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托特罗定治疗不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宏刚;韩明;邱劲;胡波勇;王瑜;刘庆;余晓晖;龚仁杰

    目的 探讨托特罗定治疗不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OAB患者139例,均在接受2周的坦索罗辛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13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托特罗定组(70例)和安慰剂组(69例.),均治疗8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继续服用坦索罗辛.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记录排尿日记,并分别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量表(IPSS)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PVR)检测,评估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根据血清PSA水平(1.4μg/L)分层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分析,在托特罗定组及安慰剂组,分别有34例和30例血清PSA< 1.4 μg/L,36例和39例血清PSA≥1.4 μg/L.结果 在血清PSA< 1.4 μg/L或血清PSA≥1.4 μg/L的患者中,托特罗定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和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及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安慰剂组IPSS评分亦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储尿期症状评分改善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PSA≥1.4 μg/L的患者中,托特罗定组相比安慰剂组治疗后PVR显著增多[(22.3 ±9.2) ml比(14.5±3.1) ml],Qmax显著减少[(9.1±3.4) ml/s比(14.2±3.3)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PSA< 1.4 μg/L的患者中,两组治疗后PVR及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特罗定组1例患者(PSA≥1.4 μg/L)因急性尿潴留接受了导尿.结论 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托特罗定能更好地改善OAB患者的主要症状,而且耐受性良好,但对于血清PSA水平较高者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以预防急性尿潴留的发生.

  • 经直肠超声下的前列腺低回声区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柳平;胡建波;邓军洪;王良圣

    目的评估经直肠超声下的前列腺低回声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999年8月~2004年8月,共438例患者接受了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活检点数为6~13点.如果经直肠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的低回声区,亦加取该区部位的活检.将低回声区、等回声区的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总的癌检出率为25.6%(112/438).11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低回声区者75例,占67%,无低回声区者37例,占33%.本组总共取得3504个活检点,取自低回声区者636个.636个低回声区中癌区163个,占25.6%,非癌区473个,占74.4%.腺体中有或无低回声区检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相当,为25.2%(75/298)和26.4%(3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前列腺癌可发现低回声区,但多数低回声区并非前列腺癌.腺体中有无低回声区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相当.

  • 前列腺肉瘤12例报告

    作者:朱朝阳;李铁强;姜鸿胥;杜信毅

    我院自1979-1992年共收治前列腺肉瘤(PS)12例,占同期前列腺恶性肿瘤的3.8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PS 12例,年龄13~50岁(平均29岁)。病史5~16周,平均9.2周。1.2 临床表现 8例首发症状为排尿困难,3例肛周坠胀、疼痛就诊,继之出现排尿困难,1例以血尿为第一症状,后亦出现排尿困难。肛诊:10例前列腺均呈无压痛巨大肿块,表面光滑,软至中等硬度;2例有压痛且质地较硬。就诊时有2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3 实验室检查 镜下血尿5例。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均正常,1例曾误诊为急性前列腺炎。术前活检9例为前列腺肉瘤,3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平滑肌肉瘤6例,横纹肌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均为原发性。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6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加回肠膀胱加结肠造瘘术(术后15~25个月死亡),3例行单纯前列腺摘除术(术后3~10个月死亡),2例行前列腺活检(后失访),1例膀胱造瘘加放疗加化疗(13个月死亡)。

  • 磁共振波谱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庄炫;邢金春

    近几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准确的术前分期及早期治疗对该病的预后有很大价值.以往的临床检查,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直肠指诊、经直肠超声检查、CT及同位素等检查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局限性.磁共振波谱(MRS)作为惟一一种无创性研究人体内部器官及组织代谢,生理、生化改变的定量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评估前列腺组织的代谢水平,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当三维MRS(3D MRS)获得的前列腺代谢信息与高分辨MRI形态学资料相结合时,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定位、空间分布、侵袭性的预测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 PSA复发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王志平;李永刚

    尽管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已经广泛用于术后的筛查,但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仍然有1/3的病人术后复发.通常认为PSA高于0.2 ng/ml是PSA复发的标准.而且这些病人中,复发的开始信号就是PSA的升高,病人没有症状,没有影像学的表现.所以常被称作PSA复发或者生化失败,前列腺癌根治术后PSA升高.原因复杂:一可能是由于在前列腺本身局部复发,二可能是潜在的远处转移,三是前二者的因素的相加.现就前列腺癌根治术后PSA复发的判断和处理方法做一介绍.

  • 前列腺特异抗原及其他肿瘤标志物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李鸣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是1979年由前列腺组织提纯.1980年将PSA作为前列腺癌瘤标应用于临床以来,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前列腺癌诊断年龄年轻化,年龄<70岁的前列腺癌病人明显增加.(2)早期局限前列腺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3)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比例大幅度提高(2~3倍).(4)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无PSA复发和无转移生存率增加.

  •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耐药转化过程中异常甲基化基因的鉴定

    作者:吴先华;李丽民;吴启旺;齐雪芬;洪巧珍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在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耐药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为对照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AI为实验组,采用Illumina DNA甲基化芯片检测两组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对甲基化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LNCaP细胞相比,发现LNCaP-AI细胞共有2619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其中758个基因发生高甲基化,占差异基因的28.9%,1860个基因表现为低甲基化,占差异基因的71.1%,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涉及Notch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LNCaP-AI细胞PSA基因甲基化水平上升了3.67倍,其PSA mRNA表达水平下调了6.5倍.结论 DNA甲基化参与了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性转变的过程,可能是导致前列腺癌耐药的诱因之一.

  • 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磊;王韧;白文坤;胡兵;周永昌;张心如;冯超

    目的 探讨分析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自2008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在笔者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4315例患者中,筛选出145例进行了重复穿刺的患者进行分析,按第2次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肿瘤组以及非肿瘤组.分析指标包括患者年龄、两次穿刺间隔时间、穿刺针数、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抗原速率(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rate,PSAV)、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ree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t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形带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transitional zone,PSATZ).对所有入选患者中63例初次穿刺PSA位于灰区且穿刺间隔超过1年的患者进行进一步分层研究,分为灰区肿瘤组和灰区非肿瘤组.结果 第2次穿刺针证实为前列腺癌的共有42例,阳性率28.97%(42/145).按第2次穿刺结果将病患分为肿瘤组以及非肿瘤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间隔时间和穿刺针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肿瘤组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ATZ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两次穿刺间PSA差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与非肿瘤组PSA差ROC曲线分析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87,佳诊断临界值为>2.588ng/ml.穿刺点位于灰区的肿瘤组和非肿瘤组PSAV相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非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区肿瘤组与非肿瘤组PSAV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3,佳诊断临界值为每年>1.648ng/ml.结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仍属有创检查,患者有一定痛苦且有可能引起较严重并发症,应谨慎行再次穿刺.当患者两次PSA差>2.588 ng/ml时是进行重复穿刺的强指征.对PSA位于灰区的患者当每年PSAV>1.648ng/ml是续行重复穿刺的观察指标.只有把握合适的指征才能在真正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提高诊断率.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临床应用

    作者:闫靖中;王振林

    前列腺癌(Pca)在欧美国家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在我国人口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对Pc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则是诊断Pca的重要指标,所以PSA值在不同的水平,对判断患有Pca的可能性大小及应采取哪些诊断及处理措施,则是临床医师在Pca处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现就近来有关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 前列腺增生(BPH)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PSA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先明

    目的 探讨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前列腺增生伴急性尿潴留患者人院时的血清PSA变化情况,探讨急性尿潴留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结果 导尿治疗后前列腺增生伴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PSA水平从9.93±8.85ng/ml降至6.46±5.75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PSA≤4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由治疗前的2.18±1.17ng/ml变为2.43±2.59n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PSA 4~10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从5.95±1.43ng/ml降至4.09±2.00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1);PSA>10ng/ml组患者的PSA水平从18.93±8.49ng/ml降至11.49+6.37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导尿解除尿潴留,可明显降低PSA>4ng/ml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时的血清PSA水平.

  • 前列腺特异抗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丁邦强;赵甫明;肖辉钊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一种由前列腺腺泡及导管上皮产生的特异性糖蛋白,是一种分子量为33000的糖蛋白[1],主要功能是快速分解精囊分泌的凝固结构蛋白.

  • IRMA法检测血清t-psa,f-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郑颖;张秀荣

    目的 探讨psa、fpsa、fpsa/psa比值三项指标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IRMA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血清的psa、fpsa值,并计算fpsa/ps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PH组、Pca组的psa和fps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PH与Pca组在4<psa<10ng/ml时,fpsa/psa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psa>10ng/ml时BPH与Pca组PSA和FPSAR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psa仍是前列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结合f/t比值可以更好的鉴别Pca和BPH,对Pca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锦顺;周世娟;钟惠香;杨少勇;林静芬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在医学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把需检测对象分为3 个组,分别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患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检测三组的t-PSA 的含量.结果 良性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中的t-PSA 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三个组之间比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 值显著大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P < 0.01).结论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t-PSA 达到了理性的效果,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前列腺特异抗原在查体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建华;靳卫亚;吴立冬

    本文根据查体中不同年龄组中筛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异常高发期在50 岁以上,随年龄上升,PSA 作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对前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到90% ~ 97%.目前PSA 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前列癌的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选、诊断及治疗后的监测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的重要标志.建议中老年男性定期门诊复查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 利湿祛瘀法对Ⅲ型前列腺炎相关免疫学因素及PSA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威

    目的 观察探讨Ⅲ型前列腺炎的相关免疫学因素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关系,研究总结中医利湿祛瘀法对这些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长春现代医院 2009年9月至 2010年9月中医外科门诊慢性Ⅲ型前列腺炎患者 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9例,观察组根据辩证使用中医利湿祛癖法的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抗生素诺氟沙星治疗,随访两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 ;两组间各指标均差中排尿症状和生活质量差异明显(P < 0.05) ;两组间症状评分、总体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免疫因素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利湿祛湿法对Ⅲ型前列腺炎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具有调节Ⅲ型前列腺炎的免疫功能紊乱及使其稳定平衡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测定

    作者:吕建阳;陈林;昌建明;刘晨波;杜林栋

    回顾分析2007至2009年我院诊治的年龄≥46岁、汉族、男性、行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检测,且临床资料完整(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史)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6例、非糖尿病患者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tPSA水平分别为1.01(0.44、3.43) λg/L[M(Q1、Q3)],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的2.26(1.04、5.48) μg/L(t-2.65,P<O.01).

  • 北京市社区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王义;周哲;田野;邵强;陈山;洪宝发;张祥华;任向红;孙文学;王增武;那彦群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人群体重指数(BMI)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北京社区50岁以上男性作为研究对象,行体格检查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按WHO提出的亚洲人体重分级建议进行BMI分层,测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BMI和TPSA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符合标准并资料全面者1573人,平均年龄(64±10)岁,平均BMI:(24±3)kg/m2,PSA中位数:1.0 μg/L(0.6~1.9 μg/L),平均前列腺体积:(30±18)ml3.BMI分级:低体重54例(3.43%),正常体重441例(28.04%),超重423例(26.89%),肥胖597例(37.95%),重度肥胖58例(3.69%).正常组和超重组分别与肥胖组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0).在调整年龄和前列腺体积情况下,BMI和PSA呈负相关(r=-0.068,P=0.007).年龄及前列腺体积与PSA呈正相关(r=0.204,P=0.000;r=0.401,P=0.000).在不同年龄分层,各年龄组之间BMI和PSA均不相关(均P>0.1).结论 BMI影响血清PSA结果,BMI和PSA呈负相关.在前列腺癌诊断时,应当考虑BMI对PSA的影响.

  • 近距离治疗联合外照射及全雄激素阻断治疗对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

    作者:罗勇;李明川;祁恒志;赵佳晖;韩毅力;林云华;侯铸;姜永光

    目的 探讨前列腺永久植入性近距离治疗(PPB)在改善局限高危前列腺癌(PCa)患者生存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接受放疗(RT)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MAB)的320例局限高危PC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生存预后因素,并对比PPB对肿瘤预后事件的差异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90(12~186)个月,117例(36.6%)患者接受了MAB联合外照射治疗(EBRT),203例(63.4%)患者接受了MAB+ EBRT+ PPB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腺体体积、是否联用PPB、T分期、Gleason评分、基线PSA、高危标准的数量以及PSA动力学特点是总体生存率(0S)和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RFS)的独立预后因素,MAB治疗方式仅是B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MAB+EBRT相比,联用PPB治疗组(MAB+ EBRT+ PPB)能够显著改善PSA动力学特点如下(均P<0.05):PSA低值(1.3 ±0.7)μg/L与(0.11 ±0.06) μg/L、PSA下降时间(7.5±1.8)个月与(3.2±2.1)个月、PSA倍增时间(PSADT)为(15.6±4.2)与(22.6±6.1)个月、PSA大降幅(84.6±6.2)%与(95.8±3.4)%.此外,联用PPB治疗后:中位OS延长3.2年(9.1、12.3年,P<0.001),PSA生化复发的中位时间被延长3.3年(6.5、9.8年,P<0.001),骨相关事件(SRE)发生的中位时间被推迟2.2年(8.2、10.4年,P<0.001),接受细胞毒性药物化疗(CCT)的中位时间被推迟2.8年(8.8、11.6年,P=0.007).结论 RT+ PPB是针对局限高危PCa患者非常有效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案,联用PPB能够进一步强化该方案对PSA动力学特点和肿瘤预后事件的有效控制.

  •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前列腺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陆建成;叶定伟;李文智;杜立环;金伟;陆雪强;张继红;陈刚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分析其作为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用ELISA试剂盒测定2012年1至7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0例前列腺癌患者(局限性癌22例、浸润转移性癌28例),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6例健康人群血清TSP-1值.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值平均为(200±49) μg/L,前列腺增生组平均(281±53) μg/L,健康人群组平均(323±56)μg/L,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限性前列腺癌组(Ⅰ期和Ⅱ期)TSP-1值平均为(216 ±34)μg/L,浸润转移性前列腺癌组(Ⅲ期和Ⅳ期)平均为(188±49) μ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30).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TSP-1值呈负相关(r=-0.32,P=0.023).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与TSP-1值无明确相关(P=0.189).TSP-1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0%和64% 、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SP-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TSP-1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前列腺癌辅助诊断指标,其值不但能较为准确地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而且对前列腺癌的分期和Gleason评分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作者:罗勇;韦能宝;赵佳晖;崔新浩;李明川;林云华;侯铸;韩毅力;姜永光

    目的 探讨影响前列腺癌(PCa)患者生存预后的临床因素,以及近距离治疗在改善PCa患者生存状况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12年来289例P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资料,分析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临床因素,并进一步比较单纯内分泌治疗方案与内分泌联合近距离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3(7~144)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81.0%和60.2%.单因素分析显示:前列腺体积、基线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PSA下降时间、PSA低值以及治疗分组(是否联用近距离治疗)是影响PCa患者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PSA低值以及治疗分组(是否联用近距离治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内分泌联合近距离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曲线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后组患者(68.7% 与41.8%,P=0.003).结论 是否联合近距离治疗不仅与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后PSA低值等因素一样,是PCa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且在内分泌治疗前进行近距离治疗能够显著延长PCa患者的生存周期.

676 条记录 8/34 页 « 12...567891011...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