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面积与腔隙性脑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林哲聪;黄晓新;黄亚珍;胡绵;杨苓;林洁彬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在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及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面积脑梗死40例(A组)、腔隙性脑梗死40例(B组),选择同期正常(C组)36例作为对照.应用TCD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A组脑血流异常率为95% (38/40);B组脑血流异常率为75% (30/40);C组脑血流异常率为33% (12/36);A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C组(P<0.05).A、B、C组脑血管狭窄患者分别为21、17、2例,A组、B组血管狭窄率较C组明显增多(P<0.05).A组、B组流速减慢发生率较C组增多(P<0.05).A组脑梗死病灶侧MCA、ICA、ACA的PI、RI较B、C组明显增大(P<0.05).结论:应用TCD有助了解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为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作为常规的脑血管病的排查手段.

  • 年龄、NIHSS评分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手术预后评价中的差异

    作者:霍伟康;汪求精;宋昭;桂小娟

    目的 探讨在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过程中,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手术疗效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病例29例,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及良性预后率,通过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生活质量和年龄、NIHSS评分关系.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术后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老年组和非老年组预后良好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NIHSS评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并无显著影响.结论 年龄对患者术后病死率无影响,年轻患者术后良性预后率更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年龄、NIHSS评分密切相关,尤其NIHSS评分对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年龄是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江楠;郑烈辉;李作士;王鹏飞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5例,分为早期手术组(脑疝前期)12例,晚期手术组(脑疝早期)13例.并选择同期于内科住院,保守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例作为保守治疗组.对比3组患者的存活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早期手术组患者存活率及远期治疗效果好于晚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守治疗组 5例死亡.结论 积极、早期行大骨瓣减压术有利于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存活率,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 动脉再通后脑高灌注综合征1例

    作者:冯华海;王玉凯;李国德

    患者,女,64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 h余于2012年8月7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无规则治疗。入院时检查:神志呈浅昏迷状,双眼向右侧凝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变浅,颈软无抵抗,痛刺激下右上肢可定位,右下肢可抬举,左侧上下肢仅可屈曲。左侧肢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左侧Babinski 征阳性,双侧Kernig征阴性。 NIHSS评分26分,GCS评分7分。入院头颅CT示右侧顶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急性脑梗死明确,考虑右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到院时间距离发病仅3 h,立即行动脉内溶栓术。造影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闭塞,右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未显影,后交通动脉前向开放代偿供应右侧大脑半球。然后将造影导管送至右颈内动脉靠近血栓处,50 min内经造影导管注入尿激酶50万u,溶栓后复查造影示虹吸段血管完全再通,但管腔中度狭窄,大脑前动脉部分分支闭塞。再注入尿激酶30万u,复查造影示大脑前动脉各分支显影正常。溶栓术后给予甘露醇125 mL每12 h 1次静脉滴注脱水,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神经保护剂等治疗。患者术后一直呈昏迷状,血压波动在145~170/80~98 mmHg。溶栓术后约9 h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1.5 mm,右侧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即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致中线明显移位,颞叶钩回疝形成。立即转神经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经过积极的营养神经、康复等综合治疗,目前患者神志清,可部分理解他人言语,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仍为0级。相关图片见图1。

  • 闭眼失用症1例

    作者:杜志宏;王彤歌;陈卓铭

    患者,女,40岁,右利手,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伴言语不清1.5 h于2004年11月23日入我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病史.入院后嗜睡,体查欠合作,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左侧锥体束征阳性,头颅MRI示右侧额颞顶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为:①脑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②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治疗1周后,患者神志清楚,体查合作,汉语失语检查法简化法检查无失语,MMSE检查无智能障碍,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左右侧肢体无失用.颅神经检查:双侧角膜、睫毛反射及瞬目正常,令其做闭眼动作时,仅能闭合右眼,左眼无闭眼动作,但自发闭眼好,睡眠时能闭双眼,无Bell征现象,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示齿口角右歪,鼓腮左侧漏气,伸舌偏左.针对闭眼困难,嘱其对着镜子做闭眼训练.锻炼1 d后,患者可完成闭合双眼和单独闭合右眼的动作,但不能执行单独闭合左眼的动作.继续以上闭眼训练,到患者出院时,住院27d,单纯闭左眼动作仍不能完成.根据以上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该现象符合闭眼失用症.

  • 23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分析

    作者:钟君立

      日常急诊工作,急性脑血管意外较多,特别是重症脑血管意外,心电图出现多样改变,有时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鉴别,为此,本文总结了1996年11月至1999年11月3年来23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①临床确诊的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ACVD病后出现心电图(EKG)改变,无其他原因可解释。1.2 一般资料 238例ACVD患者,男168例,女70例,年龄45~82岁。其中脑血栓形成98例,脑出血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脑栓塞13例,TIA 29例。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诊当天描记心电图,发现心电图异常有107例(45%)。其中ST-T段改变26例,Q-T间期延长9例,U波例置10例,房性或室性早搏25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II度AVB 2例。1.4 EKG改变与脑血管病关系 本组76例脑出血有心电图异常者58例(76%),在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者有22例,其中17例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77%)1.5 心电图改变与病情关系 238例ACVD患者急诊时已呈昏迷状态有50例,其中39例出现心电图改变,表现为频发室早,窦性心动过缓或II度AVB、心肌梗死。意识清醒的188例患者,有心电图改变者57例,表现为较轻的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1.6 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动态改变 对心电图改变的107例ACVD患者进行1次或多次心电图复查(1~15 d)。其中89例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3例死亡,合并多脏器衰竭6例,9例心电图未能恢复正常。

  • 纳络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卓友光;张广智;黎锦如

    大面积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脑梗死类型,梗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主干或颈内动脉,头颅CT或MR检查显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区大片脑组织密度或信号改变;临床症状严重,多数病例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探索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我科采用纳络酮治疗大面积脑梗死5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大面积脑梗死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欣

    目的 探讨应用BIPAP呼吸机给氧对大面积脑梗死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的大面积脑梗死并呼吸衰竭患者29例行鼻导管给氧(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应用BIPAP呼吸机给氧(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命体征与血气学分析、整体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RR、HR、SaO2、pH、PaO2与PaCO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BIPAP呼吸机给氧对大面积脑梗死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 颅内压监测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切开与单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对比研究

    作者:朱泳鹏;杨太生;洪荣庆;黄瑞聪;陈明攀;黄干;郑光宪;梁健峰

    目的 观察颅内压监测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切开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6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颅内压监测下标准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7d颅内压(11.30±2.62)mmHg、梗死面积(46.62±1.52) mm2及中线结构移位(7.24±0.47) mm、神经功能评分(13.21±5.24)分,均比对照组优;观察组预后分级5级比例73.47%,高于对照组的26.53%(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切开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有效缩小梗死范围,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安全有效.

  • 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埃勃斯坦畸形1例

    作者:林浩;刘丽娟;王磊

    患者男,80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抽搐伴意识障碍1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h(17:00)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抽搐,伴口角右歪,牙关紧闭,有舌咬伤,无大小便失禁,呼之含糊应答,持续约30min后缓解.既往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史40余年,确诊为埃勃斯坦畸形,长期心衰,服用"氢氯噻嗪、螺内酯".

  •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38例

    作者:靳清;朱剑勇;曾繁余;唐爱民

    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是颅脑外伤的少见并发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易被外伤的早期症状掩盖,故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别是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术后随时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自CT、MRI问世以来,人们对脑外伤术后致脑梗死的认识逐渐加深,诊断率逐渐提高,笔者收集2000年6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病例,现就其治疗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大面积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雅丽;盛文利

    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较高,我院1995年1月~1998年12月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30例,报道如下.

  •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作者:杜磊;张庆华

    目的:探究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病患80例作本次文章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与标准组,各组40例病患,分别行常规大骨瓣减压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14d后,标准组病患于GCS评分、脑梗死灶、中线结构移位变化及临床病死率等方面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脑梗死病患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能减少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情况,临床价值显著.

  • 大面积脑梗死104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作者:宋成福;王佳君;冯建玉;张晓林;马继明;刘翔宇;王静

    目的 分析104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因素,为预防梗死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CTA或MRI\MRA、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部位、闭塞血管及其病因.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69例(占66.3%),其中冠心病3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风心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例中并发心房纤颤63例(60.6%),并发高血压病75例(72.1%).结论 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动脉-动脉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另一发病原因.

  • 大面积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作者:上官稳;蒋中凤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对68例患者的并发症、死亡原因及影像学动态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进步22例,显著进步16例,去皮层状态5例,死亡13例,自动出院12例,电话随访死亡9例,总的死亡率32.35%.结论 脑疝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肺部感染及全身功能状况差等是病人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联合应用不同环节的各种方法或药物,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才是佳选择.

  • 出血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作者:农媛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52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HI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35例(67.3%);非血肿型占43例(82.7%);脑梗死后出血时间多在1~7 d.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的部位、范围等;行CT动态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 大面积脑梗死26例诊治体会

    作者:周红;覃少东;黄东明;韦奇;黄澄;陈映萍

    目的 总结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2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内科保守治疗20例,转神经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6例;存活18例,死亡8例,存活者均行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恢复良好7例,重残3例,中残7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4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吴均超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而大面积脑梗死又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其特点.现对我科2007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4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早期诊断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桂彪;陈家康;黄河清;文超勇;陆建吾;李学东;郑捷敏

    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并不少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有极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我院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救治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1例,现分析如下.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脑钠肽的影响

    作者:段飞;王国飞;赵虎威;徐宣乐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浆内皮素(ET)、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脑梗死面积及血浆中BNP、ET水平,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后7d、14d脑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血浆BNP、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能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降低血浆BNP、ET水平,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897 条记录 38/45 页 « 12...35363738394041...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