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腺苷蛋氨酸对肝内胆汁郁积的治疗与研究
目的是在研究肝内胆汁淤积使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的疗效.分析得出思美泰也叫腺苷蛋氨酸,其存在于人体所有体液和组织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研究发现腺苷蛋氨酸有助于治疗并防治肝内胆汁淤积.试验中表明腺苷蛋氨酸可有效克服转硫基反应障碍,促进腺苷蛋氨酸-依赖性质膜磷脂的合成.另外,通过腺苷蛋氨酸的治疗作用、服药的不良反应及饮食与心情的调节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进一步的监督指导,使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腺苷蛋氨酸治疗好肝内胆汁淤积.
-
中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汁淤积5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汁淤积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用中药赤芍、栀子、大黄、郁金、枳壳、木香、牛膝、茵陈、金钱草、茯苓、生地黄、鸡内金治疗,并与西医内科治疗35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治愈29例,好转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8.57%,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过程中,无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
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胆管狭窄[1,5,10-13].作者单位1981/1987年共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585例,其中伴有肝胆管狭窄223例,占38.1%.全国71所医院收集肝内胆管结石病4197例,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28%,高的地区发生率可达41.94%.近10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狭窄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新发现的患者人数减少.但由于总人口基数大,患者仍然较多,肝胆管狭窄仍然是胆道外科的主要问题[1,5].原发性肝胆管狭窄合并结石的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在具体实施上主要是肝门部高位胆管炎性狭窄切开整形,左肝管高位狭窄的处理,右肝管开口狭窄的切开和引流物的安置.
-
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胆管狭窄[1,5,10-13].作者单位1981/1987年共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585例,其中伴有肝胆管狭窄223例,占38.1%.全国71所医院收集肝内胆管结石病4197例,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28%,高的地区发生率可达41.94%.近10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狭窄的相对发病率有所下降,新发现的患者人数减少.但由于总人口基数大,患者仍然较多,肝胆管狭窄仍然是胆道外科的主要问题[1,5].原发性肝胆管狭窄合并结石的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取净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在具体实施上主要是肝门部高位胆管炎性狭窄切开整形,左肝管高位狭窄的处理,右肝管开口狭窄的切开和引流物的安置.
-
胆管内外引流治疗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金属支架内引流术与导管外引流术治疗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上海长海医院对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施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资料,比较两种引流术前后和引流术间肝功能的差异及并发症.共27例患者(29例次)入选.其中,内引流组13例(13例次),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2.5岁;外引流组15例(16例次),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0.8岁.结果术前2~4 d及术后5~7 d血清总胆红素(TB)在内引流组分别为(279.19±108.15) μmol/L和(158.02±99.97) μmol/L,外引流组为(261.09±106.48) μmol/L和(172.81±106.48) 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DB)内引流组为(226.83±84.03) μmol/L和(132.57±80.16) μmol/L,外引流组为(208.03±95.03) μmol/L和(142.61±83.74) μmol/L.术前两组间TB和DB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TB和DB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TB和DB降低幅值在内引流组显著高于外引流组(P<0.05).内引流组1例出现胆漏和肠梗阻,1例出血;外引流组2例导管移位和脱落,1例导管堵塞,1例出血,1例胆漏.结论经皮经肝穿刺金属内支架内引流与导管外引流是内镜难治性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前者较后者引流效果更快速、显著.
-
038一氧化氮供体吗多明改善胆汁郁积和内毒素血症的生存率和减少肝细胞凋亡
-
晚期阻塞性黄疸减黄术式选择
目的了解各种肝内胆管引流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采用肝门部、胆囊床、肝表而、肝正中裂、肝方叶切除和介入治疗等方法行肝内胆管内或外引流术.结果手术组:肝门部入路51例,经胆囊床入路5例,经肝表面入路27例,经肝正中裂入路50例,肝方切除10例;手术行肝内胆管外流术42例,行肝内胆管胆总管与空肠吻合术47例,行置管架桥内引流术54例.所有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成功率为81%,减黄效果显著,减黄有效率78.3%.术后并发症有胆漏、膈下感染、切口感染和导管堵塞.介入组:右肝内胆管外引流(PTCD)7例,左右肝管外引流(PTCD)10例,行胆管内外引流(PTBD+PTBS)33例,减黄效果显著,减黄有效率80%,术后有胆管炎和胰腺炎发生.结论肝内胆管引流是治疗不能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重要方法,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MRCP,测量其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成像中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
目的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确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病例,分别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在这些病例中运用的情况及对恶性阻黄的病因判断、定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结果 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的运用率分别为100.0%、94.6%、83.0%、33.9%及40.2%,对病因判断的正确率为86.6%、91.5%、93.5%、97.3%、77.8%,对恶性阻黄的定位正确率为92.8%、89.7%、97.8%、94.7%.MRCP、ERCP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价值,肿瘤标记物+B超检查及B超+CT+MRCP检查正确率大于单用一种方法.结论 B超和CT可作为疑诊为恶性阻黄的初选方法,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阻黄判断的正确率,MRCP和ERCP对恶性阻黄的定位及病因评估价值高.对恶性阻黄的术前评估应配合各项检查,循证决策.
-
实验性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易位及精氨酸治疗的研究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梗黄)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状况及经胃肠道给予精氨酸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结扎Wistar大鼠胆管,制成梗黄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梗黄组和梗黄+精氨酸治疗组,每组各20只,于术后21 d观察并比较各组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及肝功能状况,并对肠系膜淋巴结、胰腺及肺组织行细菌培养,末端小肠做病理检查.结果梗黄组大鼠血浆内毒素、TNF-α、IL-6含量、总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均明显升高,肠系膜淋巴结、胰及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升高,小肠黏膜损伤严重,而精氨酸治疗组以上血清学指标较梗黄组均显著下降,肠系膜淋巴结、胰及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小肠黏膜病理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梗黄后出现的高内毒素血症与肠道细菌易位关系密切.精氨酸治疗可减轻梗黄时肠道细菌易位,从而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细胞因子的过表达.
-
rhGH上调Mrp2表达及促胆红素转运的作用
目的研究rhGH上调胆道再通大鼠肝脏Mrp2表达及促进胆红素排泄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胆道梗阻及再通大鼠动物模型的72份血清样本进行放免检测GH;144份肝组织样本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在肝细胞毛细胆管面上染色定位Mrp2,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半定量比较肝细胞毛细胆管面上Mrp2表达情况,并与血清生长激素、胆红素作相关分析.结果在胆道梗阻时机体存在GH分泌、释放不足从正常时的6.54±1.09下降到14 d的1.97±0.64,Mrp2转运蛋白特异性定位于肝细胞膜的毛细胆管面,荧光染色呈线条形勾勒出毛细胆管轮廓,给予rhGH的胆道再通大鼠肝脏Mrp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恢复加快.分别由143±8.1、177±12.4和212±15.4升高为159±9.3、209±13.1和221±15.4,并且随着血清GH、胆红素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结论胆道梗阻大鼠行再通术后,Mrp2的蛋白表达水平恢复缓慢,时间长.可能是由于胆道梗阻时GH显著下降所致.rhGH促进胆红素的转运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上调Mrp2表达来实现.
-
光动力疗法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由于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症状出现较晚,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届中晚期,只有一小部分病人适合施行根治性手术,所以胆管癌的预后较差.肿瘤沿胆道系统扩散将导致顽固的梗阻性胆汁郁积、胆管炎和肝衰竭.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黄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1年12月施行LC术2047例中11例术后黄疸的原因及处理. 结果本组术后黄疸的发生率为0.54%(11/2047),原因为胆漏(5/11,45.4%)、胆总管结石残留(2/11,18.2%)、急性胰腺炎(2/11,18.2%)、胆管炎性狭窄(1/11,9.1%)及急性肝功能损害(1/11,9.1%).分别采用内镜下手术、开腹手术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结论 LC术后黄疸原因以胆漏及胆总管结石残留为常见,及时对因处理可有效解除症状.
-
阻断淋巴通道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目的从阻断淋巴通道角度探讨实验性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易位作用的机理.方法结扎Wistar大鼠胆管,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梗阻性黄疸组(B组)和梗阻性黄疸+乳糜管结扎组(C组),每组各20只,于术后15 d剖腹分别抽取下腔静脉血、门静脉血,检测其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并对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行细菌培养,对末端小肠及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建立后15 d,外周静脉和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含量均明显升高( P <0.01),同时外周静脉血浆TNF-α、IL-6含量、肠系膜淋巴结及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亦明显升高( P <0.01),并伴有肺泡腔出血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乳糜管结扎显著降低外周血内毒素、TNF-α、IL-6含量( P <0.01),明显减轻肺细菌易位率及肺病理损伤程度( P <0.01).结论阻断淋巴通道可减轻梗阻性黄疸时肠道细菌易位所致的高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过表达,改善肺损伤程度.
-
胆管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8例分析
目的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方法将28例患者分3个治疗组,对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支架阻塞发生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涵管植入组:60%的患者获得了3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2例,平均存活4.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组:50%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6例;平均存活6.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动脉栓塞化疗组:66.7%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7例;平均存活8.8个月. 结论金属内支架通畅率高,结合栓塞化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生长激素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内毒素血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的内毒素血症及肠粘膜屏障损害的防治作用. 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分为黄疸组(20只),生长激素治疗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做为对照.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生长激素0.75?IU/kg, 持续两周.第五周测定各组大鼠血内毒素值;电镜观察肠粘膜形态. 结果生长激素治疗组内毒素值为(0.40±0.02)?EU/ml显著低于黄疸组的(0.77±0.03)?EU/ml,( t=6.237、P<0.01).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检查示黄疸组小肠上皮微绒毛破坏、细胞线粒体肿胀变性、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变性坏死.治疗组病变不明显,与假手术组相似. 结论生长激素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肠粘膜屏障、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
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及胆酸钠、乳果糖和山莨菪碱的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血中内毒素含量、肾功能变化及胆酸钠、乳果糖和山莨菪碱的干预效应.方法将4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胆酸钠治疗组(n=11),乳果糖治疗组(n=10),山莨菪碱治疗组(n=12);另选21例胆囊结石患者为非梗阻性黄疸对照组.观察各组手术前后血中内毒素含量、肾功能变化及药物治疗后的变化.结果梗阻性黄疸时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各治疗组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结论梗阻性黄疸时肠源性内毒素是导致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胆酸钠、乳果糖和山莨菪碱可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
大鼠肝门部整块切除术后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实验模型
目的 了解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可行性。 方法 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梗阻性黄疸大鼠实验模型,观察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结果 大鼠胆总管结扎5d后,胆红素(BIL)、转氨酶(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胆总管结扎5d后的大鼠行胆管再通+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1周,BIL即可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P>0.05),ALT、AST和ALP明显下降,但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即可完全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P>0.05),肝脏结构亦可顺利恢复。 结论 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
胆道恶性梗阻腔内放射治疗的入路设置及放射剂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能手术切除的胆胰恶性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的腔内放射治疗的入路设置和放射剂量。 方法 对22例胰头癌和胆管癌患者施行腔内放射治疗,放射源为铱192。施源管入路:15例经PTCD(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途径,在PTCD检查治疗的同时,置入胆道记忆金属扩张支架于肿瘤狭窄处,施源管亦经该途径贯穿肿瘤;6例为剖腹探查肿瘤不能切除时,于直视下将施源管沿肿瘤长轴插入并贯穿肿瘤;1例经胆囊造瘘管置入。腔内放射参数:源外参考点1~2cm,源行长度2~8cm,放射剂量500~1000cGY/次,总剂量:3000~5000cGY。对9例胰头癌肿瘤较大者辅以钴60外放射。 结果 全组22例黄疸均逐渐消退,顽固性腹背部疼痛缓解。3、6、9、12、15、18、21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73%、65%、47%、38%、27%、22%。 结论 腔内放射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明显,易被患者接受。对手术禁忌证或肿瘤不能切除的胆胰系统恶性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
伴梗阻性黄疸的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以非结石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诉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原则.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20例以非结石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诉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以黄疸为主诉,90.0%无典型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胰内段胆总管狭窄是特征性影像表现.(2)病理诊断为弥漫性胰腺慢性炎症.(3)CT、Bus、Eus、ERCP、MRCP及肿瘤标志抗原检测仅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诊断鉴别依据;超声引导细胞(1例)或组织(1例)穿刺及术中探查并多部位组织学穿刺(14例)可提供确切诊断.(4)选择Oddi括约肌成形术(2例)和胆肠吻合术(18例)后,胆道引流效果稳定.结论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诉之慢性胰腺炎占同期住院慢性胰腺炎病例的15.0%;该梗阻性黄疸由胰腺炎症造成,应与全胰腺癌鉴别;术前检查仅可有限提供鉴别诊断资料,术中探查并多部位组织学穿刺可提供病理诊断;胆囊空肠或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是安全、经济的治疗措施,在无胰管病变时无须胰管引流手术;远期预后及胰腺病变转归尚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