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 根据WHO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和标准设计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卷,分析2010年6月~2011年6月发生的暴力事件.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是暴利的主要特点,多数人员同时遭受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暴力危害大;产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护理人员服务技能、服务态度差以及防范意识低.讨论要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尽快控制病人的病情,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及防范意识,提高与病人沟通技巧,建立三级防护网.
-
192名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调查
目的 精神疾病相关的病耻感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沉重的负担,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尤其易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该研究旨在了解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病耻感的现状,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参考Struening贬低量表,自行编制问卷,在192名护理人员(包括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94名非精神科护理人员)中进行调查,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病耻感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P=0.021),不同性别、工龄、学历、职称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除或降低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害,应该不分性别、工龄、学历和职称,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干预.
-
荆州地区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荆州地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护士压力源问卷(NJSQ)、自尊量表(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工作倦怠量表(N-MBI)对224名在职精神科护士和200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精神科护士所受工作压力整体水平与综合医院护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职业倦怠状况较综合医院护士高(t=3.43,P<0.05);②个人月收入越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病房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门诊;工作职称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③职业倦怠量表中情绪耗竭、去人格化维度与护士工作压力源5个方面均存正相关,而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④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护士工作的总压力源对情绪衰竭、工作冷漠感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个人月收入和职称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2个维度均具有预测作用;岗位对情绪衰竭有预测作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对工作冷漠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护理工作压力源及个人因素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具有预测作用,改善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暴力袭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暴力袭击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减少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患者暴力袭击案例,全面分析原因. 结果:全院护理人员总数312 人,三年遭受精神病患者暴力袭击168人(53. 85%);受暴力袭击原因与患者受症状控制、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保护性约束、护理人员身体薄弱、护理人员工作年限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与被暴力袭击率比较,差异显著(P<0. 01). 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之所以常受患者暴力袭击,是因为有些护理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突然冲动的防范意识不足,对暴力袭击危险因素的评估不够准确,优质服务意识淡薄,护患沟通技巧欠缺,精神科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临床护理经验缺乏. 以此提示护理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管理,加强专科护理培训,强化优质服务教育,提高护理综合服务素质,提高防范意识,减少暴力袭击事件发生.
-
精神科护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卫生在人类健康事业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精神科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走向社会其它岗位,导致精神科护士流失过多,严重干扰了精神病院的日常工作,影响了护理质量.
-
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及其防护措施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冲动,如自伤、伤人、毁物等,而以攻击性行为为突出,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他人,是一种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处置的精神科护理问题[1].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掌握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规律,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对精神科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因素、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临床体会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
临床精神科护士绩效奖金分配改革探讨
绩效奖金分配是临床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医院工作的难点.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人员的绩效,以部门、职称或医师比例发放.但由于基层精神科护理人员结构多元化,职称普遍偏低,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严重挫伤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如何能通过绩效调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确保护理安全,树立团队精神,是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
影响精神科护士心身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
精神科病房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地方,甚至对有些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的人来说,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然而这里却是重塑精神病患者心灵的地方.现在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以歧视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同样他们也会对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异样的看法,认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性格也会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长期临床实践表明,目前精神科病房环境确实会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其心身健康.以下笔者将对长期接触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科护士的心身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精神科护理人员抑郁状态评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44例护士及30例护理员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调查及评定.结果: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一般常人,抑郁程度与婚姻状况、是否倒班、工作环境和设施、工作风险、工作压力及其特殊的工作对象等因素有关.结论:为保护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应积极干预相关因素.
-
灵活处事技能培训在精神科护理人员中的实施
目的:探讨灵活处事技巧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86例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灵活处事技巧相关知识的培训.结果:培训后护士灵活处事能力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护患纠纷明显减少.结论: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必要强化护士灵活处事技巧,既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又有利于提高护士处事能力,从而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
加强法律意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法律与护理专业的关系在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精神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病人和处于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且对精神病缺乏认识的家属,势必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潜在着许多的法律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使精神科护理人员能依法从事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工作的稳定性及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在护理工作范围内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
精神科护理人员转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精神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各种精神病人,这些病人往往表现出严重的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自控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否认患病拒绝治疗和护理,有时甚至受幻觉和妄想的支配,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并影响到社会。长期工作在精神科临床一线的护士,因终日面对精神病人,其难度、工作风险可想而知。因而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转岗现象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转岗的护理人员中,大多数都曾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护理临床工作中是骨干力量,转岗可能永远离开护理岗位,即使用新护士顶替,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在职的护士们也会不安心护理工作,迫不及待地转岗,出现消极倾向,职业认同感下降,护理人员的大量转岗极大地限制了本专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提出此问题并提出对策。
-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也逐步提上日程。精神科由于精神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和心理冲突,持续的高危岗位加上工作时的不确定性,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生理都有明显影响,可能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探讨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源,找到释放、减轻压力的方法,能够改善精神科护士的心身健康,使精神科护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但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作质量。本文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有帮助,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在促进患者康复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
关键词:
-
暴力精神病和精神病患者自杀倾向的护理
由于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日趋增加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和难预料性,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以攻击性行为为突出.有文献报道,到急诊室就诊的精神病患者中60%的患者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给患者和被攻击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更好的了解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是确保患者及他人安全的重要环节[1].1 暴力精神病护理郭永清[2]报道了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分析及临床干预,攻击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情绪等引发的侵害举动.精神病住院患者由于心理活动处于严重紊乱之中,常常出现攻击行为,不仅增加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难度,而且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和伤害.通过研究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原因、攻击方式、攻击对象等,以制订预防措施.对80例住院3个月以上的精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攻击行为的记录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以21 ~40岁为攻击行为的高发年龄,占62.5%;发生攻击行为常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为:精神症状支配(53.75%)、治疗护理不合作(18.75%)、拒绝住院(12.5%);攻击行为的发生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打骂行为(55.0%)、破坏病房设施(22.5%)、自残行为(6.25%).
-
精神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压力与其精神状态的关系。方法对50位精神科护理人员和50位普通护理人员进行自制调查问卷,再对这50位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分析,并对问卷进行评估和总结。结果结果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问卷中,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载等共六个大项指标均高于普通护理人员,在自评量表中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更大,而且心理状态较普通护理人员也差,所以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关怀有着重大意义。
-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节探讨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其护理主要目的在于对精神方面的障碍进行预防以及治疗,以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终提升社会、社区以及个人的精神状况达到佳水平.当前,精神科护理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护理工作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这将严重地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2].作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精神科的50例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方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
216例精神科护理人员体检心电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16例精神科护理人员均为本院在职人员,年龄21~60岁,平均(36.16±9.92)岁,其中男护士32人,女护士184人.
-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干预措施研究
目的 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分析与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录用的80例精神科护理人员作为对象,采用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以及心理问题自评表进行调查,将其调查结果 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SAS、SDS、人际交往敏感性、躯体化、恐惧、敌对、偏执等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科护理人员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护理效果及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干预来解决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
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调查
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人数接近1.0,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1].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调查提示: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国内一般人群[2],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精神科护理人员[3],外科护理人员工作应激水平显著高于内科和儿科[4],而专门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对手术室及外科病房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护理管理决策提供一些依据,从而保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