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低温治疗稳态期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作者:王冠;郭家奎;张国斌;曹德晨

    目的:通过对处于亚低温治疗稳态期患者中医证候的观察,讨论其病机变化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128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大面积脑梗死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前的稳态期进行中医证候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开始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证候要素以痰、瘀二证略多,其余证型比例基本相同,这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病因素为“不内外因”有关,且入组并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伤前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故各证型于发病早期较为平均;经治疗后火证消失,风证及阴虚证亦减少,而痰、瘀、气虚证候为主证,痰证为多见.脑出血发病初期患者证候要素以风、火二证为主,反映出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的特点,痰、瘀、阴虚证居其次,这与出血性中风中脏腑的始发态多见风火相煽之证相符;经治疗后火证消失,风证及阴虚证亦减少,而痰、瘀、气虚证候为主要证候.大面积脑梗死初期患者证候要素以风、瘀二证为主,兼痰、气虚二证,其与缺血性中风中脏腑初期风邪乘虚而入,脉络淤阻之证相符;经治疗后火证亦消失,风证减少,痰、瘀、气虚证候为主证.结论:当患者处于亚低温治疗稳态期,其证候以痰、瘀、气虚证为主要证候,风、火、阴虚三证被亚低温状态所抑制而极少见.

  • 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程;邱乃锡;刘俊辉;柯胜蓝;黄守标

    目的:比较早期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以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正确治疗方法,减少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6例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36例(外科组)和采用内科药物治疗40例(内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康复情况,并探讨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内科组,P均< 0.05.术前脑组织中线偏移≥10 mm者,术后预后不良;48 h内手术者较48 h后的预后好.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和提高其生存质量.

  • 白蛋白联合甘露醇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晓东;张祥标;蔡正哲

    目的:观察白蛋白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大面积脑梗死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5,对照组应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白蛋白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5%(P<0.05),治疗组肾功能不全、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优于甘露醇.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宋英;孙智宏;韩光;赵保钢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的8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分别对12h,24h,72h内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CT检查的患者脑组织水肿逐渐加重,梗死区域脑组织密度不断下降;MRI检查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MRI的总检出率(97.7%)明显高于CT(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入院后患者12h,24h的的检出率(90.9%,100.0%)明显高于CT(45.5%,6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在72小时检出率均为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明显比CT高,可以准确的判定患者的发病情况.

  • 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谢启约;耿俊山;谢佳固;李红伟;侯庆宇;王勇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 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联用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吴永胜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尤瑞克林注射液,记录两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对照组仅获得71.1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研究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虽略高于对照组(8.89%),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尤瑞克林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有利于保障其预后及身心健康。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体会

    作者:李云仙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采用护理路径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42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规范护理路径的基础之上采用护理路径模式,对两组病人经过临床护理以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合并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使病人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孔凡根;颜扬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9月的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存活19例,存活率86.4%。死亡3例,死于严重肺炎并发脑水肿,脑疝和脑干功能衰竭。存活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本组无失访病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Barthel评分:>60分11例,<60分8例。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措施,早期手术以及防治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康复治疗争取机会,改善病人预后。

  • 36例大面积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报告

    作者:花玮;鲁质成;花金年;宋贺;张作洪

    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形成,病情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虽然对一部分病人有效,但死亡率仍高达80%.近年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生命.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收治大面积脑梗死36例,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陶胜忠;张鹏远;苗旺;牛光明;尹先印;苏芳忠

    脑梗死的治疗临床上常规采用内科方法,但部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脑肿胀等使病情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奏效,死亡率可高达80%,及时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1].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7月共采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6例,报告如下.

  • 内、外减压术救治2例大面积半球型脑梗死

    作者:王铁军;王可兵;陈国达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获得一定的效果[1-4].我科2001年采用内、外联合减压术成功救治2例大面积、半球型脑梗死病人,效果较好.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 小剂量纳洛酮治疗34例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广智

    纳洛酮作为脑复苏治疗药物已有报道[1~3],但应用方法及剂量多异,我们采用小剂量纳洛酮(2 mg/次,1次/d)治疗34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对其促醒作用及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做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临床资料:34例患者,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并经颅脑CT扫描确诊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脑干出血>5 mL,基底节区出血>15 mL和>15 cm的大面积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0~81岁,平均(64.7±9.6)岁;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52~83岁,平均(65.5±9.1)岁.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有手术及外伤史,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消化道溃疡者均不列为入选对象.两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双盲对照方法.治疗组:一般常规治疗加小剂量纳洛酮(2mg/次、1次/d),3天为1疗程.对照组仅用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一般治疗.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记录2组4、12、24、48、72h的GCS评分和24、72h的清醒率以及死亡病例的存活时间,同时观察纳洛酮的毒副反应.统计结果进行t检验.

  • 外科手术抢救大面积脑梗死2例报告

    作者:田桂杰;魏国威;毕海军;李涛;张蓝;马倩

    我科1999年用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救治2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现报告如下。1 资料 病例1:男,72岁,因突发意识障碍2天入院。病人入院前2天于家中突发昏迷及呕吐被送至当地卫生院诊治,因病情恶化转来。入院检查: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3 mm,右侧4 mm,阵发性去脑强直。头颅CT检查示右侧半球额、顶、颞、部分枕叶大面积梗死,右侧额极近中线处少量出血,中线移位2 cm。急行右侧额顶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中见右侧脑组织明显肿胀膨隆,颜色紫暗,将蛛网膜剪开,颞肌部分分离,填塞于外侧裂,术后即刻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病人瞳孔较前缩小,左侧2 mm,右侧2.5 mm。术后随访5个月,病人呈植物生存状态。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刘正言;周良辅

    大面积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生后因严重脑水肿而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一种情况,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临床上根据梗死部位可分为大脑和小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一旦形成,表现为病情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虽对部分病人有效,但对相当部分病人无效,需行去骨瓣减压术.这种手术已在临床运用较久,近年报道较多,本文就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例报告

    作者:杨建军;陈铸;司东明;王玉峰

    大面积梗塞死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诱发的小脑幕切迹疝内科保守治疗常难以奏效,及时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笔者自1994年至今共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例,现报道如下.

  • 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16例

    作者:李永谦;邓春芳;孙昭胜;王风莲;吉幸双

    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64岁.脑梗死病程38小时至5天,发生脑疝时间为发病后12小时至3天,脑疝至手术时间为4~10小时,平均6小时,14例为脑疝中期,表现为中度昏迷,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脑疝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巴氏征阳性.2例为脑疝晚期,表现为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呈去脑强直状态.CT检查示额颞顶大片扇形低密度影,左侧半球7例,右侧半球9例,均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为主,梗死灶面积为4.0 cm×8.0 cm~5.0 cm×10.0 cm.手术方法:本组均取额颞入路,骨瓣开颅.4例术中见脑组织色泽、弹性好,行单纯颞极切除减压术.另12例病灶局部脑组织搏动差,已明显液化,失去活性,切除颞极的同时,将坏死的脑组织一并清除.减压充分者,硬脑膜予以缝合,否则不缝合硬脑膜.残腔均放置橡皮引流管,骨瓣复位.术后予脱水、抗感染治疗,术后6小时常规复查CT,24小时内拔除引流管,注意防治消化道出血,调整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纠正低氧、高碳酸血症.

  • 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的处理

    作者:

    临床上常见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病情恶化,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和全身性因素均有关.可以引起临床症状恶化的全身性因素包括:发热、感染、低血压、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海楠;韩艳艳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及智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与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 芪参还五胶囊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意识恢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宝山;刘刚;潘亮

    目的 观察分析芪参还五胶囊对大面积脑梗死术后意识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联用芪参还五胶囊,持续治疗30 d,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d的Glasgow评分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P<0.05);观察组治疗后15 d的NIHSS评分为(4.40±1.3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7±2.03)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30 d的Glasgow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参还五胶囊能够促使大面积脑梗死者术后尽快恢复意识恢复,临床效果较好.

  • 亚低温疗法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云清;谭素玲;陈仙妹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我院的7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33~35℃的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随访3个月均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治愈率和致残率分别为69.2%和20.5%,对照组则分别为43.6%和38.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897 条记录 37/45 页 « 12...34353637383940...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