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

    作者:徐平平;曾春艳;龙顺华;郭贵海;刘志坚;李国华;陈幼祥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行ERCP的1 951例患者,将其分成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组(以下简称抗菌药物组)630例和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组(以下简称非抗菌药物组)1 321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951例行ERCP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277例;101例(5.18%)为术后胰腺炎(PEP),54例(2.77%)为高淀粉酶血症,134例(6.87%)为胆道感染,8例(0.41%)为上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十二指肠穿孑孔各1例(0.05%).抗菌药物组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4.44% (28/630),低于非抗菌药物组的8.02% (106/1 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6,P=0.030).抗菌药物组和非抗菌药物组PEP发生率分别为4.92%(31/630)和5.30%(70/1 321),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2% (19/630)和2.65%(35/1 321),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95%(6/630)和0.15%(2/1 321),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0/630)和0.08%(1/1 321),术后十二指肠穿孑孔发生率分别为0.16%(1/630)和0(0/1 3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胆管癌(OR=2.93,95%CI 1.88~4.56,P<0.01)、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OR=2.53,95%CI 1.63~3.93,P<0.01)为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OR=0.65,95%CI 0.44~0.97,P=0.030)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64,95%CI 0.39~0.95,P=0.030)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有胆管癌、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和未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之一者,推荐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8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管评估的价值

    作者:边云;杨学东;胡良皞;田冰;陈士跃;陆建平;王莉

    目的 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S-M RC P )在提高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的可视化程度 ,分级诊断慢性胰腺炎(C P )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88例受试者(健康志愿者23例 ,C P者65例)的3 .0 T磁共振影像学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在未注射胰泌素和静脉注射0 .1 mL/kg胰泌素后行多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冠状位T2WI扫描、常规胰腺平扫和增强扫描.65例CP患者按照剑桥分级法进行分组 ,并按照十二指肠充盈正常和异常进行分组.比较注射胰泌素前后主胰管、分支胰管、十二指肠充盈的情况.后将各项结果与金标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结果进行对照.健康对照组和CP各组间各项指标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和异常组间各指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MRCP、S-MRCP 分级诊断结果与 ERCP 结果一致性判定采用 Kappa 检验.结果 与M RC P相比 ,在注射胰泌素后主胰管各项评估指标和分支胰管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提高 ,误诊率、漏诊率均有所降低.以ERCP分级诊断CP为金标准 ,S-M RCP诊断CP的一致性(Kappa=0 .77 ,P=0 .000 1)较MRCP明显提高(Kappa=0 .55 ,P=0 .000 1).43例十二指肠充盈正常组中在主胰管扩张、充盈缺损、胰头分支胰管显示分别为28、23、30例 ,而22例异常组分别为20、19、21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 .01、3 .91、6 .88、4 .26 ,P<均0 .05 ).将达峰时间4 min作为临界值 ,其诊断C P的敏感度为86 .0% ,特异度为100 .0% .结论 S-M RC P提高了对主胰管和分支胰管的可视化程度 ,提高了对CP分级诊断的准确性.

  • 鼻胰管引流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中的研究

    作者:陈徐艰;沈亦钰;钟征翔

    目的 探讨鼻胰管在预防高危人群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2月PEP高危人群病例共105例,根据ERCP术中情况分为非鼻胰管组58例和鼻胰管组47例.鼻胰管组置入鼻胰管,在X线下导管头端过胰颈即可,非鼻胰管组则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放置鼻胆管或不放置引流管.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病例ERCP术前、术后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PEP发生率及风险比.结果 在ERCP术后24 h血淀粉酶(t=2.419)、腹痛程度(t3h=2.585,t24h=7.236)及缓解时间(t=4.996)方面,鼻胰管组均优于非鼻胰管组(P均<0.05),鼻胰管组PEP发生率为6.7% (3/45),明显较非鼻胰管组(29.3%,17/58)低(x2=8.304,P<0.01),相对危险度为0.172(95%CI:0.047~0.632,P<0.01).结论 PEP高危人群术后常规放置鼻胰管,是实用、有效、易于操作的PEP预防方法.

  • 超声与X线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向武;杨冬华;杨见权;黄卫;汤绍辉

    目的 比较分析超声与X线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的置管成功率、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比较62例超声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超声引导组)和54例X线引导内镜胆道引流术(X线引导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胆总管内径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超声引导组62例中54例置管成功,手术前与术后1周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41±115.27)μmol/L及(106.47±82.16)μmol/L(P<0.05),胆总管内径分别为(12.6±7.1)mm及(8.5±3.1)mm(P<0.05).X线引导组54例中51例置管成功,手术前与术后1周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11.14±106.25)μmol/L及(110.89±59.47)μmol/L(P<0.05),胆总管内径分别为(13.1±7.0)mm及(8.8±3.2)mm(P<0.05).超声引导组术后无腹痛、发热、淀粉酶升高等早期并发症,X线引导组术后有3例(5.9%)出现上述并发症.结论 X线仍然是内镜胆道引流术有效的引导方法.超声引导可避免X线辐射、造影剂过敏等不利因素,且具有实时显示、移动方便,可进行床边急诊、内镜下诊治等优点,可替代X线用于引导所有胆道结石以及狭窄不甚严重的肿瘤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术和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

  • 联合多种胆道介入方法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

    作者:于凤海;孙媛媛;张薇;陆蕊;胡冰;陆正华;王书智

    随着内镜等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非手术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2].解除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非手术介入治疗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胆道镜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对病情复杂的病例,有时需同时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才能取得成功,现将几种联合方式及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 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多次复发危险因素的初步分析

    作者:周玮;赖晓伟;刘杰;柏愚;张玲;李桂香;邹多武

    目的探讨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后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行 EST 胆总管取石的患者进行随访,共成功随访273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7年,将其中24例首次 EST 术后结石复发2次及以上的患者作为多次复发组。在未复发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 t 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分析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分析显示,未复发组与多次复发组间乳头旁憩室、胆道手术史、水平位胆总管与水平线夹角(胆总管夹角)<45°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17/100)比41.7%(10/24)、13.0%(13/100)比45.8%(11/24)、2.0%(2/100)比20.8%(5/24),χ2=6.914、13.37、9.595,P 均<0.01]。进一步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乳头旁憩室(B =1.421,OR =4.142,P=0.01),胆道手术史(B =1.612,OR =5.011,P =0.004),胆总管夹角<45°(B =2.661,OR =14.31,P=0.005)为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乳头旁憩室、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及胆总管夹角<45°为胆总管结石多次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加贝酯对ERCP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介质的影响

    作者:阂志钧;施建平;叶敏;徐明;王建承

    目的:研究加贝酯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炎症介质的作用,进而探讨其对ERCP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和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5年9月1日至2007年12月1日我科进行之ERCP120例资料,随机分为加贝酯组和安慰剂组.测定术后血清IL-6、IL-8、C反应蛋白(CRP)和TNF-α的水平.结果:加贝酯组术后血清IL-6、IL-8的水平峰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血CRP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清TNF-α值无法测出.加贝酯组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加贝酯能抑制ERCP术后病人血清IL-6、IL-8的水平,提示加贝酯可通过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而调节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可能具有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的作用.

  • 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在消化道重建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迎春;麻树人;杨卓;高飞;高峰;李顺明;程广明;金红旭;刘宝军

    目的 探讨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诊疗的消化道重建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均一次性完成经腹壁空肠造瘘,其中21例(95.5%)成功完成ERCP诊疗,内镜通过瘘口到达乳头或胆肠吻合口处的时间为6~34 min,平均为18.4 min;另外1例失败.ERCP诊断吻合口狭窄10例、肿瘤复发8例、胆总管结石1例、内支架堵塞1例,1例未见明显异常.置入塑料胆道内支架9例,置入金属胆道支架7例,更换塑料内支架1例,取石1例,仅行柱状球囊扩张2例.术后并发早期切口感染4例,并发胆道感染1例,并发肠瘘1例.结论 对于消化道重建患者经腹壁空肠造瘘行ERCP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内镜下同期放置双侧金属胆道支架的方法探讨

    作者:胡冰;陆蕊;徐福宁;李玉茜;王书智;时之梅;黄慧;王淑萍;潘亚敏;周玉保

    目的 探讨经内镜同期置入双侧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的方法.方法 9例Ⅱ~Ⅳ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平均血胆红素(162.8±193.8)μmol/L,内镜下插入双导丝分别留置在左、右侧胆管内,在充分扩张狭窄段后,逐一插入金属支架至双侧肝管予以释放.观察操作的便利性、成功率、控制黄疸有效性、早期并发症和近期的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均一次成功置入双侧支架,分别采用"Y"型支架置入法2例、塑料支架过渡法1例和并行支架法6例,平均耗时(38.1±14.8)min,以并行法置入且留置支架末端在乳头外的方法为便捷.9例患者术后除1例外其他黄疸均迅速消退,3周内均退至正常,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同期置入双侧金属支架是安全可行的,可迅速有效地控制肝门部肿瘤所致的黄疸和胆道感染;采用特殊设计的金属支架并行置入,并将支架末端留置在乳头外,是较为简便效佳的方法.

  • 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内镜处理

    作者:胡冰;于凤海;龚彪;潘亚敏;别里克;王田田;王书智;陆蕊;黄慧;时之梅

    目的 探讨内镜下处理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胆管吻合口狭窄(AS)的有效方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65例OLT后超过3个月的患者接受ERCP诊疗,在行狭窄段充分扩张后,置入尽可能多的塑料支架,维持支架支撑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AS改善情况.结果 该组患者共接受90次治疗,分别采用不扩张、探条扩张和6~10mm气囊扩张进行狭窄段扩张;置人2~6根塑料支架,平均置入3根,总口径达14~42 F,平均达22.8 F,支架支撑0.2~37.8个月,平均8.0个月.迄今共有54例次接受支架拔除及胆管再造影评估,其中26例次显示AS基本消除,采用气囊扩张加2根以上支架(总口径>21 F)支撑满3个月及以上者AS消除率达81.0%(17/21).有3例患者在拔管后狭窄复发,均为支撑不足6个月者.结论 根据OLT患者的病情,采用分期循序的内镜处理原则是行之有效的,内镜下采用扩张加多支架支撑,有望基本消除AS,为取得满意的疗效,应尽可能采用气囊扩张并同时置入2根以上(至少21 F)支架,支撑时间不宜少于6个月.

  • 28例次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诊疗体会

    作者:胡冰;潘亚敏;于凤海;王田田;王书智;陆蕊;时之梅;黄慧;王淑萍

    目的 回顾性分析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内镜处置相关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 21例活体肝移植胆道并发症患者接受ERCP诊疗,根据胆道造影所见给予相应治疗,观察内镜治疗的效果.结果 21例患者中43.8%处于术后早期,共接受28次内镜诊疗,其中发现胆管吻合口狭窄19例(90.4%),目.多数存在成角畸形;发现吻合口胆漏9例(42.9%).内镜治疗的操作成功率为85.7%,包括鼻胆管引流5例次、单支架引流10例次、气囊扩张和(或)多支架支撑9例次、胆漏腔引流2例次.随访中3例胆漏患者经治疗漏门已愈合,2例吻合口狭窄已基本消除.结论 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且上发生早,吻合口严重狭窄伴成角畸形多见,合并胆漏的发生率较高;采用"先治漏,后治窄"的原则进行内镜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麻树人;邵晓冬;张宁;潘汝明;杨琳;宫照杰;常丽娅;赵云峰;高飞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95年7月至2005年11月的2165例经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治疗性ERCP在各种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治疗性ERCP成功率98.7%,治疗病例中胆管结石多,占51.6%,其次为恶性胆道梗阻,占18.6%,乳头良性狭窄占9.4%,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占6.7%,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占6.3%,医源性胆道损伤占3.2%,慢性胰腺炎占3.0%,胆道蛔虫占0.6%,其他0.6%.并发症发生率1.2%,其中穿孔死亡1例.结论治疗性ERCP对多种胆胰疾病疗效确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胰疾病治疗手段.

  • 十二指肠镜诊治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作者:钟征翔;孙建良;陈敏芳

    1995年2月~2005年10月,作者单位共完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1451例,在此基础上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351例次,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发生率1.10%,其中与EST操作相关并发症9例,现报告如下.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在胆道损伤的临床应用

    作者:向国安;陈规划;王汉宁;周继舜;肖方联;刘灏

    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胆道损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胆道损伤后及时诊断和正确的处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17例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患者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联合EST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评价

    作者:邢国平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曾被认为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的禁忌证之一,理由是造影本身是种刺激,会增加胰管内压力而诱发急性胰腺炎,但随着ERCP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认识的加深,这一观念已得到了改变.

  • 胆石症术后内镜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作者:王雪峰;全志伟;董平;张文杰

    胆石症外科手术后仍出现症状,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我院近3年半来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术(ERCP)诊断和治疗此类患者93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诊治外伤性肝内假动脉瘤并胆管瘘一例

    作者:王志勇;吴建良;孙丽伟;马菊伟;王勋;陈玺华

    患者男,19岁,因不慎从高处坠落致腹部外伤后疼痛半小时.患者右上腹剧痛,呈持续性,伴胸闷、气急.查体:呼吸26次/min、脉搏118次/min、血压60/04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病容,面色苍白,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 胰液检查诊断早期胰腺癌的研究现状

    作者:周国雄;李兆申;许国铭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及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即使肿瘤直径在1 cm以下的胰腺癌,5年生存率也仅有67%,故在胰腺癌还没有形成肿块和浸润到实质阶段诊断胰腺癌是非常重要的。胰腺癌95%以上由胰管上皮而来,且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粘着力弱,容易剥离而出现在胰液中,因此通过内镜逆行胰管造影(ERP)收集胰液早期诊断胰腺癌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胰液检查诊断早期胰腺癌的研究现状。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儿童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蒋华杰;沈国莲;陈培佩

    总结15例儿童胆胰疾病应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做好饮食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重视鼻肠管及鼻胆管的护理,同时加强疼痛评估和护理,出院前做好健康宣教,预防复发.15例手术顺利,住院5~12 d,均治愈出院.

  • ERCP术的护理

    作者:王贤菊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插管造影)方法首先达到诊断目的,再根据诊断结果采取进一步介入治疗.ERCP在术前、术中、术后都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而护理工作是ERCT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本院在2007年3至10月共实施ER-CP44例,经ERCP手术治疗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96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