霞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生化指标、IMT及血清sVCAM-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sVCAM-1、BMI、2 hPG和HOMA-IR有关(P<0.01).结论 血清sVCAM-1水平与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sVCAM-1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肖立平;李海涛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通过诱导sICAM-1、sVCAM-1的表达,促进了AS的发展.抑制黏附分子及其介导的黏附作用可望成为MS个体以及具有MS组分而尚未诊断为MS的个体预防和减慢向AS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就sICAM-1和sVCAM-1与MS各组分的关系及其致AS作用进行综述.

  • 解毒化浊方对慢性输卵管炎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作者:刘京芳

    目的:探讨解毒化浊方对慢性输卵管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解毒化浊方治疗慢性输卵管炎患者5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解毒化浊方能降低慢性输卵管炎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l的含量(均P<0.01).结论:解毒化浊方可阻断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浸润至炎症部位,起到“抗黏附治疗”作用,为治疗慢性输卵管炎的有效方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咸香淑;吴龙仁;朴红心;韩学吉;崔演;尹明实;孟繁平

    目的:通过观察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及其与ALT、AST相关性, 探讨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45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5例对照组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并观察与sICAM-1和sVCAM-1的相关性.结果:①7例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38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③13例中度慢性肝炎患者的sICAM-1和sVCAM-1含量显著高于16例轻度慢性肝炎患者;④9例重度慢性肝炎患者的sICAM-1和sVCAM-1含量也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⑤sICAM-1水平与血清内ALT、AST含量呈显著正相关;⑥sVCAM-1水平与血清ALT、AST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在以上几组中,急性乙型肝炎组的sICAM-1和sVCAM-1的升高显著,并依次为慢性肝炎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结论:①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水平可反映肝损害程度;②检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对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③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重要指标,sICAM-1和sVCAM-1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和肝细胞的免疫损伤过程.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

    作者:隋欣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5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观察组,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成年人血清标本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二组血清中sICAM-1和sVCAM-1的表达。结果二组中sICAM-1和sVCAM-1的表达差别显著。观察组sICAM-1和sVCAM-1的表达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sICAM-1和sVCAM-1高表达,二者的上调参与病变形成和进展。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作者:尚可;孙亚威;刘冬青;郭建政;杨慧;姜海;耿淑坤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将10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58例),无大血管并发症组(46例),并选取39例非糖尿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RBP4、sVCAM-1。结果①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RBP4、sVCAM-1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对照组,无大血管并发症组高于对照组(P<0.05)。②血清RBP4与sVCAM-1、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正相关,与HDL-C显著负相关(r=-0.169,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P4、sVCAM-1、TG、LDL-C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RBP4与sVCAM-1在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巫远忠;张丽科;刘瑞玉;钟伟强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治疗前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0 d后仍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高水平的IL-18和sVCAM-1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发病机制有关,而且可能参与透析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C-反应蛋白细胞黏附分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德栋;李梦军;王西富;廖晓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表达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5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86例,非ACS组166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ACS组各类型血清CRP、黏附分子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血清sICAM-1、sVCAM-1、CRP对ACS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在ACS危险分层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与妊高征的关系

    作者:王晓凤;赵一平;毛东伟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分子(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VCAM-1)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例妊高征患者及26例正常孕妇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sIVCAM-1和sVCAM-1的浓度.结果妊高征组血清sIVCAM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妊高征组血清sVCA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01).结论 sVCAM可能参与了妊高征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可能对于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 血府逐瘀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宝祥;董雪梅;郭爱民;张杰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组32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血府逐瘀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两组均用药8周.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l,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含量的变化.结果:血府逐瘀汤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血府逐瘀汤组血清ET、sVCAM-1及sICAM-1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NO的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可以通过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及减少细胞黏附分子的途径,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提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及镁剂治疗的意义

    作者:王健兵;王东颖;刘荣红

    目的:观察镁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及生化法测定89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sVCAM-1及CEC的含量.溶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镁剂治疗组, 观察镁剂治疗对sVCAM-1及CEC含量的影响及对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s) 及缺血性心律失常(IA)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MI 患者溶栓前后CEC及sVCAM-1 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两者均有明显下降,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镁剂治疗对两者变化无明显影响; 但镁剂治疗组对RAs 和IA的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结论: sVCAM-1 及CEC 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镁剂治疗预防AMI 患者的RAs 和IA作用安全、可靠.

  • 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的变化

    作者:闵婕燕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与患者发病的关系.方法::32例非孕妇女、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NPY、CGRP含量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血浆sVCAM-1和sICAM-1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结果: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CGRP水平较非孕妇女组升高显著(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治疗前组CG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均<0.01);经治疗水平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NPY水平对照组较非孕妇女组升高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组NPY水平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经治疗水平已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VCAM-1水平对照组与非孕妇女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组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经治疗水平明显下降,较对照组略高,但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sICAM-1水平显示对照组及非孕妇女组略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组较对照组略高,但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GRP含量血浆浓度与其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r=-0.5812,P<0.01),而NPY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并随病情的加重而上升,与其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609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CGRP及sVCAM-1三项指标的测定对于了解和认识其发病机理及预估病情有帮助.

  • 天香丹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3例

    作者:杨建梅;安冬青;王晓峰;张晓天

    目的:观察天香丹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60例气虚血瘀、痰瘀交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天香丹治疗组33例,心可舒对照组27例.服用天香丹颗粒或心可舒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的变化及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变化.结果:天香丹组胸闷、胸隐痛时作、气短乏力等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心可舒组;天香丹组心电图有效率(63.64%)高于心可舒组(37.04%)(P<0.05);天香丹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较心可舒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天香丹颗粒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其机制可能与并有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变化及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性

    作者:陈比特

    目的 观察和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UA患者、10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UA组、SA组及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Visfatin、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UA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sVCAM-1、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或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A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甘油三酯(TG)水平、sVCAM-1、sICAM-1水平均具有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UA组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与腰围、sVCAM-1、sICAM-1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UA患者表现为血清Visfatin水平的显著上升,其水平与血清sVCAM-1、sICAM-1水平具有相关性.

  •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凝血因子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眉;孙万邦;涂丽萍;罗军敏;夏世勤;安邦权

    目的 分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与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和全自动血凝仪CA500的一阶段凝固法动态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CAM-1及血浆FⅦ:C水平,以26例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 血清sV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 d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正常人对照组(P<0.01),1~7 d呈增高趋势,7~14 d呈下降趋势.脑梗死体积越大,sVCAM-1水平越高(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FⅦ:C水平两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V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脑梗死病程进展的监测指标.FⅦ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进程均无显著相关性.

  • sICAM-1和sVCAM-1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明强;王爱婷;王清图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1)的水平与乙肝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用 ELISA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 sVCAM-1、 sICAM-1,用 PCR法定量测定 HBV-DNA的含量.结果 HBVM阳性者,除 HBsAb阳性者外,其血清 sVCAM-1、 sICAM-1水平较全阴性者均有较明显的升高,但升高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sICAM-1与 ALT呈正相关( r=0.662),与 HBA-DNA呈负相关 (r=-0.498);sVCAM-1与 ALT、 HBV-DNA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191、-0.027.结论 1、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 sVCAM-1、 sICAM-1有明显的升高,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2、 sICAM-1的水平可以反应肝脏的损害程度和 HBV-DNA的复制情况.

  •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1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超;陈桂明;唐炳群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浓度在不同类型高脂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6例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1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胆固醇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其血清sVCAM-1浓度分别为(999.81±165.03)ng/ml、(1055.42±148.64)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高甘油三酯组血清sVCAM-1为(851.32+170.59)ng/ml,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均低于高胆固醇组和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P<0.01),高胆固醇组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组的血清sVCAM-1浓度比较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1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VCAM-1浓度不同,因此,血清sVCAM-1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作者:武晓泓;周红文;张梅;刘超;狄福松;何戎华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结果:经过12周治疗,试验组sVCAM-1含量降低了3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sV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VCAM-1含量降低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同时还能抑制sVCAM-1的产生,有助于防治血管并发症.

  • 脑梗塞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探讨

    作者:陈同强;钟俜;吴裕臣;刘志刚;刘玉琳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及其与总胆红素关系,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选取17例脑梗塞伴有高血压患者,应用ELISA法测定发病后第1、3、7、14天时血清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含量,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塞发病后第1、3、7、14天时间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分别为1625±223ng/ml、1725±221ng/ml、1949±211ng/ml、1559±208ng/ml,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塞发病后第1天到第7天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血清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性保护措施,其值的增加可能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66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