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痛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
胃痛,又称胃脘痛,俗称"心口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致,临床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嗳气、泛酸、脘闷、大便不调等症状,四季均可发病.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加之学习、工作压力,不合理膳食,胃病成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常见疾病.中医药具有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简单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在进行辨证施护的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并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
浊毒理论与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多呈周期性发作,无明显季节性。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少数患者可双侧发病。临床上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浊毒之邪泛指体内一切秽浊之邪,凡风寒暑湿燥火,久聚不散,体内痰、瘀、水、血、气久郁不解,均可化浊。“浊”初包括两层含义:浊气、浊阴。浊气相对清气而言;浊阴则指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二便等。“毒”初指毒草,今人亦有邪盛谓毒的观点。毒在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指非时之气,戾气、杂气、山岚瘴气等峻烈易传染之外感邪气;②指药物或药物的峻烈之性;③指病证,如疮毒、痈毒、湿毒、温毒等[1]。
-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兼论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感受外邪而产生的病患,发病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形成的有关因素涉及哪些方面?体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何?对当今临床实践有何启迪?本文以<内经>"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为核心,围绕其学术思想之基本特色,联系相关问题分析阐述于下.
-
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形成与先天特异体质及外感邪气有关,病机多以气虚卫表不固、血热化燥生风为本,风邪、湿毒等外邪侵袭为标.临床上采用祛邪扶正、内外并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
哮喘入夏巧施补冬来平安少受苦
哮喘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一般认为属肺、肝、肾三脏虚弱,体内痰饮停伏,每遇外感邪气,而致病发.哮喘病人通常在秋、冬两季病情较重,而在夏季往往症状减轻或症状暂时缓解.在治疗上多以发散寒邪、温化痰饮以止喘,但对于患者的过敏体质并未真正改变,所以一旦感受“虚邪贼风”便又发作如故.
-
活血化瘀用于胃脘痛的临床观察与探讨
胃脘痛乃中医常见病,概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感,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传统疗法很多,1996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分型治疗为辅治疗胃脘痛56例,效果满意,并系统地观察了胃脘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为活血化瘀法运用于胃脘痛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不寐病因病机
不寐病因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不和、气血阴阳失衡、情志失常.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任何原因引起气血阴阳失衡均可导致不寐.年老者和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多为气血阴阳失调,宜以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青壮年者多因饮食不节、痰热内扰、情志不遂,宜调和脾胃,疏肝解郁.
-
林上助胃黏膜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林上助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于“胃脘痛”“痞症”等范畴,乃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提出“分型辨治,治标求本”,分脾胃虚弱、肝气犯胃、寒热错杂、湿热中阻、胃阴不足、瘀血内阻等六型,补益脾胃,益气培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可一味佐以健脾益气之药.临证注重黏膜微观辨证,充血、水肿、浸润、出血、糜烂等活动性炎性病变属热证,常用川连、牡丹皮、蒲公英、栀子等清热凉血之品;胃黏膜苍白属虚寒证,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之品;黏膜色泽灰黯,黏膜下血管显露者或颗粒样或结节状隆起属多属血瘀,加三七、莪术、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之品;黏膜充血或出血加白及、三七粉等止血之品;胃黏膜分泌粘液量少,多为阴液亏损,加玉竹、沙参、麦门冬、乌梅、白芍药、石斛等养阴生津之品;肠上皮化生,可加半技莲、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薏苡仁、藤梨根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不典型增生,加三棱、莪术、丹参、炮穿山甲、铁树叶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避免滋腻石虫,顾护正气,少用甚至不用滋腻类、矿石类、虫类药物;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注重调理,指导养生,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过敏性哮喘病人如何度夏
过敏性哮喘,中医一般认为属肺、肝、肾三脏虚弱,体内痰饮停伏,每遇外感邪气,而致病发.哮喘病人通常在秋冬两季病情较重.在治疗上多以发散寒邪、温化痰饮以止喘,但对于患者的过敏体质并未真正改变,所以一旦感受"虚邪贼风"便又发作如故.
-
辨证治疗发热4例报告
发热有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内伤发热是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盛偏衰引起.由于人体的素质差异、外感邪气不同,临床所见发热证型多,多年来以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特色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4例如下.
-
消化性溃疡58例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有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3个特点.中医理论认为该病发生机理主要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为多见,人群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
-
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腹泻经验简介
李秀亮教授从事临床研究四十余年,对于小儿常见病疑难病有深入研究,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外感邪气,食湿积聚使脾失运化,久则耗伤脾之气阴,治当疏风解表,运脾化湿,益气养阴贯穿始终.
-
胃脘痛的辨证护理体会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刺激、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病变脏腑关键在胃,虽然病因多样,但共同之处在于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现将护理胃脘痛体会报道如下.
-
论中医外感致病因素
目的对中医外感致病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讨论.认为历代医家对外感病因的认识是非常丰富的,除"六淫"和"疫疠"之外,还包括了毒、瘴、蛊、疰,甚至还包括了"胎毒"等.现今中医学术界将外感病因,仅归纳为"六淫"和"疠气"是不够的,应当认真研究历代医家关于外感病因的相关论述,对其中的精华内容,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