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脊髓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异性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绝大多数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临床特点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膀胱、直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病变迅速上升波及延髓称上升性脊髓炎,如脊髓内有2个以上散在的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偶合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例报告
患儿,女,1990年1月出生,小学生,于1998年4月23日在强化免疫期间按要求接种了麻疹疫苗,(MV,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70515-1有效期至1998年11月13日)0.2ml.
-
福利院1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儿的护理
目的:对福利院1例患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合并压疮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在做好做好各项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训练的疗效观察.方法:使用按压膀胱法,强化训练患儿自主排尿,定时刺激训练患儿的排便功能,协助患儿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知觉训练等逐步恢复患儿的双下肢功能.结果:2周后,患儿恢复自主排尿,2个月后,患儿恢复自主排便,压疮痊愈,双下肢恢复感觉,能扶着走动.结论:对患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合并压疮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常规护理结合康复护理训练,能减少后遗症,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
急性横惯性脊髓炎误诊为颈椎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颈肩部疼痛4月余,加重伴头痛、头晕1个月”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1日以“颈椎病”收住中医康复科。入科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无侧弯及椎旁隆起,颈4~5、颈5~6椎体棘突下压痛(+),颈部肌肉按压痛阳性(+),颈部活动受限,压颈试验(+),头后仰压颈试验(+),左上肢臂丛牵拉试验(+)。颈椎CT平扫示:颈椎病。入院诊断:颈椎病(脊髓型)。给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物理治疗等对症治疗。2014年1月3日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并出现尿潴留。1月5日患者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咳痰无力;四肢肌张力减弱,四肢肌力0级,双侧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侧巴宾斯基征(-)。给予气管插管,并立即转重症医学科,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行腰椎穿刺,脑压正常,脑脊液生化+常规未见异常,结合病史特点,考虑急性脊髓炎。治疗上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甘露醇减轻脊髓水肿、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于2014年1月6日查颈椎MRI示:颈2~胸2段脊髓增粗水肿信号异常,提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药物并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患方要求放弃治疗,拔除气管插管10分钟后患者死亡。
-
青霉素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个案报道与文献回顾)
我院收治1例臀部肌注长效青霉素后立即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小便失禁的患者,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
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diopathic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IATM)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IATM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经临床治疗或病理证实的31例IA T M患者影像资料,分析病变的分布区域、累及的脊髓节段长度、灰白质受累程度、病变脊髓肿胀以及病变的增强特征。结果脊髓M RI表现异常者29例,占93.5%,脊髓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2例,占6.5%;6例患者为多区域病变,单区域病变以胸段脊髓多;所有病例均可见灰质受累,6例患者可见灰白质同时受累;25例累及长脊髓节段,占86.2%;病变的平均脊髓节段(5.7±0.9)个;14例存在脊髓肿胀,占48.3%;增强扫描17例脊髓无强化,占58.6%,12例病变区呈条状或结节状强化,占41.4%。结论 IA T M的M 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当M RI表现不典型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并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尤其重要。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感染特点及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感染特点及临床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各35例,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SAS1 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中首发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占55.71%,其次为感觉异常占18.57%;感染病毒以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为主,占38.57%,其次为柯萨奇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别占25.71%和21.43%;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5%,优于B组患者总有效率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77,P<0.05),A组患者肌力恢复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14±2.09)d、(12.63±3.17)d、(15.32±2.83)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受累的脊髓节段与病变的范围,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疗效可靠,能够缩短肌力恢复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相关的生物标志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多呈特发性,亦可是多种疾病的脊髓病变表现,目前临床鉴别诊断困难.此文对近年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研究进展及其在脊髓炎鉴别诊断、临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便为深化脊髓炎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提供思路.
-
表现为复发性胸段长节段脊髓炎31年的视神经脊髓炎一例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 )是一种区别于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1]。我们报道1例多次被诊断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ATM)的NMOSD病例,此患者在视神经受累前,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仅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胸髓段长节段脊髓炎( 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 LETM)。
-
视神经脊髓炎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比较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NMO)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疾病;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AT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脊髓炎性疾病.我们就NMO与ATM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首次发作的临床及MRI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间56例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首次发作的临床、MRI影像学特征(至少2年的随访结果以协助终诊断)。结果(1)56例ATM患者首次发作后必须至少1次随访并随访时间超过2年,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MS)19例(19/56,33.9%),视神经脊髓炎(NMO)10例(10/56,17.9%),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3/56,5.4%),类感染病因4例(4/56,7.1%),特发性横贯性脊髓炎20例(20/56,35.7%)。(2)所有患者均有脊髓病变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深浅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MRI特征:颈髓18例,胸髓17例,颈胸髓受累13例,胸腰髓受累8例;33例病变脊髓轻度肿胀,23例脊髓形态未见异常;病灶平均长度为4.7个脊髓节段,病灶占据脊髓2/3以上横断面积29例,27例占据面积小于脊髓横断面的2/3;15例脊髓病变区无强化,41例病变区呈条状、斑片状等强化。结论结合临床和MRI影像特征,有利于AT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急性脊髓炎患者的内科治疗
1临床表现
1.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散在发病,无性别差别。部分患者在脊髓症状出现之前1~4周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病史,或有负重、扭伤等诱因。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发展为完全性瘫痪,部分患者在出现瘫痪前、后有背部疼痛、腰痛和束带感,肢体麻木、乏力、步履沉重等先兆症状。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住院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住院时间寻找有效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为第一诊断的158例出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病案号查阅原始病历,补充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人口学资料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症、并发症方面资料.结果 住院时间4.00~41.00 d,平均(17±6)d,其中住院时间≤10 d组23例(14.56%)、>10~<20 d组83例(52.53%)、≥20 d组52例(32.91%).3组年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0.90、8.68,P均<0.05);3组自费、高血压、糖尿病、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04、14.27、12.17、9.37、7.05,JP均<0.05).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与年龄、神经功能评分、交费方式相关(OR值分别为1.140、0.500、83.930和0.041,P均<0.05).结论 疾病本身所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重是影响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控制院内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强化医保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措施.
-
排便生理模拟护理法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排便生理模拟护理法在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收住于我院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并出现排便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排便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排便生理模拟护理法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干预后排便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开塞露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排便生理模拟护理法对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排便障碍患者施加干预,可获得较好的促排便恢复效果,降低开塞露使用率.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例报告
患者,女性,20岁.3年前因面部红斑,肝损害在山东省立医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长期口服强的松、雷公藤等药物维持治疗, 间断上班工作. 入院前20天患者出现发热、双下肢无力, 当地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地塞米松)治疗, 体温下降, 但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 2天后自己不能站立, 伴尿潴留, 大便秘结, 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院内一科. 既往无糖尿病、肺结核、肝肾疾病史.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急性脊髓炎2例报告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TM)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目前报道的病例不多.我院近期收治2例SLE合并ATM,现将诊疗体会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以探讨SLE合并ATM的诊断和治疗.
-
急性脊髓炎患儿23例留置导尿管拔管指征的护理评估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髓炎。病变部位以胸段常见,其次为颈段、腰段。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起病,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多数患者需留置导尿管排尿。我科对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3例需留置导尿管排尿的急性脊髓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拔管指征进行护理评估总结如下。
-
急性特异性脊髓炎
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按致病原因可将脊髓炎分为非特异性脊髓炎、病毒性脊髓炎、化脓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真菌性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等.若按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1周内病情达高峰)、亚急性(2~6周)和慢性(超过6周)脊髓炎[1]其中以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acute nonspecific myelitis,ANM)为常见,其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炎性脊髓损害;如果病变由下而上逐渐累及颈髓和延髓,称为上升性脊髓炎.ANM通常亦称为急性脊髓炎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常局限于脊髓的数个节段;胸髓常受累;临床特征为病损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2].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再认识
目前认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一种脊髓局灶性炎性病变导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主要相关类型。包括急性完全性的横贯性脊髓炎、急性部分性的横贯性脊髓炎、长节段性广泛的横贯性脊髓炎。Scott等〔2〕提出可以根据脊髓功能障碍对急性完全性的横贯性脊髓炎和急性部分性的横贯性脊髓炎进行鉴别。研究〔2〕表明,表现为急性部分性的横贯性脊髓炎的患者比表现为急性完全性的横贯性脊髓炎患者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风险更高。脊髓炎病灶在磁共振成像( MRI )矢状位上长度超过3个脊髓节段的定义为长节段性广泛的横贯性脊髓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例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我科收治1例合并脊髓病变,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