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含量相关性研究

    作者:孟令国;冉张申;赵大鹏;李和楼;李湘奇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的差异以及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与唾液HBV-DNA,用ELISA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动力学方法检测血清ALT值,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6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3.3%和63.3%(x2=15.91,P<0.01);HBeAg阳性患者33例,HBeAg阴性患者26例,其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7.15%和88.5%(x2=0.64,P>0.05);ALT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69.0(45.0~220.5)和38.5 (24.0~103.5)(t=1.36,P=0.180);血清HBV-DNA对数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7.14(6.01~7.62)和5.09(2.30~6.83)(t=3.70,P<0.05);唾液HBV-DNA对数值的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63(1.19~5.29)和0.00(0.00~4.6)(t=3.25,P<0.05).对6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HBV-DNA病毒含量的对数值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r=0.83,P<0.05),回归方程为y=0.88x+2.82.结论HBeAg阳性的患者与HBeAg阴性患者相比较,虽然血清中病毒阳性率以及ALT值无差异,但病毒含量有差异.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与唾液中的病毒含量呈正相关,血清中病毒含量高于唾液,提示血清的传染性比唾液强.

  •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陈超;郭纯刚;于晶;谢连永;凌宇;董宏伟;曹志军;冉娜;李上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患病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92例(其中乙型肝炎253例、丙型肝炎39例),进行干眼症的相关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并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结果 2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干眼症208例,非干眼症患者84例.其中男性169例,干眼症者119例;女性123例,干眼症者89例.干眼症组与非干眼症组年龄分别为47±12岁、44±13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值分别为37.61U·l-1、27.30 U· l-1;总胆红素中位数值分别为25.26umol·l-1、15.35umol·l-1;白蛋白分别为42.72 ±6.10g·l-1、44.04 ±4.21g·l-1.其中年龄、总胆红素以及白蛋白三项,在干眼症与非干眼症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208例干眼症患者中乙肝177例,占85.10%;丙肝31例,占14.90%,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间干眼症患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chirmer Ⅰ试验以及BUT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年龄及总胆红素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相关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其自身特点,其干眼症发生率高,且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相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干眼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 江苏省启东市1987-2005年出生人群的HBsAg携带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倪正平;陈陶阳;陆玲玲;卫建红;王华;黄飞;施平凡

    目的 对江苏省启东市1987-2005年出生人群的HBsAg携带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方法 对启东市1987-2005年出生者采用ELISA法或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BsAg.结果 1987-1996年出生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3.71%、4.76%、3.60%、4.70%、4.03%、3.04%、2.30%、1.60%、1.34%和1.69%;2000-2005年出生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0.80%、0.60%、0.41%、0.32%和0.31%.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逐渐增加的19年中,1987-2005年出生人群的HBsAg携带率从高4.76%下降至2005年的0.25%,下降幅度94.8%.提前达到卫生部2005-2010年乙肝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至2010年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标准.结论 在乙肝高发区,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HBV的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

  • 阿德福韦膦酸酯衍生物肾毒性及抗HBV活性分析

    作者:屠艳君

    目的 探讨三种阿德福韦膦酸酯衍生物肾毒性及抗HBV活性,并与市场广泛应用的阿德福韦酯进行对比,分析三种衍生物应用价值,总结新药研发经验.方法 分别取不同浓度PMEA-Ⅰ、PEMA-Ⅱ、PMEA-Ⅲ、ADV培养液进行HK-2细胞毒性镜检、HepG2 2.2.15细胞毒性与LDH漏出率实验.结果 镜检显示PMEA-Ⅰ、PEMA-Ⅱ、PMEA-Ⅲ、ADV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完整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MEA-Ⅰ、PEMA-Ⅱ、PMEA-Ⅲ细胞完整性明显比ADV更优,PMEA-Ⅰ、PEMA-Ⅱ、PMEA-Ⅲ对HepG2 2.2.15毒性指数IC50·/μmol均低于于ADV组,在0.1μmol/L、1 μmol/L、10μmol/L、100μmol/L下溢出率呈上升趋势,但均低于AD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ADC为阿德福韦改良剂型,但仍存在一定肾毒性,PMEA-Ⅰ、PEMA-Ⅱ、PMEA-Ⅲ肾毒性相对较小,但抗HBV活性能力较弱,虽随着剂量水平的上升有所上升,但仍与ADV有较大差距;本次研究所运用的阿德福韦膦酸酯衍生物生物肾毒性较低,但抗HBV活性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乙肝不同血清模式及乙肝DNA定量与前S1抗原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凤敏;李志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血清学模式、乙肝病毒DNA(HBV-DNA)与乙肝前S1抗原(Pre-S1 Ag)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CLIA)定量筛选339例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血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re-S1 Ag.结果 乙肝不同血清模式下,HBV-DNA与Pre-S1 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HBV-DNA检出率93.1%,Pre-S1Ag检出率86.1%.HBsAg、HBeAb、抗-HBc阳性组HBV-DNA检出率45.9%,Pre-S1 Ag检出率69.2%.HBsAg、抗-HBc阳性组HBV-DNA检出率61.0%,Pre-S1 Ag检出率72.9%.HBsAg、HBeAg阳性组HBV-DNA及Pre-S1 Ag检出率均为100%.以HBeAg阳性为对照HBV-DNA及Pre-S1 Ag检出率分别为87.3%和93.7%.HBV-DNA与Pre-S1 Ag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五项、HBV-DNA、Pre-S1Ag联合检测能够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复制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 强化健康教育对门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护理临床价值

    作者:喻允奎

    目的 对应用强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门诊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门诊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常规门诊乙肝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强化健康教育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疾病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门诊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乙肝疾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强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门诊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包头市居民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作者:沈桂荣;樊彩霞;塔娜;陈素欣

    目的 了解包头居民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况,为居民乙肝、丙肝健康教育措施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包头市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随机抽取市民300人,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开展乙肝、丙肝防治KAP及信息获取情况的调查.结果 市民对乙肝和丙肝防治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35.11%和28.22%,城市居民知晓率高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x2=10.753,P=0.005),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居民知晓率无统计学差异(x2 =0.415,P>0.05).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x2=5.511,P<0.05).非医护人员中,33.66%的居民因害怕被感染而选择避免与乙肝、丙肝患者交往.居民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丙肝.无业人员、农民和民工知晓率低.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与是否掌握乙肝、丙肝防控知识知晓率有关.结论 包头市居民乙肝和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水平较低,应加强对市民(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宣教措施提高居民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疗效观察

    作者:任娜;闫杰;蔡晧东;吴璐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2009年2月-2009年5月开始初始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选择ETV单药治疗患者、LAM和ADV联合治疗患者各25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治疗96周时两组患者在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免疫学应答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经过96周抗病毒治疗,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ETV组为19/22例(86.4%),而联合治疗组仅有9/21例(42.9%),二者差异显著(x2=8.953,P=0.003);在肝脏生化学应答方面两组均取得明显改善;两组的HBeAg阴转、HBe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等免疫控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或HBV DNA反跳.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在基线及96周时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HBeAg阳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应用ETV单药治疗组的96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LAM和ADV联合治疗组.

  • 广元市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元清;谢辉;何子彬;周骥;向光明;赵平;肖南平;赖辉

    目的 探讨广元市人群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该地区10 837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检测HBsAg、抗-HCV了解该地区人群的乙型和丙型肝炎患病情况,并了解乙肝和丙肝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查诱发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血清检测10 837例:其中580例患有乙型肝炎,患病率为5.35%;35例患有丙型肝炎,患病率为0.32%.乙型肝炎患者的高危人群集中在20~ 60岁之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与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无明显的关联.拔牙、使用血制品、献血、共用剃须刀、输血、侵入性检查以及手术等是诱发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乙型肝炎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相对并不高,因此做好青壮年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十分关键,并且对于乙肝和丙肝的高危因素应该提高警惕.

  • 2011-2016年成都市龙泉驿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作者:马建明;魏文;栾荣生

    目的 了解成都市龙泉驿区2011-2016年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肝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1-2016年成都市龙泉驿区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时间和空间扫描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6年成都市龙泉驿区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 3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7.15/10万(1 394/3 752 373),各年份发病率呈下降趋势(x2=216.73,P<0.01);发病年龄以15~54岁多,占71.67%(999/1 394);男性发病率为48.04/10万(898/1 869 324),女性发病率为26.34/10万(496/1 883 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20,P<0.01),男女性别比为1.81∶1;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占36.73%(512/1 394),不同职业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5,P=0.013);病例分类以慢性乙肝为主,占81.99%(1 143/1 394).结论 2011-2016年成都市龙泉驿区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对农民和中青年人群乙肝的防控.

  • 上海市社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防治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作者:施阳;李燕婷;任宏;沈福杰;王怡珺;黄中敏;张清慧;卫敏哲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人群乙型肝炎(乙肝)防治知识的认知状况,评价乙肝相关健康促进干预的效果.方法 在调查干预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认知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比较健康促进前后社区人群乙肝防治知识认知和行为因素的变化.结果 社区人群经乙肝健康促进干预后,对于乙肝传染性、传播途径及疫苗预防的认识由干预前66.91%、35.23%、65.04%,分别上升到96.62%、91.04%、94.22%(P<0.01).社区人群共用剃须刀、非正规机构美容、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等危险行为由干预前14.24%、4.21%、8.64%分别下降到9.97%、1.64%、3.15%(P<0.01),乙肝疫苗接种意愿由干预前67.27%上升到干预后89.22%(P<0.01).结论 对社区不同人群采用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利于全面提高社区人群乙肝防治知识认知和减少危险行为,提高乙肝疫苗接种意识.

  • 综合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产妇分娩的影响分析

    作者:付正平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乙型肝炎产妇作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合实验组样本含量分别为42例和45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象组仅采用常规护理,随访妊娠结局,分析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出生后24hHBV阳性感染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率以及护理人员的HBV感染情况.结果 研究组24hHBV阳性感染率、产后出血率以及护理人员的HBV感染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母婴生命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 北京市人群病毒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仓室预测模型建立和控制策略分析

    作者:沈艳辉;崔丽;张卫;邢彦;刘卫东

    目的 建立北京市病毒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并比较不同接种策略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的控制效果.方法 利用既往的乙肝血清学调查数据和传染病数学建模思想,由实际资料和文献资料确定传染力等参数,建立由偏微分方程表达的病毒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流行动力学仓室模型.结果 建立了包括易感者、潜隐者、临时带毒者、持续带毒者和免疫者五个仓室的病毒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动力学数学模型,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观察值相符,模型能够反映病毒性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利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后发现,在现有接种策略下,大约在10年后全市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为2%以下;如果改变接种策略,在成人19-50岁年龄组人口进行乙肝疫苗强化接种,可以提前2年将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2%以下.结论 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对现有接种策略下的乙型肝炎的发展趋势给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对不同接种策略下全人群的HBsAg携带率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的描述.对成人实施强化免疫策略仅比现行策略提前两年实现区域全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2%以下防治目标.

  • 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彬;康海燕;曹雪改;王林;王艳;赵子龙;耿惠杰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将11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2周应答不佳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联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在继续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层粘连蛋白(LN)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逐渐下降,HBV-DNA阴转率增加、ALT复常率提高,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24、48周时血清纤维化指标(PC Ⅲ、LN)亦逐渐下降,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HBsAg定量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纤维化指标(PC Ⅲ、LN)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 Ⅲ、LN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782(P值均<0.05).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均能有效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

  • 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娜;李宏斌;朱蕾;邓凯;刘军辉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和血常规检查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都检测血常规和纤维蛋白原两类指标,具体血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纤维蛋白原(Fbg)检测项目包括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S)、大吸光度(A-max)、纤维蛋白原含量(FC)、反应延滞时间(DT)、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数(FI).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淋巴细胞则显著增多(P<0.05).观察组的FMPS、A-max、FC、DT、FI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可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筛查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肝功能状态和肝细胞坏死程度,可作为早期诊断及判断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 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石新芳;鸿嘎鲁

    在我国,乙型肝炎属于高发地区,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对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乙型肝炎感染源与传播途径、调查结果细化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作者: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充足的发展,其对乙型肝炎的转归、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 HBV多样性与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关系

    作者:李端;闫永平

    HBV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多样性,不同HBV基因株的传播与临床肝炎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HBV多样性对乙型肝炎的几种主要传播途径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 经典抗肝炎病毒药物的现代应用评价

    作者:程书权

    对目前已投入临床运用的干扰素、拉米夫定、胸腺素α1等经典抗乙、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国外新研究与应用评价进行了总结.

  •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窦蕾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威胁着当今世界人类的健康,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对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种的免疫应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1],故对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进行HepB疫苗接种尤为重要.据统计,约5%~10%的健康人群在完成3针HepB接种后出现无应答(抗-HBs<2.1MIU/ml)或弱应答者(抗-HBs<10MIU/ml)[2].疫苗对无(弱)应答者可能不会产生保护作用,这给预防乙肝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来说,机体抗体产生的多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机体免疫、疫苗问题、接种年龄和部位等多因素影响.本文就影响儿童HepB免疫应答因素的研究及其对策进行简要综述.

8178 条记录 1/409 页 « 12345678...408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