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大面积脑梗塞预后因素及其护理观察

    作者:张永萍;王启翠;周洪

    目的 分析影响大面积脑梗塞预后的因素,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科5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发病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硬化、瓣膜和非瓣膜型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是本组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原因.脑疝、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致死原因.结论 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应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观察,重点防治脑疝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动态胃电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粘膜病中的指示作用

    作者:张宇;周晓安;刘阳;盛宝英

    目的:通过观察动态胃电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中的临床指示作用,应用无创简便的方法及时对急性胃粘膜病变做出诊断,为药物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增加治疗的准确性.方法:以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粘膜病患者作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20例原发性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原发溃疡组,另外选取同期的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全组对象进行动态胃电信号采集,并对胃电信号进行波形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黏膜病变组胃电波幅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Vpp值增加(P<0.01),>350 μV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1),AF值增加(P<0.01),DPR和NSW值减小(P<0.05);与溃疡对照组相比,Vpp值增加,主要表现在<150 μV、150~250 μV和250~350 μV所占比例减少(P<0.05,P<0.01),>350 μV比例增加(P<0.01),AF值增加(P<0.05),NSW值减小(P<0.05).结论:胃电图在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中呈现特有变化,可以为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卢群

    目的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常规观察与护理;并发脑水肿、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早期康复及训练.结果 按GOS评分标准随访6个月:良好11例(68.7%),中残3例(18.75%),重残1例(6.2%),死亡1例(6.2%).结论 早期去骨瓣减压术能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功能恢复,术后综合治疗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 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

    作者:吴坤艳;吴侠

    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1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申浩;常亮;郑莹;蒋珍珍;赵忠新;管军;周晖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相对波段功率(RBP)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其中局灶性脑梗死组2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18例,其他疾病对照组30例进行床旁EEG监测.观察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梗死侧枕部与健侧枕部的RBP变化,比较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局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与对照组的RBP差异.结果: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梗死组RBP在双侧脑区呈现不对称性,病灶部位脑区δ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α、β波的RBP显著减低;局灶组病灶部分脑区θ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大面积梗死组θ波RBP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疾病组比较:梗死组梗死脑区均表现为δ、θ波RBP增大,α、β波RBP减低.枕部RBP变化:两组不同面积脑梗者,梗死侧枕部较健侧枕部δ、θ波RBP增大,α、β波RBP降低;健侧枕部RBP与其他疾病,大面积组表现为δ、θ波RBP增大,α、β波RBP降低,局灶组中,除θ波RBP轻微增高外,δ、α、β波R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电图RBP对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具有早期定侧价值,结合枕部RBP变化,可早期鉴别大面积脑梗死.

  • 60例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魏宏世;冯艳蓉;刘岩;刘艳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自评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评价不同患者的预后,检测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e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综合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低于60岁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SAS及SDS评分均优于60岁以上患者,另外女性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男性,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患者罹患脑梗死几率大,患者有效治疗后血清Hey、CRP显著降低,同时HDL升高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试验可发现年龄大的脑梗死患者恢复能力差,女性治疗后较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及酗酒均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另外,Hcy、CRP及HDL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极为相关,可侧面反映患者的疾病状态及预后.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 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作者:包仲明;窦维华

    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择64例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接受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及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脑电图(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较对照组71.88%高(P<0.05);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d、7d时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甘露醇可有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可快速控制脑水肿体积,也能降低DTABR及hs-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

    作者:孙东平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 溶栓治疗在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改善预后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韩勇

    目的 分析溶栓治疗在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及稳定斑块药物),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早期给予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注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外出血、脑内症状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0%、2.70%,均低于对照组的18.92%、16.22%,数据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溶栓治疗在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方面有积极作用,临床推广价值高.

  • 去颅骨瓣减压联合颞肌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在大面积脑梗死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作者:蒙智恩

    目的 探讨去颅骨瓣减压联合颞肌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在大面积脑梗死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之间收治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接受去颅骨瓣减压联合颞肌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NIHSS评分结果、住院时间、GFAP水平和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去颅骨瓣减压联合颞肌贴敷、硬脑膜翻转手术治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朱占勇

    目的:总结探讨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在脑梗死12h内就诊,给予头颅CT扫描,24h后给与CT平扫与增强扫描,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结果:①52例患者入院时的CT平扫中发现21例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0例额叶及顶叶局部存在脑回肿胀、灰白界限模糊等病变.②24 ~48hCT扫描中发现发现6例存在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中发现8例造影剂外渗.③7天后复查CT过程中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④52例患者入院7天内CT扫描共诊断出21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达40.38%.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时应用CT扫描可发现早期出血性转化,这对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 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靳晓亮

    目的:探析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82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双盲法对其分组,每组41例.予以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予以研究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分析观察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73.17%与92.68%分别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患者,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使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提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脑血管同时梗死患者12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亚棋

    为提高心脑血管梗死患者防治水平,作者对12例心脑血管同时梗死患者作临床分析.该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65岁~83岁,平均74.0±3.2岁.发病后6 h内入院5例,24 h内入院3例,3 d内入院4例.7例有高血压病史,有6例糖尿病,坚持门诊系统治疗者5例.该12例患者入院后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都支持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临床典型胸痛7例,另5例有胸闷和轻微胸痛.全部患者头颅CT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病灶,脑多处梗死灶有3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2例,右心室梗死1例,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间壁前壁梗死5例.出现Ⅰ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频发性室早、室速4例、心源性休克6例、急性左心衰4例、脑水肿3例,有1例同时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12例患者经10种特定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胆固醇、嗜好烟酒、A型性格、饮食不当、活动量明显减少、过度劳累或精神刺激以及不规则治疗者详细询问调查.结果符合上述危险因素8条以上者8例,7条者3例,6条者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入内科监护病房,给心电监护和吸氧.除有出血倾向,血压过高(24/13.5 kPa)或过低(12/8 kPa),年龄超过85岁者外,都及时使用尿激酶,其中2例首剂给50 万U静注后,另给尿激酶100 万U加入5% GS 140 ml中静滴,1 h内滴完,6例给小剂量尿激酶20 万U/d静滴,连用10 d,另外4例年龄偏大、血压偏高选用肝素、藻酸双酯钠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处理.针对血压、心衰、脑水肿、心律失常和血糖情况给多巴胺,血管扩张剂,甘露醇、胰岛素等对症处理.结果3例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和脑颞叶梗死患者及时静滴足量尿激酶,并于第2天苏醒后安全度过左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现已活到80周岁.另外,心肺脑肝肾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心肺脑3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心脏循环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3例.病死率为75%.

  • 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

    作者:吴玉华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去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郭伟

    目的:了解临床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探讨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来我院去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进行神经内科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束后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基本生理机能进行对比,记录和统计临床数据。结果进行内科治疗的对照组恢复良好7,轻度残疾8例,死亡13例;进行去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治疗的观察组恢复良好13例,轻度残疾10例,死亡5例,且P <0.05,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重症观察时间18.8±3.1小时,基本生理机能得分41.4±5.6分;观察组重症观察时间8.8±4.3小时,基本生理机能得分57.8±4.1分,且P <0.05,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大骨瓣减压+脑-颞肌贴敷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重症看护时间,患者基本生理机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杨向斌;熊明松;钱加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无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都给予脱水、止血支持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3.3%和40.0%,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高。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黎明;逄缎;张彦峰;孙红日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在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评价经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g,bid,口服丁苯酞0.2 qid,共14d。采用“中国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治疗后3d、7d、14d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d开始起效,7d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组11.0±8.3,对照组12.9±6.7。及14d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组7.9±3.5,对照组10.1±5.2。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小荣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5月在我院诊断和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110例,分析患者的早期CT诊断结果.结果:通过分析得出早期CT脑梗死表现主要为:大脑中动脉区改变98例,豆状核境界不清42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56例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早期CT诊断已经出现改变,医生应该在患者发生脑梗死早期,立即结合CT的特征性改变和临床症状,做早期溶栓治疗.

  • 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作者:蔡恩源;白志强;董玲;刘世峰

    目的 探讨对符合适应证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收治3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24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标准组),10例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改良组),以Barthel指数(BAI)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1 d,两组脑组织膨出体积比例差异有显著性(t=2.788,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个月,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91 , 0.148, P>0.05);而术后3、6个月BAI、GOS评分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t=7.329, 4.076 , 8.734, 3.818; P<0.05).结论 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具有操作简便,暴露及减压充分等优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翼-颞联合入路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

  • 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时机及疗效分析

    作者:李传坤;王钧;王佳;李奇;鲍刚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大面积脑梗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6年收治的164例大面积脑梗去骨瓣减压患者的资料,对比不同手术时间段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结果 患者Spitzer指数提示发病48h内手术患者的预后高于发病48h后的手术患者.当梗死体积大于250 cm3时,患者48 h内手术的生存率高于发病48h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脑疝早期患者48h内手术后生存率同48 h后手术比较显著提高,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发病48h内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接受手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897 条记录 41/45 页 « 12...37383940414243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