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场磁共振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立坚;时忠先;陈广;钟德均;黄泽和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低场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低场磁共振初诊及临床证实的39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低场磁共振表现.结果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低场磁共振主要表现为梗塞区脑组织T2WI和(或)水抑制像(FLAIR)信号增高,T1WI信号表现不明显,皮髓质交界模糊,邻近脑室、脑池、脑沟略受压等轻度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结论 低场MIR能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诊断价值.

  • 大面积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作者:宁世金

    大面积脑梗死系动脉主干闭塞后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本院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45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 45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曹传伟

    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病情重,常伴有意识障碍,临床上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常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增加社会、家庭的负担.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5例,为探讨其防治措施,现分析如下.

  • 大面积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学中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易误诊为脑出血,及早行头颅CT检查可得确诊.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30例大面积脑梗死,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20例,女10例.发病年龄26~84岁,平均58.4岁.发病人数占同期脑梗死住院总人数的12%,其中高血压病史者15例,脑动脉硬化病史17例,风湿性心脏病并房颤5例,冠心病伴房颤4例,肺心病伴房颤1例,甲亢伴房颤1例,糖尿病史5例,股骨骨折长期卧床1例.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2例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刘萍

    脑血管病为三大死因之一,由于脑动脉硬化及外源性栓子引起脑主干动脉狭窄、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大面积梗死,因其发病突然,病情危重,酷似脑出血,极易死亡,现对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2例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 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邱宏胜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 方法对我院自1998~2007年以来收治的28例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 28例患者脑出血量约60~130ml,经外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后病情均有好转,而后所有患者病情突发恶化、偏瘫加重,复查头颅CT检查确诊脑梗死.结论 脑出血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治疗好转率低,致残率、死亡率高,早期头颅CT或MR检查可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89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瀛;余丹;钟伟;王爱岳

    目的 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近6年1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并发89例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的发生率为63%,病死率为38%;患者年龄越大和基础疾病越多,越易并发MODS;早期治疗可减少MODS的发生. 结论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MODS,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治疗时间早晚等因素有关.

  •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祥英;付怀栋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4例,根据是否并发HAP,分为HAP组与非HAP组,对其发生HAP的相关资料采用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1.9%(83/134),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心力衰竭、意识障碍(G CS评分<8分)、延髓麻痹、气管插管与切开、营养状态是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

  • 面部注射自体脂肪致大面积脑梗塞一例

    作者:刘思序;梁国聪;李克深;冼文川;朱育昌;彭尧群;钟望涛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国际主要采用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及不明原因型.本文将分析1例因面部自体脂肪移植术后导致的急性大面积脑梗塞,以此讨论在面部注射过程中发生脑梗死的机制并反思如何从操作细节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新认识

    作者:吴升强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郑荣

    目的 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指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总结2005年5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5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者20例,轻残、生活需要照顾者17例,重残4例,死亡9例.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病情较重,进展较快,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内科治疗有效,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及时去骨瓣减压术往往不仅可挽救生命,而且可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

  • 尤瑞克林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作者:夏海平;任乃勇;钱进军;赵康仁;刘娜;于明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Barthel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0、20 d后各项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结论尤瑞克林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病死率,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 以大面积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青年马凡综合征1例

    作者:胡洪峰;汪保华

    马凡综合征又称为马方综合征.患者因四肢纤细形似蜘蛛脚,故俗称蜘蛛人.其临床表现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眼,部分病例累及皮肤、体包膜及肺部等.累及神经系统的病例相对少见.现报告1例以大面积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青年马凡综合征如下.

  • 丁苯酞及纳洛酮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大面积脑梗死80例

    作者:张学兰;尹玲玲;张静;张海波;段薇静;徐艳霞;赵延宁

    目的 探讨丁苯酞及纳洛酮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在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维持生命体征等一般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及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治疗.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7,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 P<0. 05 ) ,且观察组患者更明显( P<0. 001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 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8. 75%( P<0. 05 ) ,且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 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丁苯酞及纳洛酮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安全有效.

  • 盐酸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0例

    作者:潘妍婷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6月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纳洛酮(纳乐枢)并与同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0例对比研究,2周后采用同一标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有效17例(56.67%),无效3例(10.00%),死亡3例(10.00%);对照组有效7例(35.00%),无效5例(25.00%),死亡6例(30.0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为(15.01±3.98)分,对照组为(24.20±4.01)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显著,近期死亡率明显下降,说明其具有脑保护作用.

  •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氧状态的影响

    作者:朱亮;衡卫卫;王江波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和血氧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8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加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血氧饱和度(SpO2),总血红蛋白(HbT),还原血红蛋白(MH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佳,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及血氧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动态监测的临床分析

    作者:许毅;刘科;方波;张清涛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后可继发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是促使病情急剧恶化的主要因素[1].目前对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少有报道,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了有创颅内压动态监测,现报告如下.

  • 不同治疗措施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

    作者:林康;陈明磊

    目的 观察与分析不同治疗措施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响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即溶栓、抗凝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且对其实施相应治疗措施和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统计,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且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生活能力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严格掌握好溶栓和抗凝适应证等对提高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 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40例临床特点分析及诊治体会

    作者:李文斌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65~91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硬化斑块等,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凝视麻痹、语言障碍、眩晕、肢体瘫痪、抽搐等,并发症有出血性梗死、肺部感染、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等,头颅CT显示梗死灶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为主,死亡原因有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肺部感染、脑疝、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存活者遗留严重后遗症.结论对于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针对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干预可以降低发病率,加强对意识障碍的鉴别,及早头颅CT检查协助诊断,治疗中兼顾其他系统疾病,积极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降纤酶与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作者:聂方华;张东旭;岳恒志

    自2004年5月~2006年6月,我科联合应用降纤酶与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0例,现报道如下.

897 条记录 39/45 页 « 12...36373839404142...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