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彬;康海燕;曹雪改;王林;王艳;赵子龙;耿惠杰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将11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2周应答不佳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联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在继续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层粘连蛋白(LN)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逐渐下降,HBV-DNA阴转率增加、ALT复常率提高,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24、48周时血清纤维化指标(PC Ⅲ、LN)亦逐渐下降,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HBsAg定量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纤维化指标(PC Ⅲ、LN)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 Ⅲ、LN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782(P值均<0.05).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均能有效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

  • HBsAg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预测

    作者:姜跃炜;林向阳;李春梅;朱诗呈

    目的 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 4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分析基线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对疗效的预测价值以及治疗后12周、24周HBV DNA载量及HBsAg定量对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比较HBsAg和HBV DNA水平作为疗效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3例(30.23%)患者出现完全应答.48周病毒学完全应答与基线时的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无关(P>0.05).依据ROC曲线,结果显示24周时的血清HBsAg定量预测48周时完全应答的价值好(AuC=0.821,P=0.001).若以24周时HBsAg 1262 IU/ml为界值,其48周时完全应答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69和0.800.结论 HBsAg定量变化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e抗原阳性CHB过程中预测疗效有价值的指标.

  • 血清HBsAg定量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检测意义

    作者:林贵兰;戴淑惠;宋秀宇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血清HBsAg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HBsAg 含量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感染科的55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血清HBsAg、HBV-DNA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血清HBsAg含量显著下降,且在各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的前六个月内下降明显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六个月下降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sAg含量在HBeAg阳性者与HBeAg 阴性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HBsAg含量在HBeAg阳性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阴性者中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水平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425 (P< 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血清HBsAg含量整体下降;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 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监测中的意义

    作者:张欣欣;Stephen A.Locarnini

    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亿-4.0亿慢性HBV感染者,约占全球人口总数1/3的人血清学证据表明既往或正在感染HBV.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死于终末期肝病或肝细胞癌等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1].近年来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 2008)、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 2008)和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 2009)的指南对于抗病毒治疗的观点大多一致,即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法还无法彻底清除或"治愈"HBV感染,当前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预防或逆转肝病进展引起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减少肝移植.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治疗疗程,应用肝活检或非侵入性检查以明确病情,治疗疗程理想的是达到.HBsAg血清学转换,其次是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和维持低水平的病毒载量.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应用价值

    作者:江家骥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于1963年由Baruch Blumberg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近年来,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HBsAg定量检测已具备可标准化,重复性好,低成本等特点,成为CHB管理的新的有效工具.

  • 对《免疫评价与免疫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的新策略》一文商榷

    作者:陈华根

    编辑同志:拜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第32卷第7期徐向升和王福生著<免疫评价与免疫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的新策略>~([1])一文,文中提出HBsAg定量测定具有重要意义,认为HBsAg水平不仅是反映感染水平的较好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有针对性地调整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进而提高疗效;对患者了解相关信息,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治疗信心.对于该观点,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 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及探讨——从检验者角度看HBsAg定量

    作者:赵秀英

    随着免疫发光检测技术在临床实验室普及应用,对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或称乙肝"五项")的定量检测日渐成为现实,并迅速被临床认识及认可~([1~3]).抗-HBs(HBV表面抗体)是早被实现定量检测的指标,目前普遍采用WHO标准定量,结果以IU/L为单位,其线性范围可达1000 IU/L.有效的HBV疫苗接种所产生的抗-HBs多大于100 IU/L.

  • HBsAg定量在临床上的应用评价

    作者:陈俊;余斐斐;傅爱清;俞虹;朱秋萍

    目的 研究HBsAg定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浙江省质控中心提供的HBsAg(EIA)质控血清,并进行1:2,1:4稀释,然后分别用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进行测定.其中原倍质控血清分别进行了20盒试剂的测定.稀释质控血清分别进行了1盒试剂的测定.结果 HBsAg定量的CV%(5.0±0.28)小于定性CV%(11.4±0.83),有显著性差异(P<0:01).质控血清经1:2稀释时定性阳性率为10.4%,经1:4稀释后定量仍均为阳性,而定性阳性率为2.1%.对372例门诊、住院患者乙肝三系定性结果均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有6例为HBsAg定量为阳性,范围在0.698~3.013μg/L,定为小三阳,占1.6%.结论 HBsAg定量检测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定量能准确地反应患者的感染水平.

  • HBsAg与抗-HBs定量同时阳性在临床上的检测意义

    作者:陈俊;傅爱清;余斐斐;俞虹;朱秋萍

    HBsAg与抗-HBs定量同为阳性在临床上为少见模式,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中又缺乏HBsAg与抗-HBs定量同为阳性的模式,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将HBsAg与抗-HBs定量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 HBsAg定量检测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华;赵有为;赖清谊;周红辉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HBsAg定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在治疗的第0、12、24、48周各随访1次,每次随访检查ALT、AST、HBsAg定量以及HBV DNA定量;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是否降至检测线以下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组(A组)及疗效欠佳组(B组),观察两组中HBsAg定量水平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在基线水平,HBsAg定量与HBV DNA定量具有相关性(r=0.807, P<0.01);经过抗病毒治疗,两组HBsAg定量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组在24、48周与基线比较,HBsAg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BsAg定量水平在0、12、24、48周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定量与HBV DNA具有一致性;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监测HBsAg定量水平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

  • 慢乙肝患者HBsAg定量与HBV DNA和HBV ccc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邓林;黄敏;王波;张凡

    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直接的证据,检测其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而肝细胞核内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HBV cccDNA)则是HBV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只有清除了肝细胞核内的HBV 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然而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V cccDNA检测价格昂贵、操作繁琐,不适宜普遍开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VcccDNA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检测[1,2].本文就其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将血清HBsAg含量指标应用于HBV复制状态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中.

  • 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sAg定量的影响

    作者:杨智海;刘小鹏;李旭英

    目的: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sAg定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2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4周、随访24周HBsAg定量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定量有较明显下降.提示益气健脾中药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 聚乙二醇干扰素在老年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

    作者:康海燕;王琳;李铁牛;许文进;赵子龙;耿惠杰;王建彬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中流行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近年 e 抗原( HBeAg)阴性乙型肝炎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其中HBV-DNA阳性患者不在少数。慢性乙型肝炎迁延不愈,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是目前治疗乙型肝炎标准方案中的基础药物,其主要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病毒疗效〔1〕,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多,在老年人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探讨Peg-IFN在老年患者抗病毒、抗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安全性。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血清HBsAg水平的比较

    作者:杨建华;贾雯;汪月娥;计焱焱

    目的 观察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方法 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31 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并对HBsAg、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时期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时期分为非肝硬化期[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除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代偿期肝硬化期患者的HBs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不同临床时期HBsAg和HBV DNA定量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非肝硬化期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有相关性(r=0.176,P=0.005),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无相关性(r=0.003,P=0.823).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无论HBeAg是否阳性,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均有相关性(HBeAg阳性,r=0.072,P=0.01;HBeAg阴性,r=0.101,P=0.004).结论 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HBsAg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对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预测

    作者:李国军;喻一奇;范平;邵凌云;陈少隆;洪捷敏;修自力;林琪;李昌水

    目的 观察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未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接受NUC治疗≥1年未实现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peg-INF)-α-2a联合治疗48周,记录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值,停药后随访24周.以加用peg-INF的时间点定义为基线,探讨基线HBsAg水平和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对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确定基线HBsAg水平对联合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与联合治疗后HBeAg/HBsAg消失相关的因素;计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并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eg-INF-α-2a停药24周后,50例患者HBeAg消失,占60.2%;27例HBeAg血清学转换,占32.5%;23例HBsAg消失,占27.7%;12例HBsAg血清学转换,占14.5%.基线HBsAg<1 000 IU/mL的11例患者均HBeAg消失,与基线HBsAg 1 000~3 000 IU/mL(共12例,8例HBeAg消失;HR=0.215,95%CI:0.078~0.591; P=0.003)和>3 000 IU/mL(共60例,31例HBeAg消失;HR=0.251,95%CI:0.120~0.526;P=0.000)的患者比较,更易实现HBeAg消失.结论 对于长期NUC治疗未取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患者,加用peg INF-α-2a时的血清HBsAg水平对HBeAg和HBs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sAg<1 000 IU/mL者,联合治疗后可获得高HBeAg和HBsAg阴转率;而HBsAg>1 000 IU/mL(包括HBsAg>3 000 IU/mL)者,联合治疗12周时的HBsAg较基线下降水平可预测HBeAg/HBsAg的阴转.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邢同京;徐洪涛

    既往检测HBsAg主要用于临床诊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BsAg定量水平可作为其血清转换的预测和治疗终点的评估,尤其是在应用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时,较低的HBsAg基线水平和治疗后显著的下降,预示患者治疗效果较好[1-2].据此,一些学者建议将HBsAg定量检测纳入抗HBV治疗的检测体系中,以更好地评价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干扰素治疗的效果.但是,由于HBsAg的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与HBVDNA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目前认识也并不一致,因此,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在此,对HBsAg定量检测在抗HBV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 乙肝患者HBsAg定量与HBV-DNA及乙肝标志物模式的比较分析

    作者:刘灿;翁义锐;陈永东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化法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测定与HBV-DNA水平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FQ-PCR)及ELIS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258份血清标本,并对其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258份乙肝患者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能较准确、快速地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 持续HBsAg高定量与经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肝癌的关系

    作者:张绍全;麦丽;严颖;潘兴飞

    目的 HBV复制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相关肝癌发生率.本文探讨经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性而发生肝癌的病例的临床及病毒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核苷类似物治疗HBV DNA阴性的肝癌患者,分析患者HBV DNA阴性及诊断为肝癌时血清学、病毒学、肝硬化程度、AFP及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42例患者确诊肝癌时,ALT从基线的中位数42.5 U/L下降到确诊肝癌时的29.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16,P=0.002).APRI值基线均数为2.65,确诊肝癌时APRI值均数为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7,P=0.007).治疗前HBsAg中位数为4 766.5 U/L,确诊为肝癌后HBsAg中位数为5 982 U/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8,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但不能避免肝癌的发生.持续HBsAg高定量是经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性而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抗纤维化疗效观察

    作者:冯爱东;康海燕;王建彬;李素文;董江龙;王立静;黄肖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抗纤维化疗效.方法:10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观察其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瞬时肝弹性测定数值.结果: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eAg定量逐渐下降,HBV-DNA阴转率增加,ALT复常率提高,瞬时肝弹性测定数值逐渐下降,各治疗节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sAg定量、HBeAg定量与瞬时肝弹性测定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82(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中,疗效确定.

  • HBV-DNA载量测定联合HBsAg定量分析在慢性HBV感染诊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清;冯麟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测定联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定量分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阶段及病程进展与转归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间于本院就诊的HBV患者共268例.分析HBV-DNA载量低于2000 IU/mL时,不同HBV-DNA水平组间和组内年龄、性别、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HBsAg定量结果等指标的作用和意义.结果 HBV-DNA载量测定结果发现,<20 IU/mL者135人;HBV-DNA载量<2000 IU/mL患者共235例,其中HBeAg(-)占比75.32%(177/235);HBeAg(+)患者占比24.68%(58/235);HBV-DNA载量<20 IU/mL时,其组内HBeAg(+)和HBeAg(-)间年龄分布对比,P=0.001,HBV-DNA载量为20~199 IU/mL时,两组对比,P=0.002,HBV-DNA载量为200~1999 IU/mL时,两组对比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20 IU/mL与20~199 IU/mL间,<20 IU/mL与200~1999 IU/mL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比,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20 IU/mL、20~199 IU/mL和200~1999 IU/mL三组间HBsAg水平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组内HBeAg(+)组和HBeAg(-)组间HBsAg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载量测定联合HBsAg定量分析能够更好的预测HBV-DNA载量低于2000 IU/mL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转归.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