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粒棘球蚴重组St-Eg.ferritin疫苗构建与免疫性分析

    作者:王志昇;杨文;陈健茂;林源;吴璟;李红兵;郎多勇;邱红燕

    目的 探讨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构建表达细粒棘球蚴Eg.ferriti蛋白口服活载体疫苗的可行性.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细粒棘球蚴Eg.ferritin基因,然后将Eg.ferritin基因插入到pYA3341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YA3341-Eg.ferritin,将重组质粒依次电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X3770和X4550,获得重组菌株St-Eg.ferritin,对重组菌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YA3341-Eg.ferritin,Western blot结果证实Eg.ferritin蛋白在重组菌中获得了表达;重组菌株在体外至少传代10次而保证重组质粒不丢失;小鼠免疫试验证实,重组菌安全无毒性;重组菌口服免疫小鼠可检测到Eg.ferritin特异性IgG抗体.结论 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能稳定表达细粒棘球蚴Eg.ferritin蛋白的口服减毒鼠伤寒沙门菌活载体疫苗株,并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包虫病新型口服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 3种助溶剂对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亚砜体外抗包虫活性的影响

    作者:于春洋;商少华;张瑞妮;高惠静;吕国栋;赵军;肖云峰;吕顺忠;温浩

    目的 评估二甲基亚砜(DMSO)、吐温80和二者混合溶液等3种助溶剂溶解阿苯达唑(ABZ)和阿苯达唑亚砜(ABZSX)对其体外抗细粒棘球绦虫幼虫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吐温80、DMSO及二者混合溶液对阿苯达唑的助溶作用,并比较抗包虫效果.分别将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溶解的ABZ和ABZSX饱和浓度药物溶液加入RPMI 1640培养基中,使DMSO、吐温80及其混合溶液的浓度达到1.0%、0.1%和1.0%+0.1%.用上述含药培养液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和囊泡,并设空白对照组以及适当浓度的助溶剂对照组,隔天观察原头蚴死亡率,周期为10 d;每5d观察囊泡的形态及塌陷率,周期为20 d.结果 各药物作用至第10d和20 d时,联用DMSO及吐温80溶解的ABZ组和ABZSX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分别为(57.9±6.1)%、(49.32±8.5)%和(58.56±5.34)%、(80.74±1.58)%,均显著高于单用助溶剂组(P<0.01);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组原头蚴死亡率及囊泡塌陷率均低于9%.结论 当药物相同时,DMSO和吐温80混合助溶剂组的抗原头蚴及囊泡作用优于DMSO助溶剂组,DMSO助溶剂组优于吐温80助溶剂组;助溶剂一致时,抗原头蚴效果ABZ组优于ABZSX组,抗囊泡效果ABZSX组优于ABZ组.

  • 3种药物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比较

    作者:赵春芳;温浩;王建华;陈晓;阿孜古丽·吐尔逊;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德尔

    目的通过比较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探讨氧苯达唑抗包虫病的作用. 方法将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分别配成高、中、低浓度加入RPMI1640培养基中,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直到对照组的头节全部死亡为止. 结果将相同条件下3种药物作用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阿苯达唑、氧苯达唑高、中、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苯达唑脂质体仅在高浓度时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均有显著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氧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与阿苯达唑相当,可认为是一种新型抗包虫药;阿苯达唑脂质体剂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体外抗原头节作用.

  • 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

    作者:张静;王洁;王淑静;张焱;高岭;赵巍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Eg mMDH )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初步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方法 对已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mMDH/pGEM-T/JM109进行酶切,获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重组到pET28a表达载体上,筛选阳性表达菌株并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鉴定重组mMDH蛋白质为包涵体后,超声破碎细胞,尿素溶解包涵体,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取重组蛋白.以纯化的mMDH作抗原免疫小鼠,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鼠血清抗体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mMDH/pET28a/BL21,并纯化出浓度较高的重组蛋白.ELISA结果显示,重组抗原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一定水平的血清抗体;Western blot显示,原头蚴、囊液等天然抗原能被重组抗原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 结论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mMDH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有望作为包虫病候选疫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亚芬;赵军;吕国栋;郑海亚;卢帅;郑璇;木扎拜尔·木合塔尔;文丽梅;王建华

    目的 观察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体外对细粒棘球蚴活性的影响, 分析Veliparib联合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粒棘球蚴分为空白组, DMSO组, Veliparib (10μmol/L) 组, 硝唑尼特 (nitazoxanide, NTZ) 组, H2O2组, 青蒿琥酯低 (65μmol/L) 、中 (130μmol/L) 、高 (325μmol/L) 剂量组, H2O2+Veliparib组, 青蒿琥酯低剂量+Veliparib组, 青蒿琥酯中剂量+Veliparib组、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 共12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药物干预2、3、4d细粒棘球蚴的活性, 计算虫体死亡率.给药组干预细粒棘球蚴4d后, 观察虫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通过彗星试验评价DNA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虫体内DNA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 (8-oxo-dG) 的变化.结果 与DMSO组和青蒿琥酯各剂量组相比, 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P<0.01);组织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虫体损坏情况较青蒿琥酯各剂量组严重且明显固缩, 着色加深, 并有空泡形成;超微结构观察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的细粒棘球蚴合胞体带混沌, 细胞结构破坏, 异染色质边际化, 出现脂滴、空泡样结构, 微绒毛明显破坏或减少;彗星试验显示青蒿琥酯各剂量联合Veliparib组细粒棘球蚴彗星拖尾较低、中、高青蒿琥酯组明显加长, Olive尾矩 (OTM)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358, 2.482和4.224, P<0.05) .免疫荧光显示青蒿琥酯高剂量+Veliparib组8-oxo-dG的阳性核数较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增多.结论 DNA损伤修复抑制剂Veliparib增强青蒿琥酯抗囊型包虫病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使虫体的DNA损伤更严重, 从而导致棘球蚴死亡, 为开发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 辽宁与新疆两地细粒棘球蚴分离株基因型研究

    作者:薛婷;沙拉依丁.沙力克江;李飞;杨真勇;王晓黎;安春丽

    目的 检测辽宁和新疆人源细粒棘球蚴的基因型及其遗传变异情况,分析不同地理株之间的基因差异. 方法 分别从两地区肝包虫病患者肝内获取棘球蚴囊,取囊内容物离心沉淀,提取DNA,以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1)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NCBI Blast软件和DNAman软件分析测序结果. 结果 辽宁和新疆人源细粒棘球蚴cox1基因扩增片段为1 838 bp,测序后进行NCBI Blast分析,发现100条同源序列,均为细粒棘球绦虫种属;其A,C,G,T含量分别为47.90%、25.13%、9.17%、17.80%和47.84%、25.13%、9.23%、17.80%,两地区分离株cox1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4%,目的基因序列中第64位仅存在一个变异位点,两者的基因型均属于G1亚型. 结论 辽宁和新疆人源细粒棘球蚴基因型均为G1型,cox1基因同源性高,仅在第64位存在一个变异位点,可为当地人体细粒棘球蚴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预防提供参考.

  • 布洛芬抑制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史红娟;吕海龙;雷颖;秦文娟;王勃;王卓;邢国强;杨仁坦;姜玉峰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布洛芬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组和布洛芬处理组(0.5、1.0、2.0、4.0 mmol/L),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加入相应培液中孵育,经0.1%伊红染色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节形态及活力,实验重复3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原头节的超微结构变化;孵育24 h后用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头节caspase-3酶活性. 结果 空白对照组和DMSO组原头节活力无明显变化.2.0 mmol/L和4.0 mmol/L布洛芬组作用48 h后原头节活力开始下降,作用12d后4.0 mmol/L布洛芬处理组无存活的原头节,2.0 mmol/L布洛芬处理组的原头节活力为26.89%,0.5 mmol/L和1.0 mmol/L组原头节活力也明显下降.SEM观察超微结构,4.0 mmol/L布洛芬组处理3d后的原头节顶突外翻、变形,吸盘变形,虫体出现虫蛀样损害.布洛芬处理组作用24 h后caspase-3酶活性分别为(18.486±0.450)、(29.045±0.273)、(36.203±0.450)、(47.537±0.450)×103活力单位,对照组为(10.016±0.358)×103活力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7.897,P<0.05). 结论 布洛芬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有抑制作用.

  • 细粒棘球蚴重组14-3-3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

    作者:黄瑾;李宗吉;张静;王淑静;王洁;张焱;高岭;赵巍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14-3-3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原核表达、纯化该重组蛋白,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 从重组质粒pGEM-T/Eg14-3-3中获取14-3-3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基因工程菌株,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ELISA对该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 成功构建含目的片段14-3-3 的基因工程菌株;ELISA检测显示,用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识别重组抗原及原头蚴、囊液、囊壁抗原. 结论 构建的 pET28a/Eg 14-3-3菌株能高效表达14-3-3蛋白,初步鉴定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 细粒棘球蚴TGF-βⅡ型受体不同结构域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和自激活鉴定

    作者:李亮;张传山;杨乐;王丽敏;吕国栋;王俊华;林仁勇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全长(EgTβRⅡ)、受体结合域(EgTβRⅡA)和激酶域(EgTβRⅡ-K)的酵母双杂交真核表达载体,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对酵母Y2H Gold菌株的毒性作用和自激活活性. 方法 采用Trizol法提取细粒棘球绦虫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 PCR扩增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基因,分别克隆入pGADT7、pGBKT7载体中,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及序列测定正确后,采用PEG/LiAc法转入酵母菌,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对酵母菌毒性和自激活活性. 结果 构建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的pGADT7、pGBKT7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得到长度为406 bp、1 023 bp和1 824 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后形成的菌落与对照质粒pGBKT7转化菌的菌落生长状况一致,直径1.5~2.0 mm,而在SD/-Leu/X/AbA、SD/-Trp/X/AbA平板上无菌落生长. 结论 成功构建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基因的pGADT7、pGBKT7真核表达载体,其表达蛋白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作用和自激活活性,重组质粒载体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为鉴定EgTβRⅡ在TGF-β/Smad通路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 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Foxp3及Smad4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洋;金一帮;王俊华;吐尔洪江·吐逊;魏晓丽;张志;张传山;李亮;林仁勇;温浩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BABL/c小鼠脾脏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对特异分子Foxp3(叉头蛋白3)及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信号通路Smad4表达的影响.方法:以BABL/c小鼠作为脾细胞供者,用研磨法分离脾脏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与细粒棘球蚴囊液共同培养)和对照组,取1×10(5)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上,分别在1、3、6和12h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oxp3以及Smad4的基因表达.结果:q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3和12h,实验组Foxp3表达量分别为4.577d±0.317、8.517±0.978和7.406±0.822,对照组分别为9.274±0.451、3.297±0.408和2.464±0.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h和12h,实验组Smad4表达量分别为3.862±1.417和1.690±0.248,对照组分别为1.689±0.221和3.600±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oxp3与Smad4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γ=-0.991,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囊液对小鼠脾脏细胞中Treg相对特异分子Foxp3有上调作用.而对TGF-pl的下游信号通路Smad4有下调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提示细粒棘球蚴侵染宿主的过程中可能通过负调控TGF-β信号通路而造成宿主Treg细胞的表达升高,可能参与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的免疫逃避.

  • 细粒棘球蚴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胞外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作者:李亮;李静;张传山;吕国栋;毕晓娟;林仁勇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转化生长因子β Ⅱ型受体胞外域(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ype Ⅱ receptor of Eg,EgTβRⅡ-E)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并制备其特异性抗体. 方法 采集羊源Eg原头蚴,Trizol法提取总RNA,RT-PCR扩增EgTβRⅡ-E基因,构建pET28a-EgTβRⅡ-E原核表达载体,PCR、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阳性质粒转入BL21E.coli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EgTβRⅡ-E融合蛋白表达并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 结果 成功构建pET28a-EgTβRⅡ-E原核表达载体,经0.6mmol/L IPTG诱导表达18 ku的EgTβRⅡ-E融合蛋白.用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获得高效价(1∶256 000抗血清). 结论 制备的EgTβRⅡ-E融合蛋白具有抗原性,免疫小鼠获得高效价的抗血清,为研究EgTβRⅡ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TGF-β1表达分析

    作者:印双红;陈小林;徐芳洁;张旭勇;吴向未;陈雪玲;侯隽;李迎利;王洪涛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BALB/c小鼠TGF-β1的表达情况. 方法 用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3、5、7、9、12d处死,取其脾细胞和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量. 结果 实验鼠Eg感染后第1~12 d,外周血 TGF-β1的含量为2 695.79~3 055.09 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9~0.0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及其mRNA表达量均有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呈增高的趋势. 结论 TGF-β1在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表达增加,可能有利于细粒棘球蚴的免疫逃逸.

  • 青蒿琥酯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活性氧对DNA作用机制影响的研究

    作者:郑海亚;文丽梅;吕国栋;卢帅;李亚芬;郑璇;木扎拜尔·木合地尔;赵军;王建华

    目的 了解索青蒿琥酯体外抗细粒棘球蚴氧化损伤机制. 方法 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对照组,H2 O2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照组,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和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为药效对照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65 μmol/L),青蒿琥酯中剂量组(130 μmol/L)和青蒿琥酯高剂量组(325 μmol/L)为实验组,采用1%伊红染色法检测实验组药物干预4d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双氢罗丹明123(DHR123)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体内ROS含量动态变化;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彗星实验)以O1-ive尾距(OTM)作为DNA损伤指标对各组细粒棘球蚴的DNA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设活性氧清除剂甘露醇(man-nitol,man)与药物联合干预细粒棘球绦虫细粒棘球蚴试验组作比较. 结果 与甘露醇联合药物干预组比较,青蒿琥酯中剂量组与H2 O2组细粒棘球蚴死亡率降低(x2分别=46.371和59.328,P<0.05);病理学观察青蒿琥酯组细粒棘球蚴顶突小钩脱落,角质层、生发层结构均遭到破坏;透射电镜观察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大量脂滴,并且有异染色质出现;在330 min内,青蒿琥酯低、中和高剂量组细粒棘球蚴ROS含量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阿苯达唑组、硝唑尼特组,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彗星实验图像拖尾明显,证明细粒棘球蚴DNA受损严重;青蒿琥酯低、中、高剂量组与阿苯达唑组、硝唑尼特组相比,OTM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9.065、13.134、7.845、9.400、12.251和7.877,P<0.01). 结论 青蒿琥酯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产生ROS导致其DNA损伤所致,为青蒿琥酯抗包虫病作用靶点的筛选和抗包虫病新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胆汁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观察

    作者:孙冯;吕海龙;王成华;张晶;雷颖;彭心宇;姜玉峰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生长作用及形态学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40%、60%、80%、100%的胆汁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测原头节的活力及形态改变,实验重复三次;透射电子显微镜下(TEM)下观察胆汁作用后原头节表面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不同浓度的胆汁对原头节均有杀伤作用,其中浓度为100%和80%的胆汁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杀伤作用明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不同浓度的胆汁作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原头节多呈外翻型,原头节顶突上的小钩排列紊乱,部分脱落,吸盘突起,变形,活动性减弱.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化越明显.超微结构显示40%的胆汁作用3d后,原头节纤毛出现少量缺损,合胞体带排列较紊乱,合胞体带内出现散在少量的空泡和脂滴.60%胆汁作用3d后,合胞体带内微毛出现融合,腔内出现空泡和脂滴,数量多且大.结论 胆汁作用后,可导致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有有抑制作用,然而关于胆汁在体内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蒲秀英;傅宣英;王琪;景涛

    目的评价中药青蒿琥酯(Art)和阿苯达唑(Alb)及两药联用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 方法将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包囊组织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Art)25 mg/kg·d、50 mg/kg·d、阿苯达唑(Alb)50 mg/kg·d、Art 25 mg/kg·d+Alb 25 mg/kg·d,连续治疗90 d.模型对照组不作治疗.另设空白对照组.治疗效果以棘球蚴湿重、囊重抑制率、脾脏指数、组织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 结果各用药组小鼠包囊生长明显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2.96%,64.34%,65.31%,77.08%,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血清IL-4及IgE水平均降低(P均<0.05). 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及由此引起的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

  • MMP2与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研究

    作者:闫怡;刘玉梅;杨宁;李斌;冯宁;姜涛;孙倩楠;温浩;丁剑冰;马秀敏

    目的 通过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MMP2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羊肝脏,取肝脏囊泡中的原头蚴处理后接种实验组小鼠肝脏,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于感染后2、8、30、90和180 d各取8只小鼠处死,无菌收集肝脏,采用RT-PCR检测MMP2 mR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在肝脏中的表达.实验设假手术对照组.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肝脏MMP2mRNA水平在感染后2d达高峰(t2d =6.566,P<0.01),总体呈现早期高表达,晚期下降的趋势.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小鼠肝脏MMP2表达趋势与RT-PCR的结果一致. 结论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肝脏MMP2高表达,中、晚期低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细粒棘球蚴小鼠发生肝脏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 氧苯达唑抗小鼠细粒棘球蚴效果的初步观察

    作者: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得尔;温浩;王建华;林筱琦;张薇;马旭东

    目的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21) mg、(49.75±43.62) mg和(191.5±98.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82.49%、94.53%和78.96%. 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抗继发感染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其作用强度可能与ABZ相当.OBZ低剂量(37.5 mg/kg)组作用可能优于OBZ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

  • 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表位蛋白的免疫特性研究

    作者:兰希;王倩;刘玉梅;张春桃;冯宁;闫怡;姜涛;温浩;丁剑冰

    目的 研究Eg95-1、Eg95-2、Eg95-3表位蛋白的抗原性,为细粒棘球蚴多表位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方法 构建细粒棘球蚴Eg95-1、Eg95-2、Eg95-3抗原原核表达载体并体外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Eg95抗原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g95-1、Eg95-2、Eg95-3抗原与Eg95多抗的反应性;分别用重组蛋白Eg95-1、Eg95-2、Eg95-3免疫BALB/c小鼠,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IgG水平,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 结果 用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Eg95-1、Eg95-2、Eg95-3均能与Eg95多抗血清反应,以Eg95-2和Eg95-3反应性较强.用Eg95-1、Eg95-2、Eg95-3重组抗原免疫小鼠后,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小鼠血清IgG水平升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在体外经ConA和Eg95抗原刺激诱导发生增殖. 结论 构建的3个表位均为Eg95的有效抗原表位,用重组抗原Eg95-1、Eg95-2、Eg95-3免疫小鼠后均可诱导以产生IgG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因此构建的3个表位蛋白抗原可用于细粒棘球蚴多表位肽疫苗的研制.

  • Smad蛋白抑制剂SIS3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静;曾静;李亮;齐海成;王超;林仁勇;李静

    目的 研究Smad蛋白抑制剂SIS3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影响. 方法 建立体外细粒棘球蚴培养体系,以不同浓度(12.5、25、50和100μmol/L)、不同作用时间(24、48、72和96 h)对原头节进行药物(Smad蛋白抑制剂SIS3)干预试验,伊红染色和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干预过程中原头节活力及虫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SIS3干预48 h,50和100 μmol/L SIS3组与空白对照组原头节活力显著下降;作用96 h,50和100 μmol/L SIS3组原头节活力分别下降(10.06±2.79)%和(19.49±2.63)%.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扫描电镜观察原头节体表绒毛排列紊乱,吸盘结构变形,顶突小钩脱落;透射电镜观察药物组原头节表层微毛减少或消失,合胞体带变薄,胞浆空泡化,虫体内部出现脂滴等. 结论 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SIS3对体外细粒棘球蚴有抑制作用,为治疗细粒棘球蚴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 p38MAPK抑制剂SB202190体外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研究

    作者:张晶;吕海龙;王成华;孙冯;雷颖;彭心宇;姜玉峰

    目的 探讨p38MAPK抑制剂SB202190体外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作用.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12.5、25、50、100 μmol/L的SB202190中体外孵育,在光镜下观察原头节的形态变化,同时通过伊红染色显示原头节活力.实验重复3次. 结果 孵育14d后,正常和DMSO对照组原头节的活力几乎没有改变.50 μmol/L和100μmol/L SB202190作用1d后,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开始下降;作用14d后,100μmol/L SB202190组无存活的头节,50 μmol/L SB202190组的头节活力仅为13.8%.12.5 μmol/L和25 μmol/L SB202190对原头节的活力也有影响,但不及高浓度组显著. 结论 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在体外有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

174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