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尝试
在<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在教学中作一些尝试,对提高<中医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等具有积极意义.
-
开设《中医妇科学》临床操作课的意义与构想
在<中医妇科学>的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手段单一、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会影响学生妇科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因此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对开设临床操作课的意义与构想进行了探讨.
-
中医妇科教学体会浅谈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融合贯通,保持中医妇科学理论的完整性;教学中要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
-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
一般资料50例均为已婚女性,均有上环、人流或生育史;年龄小24岁,大45岁;病程5个月至5年38例,5年以上12例;依据<中医妇科学>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小腹胀痛,腰酸伴带下异常31例,伴继发不孕9例,伴崩漏6例,伴痛经4例.
-
《傅青主女科》调经种子学术思想探讨
<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傅山所撰.该书兼采众家,师古不泥古,辨证详明,说理通俗,制方严谨,用药精当纯和,无一峻品,临床疗效显著,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许多方药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本文仅就其调经种子论治特点探讨如下.
-
《备急千金要方》求子篇方证探要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医家,有<备急千金要方>传世,其中有妇人方三卷,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求子篇列妇人方之首,其中记载了药方15首,灸方6首,有论有方,见解独到,对现今不孕证的治疗颇具指导意义,兹撷要加以探讨,以彰其旨.
-
浅议《内经》对妇科诸病的阐释
<黄帝内经>中有关妇科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经、带、胎产、杂病以及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妇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
曹晓菊教授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妇科病的经验
目的:总结曹晓菊老师临床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方法:跟随老师临床学习并整理经验资料,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典型病案分析总结。结论:曹晓菊教授根据“求子之道,首先调经”的指导思想,应用桃红四物汤化裁,以调经为主,辅以疏肝理气,补肾种子的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不孕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病程迁延所致。个别患者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1]。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疼痛及不孕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常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手术治疗易引起器官周围粘连,致使病情反复发作。祖国医学无慢性盆腔炎这一病名,散见于中医妇科学"妇人腹痛"、"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章节[2]。中医通过辨病辩证相结合,针药并用等多途径联合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优势突出[3]。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
高职高专中医妇科学还原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还原临床教学模式对中医妇科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校2014级中医学专业学生150人,随机分为试验班(75人)和传统班(75人),试验班采用还原临床教学模式,传统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 试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传统班(P<0.05);试验班学生期末考核成绩高于传统班(P<0.01).结论 还原临床教学模式纠正了以往中医妇科学教学弱化理论、简化病证阐述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实际复杂病机的诊治,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有效对接.
-
研究性学习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专门化)专业中医妇科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初步验证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
中医妇科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中医妇科学课程是中医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主干课、必修课之一.为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及建议,我们自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至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连续对2002级中医学骨伤方向,2002级、2003级针灸推拿本科,2004级中医学本科.2005级医学美容专科等不同专业、年级开设的中医妇科学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研究.
-
不同专业中医妇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鉴于我院各专业在中医妇科学课程开课前教授的基础课程及教学时数有别,我们对不同专业的中医妇科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以便发现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为今后因材施教、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
PBL教学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了一些临床常见病证(崩漏、异位妊娠、胎漏、产后发热等),采用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即PBL教学方法.结果:PBL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PBL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效果,应予深入探讨和广泛应用.
-
卵巢早衰的中医文献研究进展述要
卵巢早衰是指妇女青春期发育后若在40岁前发生闭经、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促性腺激素水平高达绝经期水平的现象.本病是现代妇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历代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卵巢早衰这一病证,但散见于调经等章节中,反映了前人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根据中医妇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分期,从五个阶段对卵巢早衰相关的历代中医药文献记载,予以撮要论述.
-
提高中医妇科学临床示教效果的体会
理论课是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学临床示教课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临床示教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理论课与示教课在教学中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学习理论知识的终目的是用于实践,临床示教课是临床实践的初阶段,也是桥梁[1],如何做好临床示教,不仅能提高课程品质,而且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临床示教也是一个意义重大、值得珍惜的锻炼机会,在临床示教中的一些体会,陈述如下,与同仁相互交流.
-
中医妇科学课程应用PBL教学法体会
探讨了PBL教学方法对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具体应用及在此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的素质特征,以推进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对六版<中医妇科学>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商讨
为了进一步完善、提高中医妇科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严密性,针对六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在基础理论应用、中西医理论结合、辨证论治体系和内容编排形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
"感性综合-知性分析-理性综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笔者从1998年至今,对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
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中医妇科学教学的广泛应用,阐述其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深刻变革,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学教学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